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新闻 >> 正文

《人生之路》收官!为何高加林变社交达人,巧珍变女强人?丨揭秘

更新时间: 2025-09-23 19:54:04

阅读人数: 114

本文主题: 有声文学中篇小说《人生》

导演阎建钢执导,陈晓、李沁主演的电视剧《人生之路》于4月10日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和爱奇艺收官,该剧部分取材于路遥经典中篇小说《人生》,讲述了陕北青年高加林、刘巧珍、黄亚萍、高双星等人的成长故事和人生际遇,其中的拼搏向上以及永不放弃的奋斗精神也激励着当代年轻人。《人生》原著是一本近15万字的中篇小说,要做成37集的电视剧,从故事到人物上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扩充改编。日前,该剧总制片人魏巍在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路遥的《人生》是一部影响力非常广泛的文学经典,但是他认为文学经典永远是多维度的,而不是一个单向的解读,“它永远在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视角去解读,这才是它成为文学经典的意义。”

电视剧《人生之路》中饰演巧珍和高加林。

改编:《人生》小说本身具有很强的当代性

《人生》可以算是当时在青年人中最有影响力的一部小说,在你看来,《人生》的魅力在哪里?

我们对《人生》的小说和电影都有很深刻的年代记忆,因为我们团队领头人闫爱华是60后,我是70后,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对路遥对《人生》有过深刻的阅读体验和特殊感情。当年它触动了我们那一代人,我感觉这个小说,本身是具有很强的当代性的。高加林那一代年轻人所面临的痛苦挣扎、他的奋斗,所有的这些东西和年轻人都可以产生强烈的共情。

剧中很大部分在描绘几个年轻人后期在上海的生活,是如何考虑的?

选择上海,因为这座城市和路遥有特殊的渊源。《人生》就是1982年在《收获》发表的,然后在上海乃至全国引起轰动。可以说,《人生》也烙印着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故事时间的设定是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那个时代一面是年轻人离开家乡,向往城市;一面是上海迎来浦东开发开放的时代机遇。中国的改革开放在那个阶段,上海是标杆及缩影。我们让续写的故事落脚点在上海,是能够最直接展现时代变迁及角色成长的。高加林、刘巧珍这种典型的农村青年,到上海后如何一点点融入,过程中有怎样的痛苦和挣扎,最终会怎样实现个人价值,也是我们想要传递给大众的温暖。我们要告诉今天的读者,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赋予年轻人新的人生机会,给了这些年轻人更多的发展自由与选择的机会。在改编的过程中,很多情节、桥段都做了调整,但有一个原则,那就是把路遥作品的精神内核,无论续写到哪里,都力争最好地继承下来。一定要进行合乎人物命运的续写。

去远方,是每个时代年轻人奋斗的注脚之一。

人物:更倾向于不单一界定高加林的性格

原著小说里,男主高加林是一个木讷不善言辞又内向自卑,见到女孩会脸红又紧张的农村穷小伙,比较“社恐”。电视剧中的高加林有一点像乡镇里的“社交达人”,送来自大上海的姑娘回家并且见到女方父亲,一点也不怯场。在高加林的人设上,改编思路是什么?

我们更倾向于不单一界定高加林的性格,他本身就是一个内心世界丰富,外表多少带一些知识分子的文人气的人。他相对温和的外表和汹涌澎湃的内心其实是有个冷热反差的,使得剧中的他更具精神层面的力量,更具真实感。原著小说和电视剧中共同的一点是,一开始高加林在农村都是一副“社恐、不善言辞、内向”的样子,剖析来看,高加林作为当时心智已开的知识青年,已经和当时高家村的村民有了认知上的隔膜,缺乏共同语言。在他到了乡镇、城市相对认可度高的区域时,他认为周围人可以理解他,自然会变得相对开朗,事业也相对顺遂,这样的处理整体上赋予了人物基调更多的温暖色彩。

高加林在农村时,表现得不善言辞。

剧中的刘巧珍无论是能力上还是性格上,都比原著要更“强”一些。读者对小说中的巧珍是同情多于赞美的。剧中巧珍不再是一个始终仰望着高加林的粉丝,在爱情中也不再是被动状态。刘巧珍这个人物的人设在改编上是如何考虑的?

小说中刘巧珍的命运更多是依附于高加林展开描写的,“金子般的姑娘”也就是形容她善良、奉献等精神,这种精神是通过不断地“给予”体现出来的。剧中我们扩写了巧珍的人设,赋予她更多秦川儿女特有的活力和生命力,和她从父亲身上继承的经商做生意的基因,也就是赋予了她在社会浪潮中主动“争取”的源动力,让她可以靠自己的双手,独立在新时代立足,彰显女性爱情外的自我价值实现。

剧中增加了高双星这个角色,而且角色的戏份还比较重,高双星起到的作用是什么?

高双星这个人物是随着冒名顶替案引入的,其实是作为高加林的镜像人物来设计的,如果高加林的高考没有被冒名顶替,可能就走向了后来高双星的人生。这一设计,大大延展了故事的戏剧张力,丰富了作品的艺术内涵。他们两个的人生轨迹是一种互文式的对照关系,如果说高加林的人生是前行之路,那么高双星就是自省之路。高双星的抉择及后来的人生,就是原著中“人生这条路紧要处只有一两步,每走一步都可能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甚至是影响整个一生“的真实写照。这两个原本的好兄弟在意外“互换命运”后,如何在漫长生活里找回本该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也是对原著中“人与命运的博弈抗衡”的生动诠释,无论何时,传递原著内核都是我们最先考量到的。

马栓这个在原著中并不起眼的角色,剧中用了一句“晓云将入岳阳天”,赋予他有文化、有头脑、有追求的底色。为何这样改编?

其实我们想传递给观众的就是马栓他还是一个当年的文化青年。原著中巧珍嫁给马栓的结局,是巧珍的自我放逐和心如死灰的抉择,更多是体现了悲剧性及现实意义。剧中赋予马栓的优质底色,展现了他是值得巧珍去爱的一个男人,是值得巧珍去托付的男人,这实际上是对巧珍的关怀,我们不想把巧珍刻画成一个爱情幻灭的失败者,更希望马栓找到的是自己的爱情,巧珍也找到的是自己的爱情和归宿。

演员:陈晓能接受这个角色就是有胆魄的

能谈谈陈晓、李沁两位主演的选择吗?在你看来,他们有什么气质符合剧中的高加林和刘巧珍?

陈晓的高加林这个角色,他不是一个典型的大男主,他是有足够的人物复杂性的,那么不同的人群对他的解读也是足够丰富的。陈晓能接受这个角色就是有胆魄的。另外就是这个角色作为上世纪80年代初的年轻人,高加林身上特有的那种对理想的向往,外在的表现又是相当内敛,内心又很火热,需要演员传达出来的表演层次很细腻很丰富,才能把这个人物诠释好。我感觉陈晓给到了我们惊喜。高加林尤其是他在陕北的部分,他是不断地被命运暴击了,他不断在背负沉重的东西,又不断地有那种生命力爆发和张扬出来的时候。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然后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下,人物的这种很多的细腻的东西是拿捏到的。

刘巧珍这个角色在小说里面,更多的是一个美好善良、特具中国传统女性特征、让人心疼的农村姑娘,我们在剧中的处理其实是更强大了,我觉得这更加符合现代社会对中国女性的这种认知。我们给她赋予了更多从陕北高原孕育出来的比较旺盛的生命力,李沁在表演的这个时候,很好地把握了这种人物的精神内核。我们剧中的这些青年演员,他们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所付出的努力还是很大的。

《人生之路》收官!为何高加林变社交达人,巧珍变女强人?丨揭秘

《人生之路》收官!为何高加林变社交达人,巧珍变女强人?丨揭秘

导演阎建钢执导,陈晓、李沁主演的电视剧《人生之路》于4月10日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和爱奇艺收官,该剧部分取材于路遥经典中篇小说《人生》,讲述了陕北青年高加林、刘巧珍、黄亚萍、高双星等人的成长故事和人生际遇,其中的拼搏向上以及永不放弃的奋斗精神也激励着当代年轻人。《人生》原著是一本近15万字的中篇小说,要做成37集的电视剧,从故事到人物上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扩充改编。日前,该剧总制片人魏巍在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路遥的《人生》是一部影响力非常广泛的文学经典,但是他认为文学经典永远是多维度的,而不是一个单向的解读,“它永远在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视角去解读,这才是它成为文学经典的意义。”

电视剧《人生之路》中饰演巧珍和高加林。

改编:《人生》小说本身具有很强的当代性

《人生》可以算是当时在青年人中最有影响力的一部小说,在你看来,《人生》的魅力在哪里?

我们对《人生》的小说和电影都有很深刻的年代记忆,因为我们团队领头人闫爱华是60后,我是70后,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对路遥对《人生》有过深刻的阅读体验和特殊感情。当年它触动了我们那一代人,我感觉这个小说,本身是具有很强的当代性的。高加林那一代年轻人所面临的痛苦挣扎、他的奋斗,所有的这些东西和年轻人都可以产生强烈的共情。

剧中很大部分在描绘几个年轻人后期在上海的生活,是如何考虑的?

选择上海,因为这座城市和路遥有特殊的渊源。《人生》就是1982年在《收获》发表的,然后在上海乃至全国引起轰动。可以说,《人生》也烙印着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故事时间的设定是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那个时代一面是年轻人离开家乡,向往城市;一面是上海迎来浦东开发开放的时代机遇。中国的改革开放在那个阶段,上海是标杆及缩影。我们让续写的故事落脚点在上海,是能够最直接展现时代变迁及角色成长的。高加林、刘巧珍这种典型的农村青年,到上海后如何一点点融入,过程中有怎样的痛苦和挣扎,最终会怎样实现个人价值,也是我们想要传递给大众的温暖。我们要告诉今天的读者,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赋予年轻人新的人生机会,给了这些年轻人更多的发展自由与选择的机会。在改编的过程中,很多情节、桥段都做了调整,但有一个原则,那就是把路遥作品的精神内核,无论续写到哪里,都力争最好地继承下来。一定要进行合乎人物命运的续写。

去远方,是每个时代年轻人奋斗的注脚之一。

人物:更倾向于不单一界定高加林的性格

原著小说里,男主高加林是一个木讷不善言辞又内向自卑,见到女孩会脸红又紧张的农村穷小伙,比较“社恐”。电视剧中的高加林有一点像乡镇里的“社交达人”,送来自大上海的姑娘回家并且见到女方父亲,一点也不怯场。在高加林的人设上,改编思路是什么?

我们更倾向于不单一界定高加林的性格,他本身就是一个内心世界丰富,外表多少带一些知识分子的文人气的人。他相对温和的外表和汹涌澎湃的内心其实是有个冷热反差的,使得剧中的他更具精神层面的力量,更具真实感。原著小说和电视剧中共同的一点是,一开始高加林在农村都是一副“社恐、不善言辞、内向”的样子,剖析来看,高加林作为当时心智已开的知识青年,已经和当时高家村的村民有了认知上的隔膜,缺乏共同语言。在他到了乡镇、城市相对认可度高的区域时,他认为周围人可以理解他,自然会变得相对开朗,事业也相对顺遂,这样的处理整体上赋予了人物基调更多的温暖色彩。

高加林在农村时,表现得不善言辞。

剧中的刘巧珍无论是能力上还是性格上,都比原著要更“强”一些。读者对小说中的巧珍是同情多于赞美的。剧中巧珍不再是一个始终仰望着高加林的粉丝,在爱情中也不再是被动状态。刘巧珍这个人物的人设在改编上是如何考虑的?

小说中刘巧珍的命运更多是依附于高加林展开描写的,“金子般的姑娘”也就是形容她善良、奉献等精神,这种精神是通过不断地“给予”体现出来的。剧中我们扩写了巧珍的人设,赋予她更多秦川儿女特有的活力和生命力,和她从父亲身上继承的经商做生意的基因,也就是赋予了她在社会浪潮中主动“争取”的源动力,让她可以靠自己的双手,独立在新时代立足,彰显女性爱情外的自我价值实现。

剧中增加了高双星这个角色,而且角色的戏份还比较重,高双星起到的作用是什么?

高双星这个人物是随着冒名顶替案引入的,其实是作为高加林的镜像人物来设计的,如果高加林的高考没有被冒名顶替,可能就走向了后来高双星的人生。这一设计,大大延展了故事的戏剧张力,丰富了作品的艺术内涵。他们两个的人生轨迹是一种互文式的对照关系,如果说高加林的人生是前行之路,那么高双星就是自省之路。高双星的抉择及后来的人生,就是原著中“人生这条路紧要处只有一两步,每走一步都可能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甚至是影响整个一生“的真实写照。这两个原本的好兄弟在意外“互换命运”后,如何在漫长生活里找回本该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也是对原著中“人与命运的博弈抗衡”的生动诠释,无论何时,传递原著内核都是我们最先考量到的。

马栓这个在原著中并不起眼的角色,剧中用了一句“晓云将入岳阳天”,赋予他有文化、有头脑、有追求的底色。为何这样改编?

其实我们想传递给观众的就是马栓他还是一个当年的文化青年。原著中巧珍嫁给马栓的结局,是巧珍的自我放逐和心如死灰的抉择,更多是体现了悲剧性及现实意义。剧中赋予马栓的优质底色,展现了他是值得巧珍去爱的一个男人,是值得巧珍去托付的男人,这实际上是对巧珍的关怀,我们不想把巧珍刻画成一个爱情幻灭的失败者,更希望马栓找到的是自己的爱情,巧珍也找到的是自己的爱情和归宿。

演员:陈晓能接受这个角色就是有胆魄的

能谈谈陈晓、李沁两位主演的选择吗?在你看来,他们有什么气质符合剧中的高加林和刘巧珍?

陈晓的高加林这个角色,他不是一个典型的大男主,他是有足够的人物复杂性的,那么不同的人群对他的解读也是足够丰富的。陈晓能接受这个角色就是有胆魄的。另外就是这个角色作为上世纪80年代初的年轻人,高加林身上特有的那种对理想的向往,外在的表现又是相当内敛,内心又很火热,需要演员传达出来的表演层次很细腻很丰富,才能把这个人物诠释好。我感觉陈晓给到了我们惊喜。高加林尤其是他在陕北的部分,他是不断地被命运暴击了,他不断在背负沉重的东西,又不断地有那种生命力爆发和张扬出来的时候。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然后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下,人物的这种很多的细腻的东西是拿捏到的。

刘巧珍这个角色在小说里面,更多的是一个美好善良、特具中国传统女性特征、让人心疼的农村姑娘,我们在剧中的处理其实是更强大了,我觉得这更加符合现代社会对中国女性的这种认知。我们给她赋予了更多从陕北高原孕育出来的比较旺盛的生命力,李沁在表演的这个时候,很好地把握了这种人物的精神内核。我们剧中的这些青年演员,他们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所付出的努力还是很大的。

颠簸在“大货车”上的人生

有一个人,坐上拉生鲜农产品的货车时,他的名字是甄火开,躺在大货车里的木板上颠簸了一千多公里后,他的名字变成了甄世泰……这是翔虹的中篇小说《人货混装》里的荒诞、魔幻却不失现实性的故事。

《人货混装》载《北方文学》2023年第9期。讲述30年前高考时,甄世泰没考上,他的父亲拿到了隔壁村甄火开的复旦大学入学通知书,将甄世泰改为“甄火开”。欺世盗名的甄火开现在成了天眼商城董事长,混得人五人六,风生水起。在甄火开事业如日中天时,有人在网上揭发他是冒牌货,像一个潜伏了30年的特工,原形毕露,无处藏身。身份变了,高科技使甄火开像一只触碰报警器的老鼠,无法在城里生存。为了解脱,他潜回家乡,去面对被自己害了半辈子的真正的甄火开,一辆大货车承载的凄怆的人生故事拉开了序幕。

这部小说的作者除开延续以往娴熟的叙事和深隐的题旨外,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运用了荒诞和魔幻的叙述手法。

偷梁换柱顶替去上大学的,有意外也有人为,古往今来,现实中有之,传说里有之。东西的长篇小说《被篡改的命》就是一个鲜活的案例。要在自己的小说中构建这样的故事,且要讲出新意,吸引读者,就要独辟蹊径。《人货混装》的作者做到了,就是将故事和叙述赋予荒诞和魔幻的元素。

在交通工具十分发达的今天,一个人竟然人货混装在拉生鲜农产品的货车里,而且还是一个董事长。在大荒诞的背景下,在作者扣人心弦的叙述中,蔓生了许多的小荒诞。

甄火开在货车上的经历是人物处境的荒诞。甄火开饱受折磨、痛苦、无奈:他躺在车上要与司机交流的就靠一个按钮,要拉大号长摁一次,有其他急事必须停车的,连摁两次短铃。小便则将就解决在旧塑料瓶里;因为他脸部识别不了,也没手机扫码,进不了服务区的卫生间。一路上全要露天作业,用塑料袋装着,下车后扔到垃圾桶。车子驶入村道后,顿顿挫挫,他腰椎疼入脑髓。他脱了外套叠作枕头,车子无规则晃荡,像小孩耍玩具一般,左翻右晃,前冲后溜,上抛下坠。他又翻身俯卧,双手撑住、屈膝抵住钢板,艰难地蹲起,直腰,恢复站立。他不时变换,三种姿势轮流来……

甄火开的身份暴露后所遭遇的尴尬,就是人物身份的荒诞。甄火开除了性别真,其他的全假,他被罢免董事长职务,接受处罚。上自己的车,车上语音提示,您不是车主,请下车!进天眼大厦负一楼,走到管理层专用电梯前,声控、指纹、人脸、虹膜,全试一遍,智能电梯都没反应。他气得踹出一脚,头顶马上传来电子警告:有人闯入,已经报警!进自己的家门,走向卧室,门楣上智能屏一亮,门没开,电子语音阻止:无关人员不许入内!妻子出来接他进去,语音提示一直喊个不停,俩人只好上三楼客房去睡。律师告诉他,从法律上说,您爱人已不是您爱人,您女儿已不是您女儿,所有直系亲属,都已不是亲属……

甄火开蜗在大货车里的憋屈,在城里遇到的麻烦,恰是他冒名顶替别人30年来备受煎熬的写照。他只有活回那个甄世泰,才能获得解脱、重生。作者通过荒诞的手法表现人物的经历,增强了真实度、趣味性和可读性。从表面削皮、揶揄的叙述中,弥漫着淡淡的斥责和忧虑。

作者通过荒诞、魔幻的叙述手法和夸张与虚实交错的艺术笔触来编织情节,外表夸张、内涵深刻严肃,荒诞幽默的语言,让读者享受阅读的同时更发人深省。作者对小说结构的巧妙布局,荒诞曲折的情节让读者拍案叫奇,激活读者不断探究情节的强烈欲望,沿着跌宕起伏的故事脉络,走向最终的答案。

著名作家凡一平说,荒诞感在小说中尤其重要,经典的小说常常是荒诞或魔幻的。采用荒诞魔幻的叙述手法,把神奇而怪诞的人物和情节,以及各种超自然的现象插入到反映现实的叙事和描写中,使作品充满了魔幻和神秘的色彩,引导读者领悟和把握人生的普遍意味,是作者在《人货混装》中叙述手法上的成功尝试。

在翔虹的一系列小说中,叙述的走向,人物的塑造,故事的结局都隐隐烙上作者情感的印记,传导作者爱憎分明,嫉恶如仇,悲悯善忍的情愫。人物美丑鲜明,如《心愿》中的嵇良,《表娘留守记》中的表娘,《过节》中的韦锡,《债不过三》中的葛孟德,《视频》中的韦宏旺,《青春裂》中的卢老师,《改变》中的余佳,《画外情》中的甄画家等。对亲情的珍惜,几乎在翔虹的每一部作品中都如期而至。他每一部作品中的男主人公,都有一位伟大的母亲和一位善良的妻子,她们给予母亲的温暖和妻子的依靠,给儿子(丈夫)前进的方向和痛改前非的力量。

在《人货混装》中,作者呈现甄世泰的母亲尤为令人动情:甄世泰一走进村子,眼泪就下来。这些年村里变化挺大,但他家老屋没翻新,三个姐姐早嫁山外,父母过世后久无人住,相当破败……想起老实善良的母亲,他更加愧不可当。她从小教育自己要诚实,别取巧,靠双手吃饭才踏实。自己竟然和父亲瞒着她,欺骗所有人,干出这等伤天害理的事。从冒名顶替那天起,父子俩就像蛰伏在大脏壳里的小虫,怕见光,怕被捉到。这样深情地流露在翔虹的其他作品中清晰可见。这与作者生长的环境、得到亲情的关爱和人生的价值取向是一脉相承的。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的人物设置也颇具匠心。尔虞我诈、弄奸使坏的父亲、甄世泰、迟府城、私家侦探等,正直善良的程芳、大明、小明、甄火开等。甄世泰虽然在父亲摆布下剥夺了另一个人一生的幸福,但他不安、忏悔,努力补偿。特别是小明遭遇车祸,他出手相救,说明他人性的善根没有泯灭。小明知恩图报,同情、袒护甄世泰;大明吃过甄世泰的亏,在甄世泰倒霉时落井下石,百般刁难;甄火开被甄世泰害惨了,虽然他想一拳把甄世泰报废,可见面时他还是包容了甄世泰,并且在甄世泰回归生养之地时,给他带了两大袋子的家常用品。让读者感受到了人类那一份纯朴的善良,甄世泰得到了温暖,相信他一定找到重塑人生的信心,闪耀着人性的光芒。

小说的最终目的是让读者通过阅读获得情感和思想体验,从而感受到小说背后所要呈现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念等内在的含义,即意蕴,这就是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所独有的魅力。

笔者认为,小说中的甄世泰从甄世泰——甄火开——甄世泰的演变,正好是从人——货——人的一个荒诞的轮回。这个世界就是一部车,众生坐在这部车上,有些是以人的身份,有些人是充当货的角色,有了如此众相的混杂、类聚,就有了人货混装的荒诞。不管甄世泰从哪里来,曾做过什么,关键是他今后该怎么做,这一定是作者最想表达的。

青年评论家徐福伟说,一部“既有意思又有意义”的小说,如果细分的话,其叙事空间可进一步细分为故事空间、情感空间和哲思空间。这三种空间既是相互交叉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同时又是存在着一定的递进关系的。《人货混装》对这三种空间的处理恰到好处。

《人货混装》是翔虹尝试突破以往的写法,在叙述手法和语言风格上都让人耳目一新,是成功的“转型”。尝试新的叙事手法,是小说家谋求超越的途径,需要勇气和自信,更需要功底。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