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的十种类型
思维导图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学习工具,它的主要特点是充分运用图形、数字、颜色等各种有助于记忆及想象的视觉元素,直观地展现思考的脉络、结构和主要内容。
新课标提出“发展学生的思维”这一新的课程理念,也就是说,除了对学生进行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教育之外,“思维性”也应该作为培養学生的一个重要内容。
将思维导图适度引入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复习教学中,有助于学生将语言文字图像化、显性化、系统化、条理化,不易遗忘、混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分析能力。
本文结合具体例子,介绍了圆圈图、气泡图、流程图等几种常用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当学生写作思维枯竭时,可用圆圈图进行头脑风暴。它由内圈和外圈构成,内圈表达了主题,外圈可以填写与主题有关的任何内容,没有任何限制。
等头脑风暴结束,再进行分类、整理和挑选。比如,我们写一篇主题为金鱼的作文,内圈中写上主题“金鱼”,外圈写上任何与金鱼相关的想法。最后学生进行整理,会发现外圈中主要有以下几大类:外形、居住环境、游泳的姿态和金鱼之间的趣事。
从中挑选自己最有话可说的关键词或几件事作为自己文章的主要内容。圆圈图可锻炼学生的选材能力。
气泡图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思维导图,它和圆圈图一样强调的是发散思维。
围绕主题的是属性气泡,以课文《翠鸟》为例,课文主要介绍了翠鸟的外形、捕鱼过程和它的住处,表达了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所以图中的四个属性气泡就是:家、外形、捕鱼、感情,属性气泡还可以进一步展开次要分支,并添加关键词进行说明,形式并不唯一。
因为每个学生对课文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所以属性气泡和各种关键词以及分支的方式都因人而异,通过气泡图来整理课文结构,学生能更全面地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中心思想。
流程图用来反映事物发展的顺序,结构清晰,一目了然。以《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为例,黄河变化的人为原因是一个恶性循环。人口迅速增长,导致无限制地开垦放牧,严重破坏了黄土高原上的绿色植被,引起了水土流失。
土壤的肥力跟着下降,农作物大量减产。然而越是减产,人们就越要多开垦荒地。若将其绘成流程图,内在的逻辑关系将比文字叙述更加清晰明了。
多重流程图一般用来表示因果关系。左边的代表原因,中间是主题,右边是结果。学生从相关段落找出黄河变化的原因和现状,提炼出关键词句,可得到多重流程图。
通过流程图,学生对黄河变化的过程、发生变化的原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通过绘制导图,学生获取、分析、重组关键信息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对于叙事类课文,可用鱼骨图来反映情节的发展。
如《羿射九日》中,故事情节是围绕后羿和九个太阳展开的,上图中椎骨上面的第一根鱼刺记录的是九个太阳炙烤大地,下面的第一根鱼刺,记录的关键词则是后羿决定射日,并射下了第一个太阳;接着故事情节又回到太阳身上,所以要把太阳爆裂的关键词记录在上面的第二根鱼刺中……故事按鱼头到鱼尾的顺序依次发展。
理清课文思路后,学生还可以根据鱼骨图上的关键词复述课文。相比常用的关键词复述法,学生的思路是跟着文字走的,而运用思维导图来复述课文效率更高,因为学生的头脑中不仅有了关键词的提示,更有着明确的对课文结构的解析,把握了情节的走向。
树状图可以用来举例,最上面的是树干也就是主题,下面的则是树根,用来罗列各种知识点,上图列举了数学五上的知识点,比起由老师罗列出这些知识点,再让学生去记忆,倒不如由学生自己将知识变成思维导图,甚至用哪种类型的思维导图也由自己决定,不同思维导图代表了不同的思维方式。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甚至不用刻意去记忆,知识就已经自然而然地内化在他们的脑海中。除了整理各种类型的成语,树状图还可以用来整理谚语、名诗句、标点符号的用法、修辞方法的种类等,每个树根还可以进一步展开小树根。
桥图用来描述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和相关性,体现了类比的思维方式。在课文《盘古开天地》中,盘古的身体变成了世间万物,为什么盘古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而不是变成了江河?偏偏是血液变成了江河?
学生很容易就能发现,双眼和日月、血液和江河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可以运用桥图,反映出盘古身体部分和世间万物之间的对应关系,并由此展开想象,课文未提到的盘古的其他身体部分还会变成什么呢?记录在桥图中。
1.学生掌握几种思维导图的使用方法后,由学生自己根据需要选择相应的思维导图,亲身经历学习的过程。老师不必提供框架,以免变成“填空题”限制学生的思考。
2.这几种思维导图是最基本的结构,学生可以联系内容,将圆圈、线条绘成任意形状,加上各种颜色和图画将知识表达出来。
3.主题、次主题和更为细节的要点要借助关键词来实现,以关键词为基础进行相关概念的延伸和扩展,结合导图中的图形、颜色形成记忆链接,有利于回忆。
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远不止上述介绍的几种模式。思维导图逻辑缜密,结合了绘画、符号等其他元素,让学习变得精彩纷呈:用导图,知识系统直观化,便于记忆;用导图,展开头脑风暴,拓展思维;用导图,把课文画出来,趣味横生。
孩子们以为自己走进了色彩缤纷的画面,实则走进了多姿多彩的语文。

“头脑风暴”来袭,掌握五种思维导图有效提高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很多家长、老师都听说过“思维导图”(Thinking Map),“思维导图”作为近几年非常流行的一种思维工具,具有简单又高效的特点,在诸多领域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许多人一看见“思维”两个字就感觉应该是挺高深的一件事,好像需要等孩子长大了才能学,其实不然。“思维导图”也分成众多模式,从小学会使用“思维导图”针对事物进行头脑风暴可以有效的增强孩子的
例如从食物可以发散至:苹果、牛奶,再由苹果、牛奶可以发散至:颜色,牛奶纹路等等,打开局限的思维模式,增加孩子的
儿童式的思维导图所采用的是直观化的图示和色彩,充分调动运用左右大脑的机能,通过感官将图像、色彩、想法和关键词联系起来进行思考,这是一个从零开始的过程,发散思维,相较于传统的文字教学模式对儿童更具吸引力,也更容易被儿童的大脑所吸收记忆。
“思维导图”对于儿童的优势在于
一、 直观、生动、对于儿童更具吸引力
每种思维导图都有一定的逻辑顺序,画图的过程就是训练逻辑思维的过程,尤其对于从具象思维往抽象思维转变的学龄前孩子来说,是给未来打下一个好基础。
圆圈图由两个同心圆构成,在内圈画上事物的具体特征,可以是文字,数字等等,而在外圈写上拥有这个特征的事物,或者是对内圈的主题进行描述和反馈。
发散思维:蝴蝶、蜜蜂、蜻蜓等。
。这种形式适合带着孩子做头脑风暴,凡是联想到与内圈主题相关的内容都可以记录在外圈里,轻松发散思维,加强孩子的想象力。
泡泡图由中心圆圈发散出若干环绕式圆圈通过直线连接而成。在中心圆圈内写上某一个单独事物,而周边环绕圆圈用于写下核心主题的属性特征,如颜色、大小、特点等等。
发散思维:纸质、长方形、文字、图案等。
泡泡图最适用于描述一种事物的属性,能够帮助孩子更加全面的认识这件事物。
双重气泡图虽然和泡泡图有相识的地方,但与泡泡图不同的是,双重气泡图拥有两个及两个以上的中心圆圈,并且部分连有拥有共同属性的圆圈。
发散思维:白色、棕色、耳朵、牙齿、毛发等。 (毛发、耳朵、牙齿都算是共同拥有的属性)
对比两者事物之间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树状图的形状像是一个散开的树枝而得名树状图,由一个核心主题和许多分支而组成。在对事物进行分类的过程是一个提取事物特征并且进行分析的过程。
①水果——苹果、香蕉、西瓜等。
②饮料——果汁、可乐、牛奶等。
③粮食——大米、小米、黄豆等。
流程图对于大人来说应该说是毫不陌生,而儿童所使用的流程图相对来说是比较简单的,可以用来表示步骤、事件的先后顺序以及事件发展的过程。
因为孩子的理解能力还是有一点的局限性,如果宝爸宝妈想要教授于孩子的知识点超过孩子能够理解的范围,或者是所要讲述的事情相较而言偏复杂,流程图为
利用儿童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性,采用思维导图进行逻辑思维的开发,可以开启孩子大脑的无限潜能。
看了一本《思维导图》,日本人写的
来源:雪球App,作者: 施洛斯008,(https://xueqiu.com/9367840382/118235376)
上课时候用树状思维导图可以显示出根、树枝、叶子、果实,可以按照知识和技能的生长顺序来画出,效果特别好。
每周每天的日程安排可以按照树状思维导图画出,也可以按照水流形状的思维导图画出。
形象、顺序、有趣、简单,这是思维导图的最大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