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一座城或许是以为一段感情!
喜欢一座城或许是以为一段感情!
看您的书,不知道为什么您总是很少写关于自己感情的部分,总觉得您是要尽量把自己活跃的一部分呈现在自己的书中,有些感情,有些别离,您好像总是逃避一样,感觉这本书跟前一本有些不一样,去你的旅行感情部分很隐忍,它仿佛隐藏在作者的骨子里,不曾说起,却深深埋在心底。这一本就很少写爱情了,写自己的旅途中的小故事,写自己的友情,或许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的内心确实是有一些变化,或许觉得一味的悲伤是有点矫情。这本书也可能只是作者的一个随笔,看到那篇“天玶王羽西”的时候,真的被感动了,那种爱你如亲人的感觉,我想不管是谁拥有这样一个这样的朋友都会开心到在梦里笑醒吧,其实,您蛮幸福的,有那么多资金和时间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还有支持自己的知己,还有爱自己的家人。或许,每一段旅行最终目的都是因为自己的内心或者一段很深的感情吧!

《世界上的另一个你》
“这不是一个故事,这是许多人生命解剖面的结合。”一. 原句摘抄:人一辈子,总有些不体面的时刻会永远留在脑海里。有时候,人会流落街头的理由是酗酒嗑药,即便原来没有,但大部分的人跟我一样,以流落街头就开始酗酒嗑药。不是为了享乐,只是为了不再那么痛苦,为了忘记不管我们在街头找到多少“共犯”,最终我们依旧孤单。那样的人或许不会觉得自己比你优秀,可作为游民的你会感觉他们觉得自己比你优秀。生命中某些日子会让人铭记。但痛苦让生命更完整。有信念才能确保我们期盼的事物,而信念,就是相信看不见的东西。“在我认识的人里,唯独你能看穿我凶恶的外表,看见里面有一个值得救赎的人。不知为何,但我大部分的时间表现得像个坏人,只是为了不让人接近,不值得那么麻烦。而且,我这辈子失去的人已经够多了,我不想再失去别人。”“每个人都要有勇气站出来面对敌人。因为外表看起来像敌人的人,内心却不一定是。我们和其他人的共通点比我们想象地还多。当我还是危险人物的时候,你有勇气站出来面对我,然后改变我的生命,你爱我的内在。上帝原本要我做的样子,那个本我,在生命里一些丑陋的路上迷失了。”但我发现,其实每个人都不同,跟我一样的不同。我们大家都只是普通人,走在上帝为我们铺好的路上。事实是,我们无论是穷是富,或是介于中间,这个世界都不是我们最后的安息之地。所以就某方面来看,我们大家都是流浪的人——就只是一步步走回家。 二. 读后感:小时候,题目之于我,非对即错;事物之于我,非好即坏。然而随着时间的流转,渐渐发现,原来有的题,可以有截然相反的不同答案,原来有的事,我们很难断定它究竟是好还是坏,原来有的人,我们无法断言他究竟是善还是恶……原来这个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不过这也好,生命的原色本该丰富多彩。很多事物都有截然相反的几个层面,但是量纲不同,我们无法将它们进行比较,甚至连转化的公式也无从得知。所以当被外表蒙蔽了双眼,我们需要做的是发掘这外表掩盖下更深层的东西,因为没有人能否认,看似毫不相干的事物却往往能在不知觉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就好像真的有冥冥之中注定的因果。品尝过生活的甘苦,再不似初生牛犊,但这并不代表要丧失站起来活着的勇气。可以不信天、不信地、不信命、甚至不信四海八荒,但做事时总该拍拍自己的胸脯,想想自己的责任,问问自己的良心,很多东西都亏得,唯有它万万亏不得。再说说人生的假面吧!这个东西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接触过,且不说好坏,只说偏好,愚以为它可以有,但是不以给他人带来伤害为目的,这是做人的一条底线。矫情点说:“因为经历,所以懂得,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我尝过刺骨的寒冷和无边的黑暗,所以我可以理解丹尼佛小心翼翼、怕自身成为负累而冷漠地拒人于千里之外的行为,也十分庆幸那个时候能得到身边的师长和朋友们的关心和照顾,终不至低靡、不至一蹶不振。于是,走过了,收获了,成长了,也通透了。时至今日,带着对很多人的感激,我也成为了一名志愿者,带着小小的志愿梦,我也曾尝试用各种方式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我可以体会到帮助他人后自己内心的安然与自在,也可以清晰地看见不远处闪闪发光的梦想,有的东西大可不必过分苛求,只需做好该做的,其余的,顺其自然就好。于我而言,顺景时,世界上的另一个你必收敛万千锋芒、待你即为严苛,遇见他,也便遇见了你低头的沉稳和定力。逆境时,世界上的另一个你必怀揣着许多温暖与光明,遇见他,也便遇见了你抬头的勇气与信念。无论是顺景还是逆境,都希望你可以遇到世界上的另一个自己。
刺痛(四世同堂)书评
但对于家庭,这本书看的我很迷茫。 好像是蔡康永说的,看中国人的书,总觉得不爽气,因为家族层层叠叠地挤压,故事里的主角都活的很憋屈。这么想想,的确是这样,关于战争和生活的,在俄国小说里,比如战争与和平,男主角安德烈拷问的永远是自己的灵魂。在美国小说里,哪怕在集中营里充满了残酷荒谬,当然有软弱的时候,但总的来说充满了人性的斗争和灵性。但在四世同堂里,祁瑞宣在前四分之三的版本里只有细枝末节的顾虑,忧愁,自我安慰和自我蔑视——没有“我”在里面,而永远是担心着别人的生活,别人的眼光,和自古以来的规矩。除了老二瑞丰以外,家里的人当然都是好人,善良,可爱,为他人着想,但这样的好人,构建了一个无论如何也没有活力的组合体。 当然可以说,在战争年代,普通平头老百姓,怎么也和活力啊,幸福啊没有关系。但如果不是战争年代呢,如果是现在呢?我们心里有没有住着一个祁瑞宣,虽然儒雅,但却因为细枝末节的烦恼和琐碎生生把自己逼的不幸福。 对于家庭,我们能不能自私一点? 是的,在书里,如果祁瑞宣一走了之,这个家就毁了。祁老人,韵梅,天佑,小顺子,妞妞……大概都活不下去了。但问题是客观地想,抛开主角光环和情节需要,他不走,这个家就活下去了吗?再吃几年共和面,大家都饿死了吧。不如走,好像钱老人,孙子都不要看了,好像老三瑞全,在山洞里掐死他曾经的恋人。 作为一个只有在历史书里知道战争的人,我当然无法切实深刻地把这本小说当成抗战小说来得到共鸣,但是我看到,在家庭的名义下,在爱的名义下,有许多人甘愿活成一个奴隶,还是那么不快乐的奴隶。 有多少人,不是因为喜欢,而是为了家庭稳定而恋爱,而结婚,而工作,而抚养孩子。我们可以把这种为了他人而勉强自己的行为称之为“责任”,但我怀疑,当别人的要求和自身的原则有冲突时,当我们为了所谓的“家庭”不再让自己充满勇气,培育激情去计谋去规划去奋斗的自己的生活时,这种道德和责任真的可以变成幸福的另一条路么?而且我也怀疑,当一个人自身不幸福的时候,他所愁眉苦脸所负担下来的责任,又真的对谁有益处吗? 在看书的时候,我就在想,哪怕瑞宣一走了之,也许韵梅也可以像刘太太一样,做着一些违法但有尊严的勾当养儿育女。也许会被毙了,但这种时候,横竖是个死,苟且偷生慢慢饿死,难道真的比放手一搏有尊严吗?在希腊,文化里有悲剧文化,许多壮烈的让生命为之炫目的死亡。但我觉得,我们的文化里太多的是自以为是的处世文化,是好死不如赖活的可怜文化,是对生命无意义流逝后的无意义的消费文化,是大丈夫可受胯下之辱的安慰文化——我不知道我想的对不对,但这种感觉让我憋屈。 当然了,我坚定第认为四世同堂是一本好书。我认为他好的道理,不是因为他描写了日本人的残酷残忍,汉奸的可怜可叹,或者培养了我的爱国情操什么的,我觉得他好,是他刺痛了我,刺痛我心里不要住着一个祁瑞宣,刺痛我应该时时督促自己聊解一下悲剧文化,了解如何相信他人有自保能力并为自己的灵魂而奋斗,同时,了解一下不以生死,不以成败论英雄的豪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