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家柳鸣九去世,他是中法文化的摆渡人和对话者
著名法国文学学者、翻译家柳鸣九,于12月15日凌晨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88岁。得知柳鸣九去世的消息,翻译家、南京大学法语系教授黄荭感到很悲伤,她将柳鸣九称为“中法文化的摆渡人和对话者”,“我读他写的、译的、主编的书,受这些书的熏陶,才对法国文学,尤其是法国当代文学有基本的认识”。
柳鸣九祖籍湖南长沙,1934年出生于南京。他在《回顾自省录》中说,出生时足足九斤重,隔壁一位老先生就以《周易》中“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之意,为他取名“鸣九”。
柳鸣九的父亲是厨师,虽然只念过4个月私塾,但写得一手漂亮的筵席菜单。他上中学时正赶上抗战,一家人四处漂泊,“五口之家就像一只漂流在大海上的小船,周围是沉沉黑夜和惊涛骇浪”。尽管生活艰难,但每到一处,父亲不惜倾其所有,让他送入当地最好的中学求学。1953年,柳鸣九没有辜负父亲的全力付出,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法国文学专业。
柳鸣九一生译著等身,主要作品汇集为十五卷的《柳鸣九文集》,共约600万字。译作包括《莫泊桑短篇小说集》《梅里美中短篇小说集》《小王子》《局外人》《磨坊文札》《雨果文学论文集》等,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最高学术称号“终身荣誉学部委员”。2018年,他获得中国翻译界的最高奖“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作为理论批评家,柳鸣九还在改革开放之初,在外国文学思潮研究领域敢于打破思想禁锢。当时,他创办《法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丛刊》,并在1981年出版他编选的《萨特研究》,成为一代知识精英的必读书目。整个80年代,中国知识界都有一股“萨特热”,柳鸣九也被誉为“中国萨特研究第一人”。
黄荭告诉第一财经,从上世纪80年代起,柳鸣九还陆续主持编撰了“20世纪西方文艺思潮论丛”(七辑)、“法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丛刊”(十种)、“F·20文学丛书”(七十种)三大文丛,为中国学者研究法国20世纪文学,提供系统性资料。其中的“F·20文学丛书”迄今为止,依然是国内规模最大的一套法国当代作家文丛。丛书从1985年开始策划、遴选、翻译、编撰,到1998年竣工,收入20世纪法国文学各种倾向、各种流派、各种艺术风格、有影响有特色的作品,绝大多数选题是新开拓的,少数在国内有过译介的选题也几乎都采用新的译本,可以说这套丛书影响了很多中国学者。
“我还特别钦佩和无比羡慕的是,柳鸣九先生见过很多法兰西文学大师,比如萨特、波伏瓦、尤瑟纳尔、罗伯-格里耶、萨洛特、布托、图尼埃、索莱尔等等,和他们交往访谈,真正摸到了法兰西文学的脉搏,而他也在阅读、翻译、研究、交流中成为学界的泰斗。”黄荭说,柳鸣九的散文随笔和访谈集如《巴黎名士印象记》《法兰西风月谈》《巴黎对话录》《米拉波桥下的流水》《欧亚调色板》《浪漫弹指间》等,都见证了他作为中法文化摆渡人和对话者的不懈追求。
黄荭还提醒,柳鸣九的翻译作品中,有一部很特别的作品是世界著名儿童文学《小王子》。
这个版本的《小王子》在2006年由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是柳鸣九为小孙女翻译的,也是所有《小王子》译本中影响力最大的。2016年,海天出版社出版了中、法、英三文对照的《小王子》版本,中文版依然用的是柳鸣九的翻译,又加上他12岁孙女创作的52幅插图。“柳先生翻译《小王子》的故事很打动我,一老一少的深情和书中飞行员与小王子之间的友谊一样,都非常动人。”黄荭说。
柳鸣九曾写文章回忆,2005年,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最初请他翻译《小王子》时,他觉得与自己的研究领域较远就没有接下。后来,想起在美国的小孙女,他决定作为礼物送给她,“这就像为小孙女做一件手工艺品一样,比如用纸折叠成一架飞机,用泥土塑一个小人,不都是一个充满乐趣的过程?”
《小王子》的结尾有很多遗憾,柳鸣九在时隔10年后再版《小王子》时,也讲了他晚年的悲伤。2007年,儿子在美国意外去世,“急救车来到她家,把艾玛不到40岁的父亲接到医院去,临行,她父亲对急救车的驾驶员说:‘请你不要鸣笛,我的小女儿睡着了。’救护车开走了,他再也没有回到这个家里,这是他在这个世上所说的最后一句话。”
后来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柳鸣九坦率地说,虽然身患帕金森病,但他还在坚持工作,并非像老一辈学者那样有“学到老,干到老”的觉悟,而是出于非常现实的考虑,“我就是为了做我喜欢的事,为了挣稿费,如此而已。我得为我的小孙女攒大学教育基金,因为我唯一的儿子已经去世了”。
在《回顾自省录》自述中,柳鸣九强调要真实,“忠于历史、忠于事实、忠于自我,如实道来,直抒胸臆”,“这样做,省事省力省心,而且有一次自我袒露、自我倾诉、自我宣泄的难得机会,积淀了这么多年,郁积了这么多年,能有一次释放,岂不是一件痛快的事,甚至也可说是一件幸事。”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19世纪的法国文化界巨峰林立,巴尔扎克、雨果、司汤达、莫泊桑、福楼拜、左拉等享誉世界的文学巨匠先后活跃在此时的法国文坛,他们共同用自己的纸和笔记载和创造着法国的历史。如果给这些永不会被磨灭的名字按照文学史上的地位排个序,福楼拜恐怕会被放在比较靠前的位置,这位小说大师不仅继承了法国历史悠久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传统,更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反思和创新,形成了一种后来被人称作是“自然主义”的新型文学样式,引领了一个时代的文学创作。福楼拜对法国文学影响深远,他在世的时候,友人左拉称其为“自然主义之父”,而在他去世数十年之后,法国现代主义小说作家们又奉其为自己创作的鼻祖,这不仅是在法国,即使是在世界文坛上也是不多见的。
今年5月,是这位“自然主义之父”的140周忌辰。世界各地的读者在以各种形式纪念他和他的《包法利夫人》。
作家木心十分喜欢福楼拜,并称其为“文学舅舅”。木心说:“大舅舅胖胖的,热气腾腾、神经病,就是巴尔扎克;二舅舅斯斯文文,要言不烦,言必中的,就是福楼拜。福楼拜家,我常去,巴尔扎克家,只能跳进院子,从后窗偷偷看。”巴尔扎克立志要做法国社会的“书记”,在其小说中,各种有关社会风俗、服饰摆设乃至人情世故的描写细致入微,经常一起笔就是一段鸿篇大论。而福楼拜则不同,他的特点就是不动声色,福楼拜常常对身边的一切冷眼旁观,半天不做一字,但是,一旦落笔,必是体察入微。与巴尔扎克侧重于展示人物的形象和行动不同,福楼拜属于那种一眼就能看透人物灵魂的作家。
坊间传说,有一日福楼拜中午去一家餐厅吃饭,侍者问及他今日的创作,福楼拜回答:“一上午只写了逗号”,而到了晚上,福楼拜又去那家餐厅吃饭,侍者再次问及下午他创作的情况,福楼拜回答:“又把那个逗号给删去了”。这一故事传来传去,传出了很多版本,但是,将这一故事与福楼拜相关联,也并非空穴来风,这确实是福楼拜的性格,要不为什么这位名誉全球的大作家一生的作品数量要远少于同级别的其他作家呢?
福楼拜创作速度慢,并不代表他在偷懒,在不动声色之间,福楼拜在仔细思考,反复吟咏,不断寻找素材。他的名作《包法利夫人》虽然是长篇小说,其篇幅也中规中矩,但是,据说福楼拜在初稿创作时,其篇幅是现在读者所能见到的这部作品的三倍,从1851年到1856年,福楼拜用了整整六年时间来打磨这部传世名作,他曾经说“包法利夫人就是我”。在作品完成后,福楼拜痛哭,叹息包法利夫人之死,有友人看他悲痛的样子,便劝他修改作品,让主人公复活,但是福楼拜却拒绝了,声称生活的逻辑发展至此,包法利夫人是非死不可了。福楼拜的作品一旦定稿,连作为作者的他自己也不能对其进行修改,这显示了福楼拜的文学功力,同时也告诉读者们在其缓慢的成书速度背后,是对自己前期工作的不断否定和超越。
福楼拜眼中的文学和同时期其他作家有着很大的区别,对福楼拜而言,文学是一门科学。
福楼拜有一个创作原则,即作家自身不在作品中露面,他说:“艺术家在他的作品里面,应该和上帝在创造里面一样,看不见,然而万能;处处感到他的存在,然而看不见他”,作家创作作品,要有科学家一样的客观态度,按照事物和人物本身应有的面貌来塑造情节和人物形象,在故事发展的过程中,也要按照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来写作,不能任意加以修改。这就是为什么福楼拜即使自己悲痛万分,也要毅然决然地让包法利夫人死去的原因。
而福楼拜的写作更像是一场进行科学实验的过程。在小说《萨朗波》的创作过程中,福楼拜曾经亲自远赴北非考察,甚至深入当地的花街柳巷体验生活,这体现了福楼拜在创作时的严谨。而福楼拜的严谨还不仅仅体现在田野调查方面,在文献的查阅上,他也下了不少功夫。据说,福楼拜在写作他一生中最后一部作品《布瓦尔和佩库歇》的时候,前前后后共查阅了一千余种农学、教育学、医学、物理、哲学等方面的著作,小说的主人公是两个不学无术的抄写员,在继承了一笔财产之后,两人放弃了职业,在乡间买了一处别墅开始了自己的“科学生涯”。小说中,两个人打着科学的旗号却做着令人捧腹的事情,其中涉及了各种领域的术语、概念甚至是研究成果。福楼拜敢于将这些与科学有关的主题整合在一起,这本身就展现出了他的博学,而这部作品虽然在其生前未能完成,但是却被后来的读者称为“人类愚昧与无知的百科全书”,文学与科学在福楼拜这里相得益彰,这又展现出了福楼拜以科学驾驭文学时的功底。
福楼拜以科学的态度去从事文学创作,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自己对社会的观察。也许是出生于一个医学世家,福楼拜看待社会的眼光十分犀利。这从《包法利夫人》一部作品中就能看出来,在同时期其他作家都在描述美景的时候,福楼拜却在作品中呈现出生活的另一面:“桌上放着用过的玻璃杯,有些苍蝇顺着杯壁往上走,反而淹入杯底残苹果酒,嘤嘤作响。亮光从烟囱下来,掠过壁炉铁板上的烟灰,烟灰变成天鹅绒,冷却的灰烬映成淡蓝颜色。”苍蝇、烟灰、残酒,这些意象的结合甚至有些令人作呕,然而,这些句子甚至曾经令纳博科夫这样的大作家都为之动容。而《包法利夫人》在问世后,曾经因为题材的不道德而被封禁,福楼拜不惜与人对簿公堂也要挽回包法利夫人的名誉。福楼拜之所以有这个勇气,正是因为他知道自己写的是什么。之所以要以科学的态度介入文学,就是要维护文学中的“真”,福楼拜要用自己的一支笔,写下这时代最为真实的一面。
福楼拜不仅著作等身,更是一位很好的文学老师,被人称作是“短篇小说之王”的莫泊桑就是福楼拜的学生,福楼拜对莫泊桑的指导总是生动而活泼,给这位后来享誉世界的文学大师铺就了创作的道路。
莫泊桑初学创作的时候,曾经不知道如何描写事物,福楼拜见到身边一位杂货店的商人和一位吸烟斗的守门人,便要求莫泊桑用几句话形容这两个人,并要求对其形象的描述中必须蕴含着他们的精神特质。福楼拜告诉莫泊桑,如果有数十匹马站在面前,当能用一句话就形容出某一匹特定的马与其他马之间的区别时,创作就算是成功了。也正是福楼拜这种生动而严苛的训练,使莫泊桑很快便创作出了足以传世的作品,而其根源则正在于对生活的细致观察。
而在福楼拜去世多年后,那些致力于探索生活和世界本真的现代主义作家们更是将自己创作的源头追溯到了这位文学大师的身上,卡夫卡认为自己是福楼拜的“精神之子”,纳博科夫更是从谱系上盛赞福楼拜,认为没有福楼拜就没有普鲁斯特,就没有乔伊斯,而在纳博科夫看来,即使是乔伊斯也没有超越福楼拜。而更多的作家把福楼拜当作是榜样,这不仅是对其名作的致敬,更是对其创作时一丝不苟态度的礼赞。
文学家雨果的相关资料介绍
雨果全名维克多·雨果,是法国著名的文学家,被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后人对他的评价也极高,你还了解雨果的哪些相关资料?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 运动的代表作家,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所有重大事变,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 章,在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雨果的创作历程超过60年,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 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等,短篇小说有《“诺曼底”号遇难记》。
思辨:雨果的思辨从来不会组织成真正的系统,也从来不属于概念范畴。
哲学:人类历史在读者看来经历过人类和人保护下的世界的各个发展阶段。
道德:雨果在行动和作品中表现得很仁慈,他比任何人都更好的阐明了浪漫派的仁慈心。
宗教:雨果把自己说成是“自由思想者”,信仰天主,作祈祷。一个无所不能的、“阴沉的”、人类不认识的天主。作家既不满于主张 论的唯物主义者,又不满于教权主义者,他指责他们促成了第二帝国的卖国。雨果比任何人都更加相信,天主是一个
受影响于:弗朗索瓦-勒内·德·夏多布里昂、司各特、伏尔泰
施影响于:查尔斯·狄更斯、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阿尔贝·加缪、王尔德、保尔·魏尔伦、古斯塔夫·福楼拜、艾茵·兰德
雨果是法国民族诗人、剧作家、小说家、政论家和文艺理论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 运动的领袖,他的创作活动长达60余年,对整个19世纪的法国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用法国著名哲学家萨特的话来说,雨果是法国“极少数的真正受到民众欢迎的作家之一,可能是惟一的一位”。
在漫长的创作岁月里,雨果写了大量的诗歌、戏剧和小说。他的作品描写了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揭露和批判了 社会的种种罪恶,反对贵族和教会的专制统治,歌颂人民群众的斗争精神,饱含着爱国主义的激情,在法国和世界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至今仍是世界文坛的一份宝贵遗产。
雨果一生追随时代步伐前进,是法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也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 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从小崇拜法国早期浪漫主义作家夏多布里昂的雨果,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一切重大事变,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和以爱制恶。
雨果是一位充满战斗精神的诗人,他曾以《处罚集》、《凶年论》等气势恢宏、感情奔放的动人诗篇,吹响了反对帝制、歌颂光明的斗争号角;雨果曾经用自己的著作和 诗歌的报酬买了两门大炮,并捐献给国家用以抗战,表现雨果自身的崇高爱国精神。雨果继承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以来进步的思想传统,是一位杰出的民主斗士,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卓越代表。
罗曼·罗兰曾说如此赞扬过雨果:“在文学界和艺术界的所有伟人中,雨果是惟一活在法兰西人民心中的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