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现实主义,应该认同还是反对
在现代社会中,存在着两种对立的思想: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所谓“现实主义”,即对于客观存在的事物有看认同,适应的态度,认为现有的现象是正确的。而“理想主义”则是客观事物中对于存在的合理的现象,由这些现象产生对未来合理的想象,认为社会格局是可以被改变的。这两种思想中的区别就在于,一是对现实的态度不同,二是观察社会的角度不同,持有“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人,分别是现实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
思想倾向于客观实际,对现实世界极度关注和认同。只要是社会中存在的现象和观点就认为都是正确的,属于实感型( S )的一种。
对于社会中存在的一切问题,最佳方法是武力解决;
把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琐事认为是大事;
人的不足很容易被发现,且对于这些不足经常有批评的态度;一对现代社会的规则完全认同,认为人是应该受约束的。
现实主义可以让人们更客观地了解现代社会现象和规律.并使人们适当地约束自己。
对于社会现象,如果没有分辨能力,就无法判断哪些现象是不应该发生的,人们也就无法作出改变,从而人生的高度无法发展;
如果严厉地抵评一个人,那么他首先就会给批评者留下一个很深刻的页面印象,从而会慢慢地与批评者疏远;
如果严厉地限制人的人身自由,就会使人失去自主选择的权利,时间长了,人就会得不到发展和提升,极有可能会让人生走下坡路;
如果连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琐事都看成大事,就反映了人的目光短浅,人就会不善于发现这些琐事中的深层含义或本质,可能就会让历史重蹈覆辙;
如果一切问题全靠武力解决,就会出现一方来自身体上的伤害,甚至造成生命危险。同时,受害者也会出现一些来自心理上的伤害,如社恐等。其实,这种方式也可能会将微小的问题发展成非常严重的大问题,甚至危害社会,直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所以,你们认同的现实主义只是对表层有了了解,但实则却暗藏着对个人对社会的巨大危险。为了避免这些危害的发生,最合适的途径就是拥有与现实主义相对立的思想——理想主义。
思想倾向于合理的主观感受,对现实世界深度厌恶。对于社会中有在的现象,有判断和分辨的意识,认为这些现象不一定是合理的,属于直觉型( N )的一种。
对于社会中存在的问题,最佳方式是用和平的方式解决;
把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一般都看成小事,但虽是小事,实际上却蕴含着非常深刻的道理;
人们身上的优点更容易被发现,可能有着从这些优点中学习的意识。对于人们身上存在的不足,一般不会严厉地批评;
对于现代社会的规则,有着痛恨和反对的态度,且认同“人人生而自由”这句话,认为人的自由是不受限制的。
用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不仅不会伤害人,还能增进人际关系,且一般不会将这一程度逐步恶化,所以能在更短的时间里把问题解决好。
当每次与逆境相逢时,由于很倾向于发现其深层含义和启示,因此也就很好地避免了重蹈覆辙的可能,同时也表现了人的目光之深远,所以也认同“逆境是走向成功的催化剂”这句话。
由于现在每个人都希望得到认可,而发现人们的优点可以被更多的人了解,同时不对人们的不足进行严厉批评,而是发现并提出改进的建议,可以很好地让人们更清晰地了解自己,能为人们向完美的方向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动力。
而且,现在的每一个人都不希望失去自己的每一丝自由,因为正是有了自由,人们才能发展自己;正是有了自由,人们才能享有自主选择的权利;正是有了自由,人们才能有自己的思维和认知,才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现在,自由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同时也被法律认可。所以说“人人生而自由”。
然而理想主义带来的影响不完全是正面的。如果人们只希望听到自己的优点而否定自己的不足,那么就会对自己的评价越来越单一和片面,可能会不利于人的提升;如果为所欲为,完全不受规则和法律的约束,那么就会因越过“红线”而受到制裁,甚至也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所以,即使不认同现实主义,也不应拥有绝对的理想主义。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必要地约束自己,毕竟成功的前提是把自己认为该干的事做好,而不是做自己想的事。同时,对于一般的评价,无论性质怎样,都应理智地接受,这样才有利于自身的提升和发展。
因此,我们应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建立并逐步发展理想主义。主观感受的形成,不能脱离客观事实。

什么是理想主义者和现实主义者
什么是理想主义者和现实主义者_作业帮
理想主义,一般说的是通俗理想主义. 理想主义,通俗点讲是基于信仰的一种追求.理想主义一定是以精神层面为核心的,但它并不排斥物质.这个词并不时尚.理想主义跟信仰紧紧联系在一起,有信仰的地方,理想主义才会形成,没有信仰的地方,理想主义很少.有信仰、有追求的人,我们一般称之为理想主义者.现在的社会主流思想是把理想主义者当成一个笑话去对待,空想、不切实际之类的词都可以跟理想主义相提并论,其实这是不对的.原本人类的追求分为两种,一种是精神追求,一种是物质追求.精神的追求通过精神的产品来满足,而物质的追求通过物质的产品来满足.但是现代社会,往往没有给人们树立起一种精神的追求,人们往往变相的、曲线的通过物质追求来满足精神方面的追求.脱离了精神层面的理想主义,人们也就失去了信仰,迷失了自己.这反映着社会信仰的不健康.现在社会必须把过去被摧毁的理想主义重新竖立起来,这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现实主义是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中最常见的术语之一.这个术语一般在两种意义上被人们使用:一种是广义的现实主义,泛指文学艺术对自然的忠诚,最初源于西方最古老的文学理论,即古希腊人那种"艺术乃自然的直接复现或对自然的模仿"的朴素的观念,作品的逼真性或与对象的酷似程度成为判断作品成功与否的准则.瓦萨拉的《画家的生活》曾叙述了一些有趣的艺术史轶事:孔雀啄食贝那左尼画得太逼真的樱桃;乔托的老师用刷子驱赶乔托在一幅人物肖像上增添的苍蝇.这种现实主义概念雄霸人类艺术史近两千年,至今仍残留在日常生活中.另一种是狭义的现实主义,是一个历史性概念,特指发生在19世纪的现实主义运动.历史地看,现实主义发端于与浪漫主义的论争,最终在与现代主义的论战中逐渐丧失了主流话语的位置. 看了这么多资料.我也迷糊,不过还是想谈谈自己看法. 我觉得两种主义可以对比着来看,放在两个对立的层面上. 并不需要两套系统的理论(像上面的资料一样). 我觉得可以用一个最通俗的说法. 理想主义者不现实,有诸多理想,就像心中一直有一座象牙塔. 现实主义者很现实,用物质的眼光看世界,唯物主义,不幻想.
解析看不懂?免费查看同类题视频解析
手艺人韩向东:为越窑焕新颜
“当时就想学个手艺挣钱,因为家里很穷。”回忆起最初进入陶瓷世界的契机,青年陶艺家韩向东记忆犹新。长在内蒙古赤峰,从小是个放牛娃,因为写字画画好看,班主任给他指了条路——景德镇陶瓷大学。
从草原到“瓷都”,从“瓷都”到“瓷源”,10年间韩向东一步步打碎旧瓷片,为越窑焕新颜。
2011年,21岁的韩向东揣着家里凑的1000块钱,坐了两天两夜绿皮火车,从草原来到“世界瓷都”江西景德镇。
“觉得这个地方的电线杆子都好看。”韩向东蹲在街边看人拉坯入了迷,经人介绍来到江陶坊,一年打杂跑腿之后,正式从最基本的练泥、制泥、揉泥学起。
“三四天睡一次,白天做事,晚上拉坯。”刚上手拉坯机时,韩向东恨不得天天练。冬天冷风穿过碎掉的玻璃窗,他睡在金水厂的水泥台子上浑身打颤;夏天做工易出汗打滑,他养成了光脚干活的习惯,持续至今。做学徒没工资,他只能吃食堂的剩饭剩菜,“没有油水饿得快,就狂吃大米饭。”4年之后,韩向东体重从110斤飙到150斤,典型的过劳肥。
学艺苦,磨性子更苦。“以前特别桀骜不驯,因为磨了几个月锉刀都不见成效,我曾经无数次把锉刀从楼上扔下去,但冷静完了再捡回来继续磨。”慢慢地,韩向东褪去了粗犷大条的性格,变得谦逊平和。
拉坯修坯刻坯,刻花釉上釉下装饰,柴烧盐烧熏烧汽烧……4年时间,泥土终成器。临近毕业,韩向东已把景德镇72道传统工艺兼学打通,成为独当一面的手艺人。“第一个月工资2万9千多块,后来每个月都能拿到4万多。把学费都交清了,也改善了家里的条件。”
钱挣到了,韩向东却半路刹车。毕业后,吃苦好学的韩向东得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白明赏识,他爽快地留在了这位当代陶艺大师在景德镇的工作室,开始如饥似渴地吸收新知识,放眼看世界。世界美术史、当代陶艺、美学观念、最新的展览、最前沿的创作……
“跟我做学徒时候接触的,完全不一样。”韩向东还能记起当时心里的震动。区别于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当代陶瓷艺术诞生于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的特定环境下,它以陶瓷材料为媒材,注重表现创作者独有的美学观念。近年来,随着国际性展览和交流的日益增多,一批中国陶艺家蜚声国际,2004年《中国陶艺家》杂志的发行,都令中国当代陶艺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完全是主动选择,换了一个环境换了一种思路,我渐渐从传统中走出来了。”放弃优厚的薪资,韩向东欣然从传统转向现代,从现实主义转到了理想主义,由此开始了游弋于两者之间的陶瓷旅程。
“白明老师让我来,我二话不说就来了,家里人也很支持。”2015年,韩向东带着老手艺和新思路,来到越窑青瓷发源地上虞,成为上虞青·现代国际陶艺中心工艺组负责人。
韩向东现为上虞青·现代国际陶艺中心工艺组负责人
作为古代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的瓷窑体系,越窑青瓷被称为“母亲瓷”,因为它影响了定窑、汝窑、官窑、乃至朝鲜半岛的高丽瓷等众多窑系。浙江是青瓷之源,而上虞别看地方小,这里早在商周时期就有了原始瓷的生产,东汉年间的小仙坛窑址出土了现存最早的成熟瓷器,禁山窑址奠定了上虞在世界陶瓷文化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初来乍到,韩向东对厚重的历史虽心有戚戚,却也不得不承认青瓷式微的事实,“做了两三年,甚至有点儿打消我做陶瓷的积极性。”韩向东坦言,“因为青瓷本身的颜色比较沉闷,让人有压抑感。其次,不管从表现手法上还是制作工艺上来讲,青瓷都太单一了。无非就是换着花样雕刻,不能绘画,也不能镂空。”
“缺乏变化、千篇一律的东西很难吸引现在的年轻人。”韩向东思来想去,决定以“今天的美学观做今天的青瓷,然后让大家认可”。
结合现代审美,研发上虞本地瓷泥一度成为韩向东手头的重点工作。从2015到2017年间,韩向东跑遍了上虞的古窑遗址,来来回回收集取样上百种泥土,将它们分门别类标记、球磨淘洗、泡制晾晒、练泥成形制器再烧制,如此循环往复地实验。
2017年12月,功夫不负有心人,团队终于在一次试烧中窑温达到1260℃且器身未变形,这意味着上虞本地瓷泥时隔一千多年后的再发现。同时,韩向东抛弃工业技术加持,复活原汁原味的柴烧技艺。团队在上虞上浦中学建立窑炉,以柴烧的形式“薪火相传”,截至2020年已烧制10余窑。
鹅黄、草绿、天青、月白,茶杯、盖碗、茶壶……“同样的泥,给人完全不同的感受。”韩向东以轻快多变的莫兰迪色系,吸引年轻人的目光,以杯碗茶具等更实用的器皿让青瓷深入日常生活。上虞本土瓷泥在他手中焕发出新的面貌,也成就了其仿古而不媚古的作品风格。
“地域已经被完全地冲破掉了,”韩向东还想告诉今天做陶瓷的年轻人,瓷器不只是局限于上虞、景德镇、德化、龙泉等地,不只局限于做一个杯子、一个碗,还可以有更现代、更超前的表达方式。
上虞青,便是韩向东期望承载这份表达的一个空间。疫情之前,他和团队始终致力于调动所有人脉与资源,提供场地、设备、工艺等全方位支持,邀请世界著名陶艺家到此交流、创作、入驻工作室。
美国、德国、西班牙、阿根廷、韩国等多国陶艺家入驻上虞青
奇形怪状的泥巴、分离的人体、看不懂的拱形……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80余位陶艺师带来的作品令人大跌眼镜,不明就里,频频挑战着当地人对传统青瓷的认知。
面对质疑,学徒出身的韩向东表示“不理解很正常”,他一笑置之。“艺术家总以独特的视角看待世界,有人靠泥本身的材质来做作品,有人靠器型,有人靠美学观。结构、光影、空间、建筑,每个人看到的东西都不一样。”
美国艺术家皮特·卡拉斯作品《Flamingo Dancers弗拉明戈舞者》
日本艺术家寄神宗美作品《Re-Creations空》
挪威陶艺家皮奥特·马雷克·诺瓦克作品《椎间盘病》
韩向东滔滔不绝地讲着他对当代陶艺的理解,在他看来,走原来的路等于没有出路,艺术终究要回归本心。“什么样的作品才可以在今天这个时代里存活而不被人遗弃?”韩向东反问道,“一定是回归到人、尊重每个人内心感受的东西。”
如今,韩向东又全情投入到对历代越窑经典器形的探究与技术复兴,怎么又回到了老路?
“学好传统手艺是为了往前赶。做陶瓷也好,做青瓷也好,我们要能在前人的基础上赶上时代的潮流。上虞是一个小地方,但是有大心胸。”韩向东说。2021年3月,韩向东被评为第六批上虞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他还是上虞职教中心越窑青瓷人才培养基地的代课老师,先后收了3名学徒,都是00后。
韩向东向学生们展示拉坯工艺技能
不拘泥于地域、不拘泥于器具,尊重传统、放眼世界,这是韩向东在“瓷之源”上虞身体力行的道路,也是他为我国青瓷产业未来发展开出的方子。(文/高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