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新闻 >> 正文

《残次品》为什么算不上好的科幻(一些存在的问题)

更新时间: 2025-10-03 12:58:25

阅读人数: 1000

本文主题: 科幻的概念和特点

《残次品》在我这里属于priest完成度最高的作品之一,即使放在放在整个网络文学圈内,也值得拿出来掂量。priest本身也是一位富有创造力和探索精神的作者,网文的大多数题材,无论冷门还是热门她几乎都有涉足,作品整体质量也完全能够保证。但为什么说它算不上一个好的科幻作品?这原本是第二遍阅读过程中直觉性的感受,却在进一步的思考看见原因显露。

一,《残次品》的情节推进并非依托在某种理论或技术假设之上的。八个星系与联盟、伊甸园、跃迁点等设定庞大复杂,自成一个完整的世界。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大统一的时代”建立在“旧星历”之后,“星际大航海”时代之后,作为读者,我们并不清楚之间经历了怎样的演变,又有着怎样的本质区别。从第一章开始,大量的信息涌入涌入我们的头脑,而非一点一滴让我们接受世界的改变。机甲、星舰、伊甸园和高度发达的人工智能整个复杂的世界直接降落在地面上,缺乏“打地基”的过程,可以说是一种设定,也可以说是一种缺乏理论基础的想象。在《三体》中,“技术爆炸”“猜疑链”“黑暗森林”“降维打击”理论直接影响了剧情的进展和最终结局,个人在剧情中所起到的作用无限渺小,宇宙之浩瀚无垠成为主背景。而《残次品》虽提到过“技术爆炸”,却在全书中未曾提到任何切实的技术转向实例,主角二人直接决定了情节的走向与结局。

情节主线依然围绕“相信与背叛”,“选择与抛弃”这类的放之古今而皆准的矛盾进行展开,即使文中设定每人可以活三百年,却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意义。即使为这个故事换一个背景设定,如古代权谋、现代权谋等,也是大体上行得通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原耽中另一部热门科幻作品《小蘑菇》比《残次品》更符合科幻的要求,因为陆安二人并不是救世主,唯有理论与技术的突破才能拯救世界。

二,通俗小说以情节为主,不过分计较主要角色的人物形象,而网络文学赋予了“人物特征”(人设)更多重要性,好的故事往往有支撑其的主要人物形象,成为大众所公认的优秀的“纸片人”,情节转而为人设服务。陆林二人不仅是揭开迷雾的引路人,成为读者视角,还是解决矛盾、化解危机的主要力量。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对一些或生离死别或自我反省等场面进行描写,展现林静恒的强大、冷静、忍耐、毒舌、有领导力、智计百出等优秀品质,及陆必行的开朗、乐观、热情、善良、理想主义、富有责任感等特征,同时以二人之间的互动成为整个小说的核心部分(主要人物的联系),为整个故事注入灵魂。在笔力的倾斜中,二人的人物特征早已超越了故事发展,成为小说的核心部分,情节则充当背景板。实际上这种情况在网络文学中普遍存在,只不过有些作者笔力能够撑起庞大的世界框架,有些作者则更适合在现实的框架内进行创作,priest明显是前者。

三,《残次品》最大的问题在于,在全文中前四分之一部分(大约),即北京β星——001开会——北京β星被炸——臭大姐基地——三个月的约定——追击源异人——启明星(发现变异彩虹病毒之前),这一段都与主线剧情偏离较远,其琐碎在无形之中提高了阅读门槛(相信不少人都是在这一阶段看不下去了),为本就复杂的故事与世界观设定又增加了累赘。唯一的作用就是为主角二人情感升温制造环境。这在priest的作品中是很奇怪的,她的多数作品都呈现出高开低走的态势,唯有这一部是后半段反而高潮迭起异彩纷呈,我想只有写作状态能解释了。

四,priest爱用大量的比喻,既有传统文化中的,也有取材于希腊神话或或希腊悲剧的,还有更多比喻大约我也没有注意到;她还喜欢通过频繁的人称代词变换来进行人物塑造,大多出现在旁白(形容性质的句子中,借用一下旁白的概念)中,在我的印象中,陆林二人分别有不少于7个的代称或典型形容词,次要人物也有两三个(如独眼鹰),强化部分特征确实有利于人物塑造,却又增加了信息量的摄入。再加上频繁引用成语,导致行文并不简洁,反而累赘(写人物对话最好别用太多成语)。

至于完成度高,世界观把握得当,后半段整体强于前半段,高潮迭起,阅读体验感极好。以及在我心情不好的前提下,陆必行简直像热烘烘的小暖炉,谁能不爱他呢。湛卢是一个可爱的ai,已经带有了一部分人的特征,如果湛卢能给我,即使他热爱养黄金蟒我也能捏着鼻子忍了(笑)。林将军,不说了,典型美强惨,我觉得我上辈子一定欠了priest,才能让她的每一部作品都如此对我胃口。

《残次品》为什么算不上好的科幻(一些存在的问题)

对于科幻的重定义

很少看关于科幻的书,脑子里总以为科幻就是天马行空和不着实际,刘慈欣给了我对于科幻不同的定义,读他的文章,故事情节在脑海中总会出现与现实相匹配的场景,就像金庸的武侠,在一个真实的历史环境下讲述虚构的武侠人物,总能将自己以主角的身份带入到整个故事里。

刘慈欣的科学基础还是可以的,人们似乎厌倦了纯粹靠想象的科幻,他的书对科幻世界的建立基于科学的遐想,这正是书本书成功的所在。当然,这也成为一些不喜欢本书人所诟病的地方。毕竟,对于像我这样理工科出身的人来说,各种“态”和“弦”也是令人费解的。

书到最后将科幻作品写成恐怖作品,特别是时隐时现的物体以及女孩的手,在我心里留下了一些恐怖的阴影。

当然,读完了都没明白物体为什么会时隐时现。

聊一聊那些科幻片中的“高科技”概念

聊一聊那些科幻片中的“高科技”概念

2017-06-14 11:32

科幻,一般都离不开“不明觉厉”的“高科技”概念。能在一部电影中把那么复杂的科幻逻辑解释清楚,不得不佩服编剧、导演,以及电影概念设计师的脑力。 科幻电影为什么会让我们信以为真?仅仅是因为符合科学逻辑吗?而我们真的看懂了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些科幻电影中如何解读“高科技”概念。 首先K2君想先说一下科幻电影的定义: 以目前已知科学原理和科学成就为基础的幻想性情景为背景,直接或间接使用科幻元素展开叙事的影视作品。一部科幻电影一般会拥有完整的世界观,同时剧情发展依赖科幻设定。 显然,那些“高科技”概念几乎是通过对白和画面展现出来的,就像《星际穿越》中用非常直白的方法解释了虫洞。 而科幻片中关键的“高科技”画面呈现基本是依靠概念设计来进行第一步实现。 K2君将它们进行了简单地分类:已知科学理论+已有技术,已知科学理论+未知技术幻想,未知的超级能量幻想。 为什么没有未知科学理论?要知道,即使科学猜想或假说也都已有一些学术推理(有论文,不一定被证实),如果超过这个范围,就像让古代人理解电视,那就成魔幻了。 并不是科幻题材中的所有物件都是科学幻想,在整个科幻的大前提下,有时也有一些科学常识可以解释。 设计上几乎就是现实中工业设计的套路,可以参考生活中已有的设计,观众也容易理解。 一个特别简单的例子:《盗梦空间》中的陀螺。 现实世界中,陀螺旋转会受摩擦阻力而渐渐摇摆、停止。这是常识,但也依赖于典型的科学理论基础(大概初中物理)。影片恰好利用了这一点,设计上基也保持了陀螺的经典样式。 2. 已知科学理论+未知技术幻想 下面分类举例,其中AI、人造人、时光机也许“一目了然”也许“理论高深”,但因为其各自的独特性单独列出。 这一类的设计会有一些基础参考点,影片中也不需要过多解释。例如《阿凡达》中的异体操控:利用某种技术和方式可以让人通过意识操控另一物种躯体,或操控机械机甲。 因为操控主题为人,所以纳美人和机甲的基础形状是符合人体结构的。观众了解人体是怎样运动的,自然会直接明了异体操控的动作执行。P.S. 据说这项科学技术在现实研究中已经有了实质性进展,也许很快就可以实现。 再例如《普罗米修斯》中提到的离子推动器。虽然影片并没有解释什么是离子推进器,也不需要解释,因为观众一看名字就知道它是用来做什么的——飞船飞行的推动力。同时这个例子也属于e类。 如果有必要做详细设计,或许可以考虑离子推进器的原理:先将气体电离,然后用电场力将带电的离子加速后喷出,以其反作用力推动火箭,如果长期保持性能稳定,则能够把太空飞船加速到更高速度。据说这一类技术已得小范围应用。 非常具有工业概念设计特性的一类 。例如“星球大战”系列中可爱的机器人们。 还有一个很经典的例子:《星际穿越》中看似简单但不简单的智能机器人。 它的设计有别于其他影片中常见AI的最大特点就是外型,没有局限在类人体的结构上(一般至少会有个头) 。虽然影片拍摄时只是人工实现了它的运动,但K2君还是完全被它强大的设计概念所折服,连走路方式都不止一种。 《星际穿越》幕后。K2君突然联想到了瑞士军刀。 人造人一般分为两种:生化人和仿生人 。生化人一般是指利用化学和生物改造过的人类;仿生人,即仿生机器人,指模仿生物、从事生物特点工作的机器人。 生化人和仿生人是比AI更接近于人类甚至看起来和人类毫无差别的“高科技”,也是科幻片最喜爱应用的科技元素之一, 设计上一般以人体为基础参考进行创意 。异形系列,《银翼杀手》,《攻壳机动队》等很多科幻电影都引入了这一概念,甚至成为了影片的中心矛盾。 异形系列中令人印象深刻的生化人大卫 时光旅行在学术上只是个推论,但这并不能阻止人类的好奇和探求,对它的想象也从无限制,更是科幻电影中的宠儿。 所以时光机的设计完全没有固定思维模式,完全可以有多酷就多酷,只要套上科学的外衣就够了 《时光机器》(2002) 中的时光机,设计复古。 《十二只猴子》中的时光机,颇有些蒸汽朋克的感觉。 《回到未来》的时光车设计得很酷,还加入了相应的解释,看起来很科学,虽然数据经不起推敲。 爱因斯坦在相对论里描述:当我们以接近光速的速度移动时,我们的标尺将会缩短、时钟将会变慢;当我们以光速移动时,时间将不再流动;而我们开始以超越光速的速度移动时,时光将会倒流!不过这一推论至今仍无人可以证实。 《星际穿越》中虽然没有直接用到时光机的概念,却也实现了超现实的时空穿越。当主人公穿越黑洞回到地球,地球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他的女儿已经是一位垂暮的老人,而他依旧还是当初年轻的样子。 其中概念设计上对四维空间的解读很有想法。 这一类可能就需要观众有比较高的科学素养了。什么黑洞、虫洞、四维空间之类的名词,不明觉厉,看过电影后若不上网了解一下,有时还真容易“消化不良”。 这一类在设计上没有太多限制,即使已有相关技术应用,但还未成熟和普及的情况下依旧有很多发展可能性和想象空间,但也可以参考相关论文的图解。 例如,《黑洞表面》中宇宙飞船的引力转动核心,这是影片中十分重要的概念,所以通过对白和画面进行了解释阐述(实际上更贴近虫洞的概念)。不过这个设计令密集恐惧症患者叫苦不迭。 结合科学的设计,有时不是单纯理解科学知识就够的 。《星际穿越》中呈现的黑洞画面,依据了加州理工学院的基普·索恩(作为电影顾问)的计算结果设计并制作,是迄今为止对黑洞描述最为精确的影片。 理论上,黑洞本是一颗恒星,然而它最终没有熄灭或爆炸,而是坍塌成一个小小的、不可逃逸的奇点(singularity)。爱因斯坦说:质量越大的物体,产生的引力就越大。 乍一看,这很有点魔幻的意思,但类比一下核能,由物质带来能量也完全是符合科学设想的,而且整部影片都会依赖于科幻设定。 如何展示某一未知物质的超级能量,又看起来很科学,就需要设计师花些心思了 。例如《银河护卫队》中的宇宙灵球。 中国科幻值得期待:深度剖析PKD作品受好莱坞青睐原因与中国科幻电影现状及发展 朱峰作品欣赏:科幻迷必知的赛博朋克

本文为作者 北京朱峰影业娱乐传媒有限公司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91323

FZD films设计工作室1999年开始于美国洛杉矶,由好莱坞华裔概念设计师朱峰创立。2016年FZD films珠峰影业来到北京,把近二十年的好莱坞设计经验引入中国,为国内外电影提供概念设计专业服务。团队遍布北京、新加坡和洛杉矶。涉猎的项目包括并不限于科幻、奇幻、现实、历史等题材。目前可对外公布的电影项目有军事题材电影《空天猎》和现代题材电影《动物世界》。

标签: 影视工业网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