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魏历经五次河西之战,魏国从霸主沦为二流诸侯国,秦国崛起
在战国时期,魏国跟秦国为了争夺关中河西(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地区发生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这场战争便是河西之战,双方前后反复交战数次,秦国因为经历了商鞅变法,国力得到大增,又正好魏国因为精锐丧失殆尽,而国力大损,秦国最终收复了河西地区。在商鞅变法之前,秦国的河西之地一直都是被魏国所占据的,还给秦国带去了非常大的威胁。围绕着河西之地,秦国以及魏国先后展开过5次规模较大的战役。
就前面4次战役来讲,秦国跟魏国是互有胜负的。特别是秦国,虽然有了商鞅变法的加持,但是却没能彻底从魏国那里抢回河西之地。不过在后来,秦国因为商鞅变法而使得国力大增,再加上由于魏国败给了齐国等诸侯国,不再有先前的能力去掌控河西之地。秦国便借机发起了第五次河西之地,这一次成功地从魏国那里夺回了梦寐以求的河西之地,这也给秦国东出中原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在第五次河西之战以前,虽然魏国在桂陵之战当中败给了齐国,但是魏国还是成功地攻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使得赵国被迫接受了城下之盟。此外,在桂陵之战之后,齐国为了进一步扩大战果,于是便趁胜开始联合宋国跟卫国,在公元前三百五十二年的时候,包围了魏国南部重镇襄陵(今河南睢县)。在进行了半年时间的准备,魏国调用韩国大军组成联军,最终在襄陵击败了齐宋卫这三国的联军。这是魏国在桂陵之战以后所获得的反败为胜的成绩,令当时魏惠王的威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因此,魏惠王傲视群雄,在公元前三百四十四年的时候,召集天下诸侯自立为王。在魏惠王看来,齐楚等大国不来还是情有可原的,但是一向都是魏国盟友的韩国也没有来那就令魏惠王很是生气了。因此,魏国发兵去攻打韩国,韩国寻求齐国的援助,齐国则是以田忌跟孙膑为将率军去援救韩国,魏国的庞涓则是率领魏军追击齐军,在马陵受到了埋伏,魏太子申被俘,魏军全军覆没,庞涓自刎而死,魏军在马陵之战惨败。魏国在兵力不足、国力大衰的情况下,难以去应对秦军。
要是说此前的桂陵之战使得魏国稍稍受挫,那么后面的马陵之战则是使得魏国的精锐魏武卒被全歼了,令魏国元气大伤。在这样的基础上,马陵之战不但令魏国丢失了中原霸主的地位,而且还给秦国夺回河西之地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公元前三百四十一年,十万魏国大军在马陵之战当中被齐国全歼,秦国趁此机会,在第二年的时候进攻河西,大败魏军,且俘获了魏国主将公子卬。魏昂,又称作“公子昂”,也写作“公子卬”,是战国时期魏国的王族公子,魏惠王之弟商鞅的老朋友。在公元前三百四十年的第五次河西之战当中,秦孝公采纳了商鞅的建议,派遣商鞅率兵去伐魏,魏国使公子卬(魏昂)率兵迎战,最终受骗被俘。
按照史料的记载,在这场战役当中,商鞅先是邀请身为魏国主将的公子昂进行会盟,在此之前已经设好了埋伏,等到公子昂会盟饮酒的时候,出动伏兵进行袭击,将公子昂俘获。在春秋时期,如果会盟之时设伏俘获对方人员的话,是会受到天下人的指责的。不过等到了战国之时,由于礼崩乐坏的原因,各个诸侯之间都不是很顾忌那些了。
公元前三百三十九年,秦国大军再由庞城渡河进攻,于岸门(今山西省河津县南)击败魏国援军,俘获魏国主将魏错。第二年的年底,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继位。而秦惠文王以后杀掉了商鞅,选择重用魏人公孙衍。不过,秦惠文王跟商鞅一样,也都是对河西之地虎视眈眈。
公元前三百三十二年,秦惠文王派遣军队进攻魏上郡重地雕阴(今陕西甘泉南)。魏国那边负责防守河西的主将是龙贾,集中兵力迎战。在进行了两年时间的激战以后,到了公元前三百三十年,秦国成功全歼魏军(根据《史记.魏世家》的说法,斩首4.5万,根据《秦本纪》的说法,斩杀了8万魏军),还成功地俘获了龙贾。魏国在损兵折将以后被迫把河西郡归还给了秦国。至此,秦国已经将被魏国夺走的河西地区都收回来了。
第五次河西之战,为战国时期的河西之战画上了一个句号。不过,虽然秦国已经将河西地区给收复回去了,但是也没有就此停止对魏国的攻打。公元前三百二十九年,秦国两路出兵,北路以河西为基地,渡河攻魏河东,占领汾阴(今山西省万荣县西)、皮氏(今山西省河津县西);南路以阴晋(今陕西省华阴县东)为基地,沿黄河南岸原桃林塞通道,攻占曲沃(今河南省三门峡市西南)及焦(今河南省三门峡市西),直抵魏国崤山长城。到了第二年,秦军继续对河东展开进攻,将蒲阳(今山西省隰县)占据。后魏国选择求和,把上郡十五县都献给了秦国,就此,黄河以西都归属于秦国。秦国亦将曲沃及焦归还魏国,不久又攻占陕城。
到这时,秦国已经完全掌握了黄河天险,控制了东进中原的要道。使得秦国拥有了更大的扩张空间,在战略上占据了优势,奠定了称霸中原的基础,而且秦惠文王也没有一味地对中原各诸侯国展开进攻(毕竟会引起山东六国的合纵攻秦之战),而是选择先派兵去消灭巴国、蜀国等诸侯国,给秦国以后的一统天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大秦帝国》商鞅变法强秦,为何秦惠文王还要用商鞅之头正法?
秦献公有生之年一直在期盼秦国能够强大,但是秦国的贫穷无法吸引天下有志之士的光临,因此只能靠秦人自己一点一点摸索!秦献公时期秦国有望好转,但是步伐太慢,早晚会被强大的魏国吞并!秦献公有生之年没有看到秦国的强大就离去了,这个重任辗转交到了秦孝公头上,秦孝看到其他国家一步一步走向强大,心中甚是着急,秦国为什么就不能够强大呢!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秦国缺乏人才。
于是秦孝公开始颁布求贤令,希望天下莘莘学子们能够到秦国一展所长!于是有大批量人才涌入秦国,然而,这些人给出的治国之策太过于平庸,没有符合秦孝公心意的!
商鞅,鬼谷子的弟子,出师之后,为了施展自己的抱负,来到了魏国拜公叔痤为老师,一直在他手底下工作,公叔痤一直都很看好商鞅,而由于一场战败,公叔痤被秦孝公俘虏,商鞅依靠智慧从秦国救下公叔痤,而公叔痤就此从魏国失势,临死的时候向魏惠王推荐商鞅,而魏国当时强大,由于当时商鞅只是一个魏国小吏,非常看不起商鞅,魏惠王对年迈的公叔痤的话也只是含糊而过,并未采纳,公叔痤死前对魏惠王说还说了即使不能启用商鞅,那就把他杀了,不能让其到别的国家,成为魏国制霸的心腹大患!可惜魏王没有听从他的意见!
商鞅看到在魏国没有施展才华的机会,于是四处游荡,直到看到秦国发布的求贤令,看到了秦孝公求贤若渴的激情,于是他来到了秦国,通过几个月游历了一圈秦国,他发现秦国人非常贫穷,老秦人私下又非常好斗!而看到贫穷不堪的秦国,一幕一幕让商鞅感到这个国家真的需要他!
商鞅试探几次秦孝公,发现秦孝公确实是一个志向远大的人,于是他把自己想要改革的想法告诉了秦孝公,商鞅是想要通过法制改革带动秦国的经济发展,这一想法对秦孝公震慑很大。秦孝公思量再三觉得商鞅的这个方法适合秦国的现状!
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变法得以轰轰烈烈的展开,商鞅变法是够好,但是变法严重损害了各大世族的切身利益,把他们的利益分给劳动人民,他们基本上做不到,所以以世族领头人甘龙为首的老世族人变相抵制变法!
起初变法并不理想,秦国的农民祖祖辈辈都在承受世族,官吏的压迫,对于官吏的话,他们不敢相信,于是商鞅造就了一个成语,徙木立信,他竖立一个大木头桩子放在了南门,只要谁能够扛到北门,就奖赏五十金,一开始老百姓都不相信官府能够给钱,一直都没有人敢去扛。于是商鞅百奖赏加到百金,一个小伙子为了给爷爷看病,把木桩抬到了北门,商鞅按照约定把百金送给小伙子,于是大家开始相信变法的事情。商鞅变法确实使得秦国百姓上下一心,激励农业,带动生产,使得秦国在一点点变得富强!
商鞅变法的成效是有目共睹的,然而太子嬴驷却犯下了一个很大的错误,由于上缴谷子掺杂石头土块,引起了他的愤怒,他一激动杀了很多在他封地的白姓族人,引起了民变,本来蒸蒸日上的秦国经受不起内斗,这样会严重影响秦国的发展,于是必须有人出来认错,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于是作为太子老师的赢虔接受了割鼻子的刑罚,太子更是被贬为庶民!老百姓看到如此决定,对于变法深信不疑,对于这样的处理方法也感到满意!
商鞅试探几次秦孝公,发现秦孝公确实是一个志向远大的人,于是他把自己想要改革的想法告诉了秦孝公,商鞅是想要通过法制改革带动秦国的经济发展,这一想法对秦孝公震慑很大。秦孝公思量再三觉得商鞅的这个方法适合秦国的现状!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变法得以轰轰烈烈的展开,商鞅变法是够好,但是变法严重损害了各大世族的切身利益,把他们的利益...
(2分,符合题意、言之有理,答出一点即可) 试题分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的准确认识,依据材料中“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及已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的目的强秦,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为秦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对孝文帝改革的准确认识,依据...
不过,真正导致秦朝灭亡的原因却要追溯到一百多年前的商鞅变法时代。正是秦朝统治者一直采用了商鞅变法的思路,才最终使秦朝陷入了无力回天的绝境。商鞅变法对秦国的意义毋庸置疑,秦国正是依靠变法才顺利完成了从“穷秦”到“富秦”、“强秦”的转型。然而,此一时,彼...
《大秦帝国》系列剧共五部217集,约163小时,讲述了秦朝从秦献公到秦始皇多位皇帝的故事,历史跨度从公元前362年到公元前221年。《裂变》:秦献公嬴师显为求生存连年苦战,最终喋血沙场。秦孝公嬴渠梁临危受命,力主商鞅变法,使秦国从饥荒、战乱和动荡中逐渐崛起,扭转了列国卑秦、欲分秦灭秦的局面...
电视剧《大秦帝国》第一部《黑色裂变》讲述的是历史上有名的商鞅变法强秦的故事。常言道,变则通,通则行。变法者,革新也。魏人卫商入秦实施变法,对秦治国方略进行了最深彻也是极为成功的变革与创新。联系日前部机关组织开展组织工作研讨会,有几点联想和感悟。变法之前提在于明情。商鞅提出变法,秦孝...
到底是“暴秦”,还是“强秦”?这个一直属于史学届争议的焦点。然而,《大秦帝国》所塑造的,就是一部秦国既苦逼,又励志的创业史。其核心人物就两位,一个是秦孝公嬴渠梁,一个是商鞅。大家都知道,商鞅变法,是奠定秦国走向崛起的重要历史事件。在变法的背后,又是秦孝公无比坚定的支持。可以说,这...
秦孝公渠梁广招天下贤能之士,天不亡秦,曾在魏国并不得志的商鞅(王志飞饰)辗转来到秦国,并凭借一身才学和对天下局势的清醒认识而得到秦孝公重用。商鞅在秦国掀起了影响深远且饱受争议的变法,一代强秦由此崛起 。《大秦帝国之纵横》商鞅变法以后,秦国在战国舞台上,已屹立起不容列国小视的身影。
商鞅变法,强秦“诞生”。第二部为《大秦帝国之纵横》。第二部则讲述在商鞅变法以后,秦国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在战国舞台上,那时的秦国,成为了各国不可小觑的竞争对手。商鞅被杀后,秦国处于内忧外患中。然而,秦惠文王凭借自己的本事,拆散了齐魏联盟,解除了义渠兵祸,更是铲除了甘龙老世族的...
第一,商鞅变法过程中触动了旧贵族阶级利益。因此,当最信任商鞅的秦孝公去世后,没有秦王庇护的商鞅,受到了旧贵族阶级强烈的反扑。商鞅变法 第二,商鞅变法过程中,手段过于酷烈,得罪了许多本不应得罪的人。比如商鞅为了树立威信,当还是太子的秦惠文王犯错时,对当时的太子太傅公子虔用刑,又对太子...
一、"赳赳老秦,共赴国难"出自——电视剧《大秦帝国》主题曲,原歌词如下: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赳赳老秦,复我河山。血不流干,死不休战!西有大秦,如日方升,百年国恨,沧桑难平!天下纷扰,何得康宁!秦有锐士,谁与争锋!二、解读:上追商鞅变法成强秦,下记楚汉横空秦烟灭,共6部11卷...
⑨孝公图强
秦孝公即位时,面对穆公以来秦国衰败停滞的局面,痛思变法强国之道,知人善任,支持商鞅进行两次变法,不仅恢复了秦穆公时代的辉煌,更使秦国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之首。
公元前361年,秦献公在位二十四年后去世,21岁的年轻太子赢渠梁继位。当时中国的政治形势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东迁后的周王室苟延残喘,形同虚设,六个强大的诸侯国控制着周朝大部分疆土。六位霸主分别是:齐威王、楚宣王、魏惠王、燕悼王、韩哀侯、赵成侯。其中魏、楚两国与秦国接壤,魏秦之间战争频繁。除了这六国之外,还有淮水到泗水一带的十余个小国。
秦献公即位之时,面临的是一个衰败几十年的烂摊子,问题多多。虽然秦献公曾经对内改革、对外征战,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秦穆公的辉煌时代相比还差得很远很远。河西之地仍然被魏国控制,各个诸侯国仍将秦视为“戎、狄”,甚至会盟也不邀请秦参加。
年轻的孝公面对秦国积贫积弱的局面,仔细思量变革强国的方法。他首先对民众施以恩惠,救济孤寡之人,以德政抚慰民众;同时招募兵士,推行论功行赏的法令。为了吸引更多有才之人,秦孝公发出《招贤令》,布告中说道:“从前,我国先祖穆公在岐山、雍邑之间,对内施行德政、对外振兴武力,向东平定晋国之乱,夺取河西之地,将领土扩展到黄河边上;向西称霸戎狄,拓展疆土广达千里。所以周天子赐予秦国伯爵的称号,中原诸侯国也都争着向我国祝贺。穆公为我们后世子孙创立了辉煌的荣耀与地位,但到了厉公、躁公、简公、出子的时候,由于王权的不稳定,造成了国内矛盾重重,因此也没有力量对外用心,结果丢失了河西之地,诸侯国对我们也由尊敬转为轻视,这真是我国莫大的耻辱啊!献公即位以来,加强边界的防卫能力,并将都城迁到了栎阳,为的是要东征,收复穆公时代的疆土,重建穆公时代的政令与威势。寡人接任后,每次想到先君的心意,就为自己没有完成先祖的志向而感到悲痛。宾客和群臣中若谁有高明的计策,能使我秦国强大起来,我就拜他为高官,赐给他土地,使他成为秦国的贵族!”这一次,秦孝公终于找到了协助自己变法图强的杰出人物——商鞅。
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从公元前359年开始了变法。首先,奖励耕战,凡是专心本业好好种粮,织布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凡是有军功的人可以按照军功大小获得爵位。其次,开阡陌封疆,废除原有的土地国有制度,而施行土地私有;同时强化“什伍制度”,实行连坐制。
商鞅运用“铁血暴力”来推动这次变法,凡是反对变法的都坚决镇压,对议论法令、违反法令者一律处以酷刑。当时,太子的两位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反对变法,挑动太子驷犯法,想要破坏变法。商鞅知道之后,告诉孝公:“法令之所以难以执行,就是因为上面的人不遵守!”孝公完全赞同商鞅的看法,就让商鞅依律处罚这两位太傅,割掉其中一位太傅的鼻子,在另外一位脸上刺了字。这件事说明了孝公是一个毫不徇私、坚定变法的君主。
第一次变法推行了10年,就取得了很大成绩,孝公大喜,愈加重视商鞅,命他为大良造,继续推行第二次变法。这次变法期间,秦国于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将都城从栎阳迁到了咸阳(故地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 目的非常明显:想要东进图霸。秦献公时期曾经对魏作战取得了一些胜利,收回了部分的河西之地,将秦魏斗争的中心向东推至函谷
关以东,这样,处在关中平原东部的栎阳就显得位置偏北了,不利于秦国东进争霸。而咸阳北依高原,近临渭河,交通便利,物产丰富,方便秦国向东的战略扩张,所以商鞅建议孝公进行迁都。除此之外,商鞅也进行了赋税改革与统一度量衡。
商鞅变法改变了秦国原来积贫积弱的局面,秦国日益富强,百姓都非常高兴,路上没有人捡了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也没了盗贼,老百姓也勇于为国家打仗,不敢为私利而争斗,国家政局稳定。
随着内部日益富强,秦国在对外战争方面也开始转败为胜。公元前358年,孝公在位第四年,秦国便在西山大败韩国军队。此战改变了其他国家对秦国的看法,不敢再将秦国看作“戎狄”了。
四年后,秦国趁着魏赵相争的时候袭击魏国,又取得一次大胜。这一年,赵国进军卫国,企图迫使卫国归向赵国,然而卫国以前是魏国的附属国,这自然引起了魏国对赵国的不满。魏国就派兵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告急。秦国趁魏国集中兵力进攻邯郸的时候从后面袭击魏国,在元里(故地在今陕西澄城)大胜魏军,攻取了魏国的少梁(故地在今陕西韩城南)
元里一战之后,魏国忙于应付东边的齐国与赵国,后方空虚,正好又给了秦国攻占的机会。秦军直奔魏国都城安邑,迫使安邑(故地在今山西夏县北)投降。魏国难以同时应付齐、赵、秦三国的同时侵扰,而齐国此时也在襄陵(故地在今山西襄汾东)一战中遭到失败,魏齐两国都无力再战,于是齐、楚、赵、韩、魏互相议和,暂时休战。然而,秦国并没有停止进攻魏国。
公元前351年,秦军在魏国的固阳大败魏军,再一次获胜。前340年,齐赵两国重新联手攻魏,趁此机会,秦孝公派商鞅攻打魏国西侧。魏国派公子印迎战商鞅,商鞅耍诈,他先谎称秦国要与魏国议和,派人邀请公子印来自己营中商谈秦魏两国和平之道,在饮酒间却将公子印擒捕,接着派兵袭击魏营,没有主将的魏军自然大败。这样,魏国受不住屡屡惨败,不敢再战,只得将河西一部分土地还给秦国。
自此,孝公实现了自己在《求贤令》中所写的“强秦”与“复穆公之地”,同时掌握了黄河天堑,打开了东进的门户,为后来秦国一统天下的霸业奠定了基础。
秦孝公在位二十四年后去世,死时正值45岁盛年时期,这可能与他过度劳累有关。孝公死后,商鞅因为失去了支持者,也迅速被打倒并被处以极刑。孝公变法的内容在秦国后世得以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