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消息 >> 正文

布衣才子晚年时化用前人诗句,随手写下一曲,堪称警策

更新时间: 2025-10-04 14:23:58

阅读人数: 884

本文主题: 穿越重生诗词才子小说

布衣才子晚年时化用前人诗句,随手写下一曲,堪称警策

品经典诗词,讲历史故事,玲子欢迎您的光临。

。”,不随波逐流,也不追名逐利,从容自然,永远保持高洁清雅的隐士风度。

初读任昱词句,深被他的安然自适所打动,再读其《双调 沉醉东风 信笔》,才知隐逸亦不过是自我排遣罢了。

其实,并非是他甘做武陵人,只是“ ”,少年时蹉跎了光阴,到老了一事无成。

所以,不论年轻时有多么狂放不羁,年老时回首来时路,最后悔的,还是彼时没有孜孜以求,成就一番事业。

”,山河壮美,它可以一直敞开胸怀拥抱我们,可我们又能登临多少次呢?

《双调 沉醉东风 信笔》是任昱老年时的作品,是一首有感而发的随笔,因为动之于情,所以更能触动人心。

东里来,西邻醉,听渔樵讲些兴废。

依旧中原一布衣,更休想麒麟画里。——元 任昱《双调 沉醉东风 信笔》

东里来,西邻醉,听渔樵讲些兴废。

依旧中原一布衣,更休想麒麟画里。——元 任昱《双调 沉醉东风 信笔》

美好的河山随时等待登临,它确实很美,可是,流年似水,岁月催人老。

今天东家做客,明天西家设宴,推杯换盏,听渔樵醉谈王朝兴废的往事。

垂垂老矣,依旧一事无成,还是普通百姓而已,更别想在麒麟阁留名了。

”就是有感而发随笔而作,这首曲子是任昱晚年时所作,日薄西山,斜阳向晚,想自己一生碌碌,功业未就,不由得心生悔意。

可是,时光不能倒流,青春岁月一去不复返,而今鬓染霜华,垂垂老矣,年华蹉跎,生命里那些被荒废的日子再也回不来了,唯有留下这首曲子,以警示后人。

”,前两句写江山亘古人事非昨,首句写山河壮丽,生机盎然,次句写人事相催,黯淡悲凉,前后两句对比强烈,引人深思。

首句是拟人句,诗人把山河赋予了人的情感,它们亘古长青,壮观美丽,仿佛时刻在等待着世人的登临,“

任昱次句化用杜甫《后游》诗中“ ”是有所期待之意,语出《礼记·儒行》:“ 爱其死,以有待也;养其身,以有为也

江山如此多娇,可生而有涯,转眼就是那年,纵使风光无限好,又有多少时间可供我们支配?又有多少次登山临水的机会?

东里来,西邻醉,听渔樵讲些兴废。 ”之句意,东里即东邻,今天去东家串门,明天又在西邻家饮酒,醉意朦胧时,就像渔夫和樵夫那样,聊聊历史上那些王朝兴废的往事,而时光就这样不知不觉地溜走了。

之句,化用宋人张昪(biàn)“ ”句意,渔樵兴废也是元代散曲中常用句,如白朴的 “ ”等,此句由自我身世扩展到历史兴亡、朝代更替,引人深思。

时间在无效的应酬中流逝,容颜在岁月里逐渐苍老,小我如此,大到一个朝代的兴废,也不过是须臾之间而已,哪有那么多来日方长呢?不过是给渔夫樵夫们留下了一个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千古须臾,你不珍惜它,它就会辜负你。

依旧中原一布衣,更休想麒麟画里 。”,后两句直抒胸臆,感叹年华老大岁月蹉跎,潦倒半生依旧一事无成,还是区区一介布衣,没有入仕,何谈功名,更别想留名青史了,想到此处,怎不临风怅惘,心绪难平,又如何不悔不当初?

”之句,布衣就是没有取得功名的人,“ ”是指画像供奉在麒麟阁,麒麟阁是汉武帝所建,用以供奉功臣画像和历史典藏等,任昱此曲之意谓建功立业,名垂千古之意。

其实,任昱的碌碌无为一部分来自自身,一部分源自彼时的社会制度,元朝是马背上的民族,重武轻文,建都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实行科举取士,普通学子想要入仕根本就没有机会,这也是元代知识分子的普遍遭遇,任昱也不例外。

任昱,字则明,浙江省宁波市人,与张可久等处于同一时代,都是元代有比较有名气的散曲家,往来于苏州和杭州等地,未进入仕途,布衣终生。

少年时的任昱狂放不羁,流连坊间,整日沉迷于灯红酒绿,挥霍了大把的青春年华,直到晚年时他才改变志向,洗心革面,刻苦攻读,一心向学。

。可是,尘满面,鬓如霜,人生已经走进暮年,已然错过了建功立业的大好年纪,功未成,名未就,走到最后留下的唯有遗憾。

绿荫枝上杜鹃愁,空拖逗,白了少年头 。”,人总是后知后觉,拥有的时候不知道珍惜,待到失去了才知道可贵,可为时已晚,一切都来不及了。

虽然没有在仕途上取得成就,但任昱迷途知返,在暮年时犹是刻苦向学,并取得了不菲的文学成就,其词曲含义丰富,耐人寻味,能给人以启示和警醒。

注:本文系刘玲子candy原创,谢绝搬运和抄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联系删除,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布衣才子晚年时化用前人诗句,随手写下一曲,堪称警策

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中国诗词大会上的陕西面孔

西部网讯 中国诗词大会在这个新春激起了很多人内心的诗意,也成了人们口中谈论比较多的话题。陕西,作为诗词的家乡,《诗经》的发源地,在大会上有什么精彩的表现呢?

首先,要提到的是圈粉无数的北大美女博士,我们的陕西咸阳姑娘陈更,每一场她的精彩发挥,都能引发观众在微博上的热议和刷屏点赞,成为了观众口中“从函数定理的北大理工女博士到风花雪月的诗词女神”。

很难想象,文学功底深厚、总爱以一身温婉民国学生装出场的陈更,还是个“理工科达人”——她如今的正式身份,是北京大学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专业的博士生。

从小就爱看书的她认为,书籍对自己而言,是一路成长最重要的伙伴。“一个人的价值观是逐渐形成的,我觉得一个人看过什么书,会影响他的一生。以及他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什么才是他心中有意义的生活。”

“诗词不仅有文字的美,还有生活和哲学、传统和道德,读诗长大的孩子,当他们看到美景时,会说‘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只会说‘我噻!’,他的思想和表达一定会不一样。”

和正为追星和潮流尖叫、为毕业、考研、求职迷茫的同龄人相比,陈更有对自己未来很清晰的规划,“我希望自己肚子里有墨水,能创造价值,或者别人能从与我的交流中有所获得,我希望成为做学问的人。”

“碰到喜欢的诗词,把所有能搜集来的注释、赏析统统看一遍,了解题材、历史背景、诗人心情等一切相关因素,借此开拓大脑内的记忆空间。每三个月,还要温故而知新。”

诗词是生活的间隙,让兴趣生根发芽

“我希望能有一些生活的空隙,让我的业余爱好能继续生根发芽,这个爱好就是诗词”。陈更说当初参加电视节目让她重新燃起了对古典文学的热情,可她从没有系统地去研究古诗词,也不会刻意的背诵诗句,让爱好变成累赘。诗词歌赋于她而言是一杯琼浆玉液,让单调的生活多了几分惬意。

有人说他有风度、有颜值、有才华、有情怀,言谈举止之间展现谦谦君子风。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落下帷幕之际,康震深入浅出、自带萌点的解说,也像《中国诗词大会》一样圈粉儿无数。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康震非常强调中国诗词的这个特点,认为这既是中国画的传统,也是中国诗词的特点。诗意中有画境,画境中有诗意,本次诗词大会出其不意地增加了让选手看沙画猜古诗的环节。

康震还建议增设了“一对一”对抗的“飞花令”环节。节目借鉴了古人的诗词之趣,每场比赛增设一个关键字,由场上选手得分最高者和百人团答题第一名,轮流背诵含有关键字的诗句,获胜者直战擂主。在类似文化知识比赛的形式里,《中国诗词大会》通过演播室比赛的形式重温了经典诗词。

谈到点评嘉宾的角色,康震说,节目现场就是要在短暂的时间内直指人心、直面人心,用简洁精练、生动活泼的语言直接命中主题,命中观众心中的期待。“希望自己能够将诗词的生命、诗词的灵性、诗词的感动表达出来传递给观众。”

诗歌最喜欢李白,散文最喜欢苏轼。康震说,可能是因为自己性情和他们比较相似,性情开朗,个性透明,为人也相对简单。喜欢李白“我辈岂是蓬蒿人,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爽和洒脱,也喜欢苏轼“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随遇而安。因此,不管科研教学多么繁忙,这个很爱玩的大学老师,一有机会还是会走出去看看。

在个人挑战赛中一路过关斩将,成功答对所有题目,获得第一轮最高分266分,并打败其他三位选手,成为擂主,在与百人团中答题最多且最快的攻擂者彭敏对决时,他也是沉着冷静、稳定发挥,给观众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博弈。

他的诗词之路是“非常艰难而漫长”的,当年他高考落榜,之后去了建筑工地,当了一名抹灰工,在建筑工地上待了近七年。那些年,他从来没有忘记读书,每天早上五点多起床读书,经常创作诗词,遇到伯乐,成为了一名语文老师。用他的话说“一,要到图书馆去,第二,要当一名老师,哪怕去学校看大门,只要能读书就好”。

去了学校之后,他除了教书,每周二还会在操场上给全校的师生教师,办学校里的“诗词大会”,让孩子们浸润在诗词的营养里,滋养心灵。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学生陈思婷作为陕西地区唯一选手参加比赛,成绩也非常出色,这个穿着汉服的优雅姑娘让很多人看到了来自古都西安学子的文采。

节目里,答对22题仅用87秒的陈思婷从“百人团”脱颖而出,于是,“飞花令”的环节陈思婷对阵武亦姝,所谓“飞花令”就是选手轮流背诵含有关键字的诗句,获胜者直战擂主。两人对战的主题词是“月”,从“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到“古人今人皆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一句句诗词让现场观众不断传来阵阵掌声,虽然最后惜败武亦姝,但由于对阵精彩,这场比赛也是网络上播放量最高的几场对决之一。

她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认字,陈思婷从小就喜欢读书,特别是在妈妈引导下开始接触诗词,诗词也伴随着她一年年成长。

诗对人的影响很大 可以摒弃社会的浮躁和功力

陈思婷现在已经是陕西师范大学的一名大二学生,并且坚持六年抄写古诗,诗词量达六千多首。正是因为这些平时的积累让她在《中国诗词大会》上表现的从容不迫脱颖而出。现在背诵学习诗词对于陈思婷来说已经成为她生活的一部分,融入到了她的生活中。她说“诗对人的影响真的是很大的,起码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也部分会改变人的思维观点,也部分能改变人的价值观点,比如说可以摒弃一部分社会的浮躁与功利,我觉得有帮助的。”

汉中小伙张欣未 想帮父亲圆一个古诗词梦想

他是土生土长的汉中人,从小在汉中生活,直到考上大学才来到北京。

“我出生时父亲就双目失明,但他却酷爱古诗词,也会经常给我背诵。”张欣未说,“在父亲的熏陶下,我也渐渐喜欢上了古诗词。”

因为张欣未的父亲双目失明,依然靠盲文阅读,靠记忆给他读诗,董卿说这是真正的口口相传,然后她接着说了阿根廷盲人作家博尔赫斯曾说过的一句话鼓励他:“上天给了我浩瀚的书海,和一双看不见的眼睛,即便如此,我依然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诗词大会上,有成有败,有像陈更一样人生开挂的学霸,还有谦谦君子的康震,有“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的刘泽宇,当过抹泥工,也当了老师,应该说有点像接地气的柳永,靠近百姓的“田”和“井”,在市井小民里生活,仍保持诗心,还有在盲人父亲熏陶下,揣着爸爸的梦的张欣未。

他们有着不一样的起点和生活,在比赛中有不同的表现,但是就像柳永说过,“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在诗词家乡的沃土中成长,在诗人的情感中熏陶,他们会给身边的人们带去一股清流。(据光明日报、中国青年网、西安晚报、渭南市人民政府网站等容)

中国不少诗词句中,都提到了“洛阳才子”,这位才子到底是谁呢?

常言道:“自古洛阳出才子。”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古诗词中,有许多诗词都提到“洛阳才子”。而“洛阳才子”原本是指西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论家 ,后来常用来称赞才华卓绝的人。

洛阳之才子。”此乃晋代潘岳的《西征赋》中对贾谊才华的高度评价。还有许多诗歌中也明确赞颂贾谊为“

十八称才子,空得门前一断肠。”

李群玉《送唐侍御福建省兄》:“桂枝攀尽

郑愔《哭朗著作》:“诗礼康成学,文章

钱起《送严维尉河南》:“甘泉未献杨雄赋,史道何劳

弁九日登岘山》:“国人咸寡和,遥愧洛阳才。”

见访》:“独掩衡门秋景闲,洛阳才子访柴关。”

杜牧《早春寄岳州李使君李善棋爱酒情地闲雅》:“分符颍川政,吊屈 。”(屈,指屈原,贾谊有一篇著名的《吊屈原赋》;洛阳才,指贾谊。二人被并称“屈贾”)

洛阳,十三朝古都,千年皇城,文化底蕴厚重磅礴,名扬广宇。自汉魏以来,洛阳作为“东都(东京)”的地位,文风鼎盛至极,曹操父子与“竹林七贤”奠定的人文基础,使洛阳成为长安之外的第二大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而洛阳的厚重文化底蕴和优美繁华的风景,让天下文人墨客趋之若鹜。至唐朝时,洛阳人文荟萃,热闹非凡,云游四方的文豪俊杰在洛阳流连忘返,写下了无数流芳百世不朽万年的美文和诗篇,为中华浩瀚的文化宝库增添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在唐诗璀璨夺目的宝库里,不朽的千年画卷,尽显洛阳才子的精典。跨越千年吟唱不衰的美丽诗篇,一任烟花落寞,沧海桑田,时光优游,仍如奇葩璀璨鲜艳夺目。唐诗里的“洛阳才子”,不仅仅是贾太傅贾谊,在传唱千年的名篇诗句中,更有无数才华横溢的才子文豪,俯拾皆是,灿若群星。

他乡老。”——―韦庄《菩萨蛮》

姑苏客,桂苑殊非故乡陌。”——―白居易

能几人,明年桂枝是君得。”——―芩参《送韩巽入都觐省便赴举》

,江岭作流人。闻说梅花早,何如此地春?”——―孟浩然《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旧交知,别后干戈积咏思。”——―郑准

多情思,横把金鞭约马头。”——―翁承赞

。”——―薛奇童《和李居秋夜之作》

”——―陈子昂《酬田逸人游岩见寻不遇题隐居里壁》

何曾爱,下马贪趋广运门。”——―令狐楚《皇城中花园讥刘白赏春不及》

更须媒。”——―包佶《同阎伯均宿道士观有述》

“唯馀洛阳子,郁郁恨常多。”——―孟郊《寄崔纯亮》

忆长安,可怜明月复团团。”——―李如璧《明月》

让我们在唐诗的繁华氤氲中,追寻洛阳才子的遗迹,传诵经典名句,弘扬传统文化,释怀秋云春梦,荡涤心灵尘埃,解脱困顿迷茫。

标签: 麒麟阁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