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最好的传承
牟钟鉴先生是传统文化领域中创建颇多的学者,创新是贯穿他治学之路的一条主线,他不仅以极大魄力创建了“民族宗教学”这一新学科,而且在学术观点上新建迭出:在宗教学领域他提出了“宗法性传统宗教”的观点和理论,找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一以贯之的基础性宗教信仰;同时,在研究中国哲学史和宗教史的基础上,提炼出中华文化与宗教生态的“多元通和模式”,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可;在中国哲学领域则提出了传统文化创新的“三新”(返本开新、综合创新、推陈出新)之路,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了“新仁学”“新诚学”等思想体系。“新仁学”自上世纪90年代提出以来,中间几经修改和调整,由范畴而命题,由命题而体系,终于建构和完善了起来,近期以《新仁学构想——爱的追寻》为题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读后启发良多,仅就所思,略谈陋见。
人无往而不在传统之中,传统并不是指既定的过去,也不只是在特定的时间里留存下来的文本,而是以文字、语言、思维结构、价值取向、知识积累储存在文本、民俗以及每个人内心等等方面的总和。它是流动的、未完成的,而不是既定的、已成的。等我们用任何截断众流的态度把传统当作一过去的客观研究对象时,都会对它作出不公平的评价。传统犹如一弯蜿蜒而行的溪水,它需要后人不断开凿新的渠道,才能润泽花草,又如树的根系,需要今人呵护培育,方能萌发新芽。文化之中没有一劳永逸的事情,没有不需要调整、创新就能遍适人类各个角落的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才是继承,发展才是接续,发展和创新是对待传统的题中应有之义。
牟钟鉴先生的“新仁学”正是以创新为己任,接续了传统。它以“仁”为儒家传统文化的正脉,在回溯传统仁学历史演变的过程中,梳理了其“爱”“生”“通”的递进脉络,又应对当下的历史境遇,创造性地阐发了“仁”的新内涵,即“以仁为体,以和为用”“以生为本,以诚为魂”“以道为归,以通为路”三大命题,及“仁性论”“仁修论”“仁德论”“仁志论”“仁智论”“仁礼论”“仁事论”“仁群论”“仁力论”“仁艺论”十大专论。不仅把仁、和、生、诚,道、通六大范畴以本末、层级的方式架构起来,而且以所涉问题的不同重心将其分为仁学的体用论、生命论、大同观,这就廓清了以往仁的内涵含混不分的缺陷,展示了仁学的现代面向。
儒学是一门综合性学问,博而难言,以现代人文学科的分类方法来看,它似乎什么都是,却又都不是。不过其中一以贯之的精神便是它的入世品格,它执意要把人生的意义建立在人类社会文明事业之中,由此而有忧患,由此而有担当。作为一个儒者,都有一颗天地心,他的人生情怀,总是希望社会清明安和,人人都能幸福美满,进而他的宇宙情怀,希望宇宙和谐有序,万物都能遂性尽情,牟钟鉴先生亦不例外。“新仁学”是出于对“贵斗哲学”盛行、“功利主义”泛滥、“丛林规则”遍在,而儒学仁和之道声音微弱的忧虑;是出于对当代人生困境、公民道德建设、国民教育改革、生态文明建设等的忧虑而创建的。牟钟鉴先生立足现实,通过追寻先贤之智、借鉴西哲之思,力致于“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涵泳体察,发为新言,目的在于使儒家的仁和之道重新焕发活力,为国际国内存在的现实问题提供价值理念性的指导,以儒家仁和之道的魅力去消解或直接对抗那种弱肉强食、利己损他的价值理念。
也许有人觉得迂阔,其实不然,如果不带根深蒂固的偏见,新仁学的六大范畴恰是当代国际国内社会各种问题的良药,而这种新的明体达用之学正指出了健康人生、良好社会、有序世界的康庄大道。它把仁爱作为新仁学的大本大根,反对仇恨和冷漠,而以万物各得其所、各遂其情,协调有序的“和”为价值归依。同时,新仁学的仁爱明确指向关切生命、热爱生命、尊重生命、护养生命、优化生命,把损害生命视为最大的不仁,并针对人类由于其特有的智性容易作伪,而主张对待生命当“以诚为魂”。它把仁道视为公道、生道和善道,主张以“通”破“塞”而同归大道,并结合现实提出了“兼通”“双通”“信通”“法通”等相通之道。这些问题正是切中时弊,并开出了良方,并非发之空言,亦不会沦为虚幻。
国家之本在人,所谓“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再良好的社会制度、再先进的科学技术,如果没有高素质的人作为根本,那一切只会适得其反,“非法病,乃人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新仁学”的致思路向可以说与传统儒学一脉相承而又有所超越,它提出的六大范畴基本是以修身为本,从而推己及人,成己以成物,以人生哲学为核心,不断向社会、国家、国际等层面辐射。个体的修养和综合素质在新仁学中占有突出的位置。这种突出个人修养和综合素质的选择不仅能为当今社会个人信仰危机的问题提供解决之道,而且它鼓励通过变通的方式把几大范畴运用到社会、国家、国际等更为广阔的场域以解决人己、人群、群体之间关系紧张的问题,这就把个人与社会贯通了起来,成己与成物一而不二。如果跟牟钟鉴先生有过接触的人都能从他身上感受到宽厚温煦的仁爱、清明通和的气象、诚挚明达的修养、关注社会问题的热情,他的言论就是他真实生命的写照,他是真正地以仁说仁。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新仁学的关注所在和切实可行。
新仁学没有故作奇诡之论,也没有艰涩难懂的语言,却恰如谷麦丝麻一般,说出人生中须臾不可离的道理,从平凡中见得高大、读出恒久。
若从求全责备的角度看,笔者觉得新仁学还有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一是书中的十大专论略显单薄,在基本理念已经具备的情况下可再细化丰富。二是新仁学尚须回答一个问题,“爱”应该从何处培养?在突破了传统家庭、家族的藩篱之后,这种本质上无私的情感着力点在哪里?

任务驱动型作文“身份与理想”分析及运用指导
(四川成都七中 2017 届“一诊”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两则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材料一:每天5点起床,晚上12点休息。32岁的谭超是烟台大学一个快递代理点的快递员。他还有一个身份—— 延边大学历史系博士生。他白天送快递,晚上一头扎进文献堆,在厚厚的史料中探究古代东北亚历史问题。现在,他成为这个快递点的老板,被誉为国内学历最高的“博士快递哥”。
材料二:每年,北京大学保安队都有20余名保安,通过工休时间自学和免费旁听北大课程考进大学。17年来,北大保安队共走出了300多名大学生。这些保安大多来自农村,他们中有的取得了大专或本科学历,有的甚至考上了北大,还有的考上了重点高校的研究生,毕业后当了大学老师。
这两则材料给了你怎样的启发与思考?请选择其中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本题的两则材料同中有异。考生审题要扣住关键词句“博士”与“快递”、“保安”与“大学生”,厘清材料的中心与实质,即身份阶层的转换,把握材料的关系,如因果(个人努力与群体勉励是因,华丽转身是果)、条件(社会的宽松与包容)、类比(白天送快递,晚上做学问,自学不辍)。考生可以思考现实与理想,知识与命运,求知与身份,主业与业余,个人进阶与时代进步等问题。
要写好这篇作文,你可以从以下三个方向来思考:
立意方向1:立足现实与追求理想
每天5点起床,晚上12点休息,这是作为快递员的谭超的作息时间。晚上扎进文献堆,进行学术研究,这是作为博士的谭超。工作时是保安,工休时是学生,自学和旁听是北大保安的梦想之路。他们在满足自身生存后,才去追求理想。现实很骨感,但是梦想一定要丰满。
少林扫地僧,扫地肯定没问题,但是如果没有精研武学,他终究泯然众人,又如何能够抵住降龙十八掌的猛击?追求理想时,我们首先要解决生存问题,否则一切无从谈起。
立意方向3:个人进阶之路与时代进步之路
古人云“沧海一粟”,近人曰“大海中的一滴水”,我说“走在时代的大路上才不会孤单”。“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这是借大势而为,逆流而上终将寸步难行。个人进阶之路要与时代同步。谭超和北大保安之所以能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是因为社会在进步,为他们提供了平台。我们只有把自己融合在时代的大潮里,才能顺应形势,有所作为。
用对用好素材,同样是打造一篇高分作文的关键。
流沙河原名余勋坦,在中国诗坛享誉盛名。其笔名中的“流沙”二字取自《尚书》中的“西 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他一生历经坎坷,但对理想矢志不渝,其《理想》一诗,让我们体会到了乘上理想之马,挥鞭从此启程的豪情壮志。后来,他弃诗作文,为实现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而努力,并致力于汉字正体研究。理想激励着他不断前行。
备考素材2:“换道超越”才更具意义
竞争如同爬杆,领先者始终在杆上面,追赶者处在下面,杆只有一根,想要超越,几乎不可能。此时,追赶者唯有换一根杆,努力攀爬,奋勇直追,才有突破可能。这就是所谓的“换 道超越”。中国制造业亦是如此。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关键材料、核心技术、先进工艺等方面差距明显,要想在原有基础上取得突破,往往面临着能力不足、受制于人的尴尬处境。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落后者只要瞄准前沿,抓住机遇,就有抢得先机的可能。
俞敏洪说,不管时代怎么变迁、技术怎么发展,想要取得成功,最重要的还是修炼自己。在中国的各个群体中,如果说有一个群体最不能落后,那就是企业家。企业家每时每刻都在接受新思维、新挑战,并且要勇于改变和改造自己。他们不仅仅在寻求变化,而且必须把自己的企业、事业及自身放在变化面前考虑,在变局产生之前就必须布好局。否则,就很难成功。
快递员读博士,并成了快递点的老板;保安考上大学,成了大学教师。这或许就是狄更斯笔下“最好的时代”:在现实大地上,心存梦想的人,无论现实处境如何艰难,只要仰望星空,蓄势而发,凭着踏实努力勤奋进取,就有可能实现命运的翻转,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心怀梦想,就是永远不满足于现状。
无论谭超是先当快递员再读博士,还是与之相反;无论北大保安们是先当保安再上大学,还是与之相反,他们都是有梦想的人。他们让梦想带着自己飞,不喜眼前的苟且。
鲁迅先生说“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车轮向上,梦想就是推动车轮的发动机,努力是助推发动机的燃油。“不满”是对现实的永不满足,人一旦满足于现实,就难免会蝇营狗苟,畏葸不前,只为保住现有的一切。有人问球王贝利踢得最好的球是哪一个,贝利说:“下一个。” 贝利没有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而是心怀梦想前进,永远不满足于现状。
蓄势待发,就是立足现实奋发有为。
谭超被誉为国内学历最高的“博士快递哥”,从语文语法来看,“快递哥”是中心语,“博士”是修饰语。谭超读博士是因为心有梦想,做快递员是他立足现实,不冒进、不孤注一掷。北大保安首先是做好本职工作,在工休时间通过奋发自学或旁听考上大学。他们既追逐梦想又立足现实,蓄势待发,为实现梦想做了充分的准备。
蓄势就是要立足现实大地,做好充分的准备。我们要做一个永远行走在路上的人,而不是飘在半空的人。我们行走就是为了完成我们应该完成的任务,而把自己的任务完成得最好,就是一种非常了不起的“工匠精神”。所谓“大国工匠”,就是不断地精益求精,不断地超越自我。这个超越就是自己的“下一个球”:把快递这份工作做到最好就可以当快递点老板,把保安和自学做到最好,就可以实现人生的“下一个”目标,成为大学老师。
心怀梦想,蓄势待发,就是永远不满足于现状,就是立足现实奋发有为。
立足现实面向未来
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教育事业必须优先发展。发展教育事业要充分考虑地方性。这是山西省教委主任曹福成同志在谈到教育如何面向21世纪时讲的一番话。 山西是我国中西部地区一个经济欠发达的省份。但近年来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却备受关注,一些典型和经验得到国家教育部甚至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走在了中西部地区的前列。到1998年,全省实现“普九”的县(市、区)累计有97个,人口覆盖率达到87.25%,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1997年全省118个县(市、区)的扫盲工作通过了国家抽查验收,成为全国第11个,中西部地区第1个达到现阶段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标准的省份。目前,全省各类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分别占到高中阶段学生数的59%和58%,中等教育结构基本趋于合理。以重点学科建设为核心的高校“四重工程”建设,使全省高校的办学条件、办学效益、办学水平明显提高。农村每年组织120万人次以上的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使90%以上的农村家庭主要劳动力获得了一门或几门的脱贫致富本领。曹福成说,这些成绩的取得,最主要的原因有两条:一是省委、省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重视,舍得在教育上投入,把教育发展、科技进步、基础设施建设当作振兴山西经济的“鼎立三足”;二是制定和实施了一个符合山西省情的,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教育发展战略。 曹福成认为,教育有其特殊性,办教育必须遵循教育事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在制定和实施教育发展战略时,要坚持立足当前、面向未来的原则,既充分考虑现实的可能性、必要性,又要着眼未来,具有超前性和预见性,综合自然、人口、历史、经济、文化等种种因素来选择适当的教育发展模式。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之下,1994年,山西决定到本世纪末实施“十大教育工程”,即“两基”工程、教育扶贫工程、职教发展工程、高校“四重”工程、成人岗位培训工程、教育综合改革工程、教育布局结构调整工程、师资培训工程、教师安居工程、德育工程。曹福成讲,这“十大教育工程”,虽然涉及教育的方方面面,但我们不是平均使用力量,每一项工程都力求体现出山西的特色,形成自己的教育发展模式。在“十大教育工程”中,除了高校“四重”工程,都包括农村教育的内容,都把农村教育作为重点和难点,要求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树立为当地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指导思想,形成各自的办学特色。1996年李岚清副总理视察了山西圪叉咀、前元庄、大陵庄、理家庄等“一村办好一校”,“一校带富一村”的典型后十分赞赏,并指示原国家教委在该省举办了“全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干部现场培训班”。 曹福成认为,立足现实,面向未来,一方面要认识和解决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另一方面要认识和解决好局部与全局、教育内部与教育外部的关系,不能“就教育论教育”。 面向21世纪,山西教育如何进一步发展,曹福成讲,根据山西的省情和未来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关键要抓好这样几个战略性转变:在教育发展目标上,继续坚持“两基”为重中之重不动摇,始终以农村教育为大头,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积极稳步发展高等教育,进一步处理好普及和提高、重点和一般的关系;在区域布局上,仍坚持分类要求、分步推进的方针,处理好经济发达地区与中心城市、经济中等发达地区与县城、贫困地区与山区三类不同区域教育发展的关系;在教育体制上,要实现由体制转轨向制度创新的转变;在教育发展方式上,要实现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从以学科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