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新闻 >> 正文

王昌龄《从军行》全诗具有怎样的风格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更新时间: 2025-10-06 14:16:11

阅读人数: 795

本文主题: 类似从军行的风格有哪些

王昌龄《从军行》 全诗具有怎样的风格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对充满蓬勃高昂气势的战争题材的诗歌,要数唐朝前期的边塞诗了.这些诗气势宏伟,乐观激昂.以上两首是这些诗中的名作,而尤以后一首为高,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前一首借雪山孤城作背景,有力地显示出战士们誓扫楼兰的决心,至今读来,犹有黄沙扑面之感.后一首起笔不凡,引起人们对秦汉以来边塞征战年年,无数将士战死沙场的无限沉思;因有前两句,所以后两句所表达的愿望就更加含蓄深沉,耐人反复寻味.

解析看不懂?免费查看同类题视频解析

王昌龄《从军行》全诗具有怎样的风格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以汉武帝穷兵黩武讽刺唐玄宗,这首古诗风格雄壮,悲愤苍凉

唐代诗人李颀以边塞诗成就最大,风格奔放豪迈,慷慨悲凉。他的代表作《古从军行》以汉喻唐,借写汉武帝的开边,讽刺当时唐玄宗的开边,充满反战思想,全诗雄壮悲愤、音调铿锵,讽刺蕴藉,高步盛唐。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①古从军行:“从军行”是乐府古题。因为此诗内容是当代之事,为避忌讳,所以在题目前加一“古”字。

②烽火:是古代边防军事通讯的重要手段,燃起烽火表示国家边防出现战事。

③刁斗:是古代军队中一种铜制炊具,容量一斗。白日里它可供人做饭,夜晚时,用它敲击巡更。

④公主琵琶幽怨多:典故出自汉武帝时,江都王刘建女细君嫁乌孙国王昆莫,担心她途中烦闷,乐工带上多用乐器供她娱乐,其中就有琵琶。

⑤“闻道”:这里有一个典故,据《史记?大宛传》中记载:“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汉军攻大宛,攻战不利,请求罢兵。汉武帝闻之大怒,派人遮断玉门关,下令:“君有敢入者辄斩之。”两句意谓边战还在进行,战士只得随着将军去拼命。

⑥“蒲桃”句:出自典故为,汉武帝为求得天马(今阿拉伯马)开通西域,乱起战端,当时,和马一起被引进的还有葡萄和苜蓿种子,汉武帝将它们种满了离宫别馆。蒲桃,指现在的葡萄。

该诗以从军征战为题材,描写了边塞战士们的艰苦生活,讽刺当权者兴师动众、穷兵黩武,无视战士们的生死,给百姓带去极大的痛苦。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该诗首先描写了白天军队中紧张生活。这句话的意思是,白日里,战士爬上山观望四方有没有燃起的烽火警报;黄昏时候,战士带着战马去交河边饮水,交河在今新疆吐鲁番西,这里泛指边疆的河流。白日里的情况写完后,接着诗人又描绘了夜色下的军队生活: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夜晚里,军队中风沙暗卷,一片朦胧昏黑,只能听到军营中用来打更的刁斗敲击声和那悲切幽怨的琵琶声。“行人”,是指出征将士,与下一句中的“公主”呼应,这里诗人引用了“公主琵琶”这个典故,在注释中我们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女儿远嫁边塞,自当非常凄楚,所以,这琵琶弹奏的也是凄凉哀怨的曲调。清冷的刁斗声和琵琶声两相共鸣,奏出了边塞的萧瑟和哀怨之声。

诗文前四句从时间上描绘边疆环境,接着,诗人又从空间上着墨,渲染边疆的环境: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驻军的营房四周空旷荒凉,一个“万里”极言边疆的辽阔。雨雪纷纷,直到与大漠相连,“纷纷”表明了大雪之大,烘托了环境的寒冷。这两句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荒凉、孤寂而凄冷的边陲环境,读来让人产生一种悲壮的凄凉。以上六句,诗人纵横时间和空间,全面展现了边陲战士们的艰苦生活。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意思是胡地的大雁哀鸣,夜夜在空中惊飞不停。胡人各个痛哭,泪流满面。这里诗人没有抒发从军战士们内心的痛苦,而是写本地大雁和人的哀苦表现,本地的动物和人尚且还日夜哀哭,更何况是远赴边陲戍守的唐军将士们,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凄惨和苦闷。诗人巧用“夜夜”、“双双”两个叠词,增强该诗的感情色彩。

意思是胡地的大雁哀鸣,夜夜在空中惊飞不停。胡人各个痛哭,泪流满面。这里诗人没有抒发从军战士们内心的痛苦,而是写本地大雁和人的哀苦表现,本地的动物和人尚且还日夜哀哭,更何况是远赴边陲戍守的唐军将士们,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凄惨和苦闷。诗人巧用“夜夜”、“双双”两个叠词,增强该诗的感情色彩。

前文描绘了边陲环境的恶劣和从军战士们生活的艰苦,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士们顺其自然,就会想到班师回朝,可是一句“ ”,了断了他们的归家的愿望,这句是出自汉武帝时下令不得度玉门关的典故,(注释中有详细的介绍。),暗中讽刺了当朝皇帝不体恤边防战士,一意孤行。

接着,诗人又说既然不能停止战争,回归家园,那么“ ”,就只能跟随将领和敌人拼死战斗。

一个“年年”表明这种惨烈的情况经常能见到的,这都是皇帝穷兵黩武造成的,其中的悲愤之情依然见诸笔端。接着诗句节奏由紧变松,写到:

年年将士们忠骨埋疆场,换来的是什么,只不过是一些西域的“蒲陶”和“苜宿”的种子罢了,这沉重的代价和区区的植物种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是多么大的一个讽刺,由此可见,帝王多么的轻视将领的性命,他是怎样的草菅人命啊!

这首七言诗一句紧似一句,步步紧逼,感情色彩也逐渐强烈,句句极力描述边陲战士们的艰苦生活, 最后一句,轻轻一笔,是对前面将士们付出生命代价的一种巨大的讽刺,

诗人巧用叠词、对句等使整首诗节奏错落有致,在节奏鲜明的诗句中抒发了强烈悲壮的感情。

诗人名片:李颀(690-751),字、号不详,赵郡(今河北赵县)人。作品风格:奔放豪迈,慷慨悲凉。

李颀少时家富,后倾家破产,隐居颍阳(今河南省登封西)苦读诗书多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考取进士,曾任新乡县尉,后辞官归隐。

他一生交游广泛,和当时的著名诗人王昌龄、高适、王维等关系密切。李颀擅长五、七言歌行体。诗内容涉及较广,他的边塞诗成就最大,是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李颀还善长用诗歌来描写音乐和塑造人物形象。《全唐诗》中存李颀诗三卷。

唐代的边塞诗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是初唐写作边塞诗较多的作家,他的边塞诗一方面题材开阔,内容包括:A、边塞风光;B、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C、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D、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不仅内容涵盖了盛唐边塞诗的大多领域,而且格调高亢。此后其他著名诗人如:杨炯、陈子昂、杜审言等人也创作边塞诗。边塞诗创作一时蔚为风气。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高之《燕歌行》、岑之《白雪歌》、《走马川行》等七言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表作的一部分。如:李白的《关山月》、《塞下曲》六首、《战城南》、《北风行》……,杜甫的《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等。另外一些诗人也有边塞诗的名篇传世,如王昌龄有《出塞》、《从军行》,王之涣有《出塞》,王翰有《凉州词》。盛唐诗成为边塞诗创作的顶点。此后中晚唐并没有出现边塞诗的大家,但题材有所扩展。 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在于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正如杨炯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王维诗句“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岑参诗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3、盛唐边塞诗的特点,在于以下四个方面: (1)题材广阔: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另一方面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 (2)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 (3)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 (4)体裁兼善:歌行、律绝皆有佳作。 就边塞诗的体裁来看,包括歌行在内的古体诗创作已经成熟,蔚为大观,代表作品有:李颀《古从军行》“…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另一个方面,近体边塞诗也走向成熟。代表作品有: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王昌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关门。前军夜战洮河北,以报生擒土谷浑。”;王之涣《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概括出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它包含了: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等各个方面。 盛唐边塞诗体现了一种阳刚之美。在边塞诗中,一方面以夸张对比衬托的手法对战争残酷,环境恶劣进行展示,如“战士军前半生死”,“黄金百战穿金甲”,“孤城落日斗兵稀”。但另一方面,边塞诗作更凸显人面对战争时奔涌出的巨大精神力量。其中既有:不屈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保家卫国的豪情,还有在战场上建立功名的壮志。如“不破楼兰终不还”;“愿为腰下剑,只为斩楼兰”;“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这两个方面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这种对立统一所产生的张力使诗句具有永不泯灭的魅力,诗句中洋溢着的崇高感,成为中华民族的最强音,千载悠悠。

标签: 汉武帝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