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球不翻身,难称体育强国
从2000年悉尼奥运会开始,我们在金牌榜上一直稳居前三。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至今,夏季奥运会我们已经拿了264块金牌,排在我们前面的只有美国、前苏联、英国。超过英国只是时间问题。
下月的巴黎奥运会,不出意外,我们还是坐二望一。实现奥运金牌自由已多年,我们是名副其实的体育大国,那算不算体育强国?
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过《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目标是到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现在还不算。
在这个纲要里,对体育强国有很清晰的战略勾勒,比如人民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体育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居于世界前列,也有很具体的量化指标,比如三大球与基础大项(田径等)实现均衡发展。
说得直白点就是,除了保持传统优势,足球、篮球、排球和田径等在世界大赛上也要有点竞争力,不能像现在这样,在亚洲腰杆子都挺不起来。
三大球一说源自前苏联,欧美国家没有这个概念。在美国,橄榄球、棒球、冰球的地位都比排球高得多。印度第一运动是板球,第二是曲棍球。但在我们国家,足、篮、排的地位和影响力确实超过其他项目,它们的“大”约定俗成,源远流长。
奥运会有三十多个大项,中国运动员能争金牌的占一半,能够大包大揽的王牌项目有五六个,主要分布于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运动,放在世界范围内,属于精英、小众或冷门。
近年来中国体育最大的惊喜在游泳,由点到面实现突破,成为世界游泳强国,而三大球和田径起起伏伏,依然步履沉重。
奥运会上我们每一块金牌都闪闪发光,对总盘子来说弥足珍贵,但每块金牌的观赏性、影响力和商业价值天差地别。三大球上更容易诞生优质偶像,更容易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姚明在奥运会上最好成绩仅仅第八名,但影响力不逊于任何奥运冠军。
中国体育里,中国女排的荣誉上升到精神层面,提炼出了女排精神。中国男排上世纪80年代逆转韩国队的一场胜利,让北大学生喊出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最强音。
中国男足亚洲排名第十三,前不久世预赛一场不起眼的胜利引发的话题,在热搜榜上一字长蛇阵排开。杭州亚运会足球比赛档次不高,杭州黄龙体育中心男女足11场比赛,几乎场场爆棚,票房每场500万元以上。如果中国足球的竞技水平上个台阶,在世界杯、奥运会上有点存在感,中国球员能走向欧洲五大联赛,中国足球撬动成千上亿的体育产业在情理之中。
三大球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群众体育基础庞大,作为职业比赛观赏性强、关注度高、商业价值大。足球、篮球串起巨大的产业链,事关几十万、上百万人的就业。三大球是全社会性的运动、竞技、产业,也是大众生活的一部分。
近段时间很多自媒体热议,日本三大球全部获得巴黎奥运会的参赛资格,男女六支球队六六大顺。
这一成就堪称壮举,难度巨大。去年杭州亚运会,在日本派出二线队伍的前提下,我们三大球也只有女排和女篮获得冠军。巴黎奥运会我们仅女篮和女排获得入场券,女排还是一路颤巍巍,主教练蔡斌饱受质疑。
从女足项目1996年进入奥运会以来,七届奥运会上,靠实力而不是东道主保送实现三大球奥运会全勤的国家只有三个:1996年和2012年的巴西,2000年和2024年的美国,2024年的日本。
北京奥运会上,美国三大球拿下四金一银,差点创空前绝后伟业,但他们的男足没能获得奥运参赛资格。法国三大球都是世界级强队,但北京奥运会集体缺席,因为在预选赛全军尽墨,成为不堪回首的记忆。
奥运会大部分项目比较小众,跟普罗大众的日常生活距离其实很遥远,比如马术,名副其实的贵族运动,几个老牌欧美国家玩过家家。赛艇之类水上项目,非洲国家基本不参与,亚洲有条件开展的也不多。
三大球对场地、器材、资金、人员方面要求不高,五大洲不分贫富、不论人种,都能搞起来。欧洲杯上袖珍小国格鲁吉亚一鸣惊人,而很多人口大国从来没摸到过世界杯门槛。
三大球出人头地很难,想达到和保持高水平更难。跳水奥运会冠军是从几百人里脱颖而出,而足球、篮球要登上世界之巅,需要击败几千万甚至几亿的同行。
三大球这类团队、对抗性运动,对雕琢青少年身体素质、锻炼意志品质有显著效果,对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团队的同舟共济都有高要求,是实现以体启智、以体育德,培养健全人格、践行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
三大球齐头并进,想实现奥运会大会师,过去很难,今后更难,因为奥运名额稀缺,竞争残酷。
奥运会控制规模,男女排球、男女篮球、女子足球都只有12个队,男子足球16个队。想拿奥运资格只有两个途径,要么所在大洲里第一或者前三(男足),要么世界范围的选拔赛上名列前茅。
非洲的篮球和排球水平有限,男女均衡发展的国家更少,没有一个国家三大球能齐头并进。
欧洲的足球、篮球和排球水平太高,强队如满天星,德国、西班牙、法国、塞尔维亚、斯洛文尼亚等都有三四支甚至五支队伍达到欧洲一流(也基本上是世界一流),但没有一个国家六项全能。
美国的硬实力在美洲一枝独秀,只要不在个别项目上马失前蹄,最有可能再来一次六六大顺。巴西如果度过眼下的女篮青黄不接阶段,按他们的底蕴、热情和天赋,卷土重来指日可待。
日本复制奇迹的难度最大。他们的男女足球领跑亚洲,男女排、女篮也是世界劲旅,稍弱的是男篮。
去年男篮世界杯上,日本逆转欧洲的芬兰,碾压南美的委内瑞拉和非洲的佛得角,将亚洲对手菲律宾和中国队甩在身后,破天荒跻身奥运会。日本男篮到底是亚洲的暴发户,还真是厚积薄发,尚待检验。
检验日本男篮成色的任务,还得交给中国和菲律宾队。而中国三大球的救赎历程,也是从中国男篮起步。
我们具备搞好篮球的一切条件:上亿的球迷基数、庞大的青训队伍、成熟的联赛体系、完整的产业链、极高的媒体关注度。篮球有身高门槛,但中国男篮平均身高比日本高了一头,却连续两届无缘奥运会,让出亚洲头把交椅,是可忍,孰不可忍。
我们三大球想集齐奥运门票,很长时间里都不现实,现在男足世界排名88位,男篮29位,男排31位,女足19位,离世界前12还很遥远,但不至于六个队伍像六个核桃。按三大球的影响力和人民群众的期望值,只要男足或男篮恭列亚洲一流强队,都是巨大的成功,都值得普天同庆。

中国科普网
今年8月8日是我国第15个全民健身日。2009年,为了纪念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国务院批准每年8月8日为全民健身日,这是促进中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目标迈进的需要,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强身健体的需求,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愿每个家庭都能以自己的方式,快乐、健康地投身体育健身活动。
著名健身教练刘畊宏带过不少年轻人做体能训练,他发现,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运动能力,还需要来自教练的鼓励。他在《练就自由》一书中写道:“很多人不爱运动,不是因为运动本身,而是因为其他的心理伤,比如童年不好的经历、来自父母或工作的压力等,所以他们会选择一些不健康的方式来调节心情或隐藏苦恼。”所以,对家长来讲,要能够倾听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才能够帮助他们从心到身的全面改变。
对待孩子的运动,父母往往有三种不良方式:打压、嘲笑和否定。有的父母自己有很好的运动习惯,就会对孩子说:“我行,你怎么就不行?别人都可以,你怎么不可以?”还有些父母自己不爱运动,反而对孩子要求很高,并简单粗暴地给孩子贴标签:“我看你就是懒,就是没毅力,就是自甘堕落。”长此以往,孩子会以逃避、拖延的消极对抗方式,来抵御父母对自己的心灵伤害。
鼓励才是前进的动力。父母应该不比较、不打压,帮助孩子找到适合的健身方式,通过不断的肯定来强化他们的健身习惯。同时,父母也要帮孩子找到适合的健身教练,如果遇到不断否定、打压甚至体罚孩子的教练,一定要坚决换掉。不久前有新闻报道孩子在武术学校里被教练打死的极端事件,这就警示父母要改变一些固有观念,例如让孩子运动越严酷越好。
当孩子对自己的健身运动不那么有信心时,会出现焦虑、紧张和逃避的心理。对此,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肥胖防控分会副主任委员励丽提出三分钟注意力练习和两种运动选择来缓解压力。
三分钟注意力练习:第1分钟想象自己最害怕最焦虑的场景,尽情地体验这种紧张不安的感觉;第2分钟想象自己置身于大自然之中,尽情地亲近大自然;第3分钟再次把注意力放到焦虑的感受上来,这时身体会逐渐放松、情绪舒展。这种类似冥想的放松方法,可以通过把纷飞的思绪集中到单一的焦点上,通过注意力的转移间接做到情绪的宣泄和释放,对其他紧张环境也适用。
父母要帮助孩子找到坚持运动下去的内在动力,如果只是外在规定、被动坚持,健身就会导致持续的焦虑和痛苦,必须要让孩子体验到激发内在潜力的乐趣,形成正向的反馈。所谓正反馈,就是每次的付出都能够满足自己的心理预期,运动之后能够释放压力,心情愉快,或者得到周围人的鼓励和赞许、看到了自身的变化,这样才会爱上健身、享受健身。
运动选择有两个原则,第一,做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运动,比如说打篮球就比跑步更能够释放压力。因为跑步时,腿虽然在运动,但大脑可以东想西想,不能够完全集中精力,也就做不到运动之后完全的放松。第二,选择平时很少练到的运动类型。新鲜的事物更能引起人的兴趣。人类的运动包括走、跑、跳、投、攀、爬、登,除了常见的快走、跑步,还有跳绳、蹦床、投篮、攀岩、爬行都值得尝试。家庭健身时,大人可以和孩子一起跳蹦床,或者模拟动物一样在地上爬行,类似这样改变我们熟悉的运动方式也能带来新奇感和成就感。
再比如很受年轻人欢迎的街舞、拳击、室内攀岩或者传统的运动武术、踢毽子、舞狮子……只要不断去尝试,就能够拥有多巴胺分泌带来的愉悦感。
和孩子一起运动的过程不只是身体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亲子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包容。所以,让我们倾听孩子内心的需要、了解不同人的身心特点,一起改变生活方式,学习相关的科学知识,通过健身获得健康,通过自律实现自由,最终实现对自己身体和人生的掌控。
(作者系科普作家、金牌阅读推广人)
蹄疾步稳,迈向体育强国新征程
题:蹄疾步稳,迈向体育强国新征程
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让中国成为世界冰雪运动大国,为我国迈向体育强国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从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在新时代建设体育强国、助力健康中国的擂鼓声中,中国体育蹄疾步稳,迈向新征程。
刚刚结束的北京冬奥会,再度以“无与伦比”之姿震撼世界,彰显大国担当。中国代表团以9金4银2铜的战绩高居金牌榜第三位,创下参加冬奥会以来历史最佳战绩的同时,还展现出中国体育健儿顽强拼搏、超越自我、奋力追梦的青春力量,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更加开放、自信、可敬的中国形象。
这是体育的力量,是新时代赋予体育的全新内涵。从东京奥运会到北京冬奥会,中国体育健儿在国际赛场上连创佳绩,极大振奋了民族自豪感,体育凝聚人心、振奋国人的力量没有改变,还在新时代释放出更为强大的精神动能。
在迈向新征程的道路上,我们点赞冠军,也不吝于将掌声和赞美送给那些矢志逐梦、拼尽全力,却未能站上领奖台的选手们。故而,拼尽所有、创造亚洲人百米最佳的苏炳添,和前途无量的冬奥冠军苏翊鸣一样,都能成为这个时代的英雄,都是这个时代国人心中的强者。
这是新时代中国竞技体育的全新形象。因为自信自强,我们拥有了更开放、平和的心态,可以正视输赢,更清晰地看清体育本质。
人生能得几回搏。在奋进新征程的道路上,中国体育人必将不断登上新的高峰,同时也会不断发扬中华体育精神,造就更多青少年奋发逐梦的青春偶像。
一届“无与伦比”的北京冬奥会,是对中国办赛能力的一大肯定,而这背后,离不开科技赋能、技术创新的加持。绿电、5G、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黑科技”云集的北京冬奥会,也为中国体育产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道路和方向。
当前,我国正在不断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冬奥会也为中国体育产业尤其是冰雪产业的发展带来全新机遇。中央财经大学体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裕雄就表示,任何一家有远见和雄心的企业,都不愿意错过中国滑雪的市场机遇。
2020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总产出)为27372亿元,增加值为10735亿元。受疫情影响,与2019年相比,总产出下降7.2%,增加值下降4.6%。但体育服务业增加值为7374亿元,占体育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8.7%,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危中有机,是疫情发生以来体育产业发展的最好注脚。中国体育产业要到2035年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无论是鞋服用品为主的传统制造业,还是竞赛表演等新兴服务业,中国体育产业都需要拥有更多核心技术,要从数量为王的时代转入IP取胜的时代。
过去几年里高速增长的安踏正是传统体育企业转型的代表,通过并购、创新,借力奥运,安踏营收逐年增长,已有成为体育用品类巨头之势;创办于江苏无锡的跆拳道大满贯赛事,则直接带动世界跆拳道运动的竞赛规则改革,中国IP讲述出全新的中国故事……
体育强国新征程中,体育产业的长足发展,将进一步为体育强国事业打牢地基,为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注入源源不绝的经济动能。
北京冬奥会的举办,实现了“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中国老百姓的体育清单里,补上了冰雪运动这块短板。
一切发展都是为了人民。体育强国,也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为了让人民生活更美好。
自2014年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体育的发展就始终与人民的向往息息相关。目前,我国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已超4亿,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达到90%以上。到2021年末,全国共有体育场地397.1万个,体育场地面积34.1亿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41平方米。
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健身步道连起百姓与健康的距离,体育公园成为百姓休闲娱乐的新去处,随着参与体育锻炼的人越来越多,更多国人理解了从全民健身到全民健康的逻辑指向。体育还在社会治理中不断发挥效能,体育达人、体育社团、体育组织成为基层社区、街道治理的“黏合剂”,为美好生活添砖加瓦……
让人民生活更美好,体育未来仍大有可为。2022年伊始,江苏省体育局局长陈少军就忙了起来,体育开放融合发展、缓解场地设施供给矛盾、落实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标准、构建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新体系……这些都是他重点关注的领域,而核心点只有一个:人民。陈少军说,目前体育事业发展到了全新阶段,在新时代要有新作为,让人民生活更美好是体育人责无旁贷的目标。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在体育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上,我国体育事业将与新时代同频共振,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功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