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卦中心 >> 正文

铁血远征山河无恙

更新时间: 2025-10-07 13:37:34

阅读人数: 512

本文主题: 老兵的铁血传奇

而电影的场景再怎么震撼,也比不过现实的残酷。从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获悉,胶州市里岔镇前观音堂村周茂财老人曾参加长津湖战役,并获二等功。周茂财老人,今年91岁,原第九兵团26军77师229团一营一连三排九班的班长,参加了解放战争,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

1950年,响应国家号召,周茂财从上海坐火车,途经山东滕县,在滕县拿到了统一发放的棉衣,跟随部队一起渡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

“朝鲜的天很冷,零下40摄氏度,寒风呼呼的。没有飞机,没有大炮,我们革命的同志能吃苦能战斗,不怕牺牲。打仗的时候,白天靠发的三尺白布躲在雪窝里躲避美国的飞机,晚上就发动进攻。”为了取得战斗的胜利,周茂财和身边的战友在雪地里趴了十天十夜,只有手榴弹和机枪,等敌人近了,直接用手榴弹、机枪,一气猛攻,把敌人打退。“不管怎么样、轻伤不下火线,和敌人拼下去,剩一个也要打”,就是靠着这股精神取得的最终胜利。长津湖战役中,周茂财和战友俘虏了两个美军士兵,立了二等功。

面对装备精良的敌人,就是靠着人和枪,把他们打跑了,打怕了。周茂财说:“那时的中国底子薄,工厂很少,子弹也不够用,需要打敌人,从敌人那抢来。天冷,铁都粘一块了,枪不好使。”

“有的师最后就没剩下多少人,除了战斗牺牲的,还有很多人冻伤冻死在战场上。”一想起那些牺牲了的战友,不能和自己一起回到祖国,老人家就老泪纵横。

“天太冷了,发的棉袄根本抵御不了寒冷,穿胶鞋行军走路还不要紧,一停下来,就完全无法抵挡严寒,很多战士的脚都冻住了,一脱鞋,脚趾头就掉在鞋里。很多战友有的被迫截肢、有的只好割脚,有的战士胳膊整个被冻坏了。”周茂财说,志愿军不怕牺牲,不怕吃苦。周老回忆,当时吃的都是小麦和豆子混合上锅炒了后研磨成的炒面。炒面吃一点点就饱了,不够吃,还要省着吃。

在周茂财家里,有两个长津湖战役残酷的“证据”:

一个是记功证,长津湖战役中荣获二等功,另一个是一块布,子弹打在布上留下一个窟窿,是当时自己负伤时绑腿的。现在用来包裹记功证和奖章。

70年了,这两个“证据”周茂财一直好好留存着。周茂财老人膝下四个儿女,儿女们生活的不错,三个孩子在城里买了房子,小女儿留在身边一直照顾着他。周茂财说:现在生活不愁吃,不愁穿,每天看看报纸和电视,了解一下新政策。现在国家政策好呀,以前想都不敢想。周茂财叮嘱年轻人,现在的工作再难也没有过去艰苦,大家一定要不忘初心,为实现中国梦努力奋斗。

铁血远征山河无恙

抗战老兵宣讲铁血战史

8月中旬,首届“沈阳抗战文化之旅”启动仪式在“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举行,5位白发苍苍、胸前挂满军功章的抗战老兵代表,满怀豪情回望战场往事,讲述抗战故事。他们当中既有参加过大小战斗上百场的战斗英雄,也有新中国成立后在戈壁沙漠默默奉献30年的老战士。抗战老兵们的事迹令在场的官兵、干部群众、青少年学生深受触动。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沈阳市军地多部门联合邀请抗战老兵代表组成“抗战老兵宣讲团”,讲述铁血战史、传承红色基因。驻沈阳军队离退休老干部纷纷响应号召,满怀激情走进部队、地方机关单位和校园,先后宣讲50余场,听众达3万余人次。

90岁的抗战老兵、辽宁省军区原参谋长程茂友,以“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话新时代青年民兵使命责任”为主题,为300余名民兵上了一堂精彩的教育课;96岁的抗战老兵吕品,先后10余次受邀参加驻沈部队、政府和学校等单位组织的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优良传统、致敬人民英雄等活动……

抗战老兵们还将自己经历的精彩故事、战斗历程写出来,或将珍藏的老照片拿出来,由相关部门汇编成系列红色主题作品集,作为部队开展“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主题教育的生动教材。

“我们要把革命前辈的英雄精神融入血脉、根植心中,用实际行动续写前辈的光荣与梦想!”一次次感人至深的讲述,一个个催人泪下的故事,让前来听课的广大官兵内心充满感动和钦佩,他们纷纷表示,要像前辈那样,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投身强军伟业。

南京老兵重返长沙会战战场讲述抗日战争铁血往事

三十多位牺牲的同学和一封迟到了四年的家书

1937年7月,七七事变爆发,8月,日军对南京实施了激烈的空袭,12月,日寇在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30余万同胞惨遭杀戮。当时年满十六岁的张修齐正在国立中央大学实验中学学习,在日军攻城之后,与学校一路流亡。

“我们一路从南京到江西,再到湖南,流亡的日子,真的惨不忍睹!”张老无不感慨地说。是年,他在流亡途中与家人失去了联系。“我不知道父母去哪儿了,他们也不知道我到了哪里。”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知道一点儿家人的讯息都是奢侈,跟别提能与家人见上一面。

被日军逼得走投无路的张修齐,毅然投笔从戎,“长沙是我作为文学生的终点,武学生的起点。”他报考了黄埔军校,成为黄埔军校桂林分校的学员。“我们当时有句口号,叫‘只有抗战,才能建国,不抗战,无法建国!’看多了日军的暴行,真的是非常心痛,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啊!”

两年后,张修齐被分配到第10军190师,在浙江绍兴一带狙击日军的进犯。1940年部队到湖南湘西修整,之后参加了长沙第二次和第三次会战。

张老印象最深的,是第三次长沙会战。1941年12月,日本第11军共约6万人,为策应向香港进军的日军,向薛岳统帅的30个师30万中国军队发动的牵制性攻击。由于前期进展顺利,日军独断决心进攻长沙。

“我当时在的190师是负责守城的,在小吴门附近,我们边打边撤,打得很惨烈。”在这场战役中,张修齐有五十多位黄埔军校的同学分散在各个部队,大家都进行了殊死搏斗。

战争最终以中国军队获胜而结束,史称“长沙大捷”。但张修齐却怎么都高兴不起来。“在清扫战场的时候,我们总能在牺牲的战友中听到熟悉的名字,这一场仗,我死了三十多个同学!而且还很多是跟日军拼刺刀牺牲的!”

也是在这场战役中,张修齐收到了一份极为珍贵的“礼物”——一封从家里寄出来的信。

原来,1937年随学校流亡的时候,家里为他写过一封信,想以此与他取得联系。“这封信从寄出来,辗转到国立中央大学的实验中学,而后又辗转到部队,经历了整整四年的漂流,最终居然还是到了我的手上,当时收到的时候,心里别提有多开心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凭着这封信,张修齐最终取得了与家人的联系。

“我们后来的胜利,和今天的荣光,都是牺牲的战友们给的啊!”张修齐老人红着眼眶对记者说。

刘汉是地地道道的广州人,早年在南京求学。1937年南京沦陷后,被一位湘潭籍的老师接回湖南,在当时的湘潭友谊中学读书,同时被接过来的,还有与他同龄的广州老乡陈冠辉。

“我们当时很要好的,吃住都在一起,像亲兄弟一样。”刘老介绍到。在湘潭读了半年书后,两人相约回到家乡广州。而后,日寇的铁蹄在中华大地肆意蹂躏,无数同胞在他们的暴行中丧生,作为热血儿郎,刘汉与陈冠辉毅然报考了军校,进入黄埔军校第16期学习。

1940年,第二次长沙会战爆发,刘汉与陈冠辉同时奔赴战场,刘汉被分在第4军90师,陈冠辉被分在第4军59师。“我们当时说好要一起奋力抗敌,准备在战场上建立一番功业的。”

当时正值第二次长沙会战末期,来犯的日军未攻下长沙,向北撤退,第4军趁势追击。在捞刀河以北的区域,日军派飞机对追兵轰炸,陈冠辉在这场战役中,不幸被炸牺牲。

“那时战事紧张,一个月后,我才知道这个消息。”刘汉说,“他奔赴战场还没有一个月的时间,说好的并肩作战,也最终没能实现了。”英雄已走,刘汉强忍着悲痛,继续与日寇进行血与火的较量。

陈冠辉牺牲后,他多次试图寻找陈冠辉的家人,都没有结果。70多年过去了,刘汉的语气中仍充满伤感,“他就跟我的亲兄弟一样。”

一万人,五人突出重围,“其他人活下来的机会很小”

烽火连天里,旗帜和号角就是命令,阵地就是生命。

从1940年始,刘汉在长沙总共呆了足足五年的时间,参加了第二、三、四次长沙会战。

1944年,从5月27日到6月19日,中日双方以争夺长沙为目标,在湖南北部地区作战。攻击的日军人数约有36万,守势的中国国军约有30万。6月16日,逼进长沙的日军开始向长沙城区猛攻,6月19日中国军队撤退,日本攻陷长沙。史称第四次长沙会战。这一仗,足以用“惨烈”来形容。

标签: 长沙会战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