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卦中心 >> 正文

西晋永嘉之乱后中原衣冠南渡,为什么叫衣冠南渡?衣冠是什么意思

更新时间: 2025-10-09 14:44:48

阅读人数: 308

本文主题: 衣冠南渡什么意思

西晋是一个混乱并且耻辱的朝代,开国皇帝晋武帝司马炎去世之后,就选择了一个智商不够的人做皇帝,结果可想而知,先是权臣杨骏专权,然后是皇后贾南风乱政,接着就是八王之乱,最后就是五胡乱华。

五胡乱华直接灭亡了西晋,永嘉之乱就是西晋灭亡前夕的一场重大悲剧, 直接导致了衣冠南渡,那么永嘉之乱是怎么回事?

八王之乱后期,司马氏诸王之间的火拼已经把西晋的有生力量全部挥霍一空,军队打没了,粮食、钱财、人口大量减少,汉民族周边的胡人开始大举南迁,根据粗略估计,至少有500万胡人进入中原。

首先对西晋发难的就是来自匈奴的军队, 军队最早的首领是刘渊,刘渊是东汉末年匈奴首领于扶罗的孙子,趁西晋衰败之际,建立了汉政权,史称汉赵,这一年是公元304年,六年后刘渊病逝,他的儿子刘聪篡位自立为帝。

公元311年,刘聪派出石勒、王弥、刘曜等将领攻打西晋,当时的西晋王朝仍然处于内讧之中,东海王司马越暂时控制了西晋朝廷,但引发了晋怀帝与部分大臣的不满,借司马越率军讨伐 之际,晋怀帝发诏讨伐司马越,司马越急火攻心,在项城病逝。

前线战事吃紧,西晋内部还在讨伐自己人,司马越一死,在前线的晋军群龙无首,此时汉赵大将军石勒率骑兵攻打司马越大军,晋军主将去世,又遭石勒突然袭击,无心恋战,被打得大败,十多万晋军及随行官吏被石勒军队射杀。

朝廷大量官吏被俘虏,太尉王衍、吏部尚书刘望、廷尉诸葛铨、太傅长史庾铨、豫州刺史刘乔、襄阳王司马范、武陵庄王司马澹、西河王司马喜、齐王司马超、谯王司马邃、华容县王司马遵、高阳王司马毅、梁怀王司马禧、武陵哀王司马喆、任城王司马济等朝廷高官及皇室宗族全部被俘虏并杀害,就连死去的司马越也被石勒挫骨扬灰。

然而这仅仅是开始,司马越手下的军队几乎就是晋军主力,已经全部被石勒杀死,作为都城的洛阳实际是一座空城,不久,刘曜、石勒、王弥等人率领匈奴军队攻破洛阳,俘虏了晋怀帝,刘曜杀死了太子司马诠、皇族宗室、朝廷大臣、士人百姓合计三万多人。

这就是震惊华夏的永嘉之乱,一方面是因为晋室内乱,导致势力衰弱,另一方面是胡人不断南下攻打晋朝,整个永嘉之乱,晋朝被杀的官吏、宗室、百姓、士兵超过13万人,就连皇帝都被俘虏,不久也被杀害。

皇帝是西晋朝廷的精神支柱与最高统治者,现在晋室没了,整个天下群龙无首,公元313年,安定太守贾疋拥立秦王司马邺在长安称帝,是为晋愍帝,316年,刘曜发兵攻打长安城,长安弹尽粮绝,晋愍帝投降,两年后被杀害,西晋正式灭亡。

在此期间,琅琊王司马睿在王导及北方世族、皇族宗室、江南世族的支持下,率领晋室残余的军队渡过长江,来到建康(今江苏南京),司马睿称帝,是为晋元帝,东晋正式建立。

的百姓、士人、官吏、皇族、皇帝全部南下渡过长江,到达江南生活,这个过程就是衣冠南渡

由于匈奴人对待晋人的残暴,上至皇帝,下至普通百姓,几乎无人幸免于难,只要是被匈奴人控制的地区,无一例外都是残暴的统治,汉人活得战战兢兢,随时会担心自己性命不保,在这种情况之下,北方汉人绝大多数离开他们生活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家乡,被迫向南逃亡,这是一次规模浩大的人口迁移。

据估计,这一次衣冠南渡保守估计至少有2百万汉人离开胡人控制区,渡过长江南下,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自从炎黄以来,华夏历史还从来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中原地区始终都是汉人统治,直到西晋末年,才发生了这样的惨剧。

这一次衣冠南渡持续了170年时间,据说客家人的迁移也是从这一次衣冠南渡开始的,中原的持续内乱导致了迁移不断,直到唐朝统一天下才逐渐结束迁移。

衣冠指的衣服和冠帽,冠不仅仅是帽子的意思,还有头冠的意思,冠可以指用来束发的一切工具,与帽子合称为冠

古人与现代人不一样,古人有着严格的着装和礼仪制度,古人男女在未成年之前,头发是散在肩上的,而且是终身不剃发,因为身份发肤受之于父母,到了成年之日起,要举行弱冠之礼,也就是成人礼,男子就要用冠来束发,女子便要用簪子来束发,这是成年人的标志。

帽子是冠的一种,但冠并不仅有帽子,还有冕和弁,冕最初是指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所戴的礼帽,后来特指帝王的礼帽,也就是皇冠,弁也是指官帽,赤黑色布做的叫爵弁,是文冠,白鹿皮做的叫皮弁,是武冠。

把衣冠二字合在一起本意是指衣服和帽子,但在使用过程中,引申为士大夫阶层,因为只有士大夫阶层才会带着象征身份的冠,普通百姓是没有资格带冠的。

由于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普通百姓与士大夫阶层有着严格的衣冠制度,士大夫可以带冠,身份越高,冠的级别越高,但是普通百姓不可以戴冠,只能以巾或者帻来包头,也称为庶人巾,在古代,只要一看穿着,就能看出其人的身份,这是等级制度。

《史记 高祖本纪》:高祖为亭长,乃以竹皮为冠,令求盗之薛治之,时时冠之,及贵常冠,所谓“刘氏冠”乃是也。

比如刘邦,还是个亭长的时候,刘邦就戴着竹皮制作的帽子,这是刘邦专门到薛县制作的,刘邦经常戴着它,后来当了皇帝也戴着,所谓“刘氏冠”,就是指这种帽子。

冠的种类非常多,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冠, 衣冠这两个字后来被引申为士大夫阶层,衣冠南渡本意是指中原士大夫大规模向南方迁移,引申为中原文明向南方迁移

为什么以士大夫阶层来代表所有迁移的人口呢?

这是因为中原及北方的士族决定着当时的天下大势,世家大族在两汉形成,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发扬光大,士族的力量大到可以和皇权相抗衡,晋元帝司马睿就是在琅琊王氏的支持下南渡的,除了琅琊王氏(王导),主导东晋政权的还有陈郡谢氏(谢安)、龙亢桓氏(桓温、桓玄)、颍川庾氏(庾亮)。

王与马共天下,指的就是司马氏与琅琊王氏共同控制天下,琅琊王氏是中国首屈一指的门阀世家,其家族人口众多、人才辈出,左右着东晋的朝政。

除了这四大门阀家族之外,中原还有众多的世家大族,比如清河崔氏、太原王氏、颖川荀氏、陇西李氏等,只是有的家族留在北方,有的家族衣冠南渡,也有的家族一部分留在北方,一部分衣冠衣渡。

正因为门阀士族在当时有着强大的影响力,控制了舆论与独家人才选拔权,有着庄园经济及大量的藏匿人口,有着强大的部曲及私人武装,是左右国家政权的重大力量,所以整个东晋都沦为世家大族的傀儡,就连开国皇帝司马睿都是傀儡,因此把衣冠南渡理解为士大夫向南迁移,进而引申为中原文明向南迁移。

西晋永嘉之乱后中原衣冠南渡,为什么叫衣冠南渡?衣冠是什么意思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什么是衣冠南渡,名词解释定义是?_考试资料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后联系客服

衣冠南渡又称永嘉南渡,指西晋末年中原地区战乱,周边少数族内徒建立割据政权,酿成永嘉之乱,中央朝廷受到威胁,晋建武年间,晋...

在字面上指的是将山林川泽禁锢起来,外人不得进入。山林川泽在东汉之前,都是归国家所有的,普通人民都可以进入其中,从事樵采捕...

南北朝时期,统一中国北方的鲜卑族拓跋部皇帝即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素怀大志,并不以鲜卑族是少数民族而自外于中原民族的大家庭。&...

什么是衣冠南渡?

欧洲的难民问题已经成了一个死局,美国可以偷着乐,因为美国距离亚洲和欧洲的地理距离太远了,根本不需要担心这个问题。

谁也不愿意背井离乡、拖家带口的去异地谋生,但是历史上却有很多因为战争,人们不得不寻找新的生存地方,中国历史上除了官方的迁徙,第一次人为的文明南迁就发生在魏晋南北朝。

秦朝统一,迁徙北方抵御匈奴、迁徙南方压制百越,迁徙所有王公贵族于关中,方便统治,这是统治的需要。

不管如何迁徙,但是文明和政治的中心还是在关中,在北方的秦朝嬴政手中。

汉朝一统,不管是北击匈奴还是出塞西域设置都护府,文化、军事、政治全面输出压制,是一个成熟的体制输出,文化的热点和政治的中心不会变化,因为输出让他更加强大。

当内部不稳定的时候,也就出现了可以突破的点,那些掌握文化和政治变化权利的人,就会利用积累的经济实力,重整军事资源,催促变革。

魏晋南北朝是内部极其不稳定,反复的王朝更迭换代,北方游牧民族也想享受文明的发展成果,于是不断的入侵中原。

在五胡乱华的时候,中原地区人口锐减,从几千万降低到几百万,有实力的基本都拖家带口的逃到了南方,而一无所有的基本被同化或者死于战争。

衣冠”,晋时士族峨冠博带,风度翩翩,衣冠楚楚。因普通人家无力负担搬迁费用,随晋室南迁的尽是名门世族大户,官宦士绅,故有“衣冠南渡”之谓。又有说法云“衣冠”代表文明的意思,衣冠南渡即是中原文明南迁。

,指中原政权和文明首次南迁,由西晋京师洛阳南渡至建康(今南京)。

西晋晋怀帝、晋愍帝时期中原地区大规模战争不断,内徙的周边部族相继建立君主制政权,强大起来威胁到西晋政权,并最终酿成永嘉之祸,中央朝廷受到威胁,晋建武年间,晋元帝率中原汉族臣民从京师洛阳南渡,史称“永嘉之乱,衣冠南渡”,这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

后西晋渡江后,在建康(今南京)定都,史称东晋。中原汉族士族等臣民相随南逃,史称“永嘉之乱,衣冠南渡”,王导依赖南渡的北方士族,团结江东豪强,协助司马睿建立了东晋政权。

在福建,从唐代初年开始出现“(西晋末年)永嘉之乱,衣冠入闽”的传说,最晚在唐宋之际,已有“衣冠南渡,八姓入闽”的具体叙述.

自永嘉二年(308年)起,中原士族开始大规模进入福建,入闽的主要八姓,指林、陈、黄、郑、詹、邱、何、胡。

自永嘉元年(307年)至宋泰始二年(466年)一百六十年间,北方流民分七个阶段南下,但流亡南下的人大都只抵达荆州、扬州、梁州、益州等地,没有流入福建的记载。

在晋怀帝司马炽被俘虏到平阳后,司徒荀藩承制推举司马睿为盟主;愍帝司马邺被俘虏后,司马睿则正式称帝,开启了六朝历史的光辉历程。

直到侯景之乱前,侨姓士族一直是江左六朝政权的核心支柱。侯景之乱后侨姓士族一蹶不振。江南士族重新崛起,开始在陈政权中占据重要地位。

开皇九年(589年),隋文帝平陈,结束了三百年的分裂历史,江东复与中国合。

王谢等侨姓士族成了“旧时堂前燕”,飞入了寻常百姓家;而没有南迁的河北士族仍然在唐朝风骚到黄巢起义。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