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却致命的剧毒良药,揭秘它的前世今生
姹女、流珠、灵液、活宝、子明……
你知道这些看起来十分美好的名字指的是什么吗?
对没错,这些都是水银,也就是汞(Hg)在古代的别称。
从这些名字中就可以看出,在以前,我国对于汞有一种天然的崇拜,认为它是良药,是仙丹,直到死都不认为自己是因为汞中毒。
在中世纪的西方,炼金术师认为汞与硫磺、盐是炼金术神圣三要素,因此炼金术师的突然死亡,并不是什么令人感到意外的事情。
甚至因为其杀菌消炎的功效,许多医生还会将汞当做重要药物来使用。
在抗生素发明之前,含汞药物是最广泛的用来治疗梅毒的药品。汞化合物之所以能够有效治疗梅毒,是因为它能杀死导致疾病的梅毒螺旋体,所以病人只需要用药物涂抹患处就能缓解病痛,但高剂量的汞治疗,怎么可能没有反噬呢?短暂的舒缓让病人开始追求更高效率的治疗效果,于是他们发明了一个箱子,里面放置一盒水银药物,人钻进去后在箱子下面点火,利用汞蒸气来加快治疗进程,结果只是加速了他们的死亡进程。
汞蒸气一旦进入人体,就极易与氨基酸中的硫(S)结合。它一旦碰上由氨基酸组成的酶蛋白,就可能导致酶失效。其中对中枢神经系统运作极其重要的Na/K-ATPase酶就对汞特别敏感。
这种酶受破坏后,症状就是“震颤”。
汞蒸气的危害,早在十八十九世纪就已经初现端倪。当时的西方制帽匠极容易患上一种奇怪的职业病,会出现震颤、口齿不清、多疑易怒等症状,人们称之为“疯帽颤”。原来,为了能够制作出皮毛顺滑的帽子,制帽匠常常需要使用硝酸汞的液体来梳理皮毛,时间一长,这些液体挥发出来的汞蒸气逐渐侵蚀了制帽匠的体内,使他们患上了慢性汞中毒。
愿望与追求永远美好,只是这个糖果上却沾满了致命的毒药。
汞是常温下唯一呈现液态的金属,毒性决定了它的存在形态,毒性由弱到强分别是金属汞、无机汞和有机汞。
这其中,有机汞的毒性远比无机汞强得多,因为具有很强的脂溶性,它们能轻易地透过细胞膜和血脑屏障。当有机汞大量积蓄在脑组织中,就会引起严重的脑功能受损。而甲基汞就是有机汞中最出名的一个,它的危害也是最大的,上个世纪50年代日本爆发的水俣病事件,甲基汞就是罪魁祸首。
1956年,日本水俣湾附近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病。这种病症最初出现在猫身上,被称为“猫舞蹈症”。病猫步态不稳,抽搐、麻痹,甚至跳海,因此也被称为“自杀猫”。随后不久,当地就出现了同样患有这种病症的人,患者由于脑中枢神经和末梢神经被侵害,症状如上。这种病由于当时病因不明而被叫做“怪病”。这种“怪病”就是日后轰动世界的“水俣病”,也是最早出现的由于工业废水排放污染造成的公害病。
“水俣病”的罪魁祸首是当时处于世界化工业尖端技术的氮(N)生产企业,公司在生产过程中需要使用含汞的催化剂,之后又将生产废水直接排放进了河湾内,废水中大量的汞元素不仅污染了水俣湾的水,同样也污染了河内的鱼虾,汞元素通过这些鱼虾转化为了甲基汞,人食用后,甲基汞进入人体,迅速被肠胃吸收,进而侵害脑部和身体其他地方。进入脑部的甲基汞会使脑萎缩,侵害神经细胞,破坏掌握身体平衡的小脑和知觉系统。
因为汞表面上的无害,使得历史上的许多名人都对它趋之若鹜。
比如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秦始皇的陵墓中就灌有大量的水银,而中国地质调查研究院的研究表明,秦始皇陵的地宫内的确存在着明显的汞异常,结合始皇帝在生前一直在苦苦寻找长生不老药,有专家认为秦始皇就是死于汞中毒。因为对于当时的炼丹师来说,朱砂是炼丹过程中的必需品,而现在朱砂之所以被认为有剧毒,就是因为它其实是硫化汞的产物。
而放眼西方,被称为“西方最后一位炼金术师”的牛顿,也可能遭受过汞中毒。既沉迷于炼金术,又想保全自己的名声,因此牛顿的炼金术研究都是在暗中进行的,而在这个过程中,他曾经尝试过多种汞元素的实验。他还曾开玩笑称自己32岁就灰白的头发就是水银造成的。而根据调查发现,从分析牛顿死后剪下来的头发中的成分可以得出,牛顿头发中汞含量超过正常值的15倍,可见生前牛顿体内的汞含量可能更高。
但令人奇怪的是,汞元素超标似乎没有对牛顿产生除了精神不适以外的其他损伤,毕竟他还活到了84岁。
除了牛顿,美国的开国元勋,签字《独立宣言》的本杰明·拉什也是水银的狂热爱好者,他认为,所有的病都可以通过甘汞和放血治疗。黄热病的爆发,让拉什大肆推广了一波他的“英雄疗法”——放血+甘汞,根据估算,当时黄热病的死亡率约为33%,而1960年的研究发现,拉什的病人死亡率为46%。
拉什还是刘易斯克拉克探险队的医学指导,他除了教会探险队放血以外,还给他们准备了他的专利水银片当泻药用,美其名曰“排毒”。以毒攻毒的结果就是,后来的考古学家通过分析这些探险队的野外便便里的水银含量,来寻找他们的足迹。
林肯也是汞的受害者。在担任总统之前,林肯一直遭受着情绪波动、头痛和便秘的痛苦。19世纪50年代,他的一个助理记录道:“他通便不畅的时候,总是会恶心头疼——他会吃蓝色药丸——很多蓝色药丸。”这种“恶心头疼”,也被称作“胆汁性头痛”,当时的人认为通过顺畅排便将胆汁排出体外就能得到缓解。
那么,这个让林肯缓解病痛的“蓝色药丸”是什么呢?这是一种包含液态汞的药丸,由于液态汞在肠道中很难被吸收,所以药剂师们会反复捶打,直到液态汞更容易转化为气态从而更容易被吸收。当时很多记录都记载了林肯情绪多变、抑郁发作,期间还混杂着狂躁、失眠、肢体震颤、步态不稳等问题,这一切都是汞中毒的症状。但是林肯清醒及时,当他意识到这种蓝色药丸让他的身体每况愈下时,他就停了药,症状也开始慢慢好转。
汞元素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运用很广泛,
比如体温计、日光灯、补牙填充物、化妆品等……
但随着越来越多健康问题的发现,
汞已经被许多国家禁止添加进日化用品等,
更多被用于采矿、天文望远镜等设备上,
你对汞这个化学元素还有什么想要补充的嘛?

重温经典!带你读懂索罗斯的《金融炼金术》
来源:雪球App,作者: 正气的金融小慷慨,(https://xueqiu.com/7057628377/253386939)
近日,据外媒报道,现年92岁的金融大鳄乔治·索罗斯宣布,将250亿美元的“金融帝国“交由他的四子——亚历山大·索罗斯掌管。这次,索罗斯真的要退休了。
乔治・索罗斯也许是有史以来知名度最高和最具传奇色彩的金融大师。
1930年乔治•索罗斯出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的一个犹太家庭,父亲是一名律师,家境富裕。1944年为躲避战争灾难,全家开始流亡并最终在1947年来到英国。在伦敦经济学院读了本科,专业是哲学。此后他再也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那些博士头衔都是名誉的。
“离开大学后经历了多次不明智的尝试,最后成为一名国际股票套利商,先是在伦敦,后来在纽约。”从乔治•索罗斯的讲述来看,当时他是一个股票分析师,向美国人推销欧洲股票。
1969年索罗斯与他人合伙创办了量子基金,此后就是他在金融市场中的几十年惊艳演出。
1993年,他利用欧洲各国在统一汇率机制问题上步调不一致的失误,发动了抛售英镑的投机风潮,迫使具有300年历史的英格兰银行(英国中央银行)认亏出场。
1997年2月,他旗下的投资基金在国际货币市场上大量抛售泰铢,这一行动被视为是牵连极广、至今尚未平息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开端。
当然,索罗斯也并非无往而不胜。
在1987年美国股灾中,索罗斯亏损4~6亿美元,而他在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中的亏损更高达30亿美元之巨。
80年代末,量子基金在旗下几只对冲基金走向正规,索罗斯逐步退居二线,开始从事促进国际(主要是东欧)自由化、开放化工作和慈善活动。同时,他还一如既往地在办公室里评判市场,不断发表令市场为之震颤的独家观点。
今日就让我们一同重温索罗斯的代表著作——《金融炼金术》。本书是索罗斯的投资日记,我们可以从中领略到索罗斯如何分析个股、如何把握市场转变的时机、如何面对不利的市场行情并及时调整对策,从而在风云变幻的金融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的精彩艺术。
第一部分是索罗斯的哲学思想成就——反身性理论,第二部分是用该理论对几十年来的国际金融史进行了宏观解读,第三部分是索罗斯验证其反身性理论的投资历时实验日志。
这并不是一本类似于“教你快速把握大牛股”之类的实用性书籍,更多的是他对投资的哲学思考。像炼金术在西方之于化学的意义一样,这本书中,索罗斯记录了自己如何将“反身性”投资哲学应用于投资实践中,并最终炼出真金——量子基金在1986年~1987年盈利高达122%,1992年他的管理规模已经超过60亿美元。
索罗斯说他自己个人生活中最大最持久的兴趣有两个,一是哲学思考,二是金融投机。他将金融市场看做检验他哲学思想的试验田,在本书中他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反身性理论。
索罗斯用的英文词是reflexivitiy,他本人之所以没有使用辩证法这个词,是因为他觉得“这个名词负载着沉重的智力文化的积淀”。
何谓反身性?索罗斯认为反身性是指参与者的思想和他们所参与的事态都不具有完全的独立性,二者之间不但相互作用,而且相互决定,不存在任何对称或对应。例如在对股价的影响上,索罗斯就将其描述为“存在着一种反身性关系,其中股票价格取决于两个因素:基本趋势和主流偏向,这两者反过来受股票价格的影响”。
从辩证法上说,反身性理论体现了他的经济辩证观和深刻的辩证分析,对立统一等辩证法规律第一次被应用到了经济金融领域之中,并有了最鲜活的实践:1993年,索罗斯成功打败英格兰央行,通过做空英镑赚到20亿美元;1994年同样的戏码在墨西哥比索的投机中上演;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索罗斯通过做空泰铢迫使泰国放弃维持已久的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而实行自由浮动,泰国金融危机很快波及到所有东南亚实行货币自由兑换的国家和地区,迫使除了港币之外的所有东南亚主要货币在短期内急剧贬值,量子基金再度赚取大量利润。在量子基金28年(1969~1997年)间,资产由400万美元变成了60亿美元。1969年注入量子基金的1万美元在1996年底已增值至3亿美元,增长了3万倍。
索罗斯在无数次的金融战役中反复论证他的反身性理论并因此得到了应验。他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不断修正自己理论的结果。反身性理论的高度抽象,一开始理解起来并不容易,建议有兴趣的投资者多读两遍,慢慢去体会金融大师的投资精华。
“股票价格取决于基本趋势和主流偏向,这两者反过来受股票价格的影响。”
“我把金融市场当成我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
“因果链并不是直接从事实导向事实,而是从事实导向认知,再从认知到事实。”
“反身性并非无时无刻存在着,可是一旦出现,市场价格变化趋势会遵循不同的模式。他们也扮演不同的角色,它们不仅反应所谓的基本面,它们本身也会成为基本面之一而塑造价格的演化,这种递归关系使得价格的演化变得不确定,从而与所谓的均衡价格毫不相干。”
“当人们得知量子基金集团取得纽蒙特矿场的大部分股权之后,黄金价格随之飙涨,虽然我未就黄金表达任何看法,各种看法却加诸于我,我曾经尝试澄清误会,但毫无用处。虽然我不曾追求巨匠的地位,但是当一切强加于我,我便不能漠视它了,事实上,我欣然接受,因为这可以使我在政治议题上有更重的发言份量。”
“作用与反作用。自身对另外一个有影响,另外一个也会反作用为自身。主流偏向先是自我强化,趋势继续,但是之后缺陷暴露,主流偏向反转,最后继续自我强化。”
“目前,大多数人都还没有意识到抵押价值的侵蚀竟然会陷经济于萧条。——绝对的洞察力,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跟我们当前潜在的地方债务危机都是这样。”
“我相信,参与者的偏向是理解有思维参与者介入的所有历史过程的关键,就像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关键一样。”
“事实上,不是目前的预期与将来的事件相符合,而是未来的事件由现在的预期所塑造。”
在新西兰“传递”中国当代艺术
新华社惠灵顿2月20日专电(记者宿亮)中国著名当代艺术家刘建华作品展“传递”20日在新西兰惠灵顿周边小城下哈特的道斯艺术博物馆开幕。当天,刘建华应邀与数十名当地学者和艺术爱好者“坐而论道”,交流作品的内涵,“传递”中国当代艺术家在全球化时代的思考。
刘建华的作品《日常·易碎》和《方》将在道斯艺术博物馆展览至7月10日。
泰迪熊:东西方文化符号的“传递”
《日常·易碎》是刘建华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曾在法国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和威尼斯双年展展出。这件作品的1500个组件皆为日常使用的物件,如包、鞋、锤子、泰迪熊玩具等,材质都是白色陶瓷。
由于规模较大,作品在不同地点展览时呈现形式往往“因地制宜”。在道斯艺术博物馆的长方形展厅里,这件作品悬挂在墙上,“包围着”参观者。
刘建华说,作品源于个人和社会两方面的触动。他当年常和妻子陪孩子去医院,感到医院像一个无助空间,在这个空间中生命非常脆弱。在创作这件作品的2000年,他在新闻上看到几次空难,特别是海面上漂浮着泰迪熊玩具的画面让他对生命、梦想的不确定性极有感触。
泰迪熊可以算是这次作品展名字“传递”的由来。策展人埃玛·巴格登说,自己的女儿也有泰迪熊,其中至少有一个是中国制造。作为一个符号,泰迪熊从西方传到中国,又从中国的工厂传回西方。这次展览以“传递”为名称,传递的是中国艺术家对全球化的思考。
金色水滴:对物质欲望的持续追寻
紧邻《日常·易碎》展厅,一间由黑色帷幕隔开的方形房间展示的是刘建华2014年的作品《方》。黑色墙壁上,金色虚线围绕一圈,地面上是一块块黑色的方形钢板,金色的圆形水滴状装置镶嵌其中。在射灯照耀下,这个作品在黑色空间中显得十分耀眼。
《方》的创作比《日常·易碎》晚了近15年。刘建华向新西兰观众介绍,金色水滴同样用瓷制成。作品充满仪式感,营造出一个与现实世界存在距离的安静空间,推动参观者在这个空间中思考。
刘建华说,墙上金色的线条象征人们对欲望的持续追寻。瓷质的金色水滴表达了现实生活中物质化的事物,这种材质与下面的钢板构成一组对抗和矛盾关系。同时,把瓷制作成金色,具有欺骗性,体现了物质的虚幻。
刘建华曾经在景德镇陶瓷厂工作,熟练掌握瓷器的制作工艺。进入大学后,他曾经试图抛弃这种材质,但在之后的创作中又大胆使用了当时艺术领域很少有人使用的陶瓷。《方》就是刘建华“用传统材料说今天的话”——使用陶瓷探索艺术可能性的最新作品。
“炼金术”“始皇陵”:各有各解读
《日常·易碎》用寻常物件“包围”参观者;《方》在仪式感强烈的氛围下激发思考。两件作品都大量使用了陶瓷。巴格登说,刘建华的作品继承了上千年历史的制瓷工艺,又体现了现代艺术概念,连接工艺美术和纯艺术创作,正是这种特点吸引了她把刘建华的作品带到新西兰。
同时,两件作品一白一黑,在观感上具有明显的对比。惠灵顿当地艺术策展人克里斯蒂娜认为,《日常·易碎》第一眼看上去松散随意,《方》看上去庄重严谨,但看完《方》,再回过头欣赏《日常·易碎》就能够看到艺术家内在严谨的表达方式。
对于当代艺术,观众各有各的理解。新西兰广播公司记者琳达参观完毕后把《方》比作“炼金术”,认为艺术家对材质施展的“魔力”非常了得。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一名华人教师表示,《方》展现了一种类似中国古籍描述的秦始皇陵寝内部的神奇景象,以此传递艺术家的思考。艺术专业的大学生西蒙·弗雷德则告诉记者,刘建华的创作理念体现了全球化时代艺术家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