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重述,诸神复活
在《北欧众神》一书中,尼尔·盖曼对于重述经典的写作方式可谓兼容并包、去芜存菁,既保留了诗歌艾达的活泼风格,用对话、独白、以及行动来串联叙事,又加入了散文艾达的诸多表现细节,使《北欧众神》用一种小说文本的形式简明扼要地理清了北欧神话却宏伟瑰丽却又庞杂冗乱的故事体系。
【注:本书评系属原创,转载刊发等事宜请先豆邮获得授权。】
神话源远流长的原因,在于它提出人类的希望与恐惧。人们以诗歌、口述等各种形式对神话进行传颂,而神话提供的世界与文学观,则普遍反映古人对无法解释的巨大异象的敬畏:比如暴风雨、雷电、洪水。
作为西方世界两大重要神话源流,北欧众神与希腊众神有着不同的谱系脉络。希腊神话中以神人结合的“半神”的遗弃与回归作为主线,而来北欧神话中,世界之始源于巨人尤弥尔,天神亦由它所创,其主要讲述的则是天神与巨人之间旷日持久的战争。
这种创世牺牲的神话起源,在印度、中国、北欧以及基督教的论述之中皆有体现。
现今留存于世的关于北欧神话的译文,绝大多数都来源于艾达文集《诗歌艾达》与《散文艾达》的融合体。在《北欧众神》一书中,尼尔·盖曼对于重述经典的写作方式可谓兼容并包、去芜存菁,既保留了诗歌艾达的活泼风格,用对话、独白、以及行动来串联叙事,又加入了散文艾达的诸多表现细节,使《北欧众神》用一种小说文本的形式简明扼要地理清了北欧神话却宏伟瑰丽却又庞杂冗乱的故事体系。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会对很多耳熟能详的主线情节会心一笑,也会对尼尔·盖曼在细节上的补充加工时不时地收获惊喜。
《诸神的宝物》是我在《北欧众神》中最喜欢的几则故事之一,因为它不仅解释了雷神托尔的锤子来自何处,也用简单寥寥数笔勾勒出恶作剧之神洛基这一角色的独特魅力。托尔与洛基之间总是争吵不断,终于在此时矛盾冲突达到了顶峰。在整个故事中,索尔的妻子希芙的金发莫名不见了,索尔在第一时间就判断一定是洛基搞的鬼,并勒令洛基对此事负责。于是,洛基找到了矮人工匠伊瓦第做出三样宝物以进献天神,其中一件便要求是一头飘逸修长的金发。伊瓦第同意了,但不甘于此的洛基又找了手艺同样精湛的布洛克、艾崔里两兄弟,且挑拨两组工匠之间的关系,甚至不惜以自己的脑袋作为比试约定的赌约。
天神评选的那一天,当布洛克、艾崔里兄弟拿出神锤之时,索尔立刻被这件能力强大、来去自如的神器吸引,这也意味着赌约生效——洛基的脑袋即将不保。但诡谲如洛基立刻想到了对策:砍脑袋可以,但不可以动脖子的一分一毫。洛基凭借这一近乎无赖的解脱之道,再一次逃过一劫。
类似于这种桥段,也出现在莎士比亚名剧《威尼斯商人》中。放高利贷的犹太商人夏洛克因巴萨尼奥无法偿还贷款,索讨他身上的一磅肉作为代偿。然而法官在判处夏洛克拿肉时,不能流下一滴血,最后巴萨尼奥也得以解围。《威尼斯商人》是以十四世纪的作品《愚人》为蓝本进行创作的,而《愚人》的故事又借鉴了北欧神话中《诸神的宝物》的情节。莎翁以前人作品为基底,创作出了举世闻名的杰出剧作,由此亦可见北欧神话的影响力之深远。
除了对文学作品的影响之外,在瑞典、英国、甚至奥克尼群岛都矗立有很多关于北欧神话的碑文与雕像,而苏格兰、爱尔兰、以及英格兰北部的很多地区都是以索尔、奥丁等北欧诸神的名字来命名。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神话是人类对生命、自然、乃至于宇宙观察后的一种直接映射,这种映射多是有隐喻性的。这种思维方式与当代很多已成共识的观点常有激烈的冲突,却也能给人以充满奇异的想象,不断扩充一代又一代人的想象力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我想,这才是神话在这个讲求科学的时代依旧占有一席之地的原因,也是其独特魅力永不磨灭的一种体现。
许多知名的作家都有关于重述故事原型的创作,比如菲利普·普曼重写《格林童话》就是其中翘楚。而漫威电影《雷神》在全球的大热亦是用当下语境对古老神话的一种重新解读。在全世界浩瀚如繁星的神话体系中,尼尔·盖曼曾亲口表示最喜爱的“大概会是北欧神话”。而他也用长达八年的时间,用简洁洗练的文笔重述了他心中的永恒的经典《北欧众神》。 随着童话、传说、神话的变体在流行文化、影视作品、游戏等丰富的艺术形式得以重现的同时,重述,作为一种文学的形式,除了致敬前人之外,更多也是一种激发想象与推陈出新的方式。
个人公众号:davenztalk (文子自道),更新原创游记杂感、故事诗歌、影音书评。

叶舒宪:贝拉小说向西方文明呈现神话般的“上海人道之光”
贝拉获2025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新闻被中外学界所关注。人类学、神话学与比较文学领域中国著名学者叶舒宪教授认为贝拉作品最重要的贡献是向西方文明展示了东方神话般的“上海人道之光”。
二战时期,当西方文明在焚尸炉的浓烟中濒死抽搐时,东方地平线上,一座以“水德”为质的城市悄然铺展她的玉帛襟怀——这便是贝拉笔下的上海。虹口区的里弄巷陌,竟成了二十世纪最惊心动魄的神话舞台:犹太难民如踏洪涛而至的离散者,上海市民则化作了渡厄的禹王。此非偶发的仁慈,乃是城市记忆深处“息壤”般的神性喷薄——华夏神话中那息壤填洪水而不增不减,恰喻上海在滔天战火中为异族生命开辟的神圣“阈限空间”。
虹口隔离区俨然一座“移动昆仑”,既是地理界线又是精神熔炉。贝拉敏锐地捕捉到这种“阈限性交融”:犹太儿童与邻居小伙伴共享大饼油条豆浆时,铭刻着超越《塔木德》与《论语》界限的原初圣餐;外滩海关大楼的钟声穿透浓雾,成为抚慰犹太难民伤痕的圣钟。这岂非人类学语境中最纯粹的神圣仪式?它弥合裂痕,在混沌中重构宇宙秩序。
深究贝拉“犹太人在上海”系列小说叙事背后的神话基因,东西方文明裂痕修复的密码豁然显现。
西方有诺亚方舟神话,然其拯救仅为“上帝的选民”;而上海这座诺亚方舟,其救赎精神却如美玉,温润无瑕,遍泽众生,更近于《山海经》中“帝息壤以堙洪水”的无私神迹。虹口收容所里递出的一碗粥食、一张薄毯,已悄然升华为华夏“馈粮”古礼的现代演绎,这不仅仅出于人道,更是以血肉之躯践行“玉帛”对抗“干戈”的文明原型。
当柏林的焚化炉将人性碾成灰烬,上海街巷却上演着“大禹治水”般的神话现实:那场淹没欧洲的种族灭绝洪水中,无数犹太生命在此登陆,恰如大禹疏凿九河使苍生免于沉沦。贝拉的作品在此彰显其文明修复宏旨——它使“出埃及记”的悲怆咏叹与“大禹治水”的救世圣歌,终于在虹口的时空节点上形成壮丽的赋格对位。
贝拉的叙述不凡之处,在于以文学的柔韧笔触,让人类的“玉帛精神”在历史的裂谷中悄然复生。小说《魔咒钢琴》《幸存者之歌》中那些跨越语言与信仰的拥抱,那些在油灯下交换的故事,正是神话学所谓的“圣婚仪式”——不同文明于此神圣结合,孕育出崭新的精神生命。这种结合不再是虚幻的神谕,而是血肉铸成的现代神话:当文明陷入分裂的至暗时刻,上海以其东海之滨的胸怀再次证明,人类终能超越“巴别塔诅咒”,在玉的温润光泽中寻得共通的精神母语。
叶舒宪:贝拉小说向西方文明呈现神话般的“上海人道之光”
贝拉获2025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新闻被中外学界所关注。人类学、神话学与比较文学领域中国著名学者叶舒宪教授认为贝拉作品最重要的贡献是向西方文明展示了东方神话般的“上海人道之光”。
二战时期,当西方文明在焚尸炉的浓烟中濒死抽搐时,东方地平线上,一座以“水德”为质的城市悄然铺展她的玉帛襟怀——这便是贝拉笔下的上海。虹口区的里弄巷陌,竟成了二十世纪最惊心动魄的神话舞台:犹太难民如踏洪涛而至的离散者,上海市民则化作了渡厄的禹王。此非偶发的仁慈,乃是城市记忆深处“息壤”般的神性喷薄——华夏神话中那息壤填洪水而不增不减,恰喻上海在滔天战火中为异族生命开辟的神圣“阈限空间”。
虹口隔离区俨然一座“移动昆仑”,既是地理界线又是精神熔炉。贝拉敏锐地捕捉到这种“阈限性交融”:犹太儿童与邻居小伙伴共享大饼油条豆浆时,铭刻着超越《塔木德》与《论语》界限的原初圣餐;外滩海关大楼的钟声穿透浓雾,成为抚慰犹太难民伤痕的圣钟。这岂非人类学语境中最纯粹的神圣仪式?它弥合裂痕,在混沌中重构宇宙秩序。
深究贝拉“犹太人在上海”系列小说叙事背后的神话基因,东西方文明裂痕修复的密码豁然显现。
西方有诺亚方舟神话,然其拯救仅为“上帝的选民”;而上海这座诺亚方舟,其救赎精神却如美玉,温润无瑕,遍泽众生,更近于《山海经》中“帝息壤以堙洪水”的无私神迹。虹口收容所里递出的一碗粥食、一张薄毯,已悄然升华为华夏“馈粮”古礼的现代演绎,这不仅仅出于人道,更是以血肉之躯践行“玉帛”对抗“干戈”的文明原型。
当柏林的焚化炉将人性碾成灰烬,上海街巷却上演着“大禹治水”般的神话现实:那场淹没欧洲的种族灭绝洪水中,无数犹太生命在此登陆,恰如大禹疏凿九河使苍生免于沉沦。贝拉的作品在此彰显其文明修复宏旨——它使“出埃及记”的悲怆咏叹与“大禹治水”的救世圣歌,终于在虹口的时空节点上形成壮丽的赋格对位。
贝拉的叙述不凡之处,在于以文学的柔韧笔触,让人类的“玉帛精神”在历史的裂谷中悄然复生。小说《魔咒钢琴》《幸存者之歌》中那些跨越语言与信仰的拥抱,那些在油灯下交换的故事,正是神话学所谓的“圣婚仪式”——不同文明于此神圣结合,孕育出崭新的精神生命。这种结合不再是虚幻的神谕,而是血肉铸成的现代神话:当文明陷入分裂的至暗时刻,上海以其东海之滨的胸怀再次证明,人类终能超越“巴别塔诅咒”,在玉的温润光泽中寻得共通的精神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