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新闻 >> 正文

天才与精神病,一对孪生兄弟

更新时间: 2025-11-06 20:35:31

阅读人数: 903

本文主题: 轻小说届三大神经病

《天才向左,疯子向右》,让我第一次见识了精神病人的世界,才明白他们不只是病人那么简单,他们的思维与智慧,让他们与众不同——天才与疯子往往合二为一。 巧遇《我没疯,我只是与众不同》,我与他们再续前缘,一探究竟疯狂又奇妙的陌生世界。 书中很多案例——尤其是下篇——是讲精神病有天才的一面,以及很多天才或多或少有精神疾病。所以我觉得,天才与精神病,可能是一对孪生兄弟,因为他们有三大共性: 弗吉尼亚•伍尔夫年少时被两位兄长性侵犯、父母相继离世、生活在经常吵架的家庭中,这对她造成巨大的精神打击,一生都在高雅中透着神经质的气息。正如尼采说的“极度的痛苦才是精神的最后解放者,惟有此种痛苦,才强迫我们大彻大悟”。历经苦难,她才思泉涌,被形容为“她就像是一种植物。种植人原来打算让她生长在错落有致的花坛——奥秘的文学花坛——之中,不料她的细枝长得满地都是,纷纷从花园前的碎石缝里冒了出来,甚至还从附近菜园的石板里硬钻出来”。后来创立并发展了“意识流”小说,揭开了英国文学史上现代主义小说发展的高潮一幕。 2.都承受巨大压力,并可能抑郁 海明威年轻时充满战斗力,热爱冒险,喜欢闯荡;作品朴实、含蓄,富于神秘优雅。老年时疾病缠身,过去与现在天差地别,令他精神十分抑郁,最终无法承受巨大的压力,选择自杀来结束生命。 NSA(美国国家安全局)的信息员萨拉发病时会不眠不休、精神高度紧张地发狂工作,直到找到重要的线索,完成困扰别人几个月的大问题。她卓越的推理能力似乎总是与病不期而遇。 这种躁郁症让他们极度亢奋后又极度疲惫,身心备受折磨。患有此症的著名人物是梵高,他创作时几近癫狂,一气呵成地完成作品后累到虚脱;沉默时就观察事物,比如说星空,整晚一动不动。莫名地想起了鲁迅的“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原义不是如此,但是思想还是相通的。 从吸引力来讲,这本书不如《天才向左,疯子向右》。我觉得写作上有三点不足,一是案例稍显简陋,细节描写不那么传神,故事总是偏向于叙事而不是精神状况的细致刻画,读者无法切身体会,甚至是想象患者的状况。二是对精神学的介绍画蛇添足,我认为书中的探究没有必要,普通读者对病理没兴趣,并不想深入了解。三是语言有些平淡。。。 不过案例拓展真是不错,让我大开眼界,既有对耳熟而不能详的不良癖好的介绍,也有对名垂青史的大人物另一面的揭露。不论是真是假,倒是满足了我的猎奇心理。可是,我上网查看,大人物们的病症并没有作者写得那么严重。或许,这些有的没的是最猛的火力,能够紧紧地抓住潜在读者的眼球。 总有一些案例让我思维停顿,无力再思考;总有一些句子让我轻轻地合上书,思绪万千。有一群失忆症患者,每一天都是新的开始,在无法拼凑完全的记忆世界里,因悲伤总会迅速遗忘,所以欢乐远多于常人,正所谓“有得必有失”。罗森汉恩的研究表明,在精神病院的环境下,医护人员的无视、直接打针吃药的不负责做法,正常人避而远之的冷漠,加速了病人的不正常、病情的恶化,就算是正常人也可能变成精神病。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可说与人无一二。如果调整好心态笑对生活,自然会好很多,尽量让天才与精神病这一对孪生兄弟分开,仅做前者。

天才与精神病,一对孪生兄弟

失真:医学天才的躁郁症病史

“我失去了时间概念。我知道地球在几百或者几百万英里以外。我确信已经过了几百年,如果再回到地球上,我曾经熟悉的人们都将离开或者死去。我哼着间奏曲,大声自言自语。我的航海路线是从火星出发,看上去很有可能在这里搁浅。很显然,其他星球会是更适合生存的地方,但我想回到地球,即使我认识的所有人都已经死去。也许,思维光波是我唯一能操纵并使其到达地球的东西。我放声歌唱、打着呼哨、喋喋不休,试图寻找汇聚点。每一天、每一个星期、每一年,反反复复,周而复始。没有人来到我的房间。没有人为我带来食物。为了验证真实,我在床上跳上跳下,在房间里一圈圈地来回打旋。”

这是回忆作品《He Wanted the Moon》中的一段话。患有躁郁症的医学天才裴瑞·贝尔德因为行为失控、有典型的躁郁症症状,在1944年被送进精神病院。那一年,他的大女儿,也就是这本书的作者咪咪·贝尔德才六岁。之后,裴瑞·贝尔德在精神病院中一直待了十年,中途经过一次转院,但因为病情恶化又被转回管理更为严格的精神病院。他也试图逃跑,但最终还是被送回去了。直到1954年,他接受了脑叶切断术,才离开精神病院,并于1959年溺死在自家的浴缸中。过了半个世纪,咪咪·贝尔德发现父亲的手记,整理、发表,这是一段独特而又普遍的精神疾病治疗史。

躁郁症是精神障碍疾病的一种,发生原因到现在都是未知,常见症状是心境高涨、思维奔逸、活动增多、轻躁狂以及其他症状。这些症状贝尔德都有,每每发病贝尔德都会滔滔不绝地说话,会拉着别人说上许多天方夜谭的事情。在进院之前,他曾经一拍脑门做了项投资,白白花费几十万美元。当时他已经是哈佛大学的荣誉学生,之后申请回校做研究时,导师的回复是:我不放心把这么多钱交给你。他的多动症和暴力倾向也非常严重,在母亲暮年时,咪咪有一次问到说父亲以前是不是经常打母亲,母亲的回答是:你不可能听到,房间的隔音很好。

20世纪中期的精神障碍治疗还处于野蛮的状态。对精神疾病起因认识的匮乏导致了粗暴的恐惧和偏见。自古以来医生大多是凭观察治疗精神疾病,他们并不完全理解自己在做什么。发疯就用铁链锁起来,技术好一点就用束缚衣把人锁住。环钻术更是历史悠久且臭名昭著的治疗方法,在患者的头骨上开一个口子,拿出大脑的一部分组织,然后让他自生自灭。

贝尔德接受的脑叶切断术很有点这种神秘的味道。脑叶切断术是葡萄牙医生安东尼奥尼·莫尼斯开创的一种外科治疗方法,通过切除脑前额叶的外皮连接组织来治疗精神疾病。但是当时对大脑的认识十分有限,他们只看到一部分黑猩猩在做了实验之后变得温驯,却没有想到人有多复杂。实际上,有1/3的患者在接受手术之后变得更为狂躁和危险;还有一部分人得了精神幼稚病,也就是白痴。

贝尔德是后一种情况。极为痛心的是,在病情恶化之前,贝尔德曾发现微量元素缺乏和精神疾病存在关系。在他的文章发表后五年,澳大利亚科学家John Cade发现锂可以用于治疗精神疾病,尤其是裴瑞·贝尔德罹患的双相障碍症,在目前的精神病药物中还能看到碳酸锂的身影。贝尔德离他的成功,或者说解脱只有一步之遥。

对待精神病患者最常见的方法是关押。《简·爱》中被关在阁楼上的疯女人是精神病治疗史上的污点和长期存在的现实。2015年丁香医生写过一篇文章《中国的重度精神病患者,被“消失”的1600万人》。根据2009年的数据,中国有1600万的重性精神障碍患者,但是这些人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消失了。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曾经组织病人在小区捡垃圾,但因被居民发现这些人精神有问题而被迫关闭。海淀区精神卫生防治院曾在数年前对院区内的300名患者的家属进行回访,其中150名患者符合出院条件,但是所有家属都拒绝让病人出院。害怕家丑、害怕生活的麻烦,也害怕一个不定时炸弹。这种恐惧卑微但是理直气壮,面对破碎的生活,人的本能便是逃避。只是这些病人从此就要被“消失”了。

贝尔德住院期间,现实生活中的所有人都拒绝谈论他。母亲自始至终保持沉默,直到死去。而父亲的朋友、同事也渐渐都不来往了,仿佛这是一种耻辱。一个活生生的人被拒绝在话语之外。无独有偶,咪咪的外祖父,也就是母亲的父亲也患有精神疾病,并在精神病院中度过余生,母亲对此依然保持缄默。

虽然裴瑞·贝尔德是医学天才,年纪轻轻就是哈佛大学备受瞩目的荣誉学生。但他得的是到现在为止都让人闻之色变的精神疾病,被送进精神病院之后,只有寥寥数人去看望过他,常常都只是小坐片刻。的妻子每次去看他说的都是离婚的事情。

贝尔德被完全遗忘在精神病院里。开始的时候他总是想逃,花一晚上的时间挣脱束缚衣,白天再穿上。特别狂躁的时候就用电击或者水疗,冰冷的水让贝尔德的肢体在数个小时内无法动弹。他一封接着一封地写信给原先的朋友,但几乎没有回音。

医院的生活稳定下来,他开始周而复始的生活。早上起床,吃饭,吃完饭聊天,然后吃午饭,吃完午饭睡午觉,睡完午觉聊天、打牌,然后吃晚饭,接着准备睡觉。天天如此,除了精神病院他哪儿也去不了,不知道世界上发生了什么,不知道现在是什么月份,他也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浑浑噩噩,像一个机器一样地活着,生活失真。他的幻想越来越强,躁郁的表现越来越明显,他策划逃离。

逃离开始很顺利,他见了朋友,回到父母身边。父亲很理解他的决定,但无法为他安排任何工作。贝尔德每天吃饱了睡,出门逛逛都能出事。身边的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虽然做的是琐碎的事情,烦恼的也是小事,但贝尔德连这个都没有。他在手记中写道:“无法反抗时,人不得不抵抗懒惰、无能、多愁善感、失望,以及失重——心理上、身体上和道德上。”贝尔德成了一个没有用的人。

茨威格写过一篇小说,叫《象棋的故事》。一个人被莫名其妙地抓起来,关在一个没有窗户的房间里十几年。没有声音、没有图像、没有任何变化,这个人只能靠一本象棋棋谱过日子。他从看守的口袋里偷了这本书,十几年反反复复地看,不仅记下来所有棋谱,还在脑中想象对手会如何下棋。在重获自由之后,这个人和世界上最会下棋的人比赛,轻轻松松地赢了他,但伤痛复发,大庭广众之下情绪失控、咒骂对手、面目全非,他崩溃了。

贝尔德最后也崩溃了。从天才到疯子只有一步之遥,可是这一步到现在都是个迷。在手记中,贝尔德屡屡叩问上帝这样的痛苦究竟有什么意义?究竟会把他引向何方?他最后终于在空无一物的真空中死去。

这本书被称为是“有史以来最动人、最权威、也最重要的精神疾病文字记录。”对我来说,它真正让人潸然泪下的是一个人在面对无果的苦难中,仍然坚持不懈地追求人之为人的尊严和价值。

基本上,精神病人没有天才。他们只是疯子,或者偏执,同时可怜。

基本上,精神病人没有天才。他们只是疯子,或者偏执,同时可怜。

没想到这本书在豆瓣上给予这么高的评价。 我有点失望,虽然通过这本书我了解到许多的,不曾了解的世界和想法。也为之惊叹,佩服,惋惜,恐惧。但是我觉得他们太专牛角尖了。想法虽然有趣,却弃很多东西与不顾。他们聪明,但是他们的看法和MIT的量子研究所里的研究人员比是否更胜一筹,为什么世界上有的人看的世界不一样,却依然能生活的很好。为什么有的人就叫神经病呢。那么对量子物理感兴趣为什么不选择可以的途径去深造呢,去哈佛,普林斯顿这样的地方呢。干嘛自己让自己困惑,让父母,周围人困惑,最后兴师动众在精神病院呢。要知道,不挣钱由别人养着,在医院住着,见那些昂贵的医生。从这个角度讲,我一点也不觉得他们聪明。真正聪明人,要是对量子物理感兴趣,应该想办法在顶级机构里研究了,自食其力,让父母也安心。所以他们的世界观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他们之所以是精神病,是因为有的人太过在意自己的世界观,并且不在上面做真正的努力,反而骚扰他人。这才叫精神病吧。 世界那么大,那么多面,从不同的角度看,有许多不同的体会。但很多病人坚持从一个角度看,并且沉溺其中,因此在别人看来这叫有病。 比如旅游,看到不同的地方,风土,风景,肌肤能感觉不同的湿度什么的。又比如看别人的传记,那是不同的经历,世界。即便看电影也有这样的感觉。首先要保证自己的信息接受面不偏执,这样才能不转牛角尖。所以对于大多数在狭小空间遐想的他们,我并不觉得是天才。当然,这也可能是为了书好卖才取的这个名字。 总之看完这本书挺不高兴的。不过我还是了解到精神病不是我以前想象那种智障或者疾病。很多人是狭义的,可怜的,过分自我偏执。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