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岩:为什么读科幻?--科幻--中国作家网
关键词:吴岩 科幻 阅读科幻小说是200年前出现的一种小说类型。1818年,英国作家玛丽·雪莱创作了《弗兰肯斯坦》,这是一部讲述科学家怎么在实验室创造生命的传奇故事。在那样的年代里,科学、科学家都还是新颖的东西,但文学家已经敏锐地捕捉到这些事物,并设想了它们的未来。科幻小说携带着时代的精神,因此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自玛丽·雪莱之后,科幻作品逐渐在世界各地发展。1902年,中国的梁启超在他主编的《新小说》杂志上也开始发表科学小说。他所说的科学小说,就是今天的科幻小说。看科幻小说时间长了,你会发现,这类作品中的故事多数发生在我们不熟悉的世界里:遥远的过去、被改变的现在、还未到达的将来。因此科幻小说虚构的成分更多,其中饱含了人类的期盼和愿望。我们希望科学带给我们一个美好的未来,也对科学发展可能造成的种种风险怀有警惕。因此,在建构的同时批判,又在批判的同时建构,是科幻小说的故事核心。乌托邦描述人类的理想世界,反乌托邦说人类想要逃离的世界。这就是为什么有人说,科幻中可以读到乌托邦,也可能读到反乌托邦。科幻小说读多了还能发现其他一些有趣的东西。例如,我们的世界其实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在17世纪,天文学家开普勒撰写了小说《梦》,在这个作品中,人类可以通过“鬼魂”进行太空飞行。因为在那个年代,人们真的认为鬼魂是存在的,还能升空。在今天的科幻小说里,飞向太空的方法多数是用火箭或者飞船。这些飞行器通过喷气推进。也有的作家走得更远,设想用引力波或者空间弯曲来飞行。飞行方法的变化,反映了人类科技的变化。同样,在19世纪凡尔纳的《环游地球八十天》里,绕地球一圈要接近三个月。但今天的科幻作品中,喷气式飞机用不了一天就能完成这次旅行。如果改用《哆啦A梦》里的任意门,一瞬间就可以到达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再举一个例子,20世纪初俄国作家别利亚耶夫撰写了一系列关于永生的小说,那时候我们还完全不知道基因的存在,永恒的方法纯粹是表面的推测。但今天的科幻小说中充满了以调整基因序列或修复带病基因来抗拒衰老、延长寿命的方法。1978年作家叶永烈发表了《小灵通漫游未来》。后来他说,没有提到电脑网络真是一个失误。今天的小说中,微信、微博、VR(虚拟现实)等社交方式随处可见。有人说,变化不是我们世界的常态吗?是的。但如果变化太快,人就无法适应。举个简单的例子。当下知识更新速度太快,我们学习到的东西很快就会过时。如果不会新的技能,你后面的人生之旅将怎么顺利通过呢?再举个例子。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已经可以取代大量蓝领工作,而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使律师、金融投资专家甚至教师和医生都统统失业。这就是快速变化给我们造成的危机。我们必须学会预学习和预创新。而所有这些在科幻作品中都提到过。科幻作品是未来的风向标,是适应未来的练习本。当然,最重要的是,读科幻小说让我们思考:我们是谁?我们将向何处去?科学带给我们怎样的未来?我们是否需要这样的未来?如果不需要,我们该怎么行动?读科幻小说还会让我们更深入了解社会生活,更理解课本上的知识。我在人大附中听过他们的科幻物理学课程。教师通过科幻作品,真正把物理学投射到社会生活之中。“超人有多大力气?”“蜘蛛侠的行走方式真的更快吗?”看似天马行空,却是真实世界的物理学。我还在其他地方听到过如何用《饥饿游戏》《移动迷宫》《分歧者》等小说分析现实的研究。科幻小说能够增进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作家异想天开的故事、令人深思的情节、多种多样的人物,以及无法想象的结局,常常会令我们掩卷遐思。小时候读凡尔纳的作品,常常会为了寻找故事中的位置去打开地图。跟随主人公的旅行其实是一种心灵上的发现、想象中的漫游。阅读威尔斯的小说,既能让我们在大脑中构筑起四度空间的神奇形象,也能构筑起建设公平社会的蓝图。任何一个阅读阿西莫夫、海因莱因、布拉德伯里、克拉克作品的人,其创造和想象的热情都会被激荡起来。和他们一样去创新科技、去建构未来,是许多科幻迷的美好愿望。今年夏天我在硅谷出差,听到不少这里的创业大佬爱读科幻的故事。像谷歌的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像微软的创始人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像亚马逊的首席执行官杰夫·贝索斯,像脸书的发明者马克·扎克伯格,他们从童年就开始大量阅读科幻作品。在这个队伍中还有PayPal(贝宝)的创始人彼得·蒂尔。据说他的发明来自科幻小说《编码宝典》。特斯拉公司的埃隆·马斯克要用自己的飞行器奔向火星的呼吁,也来自他喜欢的科幻作品。在中国各地也有许多科技企业家大谈科幻小说的妙处。联想的创始人柳传志、小米的创始人雷军、百度的创始人李彦宏、360的创始人周鸿祎都是代表。他们无一例外都喜欢刘慈欣的小说《三体》。据说,雷军还让公司里的所有员工都熟读这一作品,原因是作品中包含了高科技企业的创业法则。科学家对科幻的热爱,丝毫不逊色于企业家。美国航空航天局的工程师维纳·冯·布劳恩、杰弗里·兰迪斯、弗诺·文奇、安迪·威尔等都写过脍炙人口的科幻作品。天文学家弗雷德·霍伊尔、卡尔·萨根等更是人尽皆知的科幻大师。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也写过科幻小说。还有人工智能专家马尔文·明斯基。中国的水利专家潘家铮、生物学家王立铭等都写过很好的科幻小说。收录在《少年科幻大奖书系》中的作品,是编者从过去多年阅读的优秀科幻小说中精选的。全套一共四册,分别为《探索者》《创造者》《勇敢者》和《倾听者》。我个人的建议,应该从《探索者》读起。因为探索是发现之母,没有探索也就没有创新。第二本应该读《创造者》,在探索的基础上创造出改变世界的方法。如果说探索者需要灵敏的感官,那么创造者需要强大的思想,需要永葆变革的心态。无论是探索还是创造,都需要勇敢,因此第三本要去看《勇敢者》。没有勇敢者,人类不可能走向宇宙,也不可能洞察宇宙深处的结构和生命的最终奥秘。即便我们能在这个宇宙中立足,也不能忘记和轻视大自然。第四本看《倾听者》吧,这本书讲述了更加高等的生命存在。与《三体》所讲的故事一样,人类必须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战战兢兢地、小心地发现宇宙的奥秘,才能保证我们自己更好地发展。-->

为什么读科幻?
科幻小说是200年前出现的一种小说类型。1818年,英国作家玛丽·雪莱创作了《弗兰肯斯坦》,这是一部讲述科学家怎么在实验室创造生命的传奇故事。在那样的年代里,科学、科学家都还是新颖的东西,但文学家已经敏锐地捕捉到这些事物,并设想了它们的未来。科幻小说携带着时代的精神,因此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自玛丽·雪莱之后,科幻作品逐渐在世界各地发展。1902年,中国的梁启超在他主编的《新小说》杂志上也开始发表科学小说。他所说的科学小说,就是今天的科幻小说。 看科幻小说时间长了,你会发现,这类作品中的故事多数发生在我们不熟悉的世界里:遥远的过去、被改变的现在、还未到达的将来。因此科幻小说虚构的成分更多,其中饱含了人类的期盼和愿望。我们希望科学带给我们一个美好的未来,也对科学发展可能造成的种种风险怀有警惕。因此,在建构的同时批判,又在批判的同时建构,是科幻小说的故事核心。乌托邦描述人类的理想世界,反乌托邦说人类想要逃离的世界。这就是为什么有人说,科幻中可以读到乌托邦,也可能读到反乌托邦。 科幻小说读多了还能发现其他一些有趣的东西。例如,我们的世界其实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在17世纪,天文学家开普勒撰写了小说《梦》,在这个作品中,人类可以通过“鬼魂”进行太空飞行。因为在那个年代,人们真的认为鬼魂是存在的,还能升空。 在今天的科幻小说里,飞向太空的方法多数是用火箭或者飞船。这些飞行器通过喷气推进。也有的作家走得更远,设想用引力波或者空间弯曲来飞行。飞行方法的变化,反映了人类科技的变化。同样,在19世纪凡尔纳的《环游地球八十天》里,绕地球一圈要接近三个月。但今天的科幻作品中,喷气式飞机用不了一天就能完成这次旅行。如果改用《哆啦A梦》里的任意门,一瞬间就可以到达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再举一个例子,20世纪初俄国作家别利亚耶夫撰写了一系列关于永生的小说,那时候我们还完全不知道基因的存在,永恒的方法纯粹是表面的推测。但今天的科幻小说中充满了以调整基因序列或修复带病基因来抗拒衰老、延长寿命的方法。1978年作家叶永烈发表了《小灵通漫游未来》。后来他说,没有提到电脑网络真是一个失误。今天的小说中,微信、微博、VR(虚拟现实)等社交方式随处可见。 有人说,变化不是我们世界的常态吗?是的。但如果变化太快,人就无法适应。举个简单的例子。当下知识更新速度太快,我们学习到的东西很快就会过时。如果不会新的技能,你后面的人生之旅将怎么顺利通过呢?再举个例子。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已经可以取代大量蓝领工作,而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使律师、金融投资专家甚至教师和医生都统统失业。这就是快速变化给我们造成的危机。我们必须学会预学习和预创新。而所有这些在科幻作品中都提到过。科幻作品是未来的风向标,是适应未来的练习本。 当然,最重要的是,读科幻小说让我们思考:我们是谁?我们将向何处去?科学带给我们怎样的未来?我们是否需要这样的未来?如果不需要,我们该怎么行动?读科幻小说还会让我们更深入了解社会生活,更理解课本上的知识。我在人大附中听过他们的科幻物理学课程。教师通过科幻作品,真正把物理学投射到社会生活之中。“超人有多大力气?”“蜘蛛侠的行走方式真的更快吗?”看似天马行空,却是真实世界的物理学。我还在其他地方听到过如何用《饥饿游戏》《移动迷宫》《分歧者》等小说分析现实的研究。 科幻小说能够增进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作家异想天开的故事、令人深思的情节、多种多样的人物,以及无法想象的结局,常常会令我们掩卷遐思。小时候读凡尔纳的作品,常常会为了寻找故事中的位置去打开地图。跟随主人公的旅行其实是一种心灵上的发现、想象中的漫游。阅读威尔斯的小说,既能让我们在大脑中构筑起四度空间的神奇形象,也能构筑起建设公平社会的蓝图。任何一个阅读阿西莫夫、海因莱因、布拉德伯里、克拉克作品的人,其创造和想象的热情都会被激荡起来。和他们一样去创新科技、去建构未来,是许多科幻迷的美好愿望。 今年夏天我在硅谷出差,听到不少这里的创业大佬爱读科幻的故事。像谷歌的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像微软的创始人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像亚马逊的首席执行官杰夫·贝索斯,像脸书的发明者马克·扎克伯格,他们从童年就开始大量阅读科幻作品。在这个队伍中还有PayPal(贝宝)的创始人彼得·蒂尔。据说他的发明来自科幻小说《编码宝典》。特斯拉公司的埃隆·马斯克要用自己的飞行器奔向火星的呼吁,也来自他喜欢的科幻作品。在中国各地也有许多科技企业家大谈科幻小说的妙处。联想的创始人柳传志、小米的创始人雷军、百度的创始人李彦宏、360的创始人周鸿祎都是代表。他们无一例外都喜欢刘慈欣的小说《三体》。据说,雷军还让公司里的所有员工都熟读这一作品,原因是作品中包含了高科技企业的创业法则。 科学家对科幻的热爱,丝毫不逊色于企业家。美国航空航天局的工程师维纳·冯·布劳恩、杰弗里·兰迪斯、弗诺·文奇、安迪·威尔等都写过脍炙人口的科幻作品。天文学家弗雷德·霍伊尔、卡尔·萨根等更是人尽皆知的科幻大师。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也写过科幻小说。还有人工智能专家马尔文·明斯基。中国的水利专家潘家铮、生物学家王立铭等都写过很好的科幻小说。 收录在《少年科幻大奖书系》中的作品,是编者从过去多年阅读的优秀科幻小说中精选的。全套一共四册,分别为《探索者》《创造者》《勇敢者》和《倾听者》。我个人的建议,应该从《探索者》读起。因为探索是发现之母,没有探索也就没有创新。第二本应该读《创造者》,在探索的基础上创造出改变世界的方法。如果说探索者需要灵敏的感官,那么创造者需要强大的思想,需要永葆变革的心态。无论是探索还是创造,都需要勇敢,因此第三本要去看《勇敢者》。没有勇敢者,人类不可能走向宇宙,也不可能洞察宇宙深处的结构和生命的最终奥秘。即便我们能在这个宇宙中立足,也不能忘记和轻视大自然。第四本看《倾听者》吧,这本书讲述了更加高等的生命存在。与《三体》所讲的故事一样,人类必须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战战兢兢地、小心地发现宇宙的奥秘,才能保证我们自己更好地发展。
《三体》不可不读的科幻小说 - 黄小黄的黄 - 博客园
《三体》 作者:刘慈欣大家感兴趣的可以下载品读:https://www.soupan8.com/file/5139535 内容简介《三体1》 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进行的同时。军方探寻外星文明的绝秘计划“红岸工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在按下发射键的那一刻,历经劫难的叶文洁没有意识到,她彻底改变了人类的命运。地球文明向宇宙发出的第一声啼鸣,以太阳为中心,以光速向宇宙深处飞驰…… 四光年外,“三体文明”正苦苦挣扎——三颗无规则运行的太阳主导下的百余次毁灭与重生逼迫他们逃离母星。而恰在此时。他们接收到了地球发来的信息。在运用超技术锁死地球人的基础科学之后。三体人庞大的宇宙舰队开始向地球进发…… 人类的末日悄然来临。 《三体2·黑暗森林》 三体人在利用魔法般的科技锁死了地球人的科学之后,庞大的宇宙舰队杀气腾腾地直扑太阳系,意欲清除地球文明。 面对前所未有的危局,经历过无数磨难的地球人组建起同样庞大的太空舰队,同时,利用三体人思维透明的致命缺陷,制订了神秘莫测的“面壁计划”,精选出四位“面壁者”。秘密展开对三体人的反击。 三体人自身虽然无法识破人类的诡谲计谋,却依靠由地球人中的背叛者挑选出的“破壁人”,与“面壁者”展开智慧博弈…… “面壁计划”究竟能否成功?地球人究竟能否在这场你死我活的文明生存竞争中战而胜之?神秘的“黑暗森林”究竟意味着什么? 《三体3·死神永生》 与三体文明的战争使人类第一次看到了宇宙黑暗的真相,地球文明像一个恐惧的孩子,熄灭了寻友的篝火,在暗夜中发抖。自以为历经沧桑,其实刚刚蹒跚学步;自以为悟出了生存竞争的秘密,其实还远没有竞争的资格。 使两个文明命悬一线的黑暗森林打击,不过是宇宙战场上一个微不足道的插曲。真正的星际战争没人见过,也不可能见到,因为战争的方式和武器已经远远超出人类的想象,目睹战场之日,即是灭亡之时。 宇宙的田园时代已经远去,昙花一现的终极之美最终变成任何智慧体都无法做出的梦,变成游吟诗人缥缈的残歌;宇宙的物竞天择已到了最惨烈的时刻,在亿万光年暗无天日的战场上,深渊最底层的毁灭力量被唤醒,太空变成了死神广阔的披风。 太阳系中的人们永远不会知道这一切,最后直面真相的,只有两双眼睛。 作者简介刘慈欣,祖籍河南,长于山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高级工程师。 自1999年处女作《鲸歌》问世以来,刘慈欣已发表短篇科幻小说三十余篇、出版长篇科幻小说六部,并创下连续八年荣获中国科幻最高奖“银河奖”的纪录。其长篇力作《三体》开创《科幻世界》月刊连载原创作品之先河,一举成为2006年度最受关注、最畅销的科幻小说,《三体Ⅱ·黑暗森林》也因此被读者誉为“最值得期待的科幻小说”。 刘慈欣的作品宏伟大气、想象绚丽,既注重极端空灵与厚重现实的结合,也讲求科学的内涵和美感,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和鲜明的个人风格,为中国科幻确立了一个新高度。 三体1·序“基石”是个平实的词,不够“炫”,却能够准确传达我们对构建中的中国科幻繁华巨厦的情感与信心,因此,我们用它来作为这套原创丛书的名字。 最近十年,是科幻创作飞速发展的十年。王晋康、刘慈欣、何宏伟、韩松等一大批科幻作家发表了大量深受读者喜爱、极具开拓与探索价值的科幻佳作。科幻文学的龙头期刊更是从一本传统的《科幻世界》,发展壮大成为涵盖各个读者层的系列刊物。与此同时,科幻文学的市场环境也有了改善,省会级城市的大型书店里终于有了属于科幻的领地。 仍然有人经常问及中国科幻与美国科幻的差距,但现在的答案已与十年前不同。在很多作品上 (它们不再是那种毫无文学技巧与色彩、想象力拘谨的幼稚故事),这种比较已经变成了人家的牛排之于我们的土豆牛肉。差距是明显的——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差别”——却已经无法再为它们排个名次。口味问题有了实际意义,这正是我们的科幻走向成熟的标志。 与美国科幻的差距,实际上是市场化程度的差距。美国科幻从期刊到图书到影视再到游戏和玩具,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动力十足;而我们的图书出版却仍然处于这样一种局面:读者的阅读需求不能满足的同时,出版者却感叹于科幻书那区区几千册的销量。结果,我们基本上只有为热爱而创作的科幻作家,鲜有为版税而创作的科幻作家。这不是有责任心的出版人所乐于看到的现状。 科幻世界作为我国最有影响力的专业科幻出版机构,一直致力于对中国科幻的全方位推动。科幻图书出版是其中的重点之一。中国科幻需要长远眼光。需要一种务实精神,需要引入更市场化的手段,因而我们着眼于远景,而着手之处则在于一块块“基石”。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对于基石,我们并没有什么限定。因为,要建一座大厦需要各种各样的石料。 对于那样一座大厦,我们满怀期待。 《三体》终于能与科幻朋友们见面了,用连载的方式事先谁都没有想到,也是无奈之举。之前就题材问题与编辑们仔细商讨过,感觉没有什么问题,但没想到今年是三十周年这事儿,单行本一时出不了,也只能这样了。 其实这本书不是题材的,内容在其中只占不到十分之一,但却是一个漂荡在故事中挥之不去的精神幽灵。 本书虽不是《球状闪电》的续集,但可以看做那个故事所发生的世界在其后的延续,那个物理学家在故事中出现但已不重要,其他的人则永远消失了,林云真的死了,虽然我有时在想,如果她活下来,最后是不是这个主人公的样子? 这是一个暂名为《地球往事》的系列的第一部,可以看做一个更长的故事的开始。 这是一个关于背叛的故事,也是一个生存与死亡的故事,有时候,比起生存还是死亡来,忠诚与背叛可能更是一个问题。 疯狂与偏执,最终将在人类文明的内部异化出怎样的力量?冷酷的星空将如何拷问心中道德? 作者试图讲述一部在光年尺度上重新演绎的中国现代史,讲述一个文明二百次毁灭与重生的传奇。 朋友们将会看到,连载的这第一期,几乎不是科幻,但这本书并不是这一期显示出来的这个样子,它不是现实科幻,比《球状闪电》更空灵,希望您能耐心地看下去,后面的故事变化会很大。 在以后的一段时光中,读者朋友们将走过我在过去的一年中走过的精神历程,坦率地说,我不知道你们将在这条黑暗诡异的迷途上看到什么,我很不安。但科幻写到今天,能够与大家同行这么长一段,也是缘份。 大家感兴趣的可以下载品读:https://www.soupan8.com/file/5139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