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2025-08-23 13:35:55
近期,纯文学期刊《黄河文学》的一位编辑在业内突然火了起来,特别是在广大作者群体中,更是好评如潮。
原因在于一份退稿信,在如今默认无过稿通知则为拒稿的大环境下,一封退稿信显得格外突出。原本退稿信对于作者而言属于坏消息,但是广大网友看了这封过稿信后却大呼:
这封退稿信中,该编辑自称杨天祎,除了告知终审未通过以外,他还慎重地提供了他自己一审后的修改红稿,从编辑视角给出了小说的修改思路和意见!
此外,杨编在退稿信中还如实地告知了主编意见,最后对作者进行了鼓励,并邀请该作者再次投稿。
该退稿信公布后,引发一众网友围观,大家都觉得其言辞恳切、退稿真诚,就连小编读完也想说,这样的退稿信,多来点也无所谓!
打破了作者与用稿方之间的信息差。
因为很多作者并不是作品质量不行,而是不符合刊物调性,比如有的刊物定调自由、率性,有的刊物则偏向情感或求真,如果作者作品风格与其不符,那么过稿率当然不高。
过去一般靠作者自身去感知,慢慢摸索需要花不少时间,没有编辑指点。杨编这一举动,将这一鸿沟填平,大大帮助了作者更精准地投递稿件,同时还从侧面协助作者提高了写作水平,在业内广受好评也就不奇怪了。
未来,我们也呼吁,希望更多有余力的编辑老师加入进来,实现作者与刊物之间的良性循环,共创一个为美好的文坛生态。
...《聊斋》,也许是解读刀郎和残雪的一把钥匙
写作本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事(不要说纯文学,单网络小说作家据去年统计就有两千多万,而能签约的作家远不到百万,成“神”的作家更是寥寥无几),可是现在千军万马在教被诺奖评委视为世界杰出作家之一的莫言怎样“正确”写小说。
假如作家不是唤醒民众而是民众指导作家,这样的作家有何价值,莫言怎么可能是这样低能的作家?
再说刀郎,他和莫言相反,得到中国乃至世界绝大多数人的认同。
首先,歌曲是比小说尤其当年先锋前卫的魔幻现实主义小说通俗的形式。
其次,刀郎说的是人类的心里话,是对虚假和丑恶的揭露与调侃,而且唱得人人心中有个个歌里无。有人赞道,“解恨”。
其三,刀郎不是直说,而是《聊斋志异》那样说,耐人寻味生动有趣。
残雪的《山上的小屋》,虽然子虚乌有,但在她潜意识里是非常真实的存在;《苍老的浮云》,浮云怎么会苍老,但那是她非常真实的感觉。
我不是学者而是知青,因此要讲点这些与文学艺术有关的东西,也只能戏说。幸好文学我不算外行。
我认为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解读刀郎和残雪的一把钥匙。
由于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的好日子越来越好,以至于虽然不敢说手指一动什么都有,但确实是手指一动外卖就来,还确实是手指一动,人人编导演人人上抖音。照相馆、银行、音乐厅、电影院、出版社、报刊杂志、市场……都可以被手掌里一个小小手机代替,远隔千山万水可以面对面聊天。
...网文世界,流量为王。对于投稿新人来说更是如此。
因此,塔读小说选择从小说作者踏入小说世界第一步就给予支持,开书就有了新书入库的展示位。众多的小说作者就在这个展示位上圈了第一波粉丝。这是个初露锋芒的机会,也是给新人收获关注,向上攀登的开始。
紧随其后的便是塔读小说的重头戏——4万字之后的首轮推荐机会。可能有些新人作者不明其中的厉害,其实又回到了我们的开始,网络文学是个极看重流量的地方。大神、中腰部作者跟初入网文圈的小萌新最大的区别除了写作技巧,就是平台的扶持。亿万流量倾斜,在推荐位上的作品更容易收获读者青睐。而作者的稿费收入跟推荐的流量有直接的关系,流量越多,稿费收入也就越多。显而易见的,作者越快获得推荐,就能向更高的收入,向更好的成绩冲刺。
对于此,各家平台对推荐位的安排都默契的保持了一致,大多数都选择了十万字给推荐的机会。塔读小说的4万字与其他平台相差整整6万字,即便是手速惊人的网文新手也能至少提前一周登上推荐位,让作品更快获得大量曝光,这是塔读小说对作者落实处的关怀,是对优秀作品最大的鼓励。
塔读小说的推荐位一共分为4轮,每一轮都是与同题材的作品进行PK,大约是与4本左右的作品进行竞争,胜出作品可以进行下一轮。每晋升一轮,作品所能拿到的流量也会呈指数级上涨,相应的稿费收入也会得到质的提升。基本到了第四轮,作者可以拿到过万的月收入。并且,塔读小说的整个推荐机制公平、公正、公开,作者可以通过后天公布的试读率、完读率等数据,检查自己的作品受欢迎情况,也可以通过手机端塔读小说APP观看同在推荐位上的优秀作品进行比较学习。除了,常规推荐外塔读小说还有文创阁的专属推荐。在塔读小说,经过专门的团队评分后的优秀的作品,会上文创阁板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