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2025-08-24 23:48:19
上线后,整体节奏和剧情有点走下坡路,但不能否认,这仍是一部优秀的年代剧,这也是出品方
电视剧聚焦苏州棉纺厂家属区小巷里的两家人,在琐碎的日常中,一点一滴的积累两家人的邻里情,充满烟火气和老百姓的人情冷暖。此外,电视剧的时代背景,从,两家人在时代巨变的浪潮中勇敢前行,很多桥段都鼓舞人心。
人物塑造和剧情在这里就不赘述了,在追剧的都懂。这部剧让我特别感慨的是,编剧和导演安排了很多巧妙且令人意味深长的细节,下面就来细数一下,有我漏掉的,也欢迎大家一起补充讨论。
1、不用字幕,但给出明确时间节点
《小巷人家》的故事始于1977年。持续开展了四十多年,七十年代仍处于计划经济进程当中,所以电视剧也有很多相关元素,比如家庭每个月的粮食要按照人口“定量”,粮食不够吃才有了院子里种,以及黄龄因为吃饭的问题和公婆争吵。
剧中没有用字幕和旁白强调年代,但第一集就交代了饰演的庄超英要去为恢复高考阅卷,那就可以明确,剧情的起点是1977年,也就是恢复高考的那一年。
电视剧用了一定时长,展现当时阅卷的艰苦,和参加高考的考生基础普遍薄弱,这完全符合客观事实。1977年的高考就是在冬天举行,有570多万人参加考试,只录取了不到30万人,足见当时难度之高、缺少教育资源,以及考生的基础非常薄弱。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有关黄河的诗句共有26 处,这些作品描写的大都是发生在黄河中下游的故事。那时的这片流域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植被茂盛,“河水洋洋,北流活活”,“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彼何人斯,居河之麋”,人们在黄河岸边生活劳作,以黄河入诗,抒发情感。《黄河画传》中马和之的这幅画就表现了《诗经》中《小雅 · 南有嘉鱼篇》的意境。
回到李白,回到《长安三万里》。
电影里,李白一度意志消沉,想入道籍,他的两位好朋友高适(高适:我是吗?)、杜甫,陪他一道去济南的紫极宫请道士高天师如贵授道箓。观众看了一场令人印象深刻的“苦行”,回去纷纷考究这次出游,可是没有发现高适、杜甫两人陪同的身影。
有一种可能,电影在这里把李白另一次寻仙问道之事串了进来,那就是天宝三载(744年),李白与杜甫、高适同游王屋山阳台宫,这才是三人有史可考的一次结伴出游。他们来此寻访著名道士司马承祯,待到达阳台宫后,才知道司马承祯已然仙逝。不见其人,唯睹其画,故有感而书《上阳台帖》(此阳台非彼阳台)。
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何穷。
这是诗仙李白唯一的传世墨宝,尽显大唐气象。这“山高水长”,一般认为就是指王屋山(《愚公移山》课文曾记否?)高耸,黄河(济水)奔腾流长,跟《画传》中论唐代黄河诗词歌赋一节文字甚为匹配,这是我们选图配图时的“小心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