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2025-09-16 03:58:59
最近,诗人、作家庞余亮出版了新书《有的人》,书中讲述了三流诗人彭三郎、白若君和陈皮的中年际遇。父亲这个角色将如何完成代际的更迭,作者为夹在中间的中年一代彭三郎设置了种种困境:难以逃脱的劣迹斑斑的父亲带给他的阴影,孩子生病需要钱,情人怀孕……
庞余亮开篇写“父亲是最孤独的人,因为他们总是先死”。他认为,在中国,每一个儿子成长所需的最残酷的代价就是父亲之死,父亲过世,是一个男人走向成熟的转折点。
“小说当中有关于父亲的一个话题,朱自清的《背影》我们总是看到父亲的背影,但是我们没有把父亲爬过站台的那个胖胖的身子掰过来,直面跟他对视,看看父亲的眼里有什么?父亲的表情是怎样的。我觉得看着父亲的背影我们永远长不大,永远超越不了。这个小说有一个野心就是想把父亲掰过直面父亲。”庞余亮说。
7月28日,在北京举办了一场名为“我们如何做父亲?又该如何做儿子?”的分享会,《有的人》作者庞余亮、作家毕飞宇、《小说选刊》副主编王干、作家出版社社长吴义勤、《文艺报》文学评论部主任刘颋、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刘大先就《有的人》进行了对谈。
毕飞宇也谈到自己的写作中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写写知识分子和诗人。“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始终对写作这两个群体抱有很强的恐惧心理,我不知道一写下去之后什么时候头才能冒上来。王干老师讲在第五代电影导演里面父亲是缺失,我们回视新时期的中国文学就会发现,诗人这个形象在当代文学里也是缺失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