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2025-10-08 01:30:36
《有产业的人》是高尔斯华绥长篇三部曲《福尔赛世家》的第一部,也是最重要的一部,正是这部小说,奠定了高尔斯华绥在文坛的地位。当我们看到小说的最后一页小乔里恩闯到了艾琳的面前想要对她说一些话的时候,我们知道小说后面还会有小乔里恩和艾琳的故事,但是随着“有产业的人”索米斯把门重重地关上,这个《有产业的人》的故事也就就此终结。这个故事里最重要的人物波辛尼已经彻底退出了舞台,他也就失去了在下一部中再出现的可能——这,其实就是死亡的真谛。死亡意味着失去了所有的可能性。一个人死了,他就不会再有任何故事了——当然,在《聊斋志异》里除外。而其他人活着,他们的故事也必将继续。 在《有产业的人》里,高尔斯华绥为我们描绘出了诸多形像生动的人物,包括配角乔治·福尔赛以及只正面出场了一次的蒂莫西。小说也似乎为我们讲述了很多个故事,但是核心故事却只有一个:索米斯请自己侄女的未婚夫波辛尼为自己造一所房子,波辛尼却爱上了索米斯的妻子艾琳,恼羞成怒的索米斯以走出预算为名将波辛尼告上了法庭至其破产并走上了死路。笔者一般写书评的时候不会剧透,更不会这样直言不讳地写出故事的梗概,但对于《有产业的人》这部小说来说,如果不把这个故事讲清楚,就很难把握它的核心。小说的核心是什么呢?其实就是小乔里恩说的“福尔赛性格”:“我所称的‘福尔赛’确是十足的财产的奴隶。他知道什么是好东西,什么靠得住,他的特点就是紧紧抓住东西不放手——不管是妻子、房子、钱,还是名誉。” 于是,索米斯就在明明知道自己的妻子不爱自己的情况下,还是不会对妻子放手;他既想要一所最漂亮的房子,又想不花太多的钱,最后超出的部分让一心为他服务的设计师为他承担;而老乔里恩在知道自己的未婚孙女婿死于非命的时候,心里居然“很高兴”,因为这样一来,他就能有充分的把握把索米斯的房子据为己有。小说里敢于过自己的生活,不去做“福尔赛人”的人物只有两个,一个是波辛尼,另一个就是自称其实也是“福尔赛人”的小乔里恩。然而这两个人又都是什么样的结局呢?一个已经说过了,是死于非命;另一个至少在《有产业的人》里一直穷困潦倒。 不是福尔赛人就会没有好果子吃。因为就像小乔里恩说的那样:“一半的英国人口,而且是过得好的半数,可靠的半数,拿三厘利息的半数。半壁江山,就是这半数人最重要。他们的财富和证券使得一切成为可能,使你的艺术成为可能,使得文学、科学,甚至宗教都成为可能。那些福尔赛人并不相信这些东西,他们只是利用他们;但是没有这些福尔赛人,我们靠什么活下去呢?……福尔赛人就是那些中间商,是那些商人,是社会的中流砥柱,是社会习俗的基石,是一切可钦佩的东西!” 高尔斯华绥借小乔里恩之口把唯利是图的资本本性描绘得淋漓尽致。这也恰恰是高氏与威尔斯和贝内特并称为英国文学现实主义三杰之一的原因。高氏的小说在平淡的叙述中非常擅长讽刺,并以这种冷峻的讽刺把人性的冷漠描绘得入骨。比如在关于要不要给一位自杀者的家属以抚恤金的事情上,有人就发表了这样的高论:“实际上我们对于死者自杀这件事是很有意见的,死者是很有前途也能创造很大的价值,但是他就这样不顾神明的怜悯,自己结束了生命,他这样做损害了我们的利益——请允许我这么说——我们的利益本来需要他的生命延续下去。我们不应该——不,应该说我们不能——对这样玩忽职守的行为大加赞赏并表示同情,这样做不论是群众还是神明都不会允许的。”一个人的生命在这些人眼里只与他们自身的利益挂钩,可见“福尔赛人”是用什么衡量一切的。 看完了《有产业的人》之后,我想再看看《福尔赛世家》后面的两部,来进一步领略一下高尔斯华绥的大师级风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