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年度科幻作家!不愧是科幻界的博尔赫斯!
如果要说去年最闪耀的科幻新星,熊猫君觉得,毋庸置疑是斯塔尼斯瓦夫·莱姆!在豆瓣2022年度科幻·奇幻图书莱姆一人包揽了前五名里的三个席位,评分全部高于8.5!
作为科幻的博尔赫斯,莱姆的作品深刻影响了刘慈欣、厄休拉·勒古恩、道格拉斯·亚当斯……《纽约时报》甚至评价:“如果有朝一日科幻作家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非莱姆莫属。
翻到135页,只读28个字就让你脸上发烧!今天这篇文章节选自著名科幻学者江晓原,为你解读神奇的莱姆作品。
波兰科幻小说作家莱姆的小说集《完美的真空》和《莱姆狂想曲》,都采用了评论虚拟作品的方式。
莱姆采用评论一本本虚拟著作的形式来写他的科幻小说,这些著作其实根本不存在,全是莱姆虚构出来的。
而在每篇评论的展开过程中,莱姆 叙夹议,旁征博引,冷嘲热讽,插科打诨,讲故事,打比方,发脾气,掉书袋
逐渐交代了所评论的“书”的结构和主题,甚至包括许多随意杜撰的细节。
采用这种独特的方式来写科幻小说,
既能免去构造完整故事的技术性工作,
对于运用这种小说形式,莱姆还是相当自得的。他曾在接受访谈时提到:
“一位并不存在的德国科学家,为一本并不存在的书写的一篇书评……
书出版的时候,他们以为这是为一部真实存在的书所写的书评呢。
在《莱姆狂想曲》里,莱姆评论了五种虚拟作品。
这些作品的格局一篇比一篇大,莱姆的思考也一篇比一篇狂放不羁。
它们有点像中国明清小说中的“楔子”,又有点像盛宴开始时上的开胃小菜,
目的是烘托“主菜”出场——第五篇,它独占了全书超过五分之三的篇幅。
《泥人十四》被想象为一本出版于2047年的书,
冷战期间美国大力发展军用人工智能的故事。
考虑到《莱姆狂想曲》问世于1973年,
莱姆那时当然不可能预料到苏联的解体(但莱姆在18年后确实目睹了苏联的解体,他于2006年去世)
当时的人工智能水平,和今天也不可同日而语,
美国为了在军事上胜过对手苏联,疯狂发展用于军事的人工智能。
“这些机器从战争策略家进化成了思想家”,而机器一旦成为思想家,就不肯再为美国军事当局服务了,
“最高级的智慧不可能充当顺从的奴隶”
例如,早期研发的军用人工智能“大师”,在美国国会接受质询时表示:
“地缘政治跟本体论相比根本不值得一提……对安全最好的保障是全面裁减军备。”
有关方面甚至启动了对这些人工智能研发团队的调查,但
一切都是人工智能进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结果
“泥人”系列从“泥人一”开始,不断更新换代,
随着机器智能的进化,结果却越来越糟。
“泥人十二”又拒绝与军方合作,并且在一次听证会上“极大地侮辱”了三位参议员,最终被解体了(即从物理上销毁)。
昂贵的“泥人十三”很早就显示出 ,它宣称对美国的地位“完全不感兴趣”,而且表示即使被解体也不会改变自己的上述见解。
《莱姆狂想曲》中载有“泥人十四”的两次演讲(第1次和第43次),用去了全书266页中的107页。
一旦穿上了泥人的“马甲”,莱姆立马就放飞自我了,
这些宏论完全可以被视为莱姆本人的思想独白。
《泥人十四》最后的部分是不起眼的“后记”,
莱姆关于人工智能的最深刻的思考出现在其中
在展望、想象人工智能的发展时,
大部分情况下存在着一条边界——
人工智能在赛博空间的种种表现和创造,能不能对真实世界发生物理作用?
目前的情况是,初级的人工智能,
比如机械手、机器人,在现实世界中进行操作,
当然能够对现实世界发生物理作用,
但是,如果一个人工智能没有任何伺服机构,
那它能不能对现实世界直接产生物理作用?
以人类目前的技术水平,答案是“不能”。
目前在电脑游戏中,玩家借助虚拟现实设备,
可以体验这种人工智能对现实世界的直接物理作用,
比如影片《失控玩家》就详细展示和图解了这种体验是如何实现的。
但是游戏中的一切,都只能存在于赛博空间,
并不能对现实世界产生直接的物理作用。
目前大部分科幻作品中,对上述问题还是采用了否定的答案。
而《莱姆狂想曲》初次出版于1973年,
那时的人工智能发展程度比今天低得多,
科幻作品中对人工智能的想象也还在相当初级的阶段,
“泥人十四”和“灭绝”这两个为军事用途而研发出的人工智能,在拒绝为军方服务之后,被封存在一幢大楼里。
(毕竟是花费了几千亿美元研发出来的昂贵成果);
不肯为我所用的人工智能应立即销毁。
在销毁主张没有得到官方同意的情况下,
一些极端力量决定用非法手段来从物理上销毁这两台机器。
每次企图销毁这两台机器的秘密行动,
而且这种意外发生的地点,离两台机器所在的研究所越来越远,好像保护机器的“防线”正在逐渐外推……
这两台没有任何伺服机构的人工智能,
已经能够对外部现实世界实施物理意义上的作用,
所以能够挫败一次又一次的销毁行动。
如果你也对这本奇异的科幻小说感兴趣,
限时满减活动超优惠哦!满100减50哦!
微信读书、亚马逊kindle、京东读书、

《霍比特人》作者托尔金:“现代奇幻文学之父”
2013年02月17日 08:28
《霍比特人》在西方持续畅销75年,《哈利·波特》《冰与火之歌》和《阿凡达》的作者都对其顶礼膜拜。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霍比特人》将史诗气派与童心稚趣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托尔金的作品最初被译介进入中文世界的时候,出版者和译者曾经对他有过各种不同的定位和理解。例如将《指环王》比拟为“西方的《西游记》”,或是将其视为儿童文学,将西方奇幻文化中粗犷豪迈的“矮人”和睿智优雅的“精灵”翻译为带有童话气氛的“小矮人”和“小精灵”。现在,随着《霍比特人》全新中文版的出版,让我们能够真正走近这部奇幻小说,了解创造这部传奇故事的作者。
《霍比特人》的作者J.R.R. 托尔金(J.R.R. Tolkien,1892—1973)是英国著名作家、语言学家,牛津大学默顿学院英国语言与文学教授,曾教授古英语英雄诗体、英语史。深谙古典神话体系的托尔金,以其瑰丽的想象和精深的语言,不是要写作一个传奇故事、一部史诗,而是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建立一个属于英语世界的神话体系——“中洲世界”:发生在阿尔达(Arda)这片虚构的瑰丽世界里的可歌可泣的史诗与传奇故事。托尔金为阿尔达世界塑造了完整而传承有序的编年历史,壮阔而富于细节的地理面貌,精确而各司其职的神明系统。《霍比特人》与《指环王》的故事,都发生在处于第三纪元晚期的阿尔达世界的中洲。这里的精灵、人类、霍比特人、矮人、恩特树人等诸多种族,以及他们的语言、传统、生活风俗,相互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看似随笔带过的一草一木,一歌一叹,背后都隐含着托尔金精心谱写的故事与传奇。这两本书至今已售出2.5亿余册,被翻译成60余种语言。由托尔金小说改编的电影《指环王》《霍比特人》,更是掀起了奇幻文艺的热潮。
徘徊在懦弱与勇敢之间的霍比特人
托尔金最初写作《霍比特人》时,是为了给他的孩子们讲述一个炉边故事,这一背景首先赋予了《霍比特人》无尽的想象力。托尔金也是在后来故事的逐渐发展中,为作品找到了想象力之外的史诗气质。故事主角比尔博,一个热爱安逸生活的霍比特人,自得其乐地待在袋底洞的霍比特洞府里。清晨,阳光和煦,睿智巫师甘道夫的到来打破了宁静。“越过冰冷而又雾蒙蒙的大山,在那深深的地下洞穴已有千年……”吟着古老的歌谣,十三个矮人将比尔博拽进冒险远行的队伍。在这趟“意外之旅”之中,与世无争的比尔博,在暗如永夜的山底洞穴中发现了足以改变整个世界的小小戒指。故事发生在精灵强盛的时代之后、人类统治的时代之前。那时著名的黑森林依然耸立,群山间仍充满艰险。读者随着这位平凡探险家的不凡旅程,会和他一道认识食人妖、半兽人、矮人和精灵,也会了解到那个遭到忽视的伟大时代。正如译者吴刚所言:“75年来,一代代读者发现,比尔博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徘徊在懦弱与勇敢之间。我们之所以没有成为英雄,或许只是没有等到我们的甘道夫而已。”
“他是真正的大师”
1937年《霍比特人》出版以后,影响了无数后来的作者。他们在回忆自己最初的阅读体验时,都会对托尔金饱含温情与敬意,认为是他引领一个个懵懂的读者走上了创作之路。斯蒂芬·金坦承自己呕心沥血的七卷本著作《黑暗塔》系列直接来自于托尔金的影响,“尽管我是在1966年和1967年间读的《指环王》系列,我却迟迟未动笔写作。我对托尔金的想象力的广度深为折服,对他的故事所具有的那种抱负心领神会。感谢托尔金先生,20世纪享有了它所需要的所有的精灵和魔法师。”罗琳14岁时就开始阅读《指环王》,而直到《哈利·波特》写到最后一卷时,仍然坚持认为自己“不会超越托尔金,他的作品里有全新的语言和神话,而我的魔幻世界里没有这些东西”。《冰与火之歌》的作者乔治·马丁说:“直到今天,虽然我还有很多年可以继续努力,但我认为,我从来没有想过去追赶托尔金,他是真正的大师。”
从这一意义上讲,托尔金是“现代奇幻文学之父”,这不仅意味着他是这一门类后来人的思想源头,更因为他的创作将奇幻文学,从关于龙和魔法的类型故事中擢拔出来,成为现代人对于神话的继承与延续。
《霍比特人》 [英]J.R.R. 托尔金 著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他是龙》欧洲最佳科幻作家代表作,唯美爱情故事,突破传统现实主义,奇幻情节背后的荣誉、命运与抗争,俄罗斯奇幻大片引领新纪元
《他是龙》是欧洲最佳科幻作家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人类公主被龙族最后的血脉阿尔曼抓走,二者产生感情后阿尔曼故意让王子打败自己放走公主,但王子却计划将公主献祭给龙族的天敌以便奴役力量,最后阿尔曼战胜天敌救出公主揭露王子的丑恶嘴脸,龙和人走到了一起。这部奇幻小说突破了俄罗斯文学的长期沉寂,以继承和突破现实主义传统为基础,展现了对爱情的渴望和对宿命的抗争。2015年,基于该小说改编的同名俄罗斯奇幻电影也大获成功,成为俄罗斯奇幻大片的代表作之一。其唯美的人物塑造、美轮美奂的场景及对爱情和婚姻的层层精巧隐喻象征,为读者带来了一幕盛大的视听盛宴。此外,本书还独家收藏了20幅精美剧照插图,可谓是一本视觉和阅读的双重享受。
《他是龙》是欧洲最佳科幻作家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人类公主被龙族最后的血脉阿尔曼抓走,二者产生感情后阿尔曼故意让王子打败自己放走公主,但王子却计划将公主献祭给龙族的天敌以便奴役力量,最后阿尔曼战胜天敌救出公主揭露王子的丑恶嘴脸,龙和人走到了一起。
这部奇幻小说突破了俄罗斯文学的长期沉寂,以继承和突破现实主义传统为基础,展现了对爱情的渴望和对宿命的抗争。2015年,基于该小说改编的同名俄罗斯奇幻电影也大获成功,成为俄罗斯奇幻大片的代表作之一。其唯美的人物塑造、美轮美奂的场景及对爱情和婚姻的层层精巧隐喻象征,为读者带来了一幕盛大的视听盛宴。
此外,本书还独家收藏了20幅精美剧照插图,可谓是一本视觉和阅读的双重享受。
玛丽娜及谢尔盖·迪亚琴科夫妇,现代作家,以科幻、奇幻、传说故事等作品见长。从1994年起创作了大量小说、散文、电影剧本和故事集等。2005年在欧洲科幻作家大会被评为欧洲最佳科幻作家,至今出版了二十余本科幻、奇幻小说。
相关资讯
法国作家儒勒
但你能想象如此魔幻高科技的一场演出这部剧有生动的剧情和丰富的多媒体视觉,有很多的正面能量,小朋友和爸爸妈妈都不会觉得无聊。” “我们知道有些孩子可能还比较小,并不能完全理解我......
上篇:法国作家儒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