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作家儒勒
是不是被开场的三动图震惊到了!
但你能想象如此魔幻高科技的一场演出
赶紧带上你家孩子来一探究竟吧!
一起来赞叹这美妙壮观的海底世界啦 ~
著名科幻作家儒勒•凡尔纳原著改编
BBC专题片导演执导,迪士尼歌舞编排
2019年3月9日10:00/15:00
邀您深入海底世界体验奇迹大冒险
为了抓捕世界上最后一头蓝鲸,怪咖博士凡尔纳和他的科学助理康塞尔、鱼叉手尼德开启远征。凡尔纳无意间触发机关,解冻了300年前的尼莫船长。跟随着尼莫身上无穷的谜题,科学三人组乘坐着尼莫的潜水艇鹦鹉螺号在广袤海底环球旅行。
潜行海底两万里,揭秘尼莫大谜团。
奇幻的3D海底世界全息呈现,颠覆想象
瞬间学会科学与环保小知识,边玩边学
在环游海底世界的旅途中,一路荆棘遍布、艰难险阻,但都被凡尔纳和朋友们用科学和智慧的力量化解。而媲美星舰的未来潜艇、神秘莫测的基因复原仪、七窍玲珑的AI……未来科学的宏伟瑰丽也划过时空的抛物线,跃然于眼前。
BBC专题片导演执导,迪士尼歌舞编排,韵味无穷
“《海底两万里》是19世纪的科幻著作,我们做了一些适度的改变,把时空搬到了现代,使得小朋友更容易理解。这部剧有生动的剧情和丰富的多媒体视觉,有很多的正面能量,小朋友和爸爸妈妈都不会觉得无聊。”
舞编:Mic·Thompson(迪士尼编舞大师)
“我们知道有些孩子可能还比较小,并不能完全理解我们的故事进展,但是他们可以去看演员们哪些好玩的姿势和动作,我们需要确保孩子喜欢每个角色中哪些有意思的步伐,就像在动画片或者漫画中看到的一样,让孩子与之产生共鸣,度过一段愉快的观剧时光。”
认真来一次触动心灵的科学启蒙与畅想
2019年3月9日10:00/15:00
100/180/280/380元
*本场演出童乐卡仅可兑换3月9日10:00场次
(No refunds or exchange if the tickets are sold)
原创戏曲儿童剧 |《遇见名著》
浪漫古典—勃拉姆斯小提琴奏鸣曲全套
《当交响遇见童话》多媒体视听音乐会(合作演出)

首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在成都颁出
本报讯 首届全球华语科幻/奇幻星云奖近日在成都颁出,这标志着现代科幻诞生近200年来,首次有了覆盖世界华人科幻创作的奖项。
华语科幻星云奖由总部位于成都的世界华人科幻协会评选并颁发。世界华人科幻协会会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学文艺委员会主任委员吴岩表示:“当前华人撰写的科幻文学已经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中国内地、港澳台、海外华人的科幻创作方兴未艾。在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过程中,华人作家应该也能够在世界科幻文学的版图上做出更大贡献。华语星云奖的设立,奠定了一个推进相互合作的崭新平台。”
据了解,首届华语科幻星云奖一共颁发了最佳作家奖、最佳编辑奖、最佳翻译奖、最佳社团奖、最佳长篇小说奖、最佳短篇小说奖、最佳剧目奖、最佳期刊奖、最佳美术作品奖、最佳网站奖、最佳评论奖11个奖项。入围名单中有中国新生代科幻作家刘慈欣,科幻期刊《科幻世界》,科幻作家王晋康的长篇小说《十字》,香港科幻作家、倪匡传人谭剑的长篇小说《人形软件》,台湾太极影音科技影音公司的科幻片《土星之谜》,中国空间研究院神舟传媒的3D科幻动画片《太空侠》,青年科幻作家程婧波的短篇奇幻小说《赶在陷落以前》,青年科幻作家王是和、简梅梅编剧的奇幻动画片《少林海宝》,台湾科幻作家黄海的科幻评论文章《寻找幻氏家族的荣誉》等。
现代科幻的诞生以1818年玛丽·雪莱创作《弗兰肯斯坦》为标志,被认为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新型文学。20世纪初,科学幻想小说由鲁迅等新文化运动先驱引入中国,对培养科学精神、传播科学知识和促进民族想象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家帕慕克与画家帕慕克,约翰
1月,诺奖作家帕慕克推出了新作《远山的回忆》,这是一本游记,也像一本充满他手绘的手账本;作家班维尔成为普拉多美术馆的驻馆作家后,讲述着自己的写作心得;英剧《德雷尔一家》原著作者杰拉尔德·德雷尔的新书《我和其他动物》里披露了科孚岛岁月的更多趣事。
爱尔兰作家约翰·班维尔近期受普拉多美术馆邀请,担任驻馆作家。班维尔是普拉多美术馆邀请的第四位驻馆作家,首位担任该职务的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库切。作为驻馆作家,班维尔得以在美术馆营业时间之外或开馆以前欣赏委拉斯凯兹的名画《宫娥》,但是班维尔称,一个人看委拉斯凯兹的画是一种惊悚的体验,让他“毛骨悚然”。
2005年,班维尔凭借小说《海》(The Sea)获布克奖。如今,他正在创作一本回忆录,他称之为“一本谎言”。谈起自己习惯的写作场所,班维尔说,比起以前艺术中心曾为他提供的风景优美的阁楼,他更想要的是面对一堵白墙。对他而言,无论是广阔的天空、湖面上的天鹅还是静谧的树林,这些景色在写作时都令人难以忍受。他坦言自己并不是那种随时随地都能写作的作家。他将他习惯的写作场所称为“幸福的虚无之地”。除了一面空荡荡的墙,他还需要一张排满各式各样动物摆件的宽大书桌,他书桌上的摆件包括一对神色凶猛的龙、一只未知品种的石头鸟和两只老鼠——其中一只由木头制成,穿着圆点印花连衣裙,另一只则身形较小一些,留着胡子,正在打字。在他完成一天的写作工作后,他想象这些动物摆件会迎上前来围绕在他身边,怜悯他这位辛劳的苦力。班维尔自嘲说:“我想它们会用福楼拜的母亲评价他的那种方式来评价我,认为我把生命浪费在了对短语的狂热上。”
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土耳其小说家奥尔罕·帕慕克于近期推出新作《远山的回忆》(Memories of Distant Mountains)。在这部由帕慕克自己绘画插图的日记中,读者可以读到他游历世界时的随想以及关于写作、家人以及家乡土耳其的思考。帕慕克的画作描摹了带给他灵感的风景,与穿插其间的文字相互映照。
在最新一期《弗吉尼亚季度评论》上,帕慕克谈及了新书中包含的双重身份——作家帕慕克和画家帕慕克。他写道:“五十年前,作家帕慕克试着杀掉画家帕慕克,他丢掉画家的水彩和画笔,还嘲讽他的绘画技巧。”多年以后,作家帕慕克已享誉世界,他写出了《我的名字叫红》《纯真博物馆》等名作,却常常畅想自己作为画家帕慕克的人生。他惊觉绘画的欲望只是被困束住,并未被彻底杀死,于是他冲进一家文具店,购买了两包颜料和彩色铅笔,并填满了二十本笔记本。新作《远山的回忆》就出自这些笔记本。在这些笔记本中,两个帕慕克像兄弟一样共同生活,互相影响——作家的字迹偶尔偏离笔记本线条,像画家一样拥有了儿童自由书写的特质;画家的视角则增添了源自作家的全知性,他在绘画时以全知的视角俯视小山和田野。“他们二人心灵中的景观完全交织在一起。”帕慕克写道。
兰登书屋近日推出杰拉尔德·德雷尔的新书《我和其他动物》(Myself and Other Animals),以庆祝这位英国作家、博物学家的百年诞辰。出生于1925年的德雷尔著有《希腊三部曲》,这一系列传记描写了德雷尔十岁起与家人移居希腊科孚岛四年间的经历,后被改编为英剧《德雷尔一家》。
新书《我和其他动物》由德雷尔的遗孀李·德雷尔编辑,涵盖了德雷尔生前未出版的自传、未被收录过的作品片段,以及出版过的作品摘录。书中最为重要的内容是两部未完成的旧作。第一部旧作是德雷尔的回忆录。因疾病影响,德雷尔未能完成这部回忆录。他在回忆录中再次回望科孚岛的岁月,在那里,他观察了绿叶变为花蕾、毛毛虫变成蝴蝶、蝌蚪变成蟾蜍或青蛙的过程。“我被奇迹围绕着。”德雷尔写道。另一本未完成的旧作则创作于1969年德雷尔去澳大利亚大堡礁、北领地和昆士兰旅行期间。在书中,他写到了对家人的悼念、金色的蝙蝠与粉色的鸽子。
德雷尔一生痴迷于自然。他如愿建造了泽西动物园,也用文字记录了对动物的深刻洞察。新书的出版收获了来自业界的众多好评。《卫报》认为《我和其他动物》全书贯穿了对于物种灭绝的关注;《国家地理》则盛赞书中大量的对于羽毛、动物毛皮和鱼鳍的描绘。
美国黑人女作家佐拉·尼尔·赫斯顿生前创作的最后一部小说《大希律王的一生》(The Life of Herod The Great)于1月7日面世,而这一日也是赫斯顿134周年诞辰纪念日。出生于1891年的赫斯顿著有小说《他们眼望上苍》,该书被誉为“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赫斯顿生前花费数年撰写《大希律王的一生》,直至其1960年逝世。她曾在写给编辑的书信中提及自己为这部小说做了无数研究。赫斯顿去世后,这部未完成的作品原稿被放置在箱子里,险些在大火中损毁。幸运的是,赫斯顿的邻居好友将几百页手稿从大火中救出。这些原稿后来被交到了赫斯顿的研究者黛博拉·普兰特手中,由她负责修复。小说出版后,普兰特接受访谈时回忆称,原稿约四百页,其中三分之一左右都有火烧和烟熏痕迹。普兰特还谈到赫斯顿对于历史人物的浓厚兴趣和独特视角,“赫斯特希望人们知道,真实的大希律王并不是那个糟糕的、喜欢压迫人的暴君。”
美国畅销书作家、《迷雾之子》及《飓光志》系列丛书作者布兰登·山德森近期接受《卫报》专访。他表示,《飓光志》系列预计发行十本,近期推出的《风与真相》(Wind and Truth)是其中的第五本。该系列作品目前已售出一千多万册。《风与真相》中包含了奇幻小说必备的世界观和魔法设定,但山德森认为,这些只是故事中无足轻重的方面。在他看来,《指环王》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其中的人物互动:托尔金将渺小又普通的角色带进巨人世界,让读者看到普通人的核心观念与那些英雄壮举同样具有社会价值。
尽管山德森此前的小说已被改编为亚马逊平台剧集,但他对小说家创作剧本却持怀疑态度,并认为J.K.罗琳不应创作《神奇动物在哪里》剧本。比起剧本,山德森更钟爱书籍,并认可了奇幻文学逐渐将魔法的神奇和科学的严谨相结合的趋势。除了托尔金,他还在访谈中提到了C.S.刘易斯、乔治·R.R.马丁等奇幻小说作家,“他们的奇幻小说里有其他流派作品中包含的一切,另外还有龙。”
相关资讯
豆瓣年度科幻作家!不愧是科幻界的博尔赫斯!
但 莱姆对人工智能的想象和预见,真的达到了“大神”级别。 但是在《泥人十四》的故事中,莱姆已经采用了肯定的答案。 一种主张先将 这两个人工智能封存但不要销毁(毕竟是花费了几千亿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