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满放任恐怖分子伊朗召见欧洲三国外交官
伊朗外交部发言人巴赫拉姆·卡西米说,伊朗召见了丹麦、荷兰和英国的驻伊外交官,抗议这些国家放任恐怖组织成员在境内存在。
一伙武装人员22日在伊朗南部胡齐斯坦省首府阿瓦士举行的纪念两伊战争爆发38周年阅兵仪式上发动袭击,造成至少29人死亡、57人受伤。一个阿瓦士反政府武装和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声称制造这一事件,但没有提供证据。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通讯社23日援引伊朗外交部发言人卡西米的话报道,伊朗方面召见了荷兰驻伊大使、丹麦驻伊大使和英国驻伊代办,严词抗议这三国放任在伊发动袭击的“恐怖组织成员”在这些国家境内存在。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通讯社报道,伊朗要求荷兰和丹麦引渡罪犯及其同伙回伊朗受审。卡西米说:“这些恐怖组织成员不在欧洲联盟犯罪,欧盟就不把他们列入黑名单,这样的做法令人无法容忍。”
另外,伊朗向英国驻伊朗代办发出抗议。卡西米说,阿瓦士反政府武装发言人经由英国的电视网络宣称制造袭击,令伊朗不能容忍。伊朗先前指认这一组织得到沙特阿拉伯资助。
2011年,由于受到激进伊朗学生冲击,英国关闭驻伊朗大使馆,驱逐驻英国的伊朗外交官,两国关系跌入低谷。伊朗2015年与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和德国达成核问题全面协议,与欧洲国家的关系逐步缓和,英国同年重开驻伊使馆,后派驻大使。
事发地邻近伊拉克,分离主义暴力偶有发生。武装分子当天身穿伊斯兰革命卫队制服,持枪扫射,死者包括观看阅兵的妇女儿童。4名袭击者被击毙。
伊朗最高领袖大阿亚图拉阿里·哈梅内伊22日发表公开信,指认中东地区的亲美势力发动这次袭击。伊朗外交部长穆罕默德·贾瓦德·扎里夫在社交媒体“推特”发文,说发动袭击的恐怖分子得到“外国政权”招募、训练、武装和资助,“地区恐怖活动资助者及他们在美国的主使应当承担责任。”
伊朗总统哈桑·鲁哈尼誓言铁腕回应袭击。他说,即便承受美国施加的压力,伊朗绝不会削弱国防发展,反而将不断强化弹道导弹打击能力。
鲁哈尼当天晚些时候启程前往美国纽约,出席联合国大会。按伊朗总统办公室说法,鲁哈尼在美期间,不会与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会晤。
(实习编辑 杨恬 责任编辑 谢宝莹)

原创伊朗欧洲袭击计划疑云起,中东战火外溢欧洲是真是假?
以色列指控伊朗计划对欧洲的以色列目标实施袭击,引发了国际社会对中东战火扩散甚至波及欧洲的担忧。
2025年6月20日,以色列情报机构公布消息称,伊朗正筹划针对多个欧洲国家境内的以色列目标展开攻击。这些目标包括在欧洲机场的以色列航空航班和驻外的大使馆与领事馆。目前,伊朗方面对此尚未做出回应,但以色列的指控已经引发了国际社会对中东局势扩展至欧洲的广泛忧虑。
以色列方面指出,伊朗计划袭击的目标范围广泛,并因此加强了安全防范措施。以色列决定派遣特种部队和情报人员前往欧洲加强监视,同时撤离了在欧洲地区的10万名公民,并与各个欧洲国家共享相关情报。然而,这种举动似乎更像是一种表面功夫,实际上,以色列的防空系统已经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所剩的拦截弹药库存已不足以支持更长时间的防御,预计仅能维持10天左右的运转。
自6月13日起,以色列与伊朗之间的冲突持续加剧。14日晚,伊朗发射导弹攻击以色列的军事和能源设施,紧急情况下,以色列空军随即对伊朗的一处军事基地实施空袭,并声称已经击毙了一名伊朗核科学家。选择欧洲作为攻击目标,伊朗意欲对以色列施加威慑并增加国际舆论压力,同时也可视为对以色列历史行为的一种报复。
以色列国防部长表示,将会持续对伊朗实施打击,并可能扩大攻击的范畴。然而,这种言辞多半被外界解读为声势浩大的虚张声势。欧洲各国在表面上声称要避免冲突的升级,内部却存在不同的意见,对以色列的行为并未显露出明确的谴责。此外,美国对伊朗施加制裁并发出威胁,意在防止该国发展核武器,然而在以色列的强硬立场下,俄罗斯虽然希望能够居中斡旋,但却并未得到响应,且在美国的主导下,俄罗斯的调停尝试也显得无能为力。
如果伊朗真正对以色列的客机发起袭击,全球航空业将陷入一片混乱,诸多航线和船只也将受到波及。此外,若以色列对伊朗的核设施发起攻击,势必会使核安全局势变得更加严重,核扩散的风险也将大幅提升。这场冲突不仅造成人员伤亡,如果蔓延到欧洲,将可能引发新的难民潮,加剧全球的安全与人道主义危机。
伊朗欧洲袭击计划疑云起,中东战火外溢欧洲是真是假?
以色列指控伊朗企图袭击欧洲的以方目标,中东战火外溢引发广泛担忧。
2025年6月20日,以色列情报机构发布声明称,伊朗正在筹划针对欧洲多个国家境内的以色列目标进行袭击,包括以色列航空在欧洲各大机场的飞机以及驻外的使领馆等关键设施。尽管伊朗方面尚未对此做出回应,这一指控已令国际社会对中东冲突扩展至欧洲感到深切忧虑。
以色列表示,伊朗锁定的目标相当多,因而决定加强安全措施,派遣特种部队和情报人员前往欧洲进行监视。同时,以色列还决定撤回在欧洲的10万公民,并主动与欧洲各国共享情报。然而,这一系列反应似乎只是表面功夫,毕竟以色列的防空系统在拦截伊朗导弹的情况下已近乎承受极限,当前可用的拦截弹库存仅剩约十天的时间。
自6月13日起,以色列与伊朗之间的冲突不断升级。到14日晚上,伊朗开始对以色列的军事和能源设施发射导弹,以色列则迅速展开空袭,针对伊朗的军事基地进行猛烈打击,并声称成功击杀了一名伊朗核科学家。伊朗选择欧洲作为攻击目标,意在对以色列施加威慑,寻求国际社会的关注,同时也是对以色列过去行为的一种报复。
以色列国防部长宣称将持续打击伊朗的行动,甚至可能扩大打击的范围,然而这一说法似乎更像是强势表态。在这一紧张局势下,欧洲国家虽然口头上表示希望避免冲突的升级,但内部对此的看法各异,对以色列的行动却没有给出明确的谴责。与此同时,美国对伊朗实施制裁,并频频威胁其行动,目的在于阻止伊朗发展核武器。而俄罗斯试图在此局势中发挥斡旋作用,但由于以色列的冷淡态度,加之美国主导的背景,俄罗斯的干预似乎也难以奏效。
如果伊朗真的袭击以色列的客机,那么全球航空业将不可避免地遭受重大影响,许多航线和船只都可能受到牵连。此外,以色列如果对伊朗的核设施实施攻击,核安全形势将会恶化,核扩散风险也随之提升。不幸的是,这场冲突已经导致不少无辜平民的伤亡,如果局势扩展进入欧洲,极有可能引发大规模的难民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