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卦中心 >> 正文

青岛回迁安置房:多方努力提升交付品质

更新时间: 2025-07-12 14:17:08

阅读人数: 283

本文主题: 全家一起来黄霞徐家大团圆

近期,张村河片区安置房项目喜讯连连。12月4日,该片区内的刘家下庄社区居民迎来了激动人心的时刻,距离社区进行的抓阄活动仅过去了短短4天,大家就开始陆续领取新房的钥匙。

据了解,张村河片区安置房项目分为南岸的4个安置区项目和北岸的8个安置区项目,此次顺利交付的刘家下庄社区是南岸四大项目之一。在此之前,11月16日,张村河南社区也实现回迁。李家下庄、孙家下庄等另外两个安置区也将于春节前完成回迁。值得一提的是,南岸安置区的回迁工作都较原定计划提前半年启动。北岸的8个安置区,则已制定了详细的规划,预计在未来两年内全面完成回迁。

“真没想到在回迁抓阄结束没几天,我们就能交房拿钥匙了,比预期提前了好多,我们终于能‘回家了’。”在刘家下庄社区交付现场,居民毕先生激动地说道。

刘家下庄安置区项目分东西两个小区。据了解,该社区于11月30日举行回迁抓阄仪式,12月4日上午,交房工作正式开始,这样的交付速度,让居民们颇为欣喜。

记者在刘家下庄社区看到,一栋栋楼房错落有致,宽敞的小区大门、优美的景观、整洁的路面,儿童游乐设施、休憩健身场所等一应俱全。交房现场气氛热火朝天,居民们回家的热情持续高涨。

“今天真是太激动了,我午休时间来看了一次房子,下班后又和家人一起来到现场。”居民王女士兴奋地说,“抓阄那天,我们幸运地拿到了一套90平方米和一套110平方米的房子,户型、楼层和采光都非常理想,全家都非常满意。”

社区宣传委员王红梅介绍,交付工作持续到12月8日,将有478户社区居民完成新房的交接手续。仅12月4日当天就有200余户居民现场办理手续,领取了新房钥匙。

不少拿到新房钥匙的社区居民,已开始筹备装修。“提前交房让我们心情激动,终于可以和久违的邻居朋友们团聚了,我们都计划尽快装修,争取明年三四月份就能搬回来。”毕先生满怀期待地说,“大家能聚在一起,心里暖洋洋的,生活真是越来越美好了。”

在市场需求不断升级和国家、省、市对高品质住宅的大力支持下,“回迁户”对住宅的需求也发生了转变,从追求单纯的数量转向更加注重房屋面积、质量以及小区的整体品质。刘家下庄居民王女士说:“交付前,我们验过房子,整体品质很好,已超过我们预期,身边很多买房的朋友也说,我们小区的安置房品质不输商品房。”

生活便利了,百姓才能更“安居”。据了解,刘家下庄社区周边设置了综合配套楼,包含农贸市场、体育中心等配套服务,给居民生活提供极大便利,同时还设有文化活动中心、健身广场等公共设施,可以为居民提供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

在交房现场,地下停车位抓阄工作也在同步进行,居民可在现场对应楼号的抓阄箱内抓取停车位。从社区居民了解到,从前的刘家下庄社区道路状况复杂,停车也比较困难。但在安置区建设完毕后,停车难问题也将迎刃而解。刘家下庄安置区采用全地下停车、人车分离设计,“我们抓阄获得的停车位也是距离合适、非常便利的,这就正好解决了从前停车、出车困难的问题。”居民王女士表示。

青岛尚曜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黄霞表示:“总体来看,张村河片区的安置房项目不仅在硬件设施上达到了高标准,软服务也同样走在了前列。通过优化设计、提升质量、引入优质物业、加强科技应用等措施,该项目不仅实现了‘安居梦’,也为居民提供了更高质量的幸福生活。”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近年来,青岛回迁安置房出现很多可喜的变化,交房品质也得到明显地提升。

为规范安置区交房回迁组织工作,崂山区张村河两岸区域开发建设指挥部组织崂山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中韩街道、区城市更新推进中心等相关单位,实施“1375”工作法,围绕验收整改、交房、维修保障三个阶段,分首轮查验、二轮查验、物业移交、抓阄定位、交房陪验、维修、评价7个步骤,制定标准化工作流程,成立5个专业小组,全力保障、协同推进张村河片区安置区项目验房交房工作,确保安置房品质交付。

在加速推进城中村改造的同时,坚持通过完善配套服务、优化产业空间等持续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引入优质产业,统筹实现土地集约利用、产业空间拓展、城市功能完善和人居环境提升。

如城阳区殷家社区以建设人民满意“好房子”为目标,采用现代设计风格,景观设计中融入了渔船、晒麦场、古盐井等老物件和老场景,配套建设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老年服务站等,让居民既能留住乡愁,又能享受现代城市文明。

在崂山区张村河片区城中村改造项目中,优先建设片区路网、管网、停车场等市政配套设施,统筹推进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安置区周边青岛大学附属中学崂山学校、张村河生态修复和环境整治提升工程一期先行启动区建成,株洲路全线贯通,崂山区人民医院、崂山文化艺术中心等加快推进,不断优化周边居住环境。

从市住房城乡建设局获悉,我市2024年计划改造138个村,涉及村(居)民户数8.1万户,建设安置房12.3万套,基本建成4万套。截至目前,27个村、2.5万套已封顶,7个村、4300户完成回迁,10个村、9000户完成抓阄分房。持续到年底,全市将发起本年度回迁热潮,城阳区、西海岸新区、即墨区等至少4个村庄将陆续回迁,加快实现百姓安居梦。

城中村改造是事关城市更新进程及居民切身利益的重大民生工程,是城市蝶变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市住房城乡建设局住房发改处处长李克先表示,接下来,青岛市将继续办好与居民切身相关的“心头事”和事关社会经济发展的“要紧事”,以更有效的举措不断加快安置房及配套设施建设和回迁安置进度,不断增强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树立高标准、高质量意识,确保回迁工作有序稳步推进,让回迁居民真正“搬”进幸福生活。(文字/张欣然 责编/徐晶 美编/时彦丽 审读/苗玲 林兢)

青岛回迁安置房:多方努力提升交付品质

张村河片区安置房项目喜讯连连

近期,张村河片区安置房项目喜讯连连。12月4日,该片区内的刘家下庄社区居民迎来了激动人心的时刻,距离社区进行的抓阄活动仅过去了短短4天,大家就开始陆续领取新房的钥匙。

据了解,张村河片区安置房项目分为南岸的4个安置区项目和北岸的8个安置区项目,此次顺利交付的刘家下庄社区是南岸四大项目之一。在此之前,11月16日,张村河南社区也实现回迁。李家下庄、孙家下庄等另外两个安置区也将于春节前完成回迁。值得一提的是,南岸安置区的回迁工作都较原定计划提前半年启动。北岸的8个安置区,则已制定了详细的规划,预计在未来两年内全面完成回迁。

“真没想到在回迁抓阄结束没几天,我们就能交房拿钥匙了,比预期提前了好多,我们终于能‘回家了’。”在刘家下庄社区交付现场,居民毕先生激动地说道。

刘家下庄安置区项目分东西两个小区。据了解,该社区于11月30日举行回迁抓阄仪式,12月4日上午,交房工作正式开始,这样的交付速度,让居民们颇为欣喜。

记者在刘家下庄社区看到,一栋栋楼房错落有致,宽敞的小区大门、优美的景观、整洁的路面,儿童游乐设施、休憩健身场所等一应俱全。交房现场气氛热火朝天,居民们回家的热情持续高涨。

“今天真是太激动了,我午休时间来看了一次房子,下班后又和家人一起来到现场。”居民王女士兴奋地说,“抓阄那天,我们幸运地拿到了一套90平方米和一套110平方米的房子,户型、楼层和采光都非常理想,全家都非常满意。”

社区宣传委员王红梅介绍,交付工作持续到12月8日,将有478户社区居民完成新房的交接手续。仅12月4日当天就有200余户居民现场办理手续,领取了新房钥匙。

不少拿到新房钥匙的社区居民,已开始筹备装修。“提前交房让我们心情激动,终于可以和久违的邻居朋友们团聚了,我们都计划尽快装修,争取明年三四月份就能搬回来。”毕先生满怀期待地说,“大家能聚在一起,心里暖洋洋的,生活真是越来越美好了。”

在市场需求不断升级和国家、省、市对高品质住宅的大力支持下,“回迁户”对住宅的需求也发生了转变,从追求单纯的数量转向更加注重房屋面积、质量以及小区的整体品质。刘家下庄居民王女士说:“交付前,我们验过房子,整体品质很好,已超过我们预期,身边很多买房的朋友也说,我们小区的安置房品质不输商品房。”

生活便利了,百姓才能更“安居”。据了解,刘家下庄社区周边设置了综合配套楼,包含农贸市场、体育中心等配套服务,给居民生活提供极大便利,同时还设有文化活动中心、健身广场等公共设施,可以为居民提供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

在交房现场,地下停车位抓阄工作也在同步进行,居民可在现场对应楼号的抓阄箱内抓取停车位。从社区居民了解到,从前的刘家下庄社区道路状况复杂,停车也比较困难。但在安置区建设完毕后,停车难问题也将迎刃而解。刘家下庄安置区采用全地下停车、人车分离设计,“我们抓阄获得的停车位也是距离合适、非常便利的,这就正好解决了从前停车、出车困难的问题。”居民王女士表示。

青岛尚曜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黄霞表示:“总体来看,张村河片区的安置房项目不仅在硬件设施上达到了高标准,软服务也同样走在了前列。通过优化设计、提升质量、引入优质物业、加强科技应用等措施,该项目不仅实现了‘安居梦’,也为居民提供了更高质量的幸福生活。”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近年来,青岛回迁安置房出现很多可喜的变化,交房品质也得到明显地提升。

为规范安置区交房回迁组织工作,崂山区张村河两岸区域开发建设指挥部组织崂山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中韩街道、区城市更新推进中心等相关单位,实施“1375”工作法,围绕验收整改、交房、维修保障三个阶段,分首轮查验、二轮查验、物业移交、抓阄定位、交房陪验、维修、评价7个步骤,制定标准化工作流程,成立5个专业小组,全力保障、协同推进张村河片区安置区项目验房交房工作,确保安置房品质交付。

在加速推进城中村改造的同时,坚持通过完善配套服务、优化产业空间等持续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引入优质产业,统筹实现土地集约利用、产业空间拓展、城市功能完善和人居环境提升。

如城阳区殷家社区以建设人民满意“好房子”为目标,采用现代设计风格,景观设计中融入了渔船、晒麦场、古盐井等老物件和老场景,配套建设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老年服务站等,让居民既能留住乡愁,又能享受现代城市文明。

在崂山区张村河片区城中村改造项目中,优先建设片区路网、管网、停车场等市政配套设施,统筹推进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安置区周边青岛大学附属中学崂山学校、张村河生态修复和环境整治提升工程一期先行启动区建成,株洲路全线贯通,崂山区人民医院、崂山文化艺术中心等加快推进,不断优化周边居住环境。

从市住房城乡建设局获悉,我市2024年计划改造138个村,涉及村(居)民户数8.1万户,建设安置房12.3万套,基本建成4万套。截至目前,27个村、2.5万套已封顶,7个村、4300户完成回迁,10个村、9000户完成抓阄分房。持续到年底,全市将发起本年度回迁热潮,城阳区、西海岸新区、即墨区等至少4个村庄将陆续回迁,加快实现百姓安居梦。

城中村改造是事关城市更新进程及居民切身利益的重大民生工程,是城市蝶变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市住房城乡建设局住房发改处处长李克先表示,接下来,青岛市将继续办好与居民切身相关的“心头事”和事关社会经济发展的“要紧事”,以更有效的举措不断加快安置房及配套设施建设和回迁安置进度,不断增强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树立高标准、高质量意识,确保回迁工作有序稳步推进,让回迁居民真正“搬”进幸福生活。(文字/张欣然 责编/徐晶 美编/时彦丽 审读/苗玲 林兢)

最远一单外卖来自娇妻的爱饿了么小哥春节坚守城市传递爱

今年春节,为了赚更多钱,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外卖小哥谢宏选择留在杭州继续跑单,晚点回家。留守在家的妻子黄霞与谢宏已有一年未见面,为了给丈夫一个惊喜,也为了带去一份家乡的味道,黄霞在老家亲手做了谢宏最爱吃的小炒肉,乘坐高铁从老家来到杭州,跨越700多公里,在饿了么春节蓝骑士答谢宴上给丈夫送去一份特殊的“外卖”,两人一起提前团圆过年,获得许多人的点赞和羡慕。

谢宏是湖北人,2005年就来到杭州打拼。杭漂十多年,做过很多不同的工作,三年前,谢宏成为了一名饿了么蓝骑士,工作也渐渐稳定下来。家人都在湖北老家,他孤身一人在杭打拼,无论刮风下雨他基本都是全勤,常常晚上跑单到凌晨两点才回到出租屋,第二天睡醒又出去工作。三年来他跑了40000多单,年年是他们站内的“单王”。

由于工作的流动性,谢宏没有固定的就餐地,而且午饭一般都在两点后——要先结束午餐送餐高峰。“跑单到了哪里就在哪里吃饭。”谢宏称,“在路上随便吃点什么的情况也有。”家乡口味偏好重口,尤其喜欢辣,来杭州三年他仍然不能适应杭州偏甜、偏清淡的口味。在外打拼,谢宏最想念的还是那口妻子做的小炒肉片。

接单空隙,谢宏会跟家人联系,逢年过节时他最为想念家人。春节期间客单价高,外卖员又少,为了多挣点钱,谢宏决定今年春节不回家,留守在杭州跑单,将来再找机会“错峰”回家。谈及妻子,他神色有些黯然,称自己与妻子已有一年多未曾见面,话语中有对家人的愧疚。

远在湖北老家的妻子黄霞得知丈夫今年不回家过年后,做了一个决定:送外卖到杭州陪丈夫提前过年。她做了丈夫最爱吃的小炒肉,买了到杭州的车票。打包盒里满满的辣椒是谢宏“魂牵梦萦”的红,是他舌尖上的乡愁。

当晚六点多,妻子黄霞到达杭州东站,出发去饿了么春节蓝骑士答谢宴。这是饿了么专门为今年春节不回家的骑手准备的年夜饭。一边宴会正在进行,另一边黄霞已到达餐厅,将“外卖”交给服务员加热。黄霞从老家带来的小炒肉将重新装盘和其他菜肴一起被呈上,对此谢宏并不知情。

“这个不错,你们尝尝。”当妻子的小炒肉被服务员端上来,谢宏吃了很多,连连称赞这是家乡的味道。而当妻子出现在面前时,他难掩又惊又喜之情,生性腼腆的他羞于表达,惊喜和幸福都在简单的一句“这我老婆”和大口吃菜中。“今天来的目的就是来看看老公,虽然他春节不能回来,也能吃到他最喜欢吃的家乡菜,”黄霞说,“看他吃的这么开心特别值。”

饿了么春节蓝骑士答谢宴,在风雨里辛苦了一整年仍留守城市的的骑士们互诉衷肠,道尽这一年里的酸甜苦辣,共同举杯奔向新的一年的阳光大道上。谢宏说:“希望在异乡打拼的人也能跟我们一样团团圆圆,过个团圆年。”

标签: 现代 骑士 空间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