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新闻 >> 正文

细想全是漏洞

更新时间: 2025-07-13 13:59:39

阅读人数: 548

本文主题: 十九年间谋杀小叙解析

前两部写的真好,文笔扎实,读来酣畅淋漓。尤其写站岗宿舍和尸池,真是当恐怖小说看了,越看越尽兴,五星拿去。

随着柳絮和费结婚,故事就有点裹脚布的味道了。女主寻求拍档,文章的镜头就不是全景了,只跟着柳走,柳说啥就是啥。也不知道咋回事,柳就说费要把他抓进精神病院。然后柳住的地方不用逃,与人一见面就要逃。还有上帝视角发信息的人,到结局都没有说出来。作者是忘了么?马德出现的也很尴尬。五分之四他都没怎么出场,你告诉我这个凶手是因为不喜欢文人品所以毒杀了她的全班同学,领头人是前五分之四都没怎么出场的两名同学。然后为圆同学的动力,又强行加戏。这些理由好像再跟我说,不是这样的,作者把我们强扭下来的。十来个同学,共同参与,有的利益关系很少,长时间没有一句闲言碎语,太不真实了。你以为是你的利器,也可能是别人向老师报告的青云之梯。太假了。故事里表示有的人沉默,没有投毒,可是又有个画满符号的桌面,大家每天都要去看一看么,大家又都是怎么投毒的呢?后期文盯得这么紧。反正好像处处有漏洞。

有句话说的好,动力的扎实,是故事的灵魂。你文笔流畅故事框架好,凶杀原因不值推敲,那整个就是闹着玩呢。看到后面挺失望的。

细想全是漏洞

你可以一口气读完,不行,就分成两口气

【装帧(8)/10】【文笔(16)/20】【诡计(28)/30】【阅读体验(38)/40】【总分(90)/100】

其实看完这本书已经过去了一周的时间,当初看到豆瓣广播觉得读完一本书测评的体验会有乐趣,于是报名参加也有幸选中。不日收到书,拿在手里感觉有个全新的故事开始在眼前展开了。

首先说书本的装帧设计感觉,个人感受很符合这样的悬疑推理小说调性,最初没有太明白封壳不规则的边是为何,读的时候也习惯取下封面壳直接拿着内页阅读,内页可以180度摊平,纸张也比较舒服,很久没有读完一本纸质书,那种感受久违了。某天看着床边的书封面,觉得三角形状好像张开嘴在呐喊的样子,之后看到说明原来就是这样设计的意图,一个人在呐喊,那一竖圆孔看作一串眼泪。这个人是谁?这个人可以是书中的任何人。

最初是晚上睡前开始读,结果缓缓地开始有了点紧张感,一边读书的时候脑海中就自动脑补出很多画面,着实被那一幕书中情节吓到了,想象一下如果晚上当你沉睡之后,有人正靠近你的脸睁大着双眼瞧着你······这种扑面而来的诡异和压抑感,真的是不能深想。读完这一节,我记得那天晚上我爬起来把卧室门进行了一下反锁,额,真的是有些神经质,已经自己住多年的我居然会被这一段吓到。

还有对于尸池那一段的描写,脑补出那些画面,真是被吓到了,虽然看过不多的恐怖故事,推理小说,这样的情节描写是新颖大胆的,感受到作者的创新,觉得是个很有想法的人。

对书里的很多人物,在刚开始阅读的时候我都没有代入很情感。当故事开始讲到第二部分,知道了开篇死去的那个优秀人物的过去与童年种种,我开始有点讨厌这个人物。

不禁开始想,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你出生的家庭环境无法选择,但是你可以选择自己长成一个怎样的人吧,为了出人头地无可厚非,为了在没有存在的家庭中寻找到自己的价值而博出位无可厚非,但是你可以用一些“善良”的方式。我不喜欢一些太过聪明的人,太过聪明的人觉得自己可以控制全世界,主导周围所有人的观感隐瞒自己的不堪,但这些事你一旦开始,开了头没有回头路。这个人物角色的塑造在我看来是成功的,我想应该有不少看过书的人有同情有可怜有惋惜有讨厌。

对于书中的感情线,感受有点莫名其妙的部分是柳絮的老公对柳絮,以及郭慨对柳絮。不晓得怎么突然就生发出的爱意与杀意。可能是铺垫不够多吧,有种勉强的感觉,但是也挑不出很多毛病。故事还是可以发展下去的。

比较赞赏书中通信部分的设计,用手写信纸的形式来展现,更加有种浸入式阅读体验,是不错的。但是装帧设计上的外壳一旦拿下来,等读完整本书再想套上去就没有那么百分百贴合了。

感觉很多推理小说都是借推理悬疑之名,说人性的复杂人心的叵测。

能够读完这本书,想到一些深层次的东西,而抛开了对情节故事的恐惧,这是读完此书很好的感受。

真实性与细节完成度

以前很喜欢看那多的手记系列,特别爱他从真实新闻延伸到科幻的设计,觉得既有趣又魔幻,有种现实与想象交错的乐趣。

可是这次的临场感更像是一场噩梦。

虽然没有直接点出,一开篇读者就很容易将整个故事与朱令案挂钩。都是天之骄子考入极好的学校、都是在学校里被铊投毒严重侵害健康、都有一个早早故去的姐姐……

那么,将“主人公”的面貌刻绘得阴森,实在是让人免不了联想到真实的案件,从而对本书起了疏远质感。

从小说承载的内容来说,个人觉得那多是潜心研究了很久的。

从柳絮的成长环境,到文秀娟的成长环境,再到隔壁聋婆甚至郭慨,那多向读者展示了形形色色的代际关系,教育方式的不同让孩子们变得或懦弱、或叛逆、或冷漠,延伸到社会之中,向蛛网一样蔓延开去,假使举目望去,眼见尽是背着累累伤痕奋斗着的同辈。

若从小说本身来讲,稍稍有些逊色。

当故事的主视角从柳絮身上转移到文秀娟身上时,我觉得,那是那多为了故事的完整性做的妥协,但它同样给读者以不适。

文秀娟的最后一封信让那个阴狠的角色设定变得飘忽,而马德忽然之间加重的戏码显得过于潦草。至于匆匆忙忙转入“东方快车”,明知费志刚有情而依然带在身边颇有信心地“以一敌二”与“死于话多”……在布局上有着肉眼可见的仓促。

综上,这是一本野心勃勃的作品,但说到底,作者还需要更仔细地掂量书中“真实”的分量,更耐心地推敲整个故事的走向。

标签: 老师 恐怖 悬疑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