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慈欣――科幻黄金时代的落幕者
近年来,科幻作家刘慈欣(下文称大刘)因作品《三体:地球往事》获雨果奖而被人广知,随着人们对他关注的增加,他许多其他优秀的作品如《球形闪电》《朝闻道》等也被人挖掘出来,其中根据短篇小说《流浪地球》改编而成的科幻电影也将定档明年春节。因大刘引起的市场短暂的繁荣,让人们以为科幻文学的春天就在眼前,却不知提供繁荣的土壤已经荒芜,科幻黄金时代的光辉也早已暗淡,而大刘,便是这时代的落幕者。
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末的30年间,是世界科幻文学的黄金时代,其中涌现了一大批影响深远的佼佼者,他们的杰作都让人惊叹不已,而在这些大家之中,克拉克、海因莱克、阿西莫夫又被称为三大巨头。其中他们的作品如《2001年太空漫游》《基地系列》《银河帝国三部曲》等至今都广受欢迎。
大刘作为当代中国科幻小说作家的领军人物,其风格作品深受科幻黄金时代作家的影响,他擅长于用冰冷的法则去构造一个恢宏的宇宙,将人类与宇宙的命运都安排在其笔下,令读者沉浸其中,欲罢不能。《三体系列》是他典型的代表作之一,书中接连不断的超绝奇想、一系列的宇宙法则就如一场饕餮大宴使人的思绪得到最大释放,让人赞叹不已又回味无穷,他极尽想象力地创造出智子、降维打击、宇宙社会学、宇宙归零等概念,然后用电影慢镜头般的笔触,雕刻家般的手法,向我们描绘了宇宙之绚烂而冰冷以及巨大的未知,而最后宇宙又在笔下毁灭而新生,回归田园时代,这也是最大的艺术之美,美学与物理学终合二为一。
他的作品中除了对宇宙世界恢弘的猜想外,还有一种近乎绝情般的“理性”。在《朝闻道》中无数世界顶级的科学家为了一窥宇宙的终极奥秘,义无反顾地选择抛弃自己的生命与亲情,走向“真理祭坛”,朝闻道,夕可死;《吞食者》中的恐龙文明为了种族生存而四处吞噬,流浪星系中,只因“自己生存是与征服和消灭别人为基础的,这是这个宇宙中生命和文明生存的铁的法则”,但回首时也会留下一声“哪里是家呦”的叹息。如上所述,他的作品总会将科幻与道德结合,在冰冷法则的框架下,让读者思考道德存在的意义。
因其硬科幻的写作风格,大刘常常被人称为古典科幻主义作家,确实,他的写作风格与六七十年代黄金时代的风格有着神似之处,大刘在采访中也承认自己深受阿西莫夫的影响,但时代已开始改变,现在科幻文学主流转向了人文科幻、软科幻,去年获得雨果奖的《北京重叠》便是最好的证明,其中对于折叠空间的描写只有寥寥几笔,但对社会矛盾与人文情怀的墨笔却占主要部分。当然,这种时代的转变是有现实原因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现代科技的飞跃使人们对科技充满了神秘感,在肥沃土壤的催生下,硬科幻快速发展,但如今热潮已退去,整个行业的创作热情已经降低,写作主流开始向符合社会主流的人文领域探索。
大刘的作品的出现,不仅让我们看到中国科幻文学的崛起,更是给世界科幻文学一份惊喜,人们在惊叹那挑战人类想象力作品的同时,也不禁被勾起对那个科幻大家辈出时代的回忆,但那个时代终将落幕。而大刘是那个黄金时代的继承者与落幕者,但这并不是遗憾,反而,这是一名睿智者最终的孤独的荣耀。

瑰丽精致的中国古典科幻故事
谁能想到,我本来是想看点科幻题材的短篇故事放松一下,但没有想到这本由八个故事组成的科幻小说《宛转环》,却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之前我并没有看过慕明写的小说,吸引我的是封面用中国元素组成的一个无穷大的符号。我极少见过用中国传统元素风格来展现的科幻作品,但我打开这本书,看了第一篇以第一人称口吻的伪自序的时候,我就被打动了。
这一篇伪自序的题目叫做《从猿到神》。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作者以自身经历写的一篇回忆录式的科幻小说。
这篇小说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我”从小到大,成为拥有现在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青年,期间自己看到的和感受到的。从自己小时候听到《长发妹》的故事的稚嫩思考,到长大之后去观察自然所感受到原始的自然力量,然后把这些神话、自然、园林、建筑,人文都揉成碎,成为了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之后,“我”开始面临人工智能的崛起,又再次引发了关于生命和智能的思考。
这篇故事写于2020年,那时候看,还是一个科幻故事,但在现在读起来,却更像是一个现实的讨论。
2023年初,全球最热门事件,就是ChatGPT的出现。人们才发现,如今让人工智能写小说已经成为了可能。也许过不了一年,两年,我们就能读到全人工智能所撰写的非虚构和虚构类作品。
人类作为大自然的产物,又亲手发明了人工的智慧体。在这样史无前例的大时代背景下,人类又该如何与人工智能相处?人工智能是否拥有与自然生命同样的地位?到现在科学家们都没有达成一个共识。而人类所面临的是比以往所有的情况都更加复杂的未来。作者对自身,对科技的发展以及对于自然界的反思,都在共同讨论这一个问题。这也许是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也是另一个时代的落幕。
而这本书的同名小说《宛转环》,其实类似于东方的莫比乌斯环。它用一种十分优雅别致又富含东方意味的手法来描述了一个科幻故事。读完之后,不禁让人开始思考,这样的故事对于古代人来说,究竟是一种神话还是一种古典的畅想?
这又不禁让我想起了中国古代的一个著名的故事,庄周梦蝶。那蝴蝶的世界是不是庄周的另一个平行时空?
除了这些古典科幻作品之外,也有几篇以现代为背景的科幻作品。作者所涉及的作品题材范围非常的广泛。有些作品能在其中感受到怀旧作品的年代感,也有的作品能够让人回忆起童年时候所度过的悠闲岁月。
作者关注大自然也拥抱创新,他所关注的事物都能十分圆融地展现在他的作品之中,让读者在阅读这些作品的时候,感慨于作者的兴趣之广。
为什么这部短文集要以《宛转环》来作为书名,其实从这些作品中也可见一斑。无论是以何种背景下所描写的故事,到最后都如同莫比乌斯环一样回到起点,犹如布下了一张无形的大网,让读者在这张网中既能窥探到网外的世界,但最后发现自己依旧在这张网中不断的往复。
不得不说,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阅读体验,森见登美彦曾经说过:有趣即正义。那么至少在有趣这个方面慕明是做到了。
一百年前的日式古典科幻,你读过吗?
前几年我在《科幻世界》某站的分享里看到一篇讲日系科幻起源与发展的文章,它当时扫除了我脑中这方面的知识盲区,是真的令我受益匪浅。 这篇文章至今躺在我的收藏夹里,它的作者贾雨桐,就是这本《次元的漂流:日本文豪科幻集》的译者之一。 (我凭印象在收藏夹里扒拉出那篇文章时别提多有成就感了,我真的惊叹于“我竟然能在几年后读到这位作者翻译的日本古典科幻”这件事!) 尤其是这本《次元的漂流》收录的篇目几乎都是首次在国内翻译出版的,是从前想要了解都没有汉化、难以触碰的领域。 从这一点上看,这本书是真的做到了将这段空白填补完善,让我和更多的书友们可以通过这本书去了解日本SF(Science Fiction,即科幻小说)是如何从战前的萌芽阶段一步步迈入战后的黄金时代的。 . 《次元的漂流》将日本科幻文学以1945年的战败为界,分为了「战前古典科幻」与「战后现代科幻」。 因本书旨在着重展现“古典科幻”,就将战前以日本不同年代更细致的划分——从明治时期(1868-1912)到大正时期(1912-1926)再到昭和前期(1926-1945),每个阶段都收录了可以代表当时日本SF的名家名作。 . 押川春浪、中山忠直、直木三十五、谷崎润一郎、海野十三、兰郁二郎、宫泽贤治、佐藤春夫、梦野久作、小酒井不木、大下宇陀儿、广濑正——《次元的漂流》收录了这12位作家的16篇作品,都是篇幅在20多页的短篇“软科幻”小说,多数文风细腻缱绻,着重探讨的都是人的情感与选择,非常好读的同时亦引人深思。 . 这其中最先镇住我的,就是谷崎润一郎的《魔术师》了。 这篇以现在的标准来衡量的话,其实不太能称之为「科学幻想」,它异常“玄学”的描写了一对情侣进入异次元空间体验——至于这个诡秘的空间是如何存在的,并不是文中想要揭秘的方向233。 谷崎润一郎的文字就像是流淌着的印象派艺术品,甚至让我无法分清自己究竟是在哪个节点就被拽紧了那个漩涡版的梦境。 原来,科幻小说还能这么写。 原来,日式古典科幻,是这么迷人。 . 而因为时代局限性在,在这些百年前就写就的古典科幻作品中我们并不能看到高概念这种属性,甚至还有在当时被认为是真理,但在如今已经被推翻的天文物理常识。 但饶是如此,这本《次元的漂流》我仍然看的津津有味,吸引我的更多是透过故事传达出来的历史风情与前人思想。 一定是先有「古典科幻」的积淀,才会有「现代科幻」的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