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瑶姬女尸
关于《山海经》中记载的炎帝之女瑶姬,的确是一个值得细究的人物,围绕在她身上有着种种谜团,一方面她既是天帝之女,却未嫁身死;另一方面又是巫山神女,曾经与楚两代君王行云雨之事。
《山海经》中的瑶姬,虽然并未直言是炎帝之女,但同为战国时期的典籍中(宋玉《高唐赋》),将其认定为“炎帝之季女”,也即是炎帝的小女儿,所以我们也就不纠结她和精卫,到底谁才是炎帝的“最小棉袄”了。
《中山经》:又东二百里,曰姑媱之山,帝女死焉,其名曰女尸,化为草,其叶胥成,其华黄,其实如菟丘,服之媚于人。
我们关注的是瑶姬奇特的生命转化过程,在她身死之后,化为了草,这种草特殊而且关键,我们着重说一下:
此花又名右詹草,是炎帝之女瑶姬精魂所化,叶子一层层紧密生长,花为黄色,果实和菟丝类似,有着一种缠绵的意味,服用之后会变得明媚动人,令人迷恋。
《太平御览》卷二九九引《襄阳耆旧记》:“我帝之季女也,名曰瑶姬,未行而亡封巫山之台。精魂依草,寔为茎之;媚而服焉,则与梦期。所谓巫山之女,高唐之姬。
看得出来,炎帝之女死后都不一般,精卫是化作了鸟,而瑶姬则是化为了草。这种死后身化万物的属性,极有可能与炎帝具备太阳神的神格有关。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可以很好地将瑶姬“女尸”与《山海经》中的“女丑之尸”区分开来。
《海外西经》女丑之尸,生而十日炙杀之。在丈夫北,以右手鄣其面,十日居上,女丑居山之上。
所谓“女尸”并非“女丑之尸”的简称,而是指帝女死后的那种独特的生命状态。而女丑之尸在这里是举行祭祀求雨的巫女,因为如果是死人的话,就也不会有后面“生而十日炙杀之”的说法。
可能正是因为在《山海经》中出现了炎帝之女瑶姬“死后化草”,而且这种草还“服之媚于人”,所以在战国时期宋玉的笔下,便将她作为巫山云雨的主角,将“云雨”意象与宗教巫术完美融合,创造出文学上的经典之作《高唐赋》与《神女赋》。
玉曰:“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宋玉《高唐赋》中的先王,一般认为是楚怀王,当时他游至高唐,有巫山女神于梦中自荐枕席,怀王因此与之共赴巫山、行云雨之事。看得出来,这里的巫山女神性格奔放、感情热烈。
而楚襄王听了自家老爹的艳遇之后也心动不已,于是让宋玉也帮他找机会和巫山神女见面,谁料《神女赋》中这位女神却再难亲近,她变得高贵典雅,持礼自重,果断拒绝了楚襄王的求爱之举,但是却将一颗真心全部托付之。
《神女赋》:望余帷而延视兮,若流波之将澜。奋长袖以正衽兮,立踯躅而不安......欢情未接,将辞而去;迁延引身,不可亲附。似逝未行。
因为宋玉的这篇经典之作,巫山云雨”便从此成为了一层薄纱,遮盖在男女之间不可描述之事上,成为隐晦与唯美的代称。而闻一多先生曾写过一篇《高唐神女传说之分析》,他认为巫山神女是楚民族的第一位母亲神,和中原文化中的女娲等人相同。
而巫山神女掌管着行云布雨,一方面可以理解为是造福于农业社会的神祇,也可以理解为掌管男女仲春高媒祭祀的生育之神。因为,古人信奉基于“相似律”原理上的“模拟巫术”。
《周礼·地官·媒氏》:“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凡男女之阴讼,听之于胜国之社。”
仅仅通过模仿就实现任何他想做的事”,而男女交媾诱发降雨正是这种神秘的交感观念的反映。在古人眼中,行云降雨其实正是天地阴阳交会的结果,正所谓“”,而云雨则是使万物化生的最重要条件。
《周易·系辞下》:“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所以,理解了“云雨”的真实含义,我们也就理解了《山海经》中瑶姬为何会化为“媚于人”的仙草;同时,云和雨的这种变形原则,也正出于瑶姬身化万物的理念。

巫山曲
巴江上峡重复重,阳台碧峭十二峰。荆王猎时逢暮雨,夜卧高丘梦神女。轻红流烟湿艳姿,行云飞去明星稀。目极魂断望不见,猿啼三声泪滴衣。
乐府旧题有《巫山高》,属鼓吹曲辞。“古辞言江淮水深,无梁可渡,临水远望,思归而已。”(《乐府解题》)而六朝王融、范云所作“杂以阳台神女之事,无复远望思归之意”,孟郊此诗就继承这一传统,主咏巫山神女的传说故事(出宋玉《高唐》《神女》二赋)。本集内还有一首《巫山行》为同时作,诗云:“见尽数万里,不闻三声猿。但飞萧萧雨,中有亭亭魂。”则二诗为旅途遣兴之作欤? “巴江上峡重复重”,句中就分明有一舟行之旅人在。沿江上溯,入峡后山重水复,屡经曲折,于是目击了著名的巫山十二峰。诸峰“碧丛丛,高插天”(李贺《巫山高》),“碧峭”二字是能尽传其态的。十二峰中,最为奇峭,也最令人神往的,便是那云烟缭绕、变幻幽明的神女峰。而“阳台”就在峰的南面。神女峰的魅力,与其说来自峰势奇峭,无宁说来自那“朝朝暮暮,阳台之下”的巫山神女的动人传说。次句点“阳台”二字,是兼有启下的功用的。 经过巫峡,谁不想起那个古老的神话,但有什么比“但飞萧萧雨”的天气更能使人沉浸入那本有“朝云暮雨”情节的故事境界中去的呢?所以紧接着写到楚王梦遇神女之事:“荆王猎时逢暮雨,夜卧高丘梦神女。”本来,在宋玉赋中,楚王是游云梦、宿高唐(在湖南云梦泽一带)而梦遇神女的。而“高丘”是神女居处(《高唐赋》神女自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一字之差,失之千里,却并非笔误,乃是诗人凭借想象,把楚王出猎地点移到巫山附近,梦遇之处由高唐换成神女居处的高丘,便使全诗情节更为集中。这里,上峡舟行值雨与楚王畋猎值雨,在诗境中交织成一片,冥想着的诗人也与故事中的楚王神合了。以下所写既是楚王梦中所见之神女,同时又是诗人想象中的神女。诗写这段传说,意不在楚王,而在通过楚王之梦以写神女。 关于“阳台神女”的描写应该是《巫山曲》的画龙点睛处。“主笔有差,余笔皆败。”(刘熙载《艺概。书概》)而要写好这一笔是十分困难的。其所以难,不仅在于巫山神女乃人人眼中所未见,而更在于这个传说“人物”乃人人心中所早有。这位神女绝不同于一般神女,写得是否神似,读者是感觉得到的。而孟郊此诗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写好了这一笔。诗人是紧紧抓住“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高唐赋》)的绝妙好辞来进行艺术构思的。神女出场是以“暮雨”的形式:“轻红流烟湿艳姿”,神女的离去是以“朝云”的形式:“行云飞去明星稀”。她既具有一般神女的特点,轻盈飘渺,在飞花落红与缭绕的云烟中微呈“艳姿”;又具有一般神女所无的特点,她带着晶莹湿润的水光,一忽儿又化着一团霞气,这正是雨、云的特征。因而“这一位”也就不同别的神女了。诗中这极精彩的一笔,就如同为读者心中早已隐隐存在的神女揭开了面纱,使之眉目宛然,光彩照人。这里同时还创造出一种倏晦倏明、迷离恍惝的神话气氛,虽则没有任何叙事成分,却能使人联想到《神女赋》“欢情未接,将辞而去,迁延引身,不可亲附”及“暗然而暝,忽不知处”等等描写,觉有无限情事在不言中。 随着“行云飞去”,明星渐稀,这浪漫的一幕在诗人眼前慢慢闭拢了。于是一种惆怅若有所失之感向他袭来,恰如戏迷在一出好戏闭幕时所感到的那样。“目极魂断望不见”就写出其如痴如醉的感觉,与《神女赋》结尾颇为神似(那里,楚王“情独私怀,谁者可语,惆怅垂涕,求之至曙”)。最后化用古谚“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作结。峡中羁旅的愁怀与故事凄艳的结尾及峡中凄迷景象融成一片,使人玩味无穷。 全诗把峡中景色、神话传说及古代谚语熔于一炉,写出了作者在古峡行舟时的一段特殊感受。其风格幽峭奇艳,颇近李贺,在孟郊诗中自为别调。孟诗本有思苦语奇的特点,因此偶涉这类秾艳的题材,便很容易趋于幽峭奇艳一途。李贺的时代稍晚于孟郊,从中似乎可以窥见由韩、孟之奇到李贺之奇的发展过程。
巫山曲唐代孟郊
“巴江上峡重复重”,诗中明显有一舟行之旅人的影子。沿江上溯,入峡后山重水复,屡经曲折,于是目击了著名的巫山十二峰。诸峰“碧丛丛,高插天”(李贺《巫山高》),“碧峭”二字是能尽传其态的。十二峰中,最为奇峭,也最令人神往的,便是那云烟缭绕、变幻阴晴的神女峰。而“阳台”就在峰的南面。神女峰的魅力,与其说来自峰势奇峭,毋宁说来自那“朝朝暮暮,阳台之下”的巫山神女的动人传说。次句点出“阳台”二字,兼有启下的功用。经过巫峡,谁都会想起那个古老的神话,但没有什么比“但飞萧萧雨”的天气更能使人沉浸于那本有“朝云暮雨”情节的故事情境中去的。所以紧接着写到楚王梦遇神女之事:“荆王猎时逢暮雨,夜卧高丘梦神女。”本来,在宋玉赋中,楚王是游云梦、宿高唐(在湖南云梦泽一带)而梦遇神女的。而“高丘”是神女居处(《高唐赋》神女自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
一字之差,失之千里,却并非笔误,乃是诗人凭借想象,把楚王出猎地点移到巫山附近,梦遇之处由高唐换成神女居处的高丘,便使全诗情节更为集中。这里,上峡舟行逢雨与楚王畋猎逢雨,在诗境中交织成一片,冥想着的诗人也与故事中的楚王神合了。以下所写既是楚王梦中所见之神女,同时又是诗人想象中的神女。诗写这段传说,意不在楚王,而在通过楚王之梦来写神女。
关于“阳台神女”的描写应该是《巫山曲》的画龙点睛处。“主笔有差,余笔皆败。”(刘熙载《艺概·书概》)而要写好这一笔是十分困难的。其所以难,不仅在于巫山神女乃人人眼中所未见,而更在于这个传说“人物”乃人人心中所早有。这位神女绝不同于一般神女,写得是否神似,读者是感觉得到的。而孟郊此诗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写好了这一笔。诗人是紧紧抓住“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高唐赋》)的绝妙好辞来进行艺术构思的。
相关资讯
《高唐赋》中记载楚王梦游高唐梦巫山神女事,李白下列哪些作品涉及这一典故()
《高唐赋》中记载楚王梦游高唐梦巫山神女事,李白下列哪些作品涉及这一典故( )A.《清平调词三首》B.《襄阳歌》C.《南陵别儿童入京》D.《长干行其一》的答案是什么.用刷刷题APP,拍照搜索答疑.刷......
上篇:有关女字的谜语题目及答案
下篇:选车买车就上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