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诗集之二
李煜的词的风格可以以975年被俘分为两个时期。他前期的词风格绮丽柔靡,不脱“花间”习气。根据内容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描写富丽堂皇的宫廷生活和风 花雪月的男女情事,如《菩萨蛮》,《相见欢》。他后期的词由于生活的巨变,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 话》语),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这些后期词作,凄凉悲壮,意境深远,已为苏辛所谓的“豪放”派打下了伏笔,为词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宗 师。至于其语句的清丽,音韵的和谐,更是空前绝后的了。如《虞美人》,《浪淘沙令》。

最美落花诗十首:如梦凄迷!
|
春天就如人生的青春一样,美好而易逝。而今,春又要归去,你是否也和古人一样为花的飘零而感伤,为春的逝去而感叹呢?
人间没有永恒的生命,但却能拥有不变的回忆!花开花落自有数,以花入诗,就是对花最好的念想。
春光冉冉归何处,更向花前把一杯。 尽日问花花不语,为谁零落为谁开。
赏析:面对着季节的更换,面对着春天的离去,面对着美丽花朵的凋零,惆怅的诗人举杯问花,亦是问自己:生命将归于何处?
阅尽天涯离别苦,不道归来,零落花如许。 花底相看无一语,绿窗春与天俱暮。 待把相思灯下诉,一缕新欢,旧恨千千缕。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赏析:青春已经逝去,朱颜已经暗淡,正如窗外的一树花影,也正在悄悄地凋零。“最是人间留不住”一句,写得十分惨痛。莫氏于两年后病逝,果真没有“留住”,这一句竟成为不幸而言中的恶谶。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赏析:这是一首忧时感世之作。词中表层写的是美女伤春、蛾眉遭妒,实际上是作者借此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慨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全词托物起兴,借古伤今,融身世之悲和家国之痛于一炉,柔中寓刚,沉郁顿挫,寄托遥深。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赏析:落花时节又逢君,多么美好的邂逅场景,可此诗却恰恰不是写重逢时的欣喜与感动,而是一种历尽沧桑波劫后的黯然和人生飘零的凄凉。本来江南正好的风景,正好的故友,却因了一场安史之乱,而显得哀婉又无奈。
赏析:这首词基调低沉悲怆,透露出亡国之君绵绵不尽的故土之思,是一支婉转凄苦的哀歌。春归何处的叹息中,“天上人间”,相隔遥远,不知其处,是指春,也兼指人。词人长叹水流花落,春去人逝,情真意切、哀婉动人。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好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
赏析:诗中借落花抒发了人生短促、红颜易老的感慨,感叹世事变迁、富贵无常。韶华不再的一唱三叹感人肺腑,时光流逝的无情事实和听天由命的无奈情绪,真实动情。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赏析:这首闺怨词,词风深稳妙雅。含蓄蕴藉,婉曲幽深,耐人寻味。起首“深深深”三字,前人尝叹叠字之工,结尾花儿含悲不语,反映了词中女子难言的苦痛;乱红飞过秋千,更烘托了女子终鲜同情之侣、怅然若失的神态。情思之绵邈,意境之深远,令人神往。
赏析:这首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感伤年华的飞逝,又暗寓怀人之意。尤其下片前两句,借落花,归燕表达了时光易逝,难以追挽的伤感,对仗工整,天然奇偶,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声韵和谐,寓意深婉。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
赏析:这首词为抒写暮春别恨之作。上片从回忆“当日事”,下片抒写韶华恨,词人体味人生后道出极哀切的意蕴。暮春登楼,乱红飞落,悠悠长恨化为江水,天然浑成,意态兼善,神韵悠长。
赏析:这首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花写出一片浩荡的离愁,以落花赋予自己的身世之感。然而随后又代落花立言,向春天宣誓,倾吐了深曲的旨意。全诗意象单纯,而情景浑成,比兴无端,而心迹昭然,短短二十八字,涵包天地,展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岁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门被未温。 怪侬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千古词帝”李煜经典词作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南唐元宗(即南唐中主),汉族,生于金陵(今江苏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铜山区),南唐最后一位国君。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煜继位,尊宋为正统,岁贡以保平安。开宝四年(971年)十月,宋太祖灭南汉,李煜去除唐号,改称。次年,贬损仪制,撤去金陵台殿鸱吻以示尊奉宋廷。开宝八年(975年),李煜兵败降宋,被俘至汴京(今河南开封),授右千牛卫上将军,封。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月七日,李煜死于汴京,追赠太师,追封吴王。世称
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又受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李煜最具代表性的诗词,字字血泪,句句断肠。
第一首《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第二首《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树林间的红花已经凋谢,花开花落,才有几时,实在是去得太匆忙了。也是无可奈何啊,花儿怎么能经得起那凄风寒雨昼夜摧残呢?
飘落遍地的红花,被雨水淋过,像是美人双颊上的胭脂在和着泪水流淌。花儿和怜花人相互留恋,如醉如痴,什么时候才能再重逢呢?人生从来就是令人怨恨的事情太多,就像那东逝的江水,不休不止,永无尽头。
这首词当作于公元975年(北宋太祖八年)李煜被俘之后。南唐灭亡,李煜被俘北上,留居(今河南开封)二年多。待罪被囚的生活使他感到极大的痛苦。他给》卷下)。此词即写于作者身为阶下囚时期。此词是即景抒情的典范之作,它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寄寓在对暮春残景的描绘中,表面上是伤春咏别,实质上是抒写“人生长恨水长东”的深切悲慨。这种悲慨不仅是抒写一己的失意情怀,而且是涵盖了整个人类所共有的生命的缺憾,是一种融汇和浓缩了无数痛苦的人生体验的浩叹。
第四首《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
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
人生的愁恨怎能免得了?只有我伤心不已悲情无限!我梦见自己重回故国,一觉醒来双泪垂落。
有谁与我同登高楼?我永远记得一个晴朗的秋天,在高楼眺望。往事已经成空,就仿佛在梦中一般。
》、《花问意》、《梅花句》、《晚云烘日》》等本中均作《子夜》,无“歌”字。:同“消魂”,谓灵魂离开肉体,这里用来形容哀愁到极点,好像魂魄离开了形体。·后主书》注中作“初归”。全句意思是说,梦中又回到了故国。醒来。觉:睡醒。垂:流而不落之态。永远牢记。秋晴:晴朗的秋天。这里指过去秋游欢l青的景象。望:远望,眺望。
这首词作于李煜国亡家破,身为囚虏之后。词的上片,,表达了词人对故国、往事的无限思怀,对囚居生活的极端哀怨,词意凄惋,字里行间,充满着无限的愁恨。
门帘外传来雨声潺潺,浓郁的春意又要凋残。罗织的锦被受不住五更时的冷寒。只有迷梦中忘掉自身是羁旅之客,才能享受片时的欢娱。
独自一人在太阳下山时在高楼上倚靠栏杆遥望远方,因为想到旧时拥有的无限江山,心中便会泛起无限伤感。离别它是容易的,再要见到它就很艰难。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也,今昔对比,一是天上一是人间。
“南唐李后主归朝后,每怀江国,且念嫔妾散落,郁郁不自聊,尝作长短句云‘帘外雨潺潺……’含思凄惋,未几下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