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新闻 >> 正文

四川发展科幻产业的机遇与挑战

更新时间: 2025-07-27 14:32:49

阅读人数: 654

本文主题: 科幻和奇幻有什么区别

国产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在2019年春节档贺岁片中异军突起,票房满满,口碑爆棚,业内人士视为中国科幻产业发展的里程碑。“现象级”偶然性事件的背后,是国家综合实力提升发展的必然,是优秀中华文化观照现实的必然,是人民精神需求日益旺盛的必然,是科幻产业链各方情怀责任担当的必然。

据南方科技大学最新发布《中国科幻产业发展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科幻产业产值超过140亿元,而2018年上半年产值已接近100亿元。发展科幻产业正当其时,四川大有可为,基础在把握发挥资源优势,关键在打造原创精品力作,核心在配套完善全产业链,保障在营造优良发展环境。

《科幻世界》已成为中国科幻期刊一面历久弥新的金牌,国内最具影响力的科幻新秀奖“未来科幻大师奖”在四川首创

四川自古就被誉为天府之国,四川盆地被称作“生命之盆”。四川科幻底蕴深厚,是业界名副其实的科幻重镇,科幻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全国最具影响力科幻期刊在我省,《科幻世界》自1979年创刊以来,发行量一直位居同类杂志榜首,目前系列期刊及图书仍稳定保持着大中城市科幻期刊95%的市场占有率,已成为中国科幻期刊一面历久弥新的金牌。全国科幻文学最高奖项“华语科幻星云奖”和“银河奖”,以及国内最具影响力的科幻新秀奖“未来科幻大师奖”均在四川首创,其中“未来科幻大师奖”创办于2012年,是国内历史最长、最具专业性权威性的原创类中短篇科幻奖项。国际国内科幻盛会多在四川举办,在成都举办的“世界科幻协会(WSF)1991年年会”被赞誉为“WSF成立以来最隆重最成功的年会”,2007中国(成都)世界科幻奇幻大会、连续四届的中国(成都)国际科幻大会和2017中国科幻大会等在国内外产生巨大反响。科幻爱好者人数众多,全省109所普通高校建有科幻社团,中小学校开设科普课程,常年开展科幻科普活动,培育产生了众多科幻迷,仅成都市区就拥有泛科幻迷50余万人。同时,“赛凡科幻空间”“科幻邮差”“八光分文化传播”等科幻产业机构、企业也成为四川科幻产业发展新的动能空间。

科幻作者太少,精品力作缺乏,仍是四川乃至全国科幻产业发展的最大桎梏,需大力培养新生科幻人才

原创作品是科幻产业发展的源头活水。从世界范围来看,科幻电影大都在科幻文学的带动下,或在与科幻文学的互动中产生。科幻文学发轫于英法,繁荣于美国,欧美科幻电影产业逐渐成熟,随后电子游戏和主题公园加入其中。近年人工智能和VR技术,也很快找到了科幻的支撑。

《科幻世界》深耕四十年,发掘培育出了刘慈欣、郝景芳、韩松等知名科幻作家。但科幻作者太少,精品力作缺乏,仍是四川乃至全国科幻产业发展的最大桎梏。从《流浪地球》的热映,可以看出我国科幻产业已经培养出一批消费者,他们缺少的不是对科幻的热情,而是好的本土原创作品。

要大力培养新生科幻人才,推动科幻教育进课堂,特别是充分激发高校科幻社团力量,促进科幻新生力量繁荣成长。大力培养优秀科幻创作队伍,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科幻作家、编剧等科幻人才培养工程,特别是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加大与海外科幻文学界双向交流学习;搭建科研、规划院所和高校与科幻作家交流平台,丰富提升产品或作品的原创性,逐步打造一批顶级科幻作家。大力扶持重点科幻作品创作,继续做响科幻文学奖品牌,探索创建科幻作家村、科幻作家工作室、科幻产业小镇和科幻文化街区等,构建良好创作氛围和工作环境。

要依托重大项目做优产业配套,大力支持成都“中国科幻城”(中国科幻产业园)项目建设和打造“中国科幻之都”

中国科幻产业涉及领域多,延伸链条长,但成熟度低,特别是科幻影视、漫画、游戏、主题公园等刚刚起步。

四川具有创新、想象和敢于探索的基因,具有发展科幻的先天优势和深厚文化土壤,不仅孕育出了大批科幻作家,还产生了上百亿级的游戏产品,已经成为重要的动漫基地。要依托重大项目做优产业配套,大力支持成都“中国科幻城”(中国科幻产业园)项目建设和打造“中国科幻之都”,该项目立足科幻杂志、图书、影视、游戏周边和主题公园五个维度覆盖科幻产业全链条,建成后可以集聚国内外知名文化、娱乐、动漫、传媒、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企业总部和中小微企业,吸纳全球科幻产业先进科技成果、创新资源和优秀人才向四川聚集。

要突出重点做强科幻影视和动漫,加强与知名影视生产机构深度合作,出大片、出精品;继续做强科幻品牌杂志,打造世界科幻名刊。要搭建产业集聚平台,积极创办承办全国或国际性科幻大会(论坛),探索建立科幻文创、科幻动漫、科幻游戏、科幻影视等全产业平台,规划建好简阳科幻影视小镇和郫都片区影视基地等。

探索建立完善科幻产业体系,从创作、运营、评价、监管和版权保护等方面制定配套制度,保证全产业链健康发展

四川盆地是中国南北与东西的交汇点,其最大的特点表现为区域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聚地。特别是随着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建设,发展科幻产业,集聚科幻人才和科幻资源正当其时。

要制定完善系列扶持政策,特别是吸引高水平、高素质的科幻领域人才服务四川,引导搭建稳定长期的国际国内科幻交流载体,加强人才、机构和企业之间深入交流与合作。要构建科幻运行良好的市场环境,鼓励科幻电影创作、科幻IP转化、科幻作家培养、科幻周边产品营销、青少年科幻教育等科幻创意企业大胆创业、良性发展。要探索建立完善科幻产业体系,从创作、运营、评价、监管和版权保护等方面制定配套制度,完善税务和法律机制,保证全产业链健康发展。鼓励组建发展科幻社团组织,吸引团结创新型企业和科技人才投身科幻事业,积极联合文学界、影视界、学术界、产业界等组建跨界科幻联盟,共同推进科学与文学、科学与艺术、科学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每一个微小的想象,都可能开启一片全新宇宙;每一次有思想的探索,都有望激活一个潜力产业。我们坚信,四川科幻产业必将迎来更加灿烂美好的明天。(邓子强)

四川发展科幻产业的机遇与挑战

古老神话与未来科技的幻想交融

——评吴诗凡新作《龙与机器人·飞龙勇士》

当中国神话故事遇到AI,会擦出怎样的火花?来读一读《龙与机器人·飞龙勇士》。

这部作品讲述了少年风好奇为了寻找失踪的父母,和机器人伙伴一起来到昆仑界,遇见《山海经》中的神奇生物和神话人物,开启奇妙探险之旅的故事。

作者吴诗凡巧妙融合了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与未来科技设想,为我们展现出了中华传统文化中蕴藏的创新潜能,探索了少儿科幻发展新的可能性。

作家阿来曾经说过:“我们的科幻小说要开发中国的神话资源,它不应该只被看成是一个题材库、素材库,而应该是一个更伟大、更恢宏的想象力和激情的来源。”而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幻结合、讲好中国故事也是中国科幻发展的独特之路。

前有《流浪地球2》将成语“愚公移山”转化为“移山计划”,后有将雨果奖作品《时空画师》与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融入科幻故事,这些都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当代科幻的极佳案例。

而《龙与机器人·飞龙勇士》的创新之处在于,它巧妙地将中国神话传说与人工智能元素相融合,构建了一个时空交错、既古老又充满未来感的幻想世界。作者深掘中国神话的丰富内涵,赋予角色、场景独特的中国文化气息,同时创造性地引入机器人设定,将未来科技元素自然融合于古老神话世界的叙事框架之中,古今交织,极大地丰富了叙事张力,增添了故事魅力。

作品中,中华传统文化符号,如龙、毕方、建木、昆仑仙境等,与机器人、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交织在一起,赋予故事无尽的发展潜力和想象空间,不仅为读者提供了全新的阅读体验,满足了读者对传统文化的渴望,也激起了读者对前沿科技的探索欲。

作品以风好奇的冒险经历为主线索,展现了他在面对危险时的恐惧、思念父母时的痛楚,但他依然勇敢地面对各种挑战和困境,最终历经磨难成为了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的少年。

作者精巧地铺设了众多伏笔,安排了不少巧妙的突转,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吸引力。读者跟随风好奇一同探索神秘的昆仑界,一起面对挑战、经历成长。

除主人公外,作者对于其他角色的刻画也都入木三分。每个角色都有不同的个性、经历和困境。如看似反派的夺宝公爵孔维德,在关键时刻毅然返回,与风好奇并肩作战。此外,机器人量钛子对生命的思考、少女甘朵的勇敢与独立、食铁兽黑点的呆萌与勇猛,以及神兽毕方的神秘与不可测度,共同为这个故事注入了丰富的活力和层次。这群角色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相互之间的情感演变,都为读者带来了更丰富的情感体验,让读者看到了人性的闪光点。

《龙与机器人·飞龙勇士》创新地融合了科幻、奇幻、探险、成长等类型元素,设定独特、角色生动、情节紧张、主题深远、文笔流畅。阅读这部作品,不仅能收获幻想文学的乐趣,还有人文哲思的启迪。

(作者付昌义系江苏省科普作家协会科幻专委会主任委员、南京工业大学副教授,邵晓菲系南京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

==============================

小时候我就曾幻想过,像孙悟空、哪吒、二郎神这种神话人物,在战斗中遇上机枪大炮会怎样?有了孩子之后,我一直想给孩子和他的小伙伴们写一个与众不同又好玩的故事。2018年,我准备创作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故事,碰巧看见朋友的孩子在画《山海经》里的神兽,我大脑中灵光一闪,想到如果《山海经》里的神兽存在于今天的世界,如果我们的科技世界与传统的神话世界相遇,会发生什么?

由这个假设开始,风好奇、量钛子、甘朵、夺宝公爵、昆仑王子、雪魃公主等角色一个个浮现在我眼前,他们的冒险故事逐渐在我脑子里成形。我希望这个故事不仅能带给读者愉快的阅读体验,也能引导他们思考科技与人文,从民族神话故事与传统文化中汲取想象力和正确的价值观。

再谈科幻的软硬之辨

    □ 陈思进

    超越时空

    史上票房冠军、科幻巨制《阿凡达》系列多部续集,已于9月25日在美国加州开拍,且将是史上最庞大昂贵的大片系列,4部续集连拍,预计总制作成本超过10亿美元,拍摄时间将会长达6年……

    目前,国内对于科幻作品的普遍认识,似乎是觉得只要故事中含有超现实因素,便可算作科幻作品。但我之前提到了,科幻作品必须以科学为基础,如果在超现实因素中,没有任何当代科学定律做支撑,显然只是有“幻”无“科”,即和科幻无关。

    假如在一个文学作品中,只要含有超现实因素就能算科幻,那么中国四大名著都可以被列入科幻作品了。这显然是不恰当的。传统上对软硬科幻作品的区分——

    硬科幻:以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为基础,以描写新技术新发明给人类社会带来影响,可定义为硬科幻作品(以《海底两万里》为典型)。

    软科幻:情节和题材集中于哲学、心理学、政治学或社会学等人文学科,相对于硬科幻,作品中科学技术和物理定律的重要性被降低(以《沙丘》为典型)。

    我认为,上述那样的传统分类和定义在当下已然不妥,至少不完整,甚至不准确,容易引起混淆。

    首先,科学本身不能简单地归类为“软”或“硬”,因为那些只是人为的分类,而不同门类的学科本是相互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并且是逐渐递进的(这点将另文详谈)。

    再举阿西莫夫《基地》为例,其故事中的科学核心“心理史学”,就揉合了热力学、历史学、数学、社会心理学、精神分析学、社会学、气体动力学、统计学、大数据分析、电脑、甚至量子力学等方方面面。

    其次,霍金在新著《大设计》的开篇中提及“哲学已死”,意思是世间万物的演化,是遵循一个定律的,即爱因斯坦用其下半生所追寻的“T.O.E.”。

    第三,如果按照传统软科幻的定义,稍一较真的话,那么《山海经》《西游记》《聊斋》等神话、魔幻、奇幻、玄幻等,就都很容易被归类为科幻作品了,这可能也是为何近年来,中国的文学作品和影视剧中,仙侠、玄幻、魔幻当道的主因吧。

    我注意到,近年来,国内的文学评论界就将一些没有科学基础的超现实作品,如将获“雨果奖”的《北京折叠》定位为“科幻现实主义”,令人诧异,不敢苟同。《北京折叠》的故事情节和结构是批判阶级固化的,并不存在科学定律的内核。《北京折叠》的定位,用“优秀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显然更为准确(其实《红楼梦》可算魔幻现实主义作品的鼻祖)。

    顺便提一下,其实“雨果奖”就是颁发给科幻或奇幻作品的。

    我认为,硬科幻的定义应修正为:以现实科学理论为依据,合理的构建至少一个以想象的科学事实为核心,所有的故事必须在这个核心的基础上展开,即采用这个核心来推进故事的发展(或更准确地说,硬科幻是以科技及科学猜想来推动情节)。

    软科幻的定义可修正为:偏向传统文学,依然以人物、故事、环境、人物性格的塑造等作为故事导向(即,依然着重人文描写),而只是运用一些科学点来“点缀”。也就是说,软科幻中基于科学技术的幻想,只是用于辅助情节的展开。但是,这些幻想也必须符合科学的定律。

    之前提到,据统计目前中国科幻作家有240位,但如果由上述修正定义来看,中国真正的科幻作家最多只有40-50位,其中,真正优秀的一流“硬科幻”作家仅有刘慈欣一人——可谓中国科幻作品的基因突变。

    而我写此文的主要目的,就是希望能通过厘清国人对科幻的认知,以帮助改变中国科幻作品(包括影视)的现状,期待着不久的将来出现下一个、甚至更多的“刘慈欣”。

    更希望中国早日实现硬科幻影视“零”的突破!

    上述只是我的一家之言,欢迎讨论,甚至质疑。

    (作者系加拿大某国际财团风险管理资深顾问,科幻作家。)

标签: 神话 未来 游戏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