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消息 >> 正文

原来,科幻小说是这样的!

更新时间: 2025-07-27 14:33:01

阅读人数: 601

本文主题: 科幻小说中的科学元素是什么

你所想象的科幻小说是什么样的?我所想的科幻小说,必然是天马行空的各种未曾见过的事物,还有一些类似“科学巨人”、“科学怪兽”这种,可事实上呢?其实,科幻小说不仅要具备科学元素,还要逻辑自洽和具有人文思考,科学元素自不必说,后两者着实是颠覆了我的认知,不过当我打开《阿瑟·克拉克》这本短篇全集时发现,原来科幻小说确实是具备这三种元素的。

《阿瑟·克拉克科幻短篇全集1:岗哨》,与艾萨克·阿西莫夫、罗伯特·海因莱因并称为。让人意外的是 ,阿瑟·克拉克不仅是一位作家,他还是一位发明家。在二战期间,曾担任雷达技师,参与雷达系统的研制。这些经验,也为他的写作事业,奠定下了充足的“理论基础”。

因为,在阅读的过程中,你会发现,他的小说以“科学事实”为基础,虽然在故事情节上,会展开奇妙的想象,但却并没有丝毫的脱离现实,反而可以真切的感受到生活的气息,甚至好像是真的发生了一样,只不过是借助了作者的笔转述出来而已。

实际上,在阿瑟·克拉克小说中出现的一些情节,确实在现实中得到了实现,尤其是在卫星通讯方面的描述,与科技发展后的成果惊人的相似,让人觉得很不可思议。所以,这让第一次读科幻小说的我尤为震惊,同时也要感叹科技的神奇。

《阿瑟·克拉克科幻短篇全集》分为三册,共收录了他104篇短篇小说,阿瑟·克拉克称这其中几乎涵盖了他近七十年的时间里写的所有短篇小说。第一册书中,涵盖了从1937年至1951年发布的作品,在阅读的过程中,最大的感觉就是作者——阿瑟·克拉克是一个很有幽默感、很生活化的一个人。

在每个短篇的前面,都会有关于文章发布情况的简单描述,让我们对于这些短篇小说的”前世今生“,有一个粗略的了解。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段关于《幻想》的编辑——沃尔特·吉林斯的描述:他是唯一会以“故事对他来说太优秀,他的竞争对手会给出更高稿酬”为由

同样有趣的文字,在书中随处可见,比如在中的墓志铭上这样写道:看在耶稣的分上,好朋友,切莫动地下的这抷黄土!让我安息者上天保佑,移我尸骨者永受诅咒。读到这不禁让我想起,某人曾在自己的日记本上写道:乱动者变猪狗,这样傻气,又有点搞笑的话。而且阿瑟·克拉克的描述更加高明,有明显的对话感,就是开始还是好商量的,一旦触及底线,那必须要”据理力争“一下。

《阿瑟·克拉克科幻短篇全集1:岗哨》中,并没有那么多生涩的理论,相反故事情节中的描述都很贴近普通人。比如,在短篇”的解释,形象地利用镜子、直角三角形这些我们常见的物品去阐述,并回答了我们内心提出的问题“”,显然这个故事中的“第四维”,并非是我们所认知的“四维”,而是一个神奇的”第四维“空间。

当然,最令人佩服的还是阿瑟·克拉克的想象力。比如:

,结果智力得到了提升,其他没有影响,但实物的两面性不能忽略,左右颠倒后的缺点是身体无法吸收营养了,因为身体的分子结构改变了,也要相应地吸收同样被转变的分子,这样一来就难倒了一大堆人,而最终到底怎么解决了,当然还是要去书中找答案;

“大师”为了活下去,竟然沉睡了100多年,后来却可悲地被人们遗忘了,因为那时候,人们已经不需要他了;

(3)经过五百年的研究,我们终于发现了第三行星上,众生之长的确切形态和习性,而当人类灭亡之后,留下的可供研究的影响竟然是

我很喜欢《阿瑟·克拉克科幻短篇全集1:岗哨》前言中的一段话:“恐龙之所以消失,是因为它们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如果我们不能适应现在已经有了宇宙飞船、计算机和热核武器的环境,我们也会消失。”

我想,这正是科幻小说存在的意义,它让我们在适应当代社会的同时,充分的接受“变化”的熏陶,当能够感受到变化,并且跟随时代一起变化时,我们才能不被时代淘汰,才能成为走在时代前端的人。

一本科幻小说,并不足以让我们改变,但读完以后,却给我们,帮助我们拓展思维,不局限于眼下的生活,懂得发挥想象和主观能动性,唤醒内在的“思变”因子,保持头脑灵活,充分的释放自我,以崭新的状态,迎接未知的明天。

原来,科幻小说是这样的!

科幻故事里有“现身说法”

科幻文学已诞生200多年,中国科幻也有100多年的历史。今天,中国科幻备受关注,但科幻绵延的根本还是在于优秀作品的不断问世,这离不开对卓越经典的学习。

清华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飞氘主编的《想象科学:科幻文学经典撷英》一书,选取了19世纪末科幻小说诞生以来的31篇名作,由科幻作家进行细致地解读,展示了世界科幻经典对中国科幻作家创作的影响,以及对于当代读者的启示。

该书开篇是新生代科幻作家程婧波对《弗兰肯斯坦》的解读文章。《弗兰肯斯坦》是世界公认的首部科幻小说。它的作者玛丽·雪莱,是英国著名诗人雪莱年仅21岁的妻子。

《弗兰肯斯坦》的诞生得益于一场鬼故事比赛。1816年6月,诗人拜伦、拜伦的医生波利多里、雪莱和玛丽等相聚在瑞士日内瓦湖的一座别墅里。拜伦一时兴起,提议来一场比赛,每人写一个鬼故事。《弗兰肯斯坦》就是玛丽的“参赛作品”。

小说以独特的构思,叙述了青年科学家弗兰肯斯坦制造出一个活生生的怪人,最后又被怪人所害的故事。实际上,《弗兰肯斯坦》并非完全出自玛丽想象力的虚构故事,其中掺杂了不少她个人的经历与想法。玛丽不仅将内心对生育的恐惧焦虑投射在这个故事里,也借无名怪物之口倾诉着自己对父亲既依恋又怨恨的复杂情感。

而今,“弗兰肯斯坦(Frankenstein)”这个名字在英语词典里,已经成为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单词:“作法自毙的人”。由这个故事所开创的主题也为后来的科幻小说一再采用——人类造出了“科学怪人”或“机器人”,到后来反为其所害。

科幻小说从此滥觞。在《弗兰肯斯坦》问世数十年后,法国的儒勒·凡尔纳和英国的乔治·威尔斯也相继推出了风格迥异的科幻作品,如《地心游记》《海底两万里》等。这些作品中关于未来科技进步以及未来世界的描述,向读者展现出了一个现实与想象相结合的迷人世界。

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美国形成一个科幻小说持续的创作、出版高峰,出现了海因莱恩、阿西莫夫、阿瑟·克拉克等著名作家。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苏联出版的一些科幻小说对中国的科幻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作品有伊·安·叶菲列莫夫的《星星上来的人》和阿·卡赞采夫的《太空神曲》等。

在《星星上来的人》这个故事集中,南方科技大学教授兼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主任吴岩对其中的一篇名为《努尔—伊—杰什特天文台》的小说情有独钟。

《努尔—伊—杰什特天文台》讲述了塔什干东方语言学系学生塔娘和一位炮兵少校与科技工作者,通过挖掘古天文台让自己走向历史深处,回到千年前的阿拉伯继续钻研科学与技术的故事。他们还通过天文台找到了古代染料采石场的通道,找到了古代阿拉伯人开采的放射性物质——镭,他们用镭来制作夜光墙壁。

叶菲列莫夫是少有的既能在科研上获得很高造诣,又能写出优秀科幻小说的作家。他曾在1950年创建了古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化石埋藏学。根据叶菲列莫夫的生平经历,吴岩发掘了故事中的故事。他推测,之所以在镭辐射的真相曝光后,仍以镭作为科幻小说的主要元素,是因为叶菲列莫夫在当时参与了苏联铀矿的地质勘探。至于他是否想要通过这篇小说曝光苏联的铀矿,我们不得而知。吴岩认为,从一篇科幻小说中也能发现许多有关现实的材料。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科幻作家苏学军初次接触科幻是在初中时期,当时他阅读了很多中外科幻作品,至今还对《太空神曲》留有很深刻的印象。小说中描绘了很多新鲜且前卫的内容,对他的内心产生了极大的冲击,让他觉得好像自己从历史中跨越了数个文明阶段而直接进入星际大开发时代一般。

《太空神曲》这本小说讲述了三代宇航员在茫茫宇宙开拓历险的故事。其中,最吸引苏学军的是3个神秘的星球和生活在星球上的智慧生物。比如,列勒星智慧生物艾姆是一种三栖生物,在生命的不同阶段,他们是海豚、是人类、是蝴蝶。在艾当诺星,那里的智慧生物建设了大量的机器工厂,可以模拟各种原生器官,以寻求长生不老。

苏学军两次阅读《太空神曲》,时间相隔30多年。他感叹道,“我们曾是仰望者、崇拜者和模仿者……中国科幻虽然仍处在行进的路上,并且远未看到尽头……但是就如国家的发展一样,中国的科幻作者和作品已经到达了与国外同行并肩行走的高度”。

该书收集了30位科幻作家对31部科幻经典的阅读心得。其中,外国经典以美、英、日科幻为主,兼及苏联和法国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外国科幻对中国科幻的影响。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有毕业生说至今难忘,有人跑来蹭课,杭师大“科幻小说研究”课堂有何魔力?

詹玲在疫情期间给学生上《科幻小说研究》

“在‘科幻小说研究’这门课上,我对国家疫情防控措施的有效性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大三学生苏慧,笑着对记者连说好几遍,“就是这门专业研究小说的课,让我更爱我的祖国了。”

“科幻小说研究”是该校人文学院针对中文系大三学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授课教师詹玲在课程讲授的过程中,将文本细读从象牙塔延伸到当下生活实际,将小说的思想主题分析与国家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实际相结合,通过对文学经典的当代价值思考,引导学生关心国家社会,培养爱国情怀,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实,这样的做法,詹玲自任教以来,已经坚持了12年。

“文学专业的学生,大多科学素养不足。而在中国不断向科技强国之路高速迈进的当下,作为一名未来的中小学人民教师,科学素养与文学素养两者缺一不可。”詹玲说,希望通过“科幻小说研究”的课堂教学,提升文科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兴趣,并自然地融入“三观”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培养他们“科、文一体”的新知识认知观念。

在对大量中外科幻小说进行研究后,詹玲挖掘出科幻小说中和科学技术、宇宙法则、人类命运有关的文化、伦理、道德等话题,并在课堂上与同学进行讨论。

在最近的一堂课上,詹玲和同学们探讨了《冷酷的方程式》这部小说。

小说情节设置很简单,一个小姑娘偷偷溜入了一艘运送药物的宇宙飞船中,导致飞船超载。驾驶员陷入两难选择:扔掉药物,放弃待救援7名探险人员的生命;或者保留药物,扔掉这个女孩。

“《冷酷的方程式》展示了超越个人情感的宇宙法则,提醒人们对科学要抱有敬畏之心。”由此,詹玲告诉同学们,在公共危机面前,需要思考的是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更加有效。

在她看来,面对公共危机,必然意味着个人自由权利必须进行一定程度的让渡,这样才能保证大多数人的平安,而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的当下,冲在一线的医护人员正体现了中国人的集体意识和家国情怀。

有了文本之外抗击疫情等当下人们生存状态等内容的补充,詹玲的“科幻小说研究”受到学生的追捧,甚至还有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前来蹭课。

“原本以为小说研究的课程,无非是枯燥的理论知识和生硬的解读剖析,没想到詹老师的课会结合实际,引导我们思考人性以及特殊时期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等深层次的问题。”该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封琳说,在课上对疫情防控问题的探讨,让我们更加理解了我们国家的制度优势,激发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使命感。

毕业后积极投身环保公益志愿服务中的章佳萍,至今仍然记得在这门课上受到的启发:“当时研读《美丽新世界》,我们在讨论中感受到‘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人类工业与科技文明的发展应与自然和谐共处’……这些思想一直影响着我。”

“百余年前,梁启超、鲁迅引入西方科幻小说,寄托启蒙民众,振兴中华的希望。”詹玲说,“在‘科幻小说研究’的课程中增加思政元素,容易引起师生的互动,课堂变得更加有趣、鲜活和富有时效,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人文素养和家国情怀、责任担当,这个意义更大于知识的传输。”

除了詹玲,在杭师大人文学院,还有很多老师都在探索如何在专业课堂中融入思政元素。

据了解,该院《世界文明史》、《中国现代史》、《中华传统文化概论》、《杭州地方史》、《方言与中国文化》等10门课程均已列入了学校年度“课程思政”课堂教学改革项目。

相关链接:https://www.thehour.cn/news/356277.html?from=timeline

标签: 未来 科幻 学院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