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维多利亚末期小说中的家庭伦理叙事
在维多利亚末期,英国人普遍关注家庭的话题,家庭伦理也成为这一时期很多小说的主题。本书系统分析哈代、康拉德、吉卜林、福斯特、劳伦斯等作家代表性作品中的家庭伦理叙事,试图勾勒出当时英国工业社会的发展及其殖民扩张对家庭伦理和人际关系所造成的影响,从而为英国维多利亚文学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上架时间:2022-09-01 00:00:00
本书数字版权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文学关注“人”,特别要表现人的“三性”,即:“兽性”“人性”与“神性”。设置“神性”的标准,不是为了达到“神性”,而是为了获得“人性”,不至于处身“兽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表现“人性”,总是不能离开“神性”的立场;文学是“人学”,总是要有“神学”的参照。这是文学的魅力。本书认为,相对于“启蒙”“革命”“批判”“生存”等现实主义要义,当代中国文学的力量也源自神学精神层面的“博爱”,“博爱现实主义
艾丽斯·沃克(1944—)是美国当代杰出的黑人女性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不仅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小说、诗歌、散文作品,而且以倡导妇女主义思想成为美国社会关注人类生存环境的领军人物。本书为沃克小说(主要是长篇小说)的主题研究,内容涉及作者评介、文献回顾、妇女主义理论探微、文本分析等。文本分析(第四至七章)是全书的重心,将沃克小说纳入妇女主义视野,解读了其中诸如黑人男子气节及人性的回归、黑人女性颠覆男性和
爱·摩·福斯特是20世纪英国爱德华时代著名的小说家和小说评论家,不仅他的小说,诸如《印度之行》,已成为传世的经典之作,而且他的评论文集《小说面面观》也被视为“英美小说批评的基石”。福斯特提出的小说节奏学说及其在小说创作中的巧妙运用被公认是他的最大成就之一。本书较为系统地探讨了福斯特五部主要小说中的节奏运用及其产生的艺术审美效果。首先,依据福斯特的简单节奏和复杂节奏理论,探讨了这两种节奏在其小说中的
本书以新时期以来的宁夏文学批评为研究对象,梳理了1978—2018年宁夏文学批评的历史演变,从“话语形态”“文化心态”“典型现象”“作家的批评研究”“批评个案”五个方面展开论述,力求实现对宁夏这一时期文学批评的宏观把握与微观审视。本书总结了这一时期宁夏文学批评在宁夏文学整体发展中所做出的独特贡献及存在的历史遗憾,以期探寻当代文学批评突围的路径,为当下文学批评的发展提供建设性参考。
值此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黄金时机,我们渴望为晋东南文学研究增添新气象。晋东南地区的文学创作如同新时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一样迅猛,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的局面,不仅涌现出了报告文学家赵瑜先生、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葛水平女士等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作家,他们用自己的才华书写着晋东南地区的风土人情、自己童年青年的记忆和对当下生活的体验,而且在当地始终有一批在本地享有盛名的作家,诸如郭俊民、刘潞生、索鹏祥、聂尔、宋
20世纪,西方小说出现一种百科全书化趋向。它是在传统经典小说衰落之后,对小说艺术无限可能性进行实验的可贵成果,也是西方小说在当代知识体系中寻找自身价值的有效尝试。本书通过对具有百科全书特征的叙事文学的溯源分析,以及对当代相关学者理论与创作实践的考察,界定当代西方小说百科全书化趋向的范畴,并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其中,博尔赫斯、纳博科夫、卡尔维诺、艾柯小说创作中的百科全书化趋向尤其典型,影响深远,不仅小
本书系杨义教授在澳门大学主持的“南中国海历史文化研究”课题的阶段成果,论题涉及西学东渐、天主教及新教传教士来华、19世纪华南地区的中英文报刊、20世纪上半叶的民族主义等。三位作者以具体而微的人物个体、文本个案或典型事件为聚焦点,借助报刊、档案等原始史料或代表性文学作品之分析,试图从一个较长的历史脉络中考察近代以来的中西文化相遇与碰撞。从天主教及新教传教士来华,到印刷出版业的新变以及西学、新学读物在
司马辽太郎(1923-1996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最有影响力的历史小说家,在政治界、经济界有着广泛的影响,被称为“国民作家”(日本)。司马辽太郎创作了大量的中、日、韩等东亚国家相关题材的历史小说、随笔、游记,多达六十多卷。本书将司马辽太郎与相关作家的创作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了司马辽太郎对东亚历史的文学叙述,以及他对东亚与日本的思考,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司马辽太郎文学,更深入地了解日本作家
元明清是中国历史上极具文化特色的历史时期,中华文学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在此期得到全面展示。中国古代蒙古族汉诗创作集中于元明清三代,创作者百余人,有别集传世者50余人。本书从历史、文献、思想史等多个维度对这个时期的蒙古族汉诗创作展开讨论,通过空间—政治秩序建构下的元代蒙古族汉诗创作、精神—心灵秩序建构下的明代蒙古族汉诗创作、历史与空间建构下的清代蒙古族汉诗创作三个部分,系统深入地研究了元明清时期蒙古族汉

穿越时空的海风!维多利亚时代的海军涂装之美
诞生于世的战舰,都拥有着各自的涂装。从纯色涂装到迷彩涂装,各种各样的涂装形式让战舰们拥有了丰富的色彩,形成了别样的风景。而在近代海军发展史的早期,海军列强们流行着白色的战舰舰体涂装。为什么会采用白色作为战舰的涂装颜色呢?
诞生于世的战舰,都拥有着各自的涂装。从纯色涂装到迷彩涂装,各种各样的涂装形式让战舰们拥有了丰富的色彩,形成了别样的风景。
而在近代海军发展史的早期,海军列强们流行着白色的战舰舰体涂装。为什么会采用白色作为战舰的涂装颜色呢?
白色是包含了光谱中所有颜色光的颜色,是所有可见光的总合。一个不透明物体会吸收和他不同的光而反射和他相同的光,因此白色的物质能反射所有可见光。这一物理特性,让白色表面的物体吸收热辐射能量较少,并将很大一部分热辐射反射了。
作为老牌海军列强的英国皇家海军,曾经在诸多军舰上涂刷白色舰体油漆。除了起到防止舰体锈蚀的作用外,白色油漆也利用了白色表面可以反射热辐射的原理,尽量降低舰体的温度,特别是在热带、亚热带等低纬度、阳光照射强烈的地区,英国海军的军舰往往都会涂刷白色油漆,并将其称之为“白色热带涂装”。
19世纪,采用白色热带涂装的英国巡洋舰
在19世纪的维多利亚时代,曾经在世界各地拥有大量海外殖民地的英国,为了保持英国本土与这些海外殖民地之间的联系,曾经建造了大量的巡洋舰,在世界各个角落巡航,以维持自己的武力存在。军舰采用显眼的白色涂装,也是英国海军展示武力的一种外在语言。
在大海上,白色的军舰涂装显得耀眼夺目,如果与友舰进行编队航行,白色的涂装也便于友舰之间相互观测对方的位置,从而可以保持一定的相对航速,或是维持军舰之间的编队距离,以避免在海上相撞。
除英国海军外,美国海军也曾经为军舰采用过白色舰体涂装。著名的“大白舰队”在进行环球航行时,就将舰队内的所有战舰都刷成了白色涂装,而这支舰队通体涂刷白色涂装的主要原因,是当时的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认为,白色是象征和平的颜色,“大白舰队”的巡航并不带有侵略的性质,避免在途径的国家和地区造成敌意。
1907-1909年,进行环球航行的美国海军“大白舰队”,舰体刷上了象征和平的白色涂装
随着军舰越来越多地采用内燃机作为军舰的动力来源,军舰也开始装载大量的煤炭。为了避免煤灰把白色的舰体“弄脏”,海军列强们开始将军舰的舰体刷成黑色,上层建筑则依然保留了白色涂装,黑色+白色组合的舰体涂装,也让军舰的涂装显得有层次感,变得更加美观了。
采用“上白下黑”涂装的英国海军“庄严”号战列舰
在二战爆发前,英国海军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条件差别,开始有针对性地区别各地区的英国军舰的涂装方式。比如,驻扎在北大西洋的英国海军本土舰队,开始采用深灰色涂装,地中海舰队则采用浅灰色涂装,停留在东南亚等热带/亚热带地区的英国军舰则可以继续采用白色或浅灰色涂装。
采用灰色涂装的“胡德”号战列舰,灰色涂装在深海可以让军舰更好地融入海洋与天空的背景中,增强隐蔽性
采用浅色涂装的 “澳大利亚”号重巡洋舰
随着战争的爆发,更适合实战条件的迷彩涂装开始广泛地在各国海军的军舰上采用,显眼的白色涂装不利于军舰的隐蔽,因此在二战期间的军舰上已经难以见到了。
采用迷彩涂装的“纳尔逊”级战列舰
帝国危机的隐喻
帝国危机的隐喻——维多利亚晚期英国海洋小说中的海洋风景-《外国语言与文化》2022年04期-中国知网
帝国危机的隐喻——维多利亚晚期英国海洋小说中的海洋风景
海洋风景不仅是一种与海洋或海洋生活相关的视觉表征,更是一种具有隐喻功能的客观存在。在维多利亚晚期的英国海洋小说中,破旧的航船风景从“国家之船”的角度隐喻了国家治理危机;港口风景通过呈现港口内部衰败的商业景观隐喻了海洋商业危机;异域风景则以“文明...
开通会员更优惠,尊享更多超值权益
下篇:服务器发生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