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喙衔霜碎暮烟
钩原本指首部弯曲、可用于脱、拉、勾、拽、割的器具,根据史料记载最早出现于春秋末期的吴国。《吴越春秋》记有“阖闾既宝莫耶,复命于国中作金钩”。
伴随着古代人类征伐、战争频发,钩逐渐被运用于军事领域,兵器钩出现。战国时期,城防战时已大量使用钩,用以钩取攀城和地道进犯之敌。钩是一种刃部弯曲、以钩、锁、割、挑、刺为核心的格斗兵器,一般由钩首、钩身和钩把构成。由于钩单独使用时战斗力较小,在战场上一般作为辅助性兵器,与戈、戟、矛等主战兵器配合使用。《墨子·鲁问》中提到:“公输子自鲁南游楚,焉始为舟战之器,作为钩强之备,退者钩之,进者强之。量其钩强之长,而制为之兵……”这里的“钩强”就是兵器“钩”和“拒”,是鲁班为楚国制造的水战武器,能在敌船后退时用钩拉住,前进时用拒推开,水军通过控制敌方船只距离,进而配合其他兵器杀伤敌军。
钩除单独作为兵器外,古人还将钩与其他兵器融合成复合型兵器。汉朝出现了一种钩、盾复合的防御性兵器,称为钩镶。该兵器以小型铁盾为核心用以推挡,盾前有一短刺用于刺击,盾的上下有细长的钩用以钩束敌兵。士兵在战斗时,常以钩镶与环首刀配合使用而攻防皆备。唐朝以后,此类带钩的复合型兵器更多。比如,宋朝军队常使用钩与枪合一的兵器,如单钩枪、双钩枪、拐枪、钩镰枪等。明朝士兵常用的长兵器有铁钩枪、钩镰刀,还有由铁索、绳索与钩构成的软兵器飞钩,用以钩取敌军。清朝绿营兵还使用过三须钩、铁挽、月牙钩戟、铁钩等多种钩形兵器。
此外,钩也被民间视作武术器械。比如,钩尖如扁担头的鹰嘴钩,钩身有叉的鹿角钩,还有带月牙状护手的护手钩。护手钩因常出现于武术表演中、双持短钩造型威猛而被人熟知。护手钩一般认为发于明朝而成于清朝。清朝武术典籍《手臂录》中记有“双钩之制,似戟而曲,能锁他兵……钩身带刃,可格可割。”该兵器的钩首无尖而成钩形,作战中可用来钩拽、拉扯敌人、敌兵器;钩身如剑,有的还两侧开刃;钩把后端有尖,呈锥形,可用于刺击;护手为月牙形铁刃,位于钩身和钩尖之间手持区位附近,用于格斗时保护使用者的手部。护手钩在演练时需配合灵活步法以避免自伤,因而比较难练。

药之沉香(豆瓣)
中药名极美,甘草、半夏、泽兰、佩兰……如同词牌名一般,念之似有沉香萦绕唇齿之间。将中草药名写入诗词之中,这在历代文人墨客中不占少数。那些诗词仿佛散发着药香,而那些药草之名,本身也沉淀了古雅的诗意,袅袅如一个渺远的梦境。本书文辞简洁隽美带领大家一起进入那个本草芬芳的世界。
张觅,曾用笔名叶溪、云萱。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全国近百家报刊,并被收入多种文集。出版有《光阴小镇》、《淡色青春》、《诗词美人》、《风中密码》等多部作品。
枝高雀衔巢
水镜山庄地处荆州襄阳,荆州如今在州牧刘表的统治下,不太繁荣,也不至于太萧条。曾经,山庄的主人司马徽居住在颍川,那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世家很多,名士很多。 两汉的世家们经过漫长岁月生长出庞大健硕的根须,牢牢扎在大地,龙卷风与沙尘暴都摧毁不了,吮吸雨露,也吮吸鲜血。 大树能够稳定土壤,吸取精华再反哺大地,虽然过于粗壮的根脉伤害同样惊人,但二者依旧是唇齿相依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些世家出来的读书人供应稳定给庙堂,再从庙堂抽取养料供给世家。 混乱是登天梯,这是亘古颠扑不破的真理。 东汉末年是一个大乱世,乱世催发雄心壮志的男人去想得更野,要的更多, 吞并足够多的权利,喂饱自己的饥饿。 男人对功名利禄的追求刻在骨髓中,无论再清心寡欲的人标榜自己何等脱俗,一旦有机会挑破浮皮,就会一发不可收拾,做出连自己都难以置信的大事件。 女人被不公平地剥夺了扬名立万的机会,所以但凡有点机会的男人, 都一股脑儿地抠破头钻营如何扬名立万,跃马勇冠三军,登台号令威严。 在乱世扬名立万,需要武夫,更需要名士! 武夫么,哪里都有,譬如一个绿林好汉,也能够网罗一批武艺高超的莽夫为自己效力——但哪怕如张燕一样声名显赫的黑山贼,永远不可能让庞统或者诸葛亮为自己做事! 司马徽活成当代活体月旦评是很意外的事情,最初他的确想要清清静静过日子,他的剑法极好,也不缺身外物。他根本没有想到“水镜先生”雅号对乱世造成如此震耳欲聋的影响力。 一开始他在颍川老家采桑叶,途中遇到了南郡人庞统,那时,庞统坐着牛车千里迢迢过来找他,老牛晃晃悠悠来到身边,车上的人拉开帘子叫住自己:庞统长得太丑,一种淳朴的,鬼斧神工的丑,以至于如果来求为官之道,司马徽一定会立即拒绝! 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当官的,哪怕是世家子,筛选容貌也是必要流程,倘这一关过不去,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统统都是无用。 假设李天明早一点遇见司马徽,两人或许聊投机了,用现代生物学去解释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