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书界泰斗袁阔成逝世享年八十六岁
记者从著名相声演员姜昆处获悉,今日凌晨3点30分,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袁阔成因心脏衰竭去世,享年86岁。
袁阔成,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他博采众长,吸收话剧、电影、戏曲、相声等艺术形式之长,在继承传统评书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勇于创新。袁先生的评书语言生动幽默,人物形象鲜明,说表并重,形神兼备,绘声绘色,以形传神,讲究气、音、字、节、手、眼、身、步的全身艺术,具有“漂、俏、快、脆”的艺术特色。袁先生的现代评书,内容新、风格新、语言新,为弘扬民族文化艺术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代表作品:《三国演义》、《西楚霸王》、《水泊梁山》、《烈火金刚》等。
袁阔成,1929年出生于天津,是中国著名的评书表演艺术家,因其家学渊源,功底深厚,而家喻户晓。他的伯父袁杰亭、袁杰英和父亲袁杰武号称“袁氏三杰”,与刘兰芳、单田芳、田连元被大家合称“四大评书表演艺术家”,以擅说《五女七贞》而著名,享誉海内外的评书艺术大师。
袁阔成倡导说新书,将小舞台的传统评书术带到大舞台上,使评书真正成为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故有人称赞“古有柳敬亭,今有袁阔成”。袁阔成在继承传统评书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勇于创新,语言生动幽默,人物形象鲜明,具有“漂、俏、快、脆”的特色。内容新、风格新、语言新。
代表作品:《三国演义》《水浒外传》《五女七贞》等。
主要成就:“四大评书表演艺术家”之一,入选《中国十大传统评书经典》,获得中国金唱片奖曲艺类演员奖等。
袁阔成有一项绝技,就是对口技的运用。对于评书这门艺术来说,口技有两种使法。一种是使得像,这种口技适合于比较贴近生活的表演风格,比如田连元学汽车刹车,学开门的声音,那真是像极了。说到这里,可以插进两句对田连元的评价,田连元的评书艺术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传统评书现代演。袁阔成改说传统书以后,并没有把现代评书的这一特点带到传统书中来(袁可能是想保持传统评书的气派),完成这一任务的是田连元。
口技的第二种使法是使得俏,也就是艺术化了的口技。这种口技适用于比较写意化也就是传统书(田连元除外)的表演风格。比如袁阔成的《三国演义》三英战吕布一回,开头是这样说的:“关云长温酒斩了华雄,他手捻着长髯微合着二目走进大帐,腾咕噜噜噜,把华雄的首级扔在了帐内。张飞一看哈哈大笑,我二哥可算得鳌里夺尊了。”就这几句话被袁阔成说的波澜起伏极富韵律感,在这当中就用到了一处口技扔人头的声音“腾咕噜噜噜”。袁阔成在这个地方所运用的,其实就是艺术化了的口技。
所谓艺术化的口技至少应该起到两种作用,其一就是描摹声音烘托气氛,这是口技的最基本的要求,其二就是夹杂在语句当中,让语句听起来更加富有韵律感,更加跌宕起伏。还有一些口技可以起到京剧里锣鼓(当然,锣鼓也有烘托气氛的作用)的作用,这一点还应细细体会。
评袁阔成、单连芳、田连元三位大师
相声里有"帅、买、怪、坏"四种风格。帅,是说台风稳健大气,儒雅沉雄,不愠不火,潇洒自如;买,是指嘴皮子利索,气铆的足,多用贯口等丰富剧情;怪,是指嗓音特殊,剑走偏锋,收到奇效;坏,是指机智幽默,诙谐,多抖包袱。用来观照评书,袁阔成先生占"帅",刘兰芳女士占"买",单田芳先生占"怪",田连元先生占"坏"。特色鲜明,各成一家。

评书泰斗袁阔成生前未收徒弟只有三女儿喜爱评书
袁阔成,1929年生于天津。袁阔成自幼随父习艺,14岁就在北京登台,长期在唐山、天津、哈尔滨、营口、北京等地演出,擅长的书目有《三国演义》、《封神榜》、《西楚霸王》、《碧眼金蝉》等。曲艺界一直将袁阔成、刘兰芳、单田芳、田连元并称为“评书四大家”。
评书表演艺术家袁阔成昨去世,享年86岁
◎袁先生一直非常低调,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希望将来能将袁先生小剧场、新评书发扬。
◎袁阔成老师的评书真是没的说,俺母亲文化程度不高,但她老人家当年听袁阔成讲诸葛亮舌战群儒一段,也听得津津有味。唱戏的人女怕《思凡》男怕《夜奔》,说书的人恐怕最怕舌战群儒这段文戏了。袁老师能说得那么深入浅出有张有弛,不是一般战士能做得到的。《三国演义》后半部赵云去世,袁阔成用了整整一回的篇幅来回顾赵云将军光辉而伟大的一生,堪称一部很完整的赵云评传。
◎先生千古,真正的说书人走了。
◎袁阔成与刘兰芳、单田芳、田连元被大家合称“四大评书表演艺术家”,代表作品有《三国演义》、《水泊梁山》、《烈火金刚》等,他的仙逝是我国评书艺术的重大损失! ——六小龄童
◎在那个精神匮乏的年代,不管在田间地头,还是放学飞奔回家,一边捧着饭碗一边听评书,一边树荫底下纳凉一边听评书,打开收音机听这些老艺术家讲的评书,《三国演义》,《岳飞传》,《七侠五义》,《水浒传》,是童年重要的回忆,让我们小小年纪就开始在意历史,潜移默化地感受中国文化。 ——莱科宁HD
◎有不少80后是听袁先生评书度过童年的,当年用收音机听过不少,缅怀袁先生,也缅怀童年,缅怀收音机的时代,也缅怀过去的好时光。——80后观察家
3月2日凌晨3时30分,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袁阔成先生因心脏衰竭在北京去世,享年86岁。袁阔成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将于3月8日9时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东厅举行。《三国演义》《西楚霸王》《水泊梁山》《烈火金刚》……喜欢评书的观众不会忘记这些堪称经典的作品,如今再听,已成绝唱。
书坛素有“古有柳敬亭,今有袁阔成”之说。曲艺界一直将袁阔成、刘兰芳、单田芳、田连元并称为“评书四大家”。其中荣获中国曲协颁发的“终身成就奖”的评书大师袁阔成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在很多人的记忆中,一家人的晚饭时间都是在听袁阔成的评书《三国演义》中度过的。
袁阔成,1929年生于天津。伯父袁杰亭、袁杰英和父亲袁杰武号称“袁氏三杰”。袁阔成自幼随父习艺,14岁就在北京登台,长期在唐山、天津、哈尔滨、营口、北京等地演出,18岁即以短打书《十二金钱镖》、《施公案》享名。就传统书来说,袁阔成功底扎实,各体皆能。艺术上他博采众长,吸收话剧、电影、戏曲以及相声等艺术形式之长,形成自己的风格,以形传神,具有“漂、俏、帅、脆”等特点。袁阔成先生擅长的书目有《三国演义》、《封神榜》、《西楚霸王》、《碧眼金蝉》等。他也是评书艺术改革的带头人。他首先撤掉桌案,使评书由高台教化的半身艺术,变为讲究气、音、字、节、手、眼、身、法、步的全身艺术,推翻了百年来评书的传统。袁阔成从小就练摔跤和武术,他在说武侠书时能够加入很多肢体的动作,且惟妙惟肖。
未收一徒 只有三女袁田喜爱评书
新中国成立后,袁阔成先生开现代评书之先河,主张说新书,他说的第一部新书是《小二黑结婚》,反响很不错。之后又陆续表演了《吕梁英雄传》、《二五长征》、《舌战小炉匠》等,受到欢迎。而他真正说新书出名的,是1963年表演的《许云峰赴宴》。
几十年来,他多少次背起行囊下农村,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还下厂矿拜工人为师,吸取创作营养。难怪他在表演工业题材的《三声笛》时,模仿开汽车的形象,逼真得令人吃惊。哪怕一个挂挡的微小动作,都能使人区分出是大型客货车还是小轿车。
1981年,袁阔成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之邀,录制365讲的《三国演义》,1985年播出后受到好评。袁氏电台版《三国演义》,成为评书史上评价最高的三国题材评书。
令人遗憾的是,堪称一代宗师的袁阔成没真正收过一个徒弟,虽然诸如有汪文华等人挂名门下,也是有名无实。袁阔成也没有苛求5个女儿继承父业,只有三女袁田喜爱评书,也算是给袁阔成一些安慰。袁田之后,袁氏家族中无直系子嗣学习评书。
2009年,袁阔成在参加“非常明星”栏目时谈到,评书必须要与时代接轨,聊到兴奋处,他甚至站起身来了段周杰伦式的《水浒传》,“我必须要放下架子向其他艺术门类学习,只有适者才能生存。”
袁阔成坦言传统评书已发展到了瓶颈,必须想办法求变。“现在这个时代就是适者生存,传统艺术真得放下架子虚心求教。我一直在研究周杰伦的成功之处,他在台上一口气似说似唱地一通折腾,台下孩子摇着荧光棒疯狂挥舞,人家就特别有市场。我也想过让评书这么来一段试试,但有点失控。”
袁阔成当时说得兴奋,索性站起身来,右手攥拳模仿拿着麦克风,头一个劲儿地猛摇,嘴里大喊:“武大郎啊,武二郎啊,还有潘金莲……”这个举动把大家都逗乐了,袁老气喘吁吁地说:“大融合时代咱得勇于创新,不一定会成功,但绝对能撞出新东西来。”
和袁阔成并称为“评书四大表演艺术家”的田连元,对袁阔成先生的去世感到万分遗憾。
“袁阔成先生跟我相识多年,早在我二十多岁、他三十多岁的时候,我们就认识了。那个时候正要求全国说书行业‘说新唱新’,当时很多说书的老艺人只会说老书,不会说新书,但袁先生在‘说新书’方面可以说是一名‘闯将’。他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了《红岩》、《烈火金刚》、《赤胆忠心》、《暴风骤雨》等好几部新书,为说新书闯出一条新路,成为评书界的一面旗帜,一个领军人物。”
同为评书大家,田连元对袁阔成的评书艺术盛赞不已:“袁先生的表演独具风格,不仅说得好,而且具有观赏性。他的台风漂亮,帅气干练,节奏鲜明,艺术见解也有独到之处,比其他同行高出一筹,是我们评书界闯新路、表演上独具风格的泰斗级人物,也是我的良师益友。”
李金斗和袁阔成一直都是关系很好的朋友,平日常有来往。袁阔成住院期间,李金斗曾到医院探望他,“我们还约着等他出院了喝点儿酒,我给他买炒肝吃。等我离开的时候,他还站起来送我。但我和袁先生的女儿私下与医生交流过,医生告诉我们,他的病情很严重,治不好了,很难出院了。”
谈到袁阔成先生的为人,李金斗更是赞不绝口:“老爷子为人特别低调,不愿多宣传炒作,他在评书界首屈一指,但他从来不宣传自己,别人夸他时,他也说:‘不要瞎捧,不好。’他对艺术非常严谨,对青年人也非常关心喜爱,并且要求严格。”
评书大师袁阔成昨凌晨去世
本报综合消息 3月2日凌晨3点30分,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袁阔成因心脏衰竭去世,享年86岁。
曲艺界一直将袁阔成、刘兰芳、单田芳、田连元并称为“评书四大家”。其中荣获中国曲协颁发的“终身成就奖”的评书大师袁阔成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在很多人的记忆中,一家人的晚饭时间都是在听袁阔成的评书《三国演义》中度过的。
袁阔成是北京人,出于评书世家,1929年生于天津。伯父袁杰亭、袁杰英和父亲袁杰武号称“袁氏三杰”。袁阔成自幼随父习艺,14岁就在北京登台,长期在唐山、天津、哈尔滨、营口、北京等地演出,18岁即以短打书《十二金钱镖》、《施公案》享名。就传统书来说,袁阔成功底扎实,各体皆能。艺术上他博采众长,吸收话剧、电影、戏曲以及相声等艺术形式之长,形成自己的风格,以形传神,具有“漂、俏、帅、脆”等特点。袁阔成先生擅长的书目有《三国演义》、《封神榜》、《水浒》、《西楚霸王》、《碧眼金蝉》等。他也是评书艺术改革的带头人。他首先撤掉桌案,使评书由高台教化的半身艺术,变为讲究气、音、字、节、手、眼、身、法、步的全身艺术,推翻了百年来评书的传统。袁阔成从小就练摔跤和武术,他在说武侠书时能够加入很多肢体的动作,且惟妙惟肖。
新中国成立后,袁阔成更有开拓之功。他说的第一部新书是《小二黑结婚》,反响很不错。之后又陆续表演了《吕梁英雄传》、《二五长征》、《舌战小炉匠》等,受到欢迎。而他真正说新书出名的,是1963年表演的《许云峰赴宴》。
几十年来,他多少次背起行囊下农村,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还下工矿拜工人为师,吸取创作营养。难怪他在表演工业题材的《三声笛》时,模仿开汽车的形象,逼真得令人吃惊。哪怕一个挂挡的微小动作,都能使人区分出是大型客货车还是小轿车。
他还率先撤掉桌案全身表演,借鉴话剧、电视、音乐等多种艺术,丰富了评书的表现力,为探索古老的评书艺术在现代生活中的道路作出了可贵实践。
1981年,袁阔成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之邀,录制365讲的《三国演义》,1985年播出后受到好评。袁氏电台版《三国演义》,成为评书史上评价最高的三国题材评书。(王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