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在抱朴修己利民
葛洪,晋代丹阳郡句容人,他取字稚川,别号抱朴子,以示守其本真、朴实,不为物欲所诱惑之志,是著名的道士、医药学家和思想家,他一生以修道和济世利民为己任,鼓励人修道、重德、向善,被后人称为“葛仙翁”和“稚川真人”。 葛洪少年时丧父,其父葛悌原为邵陵太守,由于为官清廉,没留下任何积蓄,葛洪与母亲扶柩还乡,生活非常贫困。葛洪依靠耕田打柴奉养母亲。他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卖柴买纸、用笔抄书来学习。在耕田打柴的闲暇,不远千里寻师请教,借书览阅,问学解疑。每晚挑灯夜读,诵念经文,读了《孝经》、《论语》、《易经》、《诗经》等经史书籍,其博学的名气传遍乡里。通过读书,他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逐渐产生了修道、研习医术拯民于水火的理念,十六岁时葛洪便师从祖父的徒弟郑隐修道。 葛洪生性淡泊,不好荣利,乐善好施,只要他家中存有食粮,必定要分出一半接济穷困之家,为周围乡亲们做了许多好事。他见《老子》中有“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之句,于是欣然自号“抱朴子”,安贫乐道,乡亲们也都称他为“抱朴之士”。 葛洪在潜心修道的同时精研医术,扶危济急,救助百姓,他说:“为道者,以救人危,使免祸;护人疾病,令不枉死,为上功”。他所撰写的《金匮药方》、《玉函方》、《肘后救卒方》等医药学著作,在我国医药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价值。所谓“肘后”,即是谓此书可以挂在胳膊肘上随时携带,上面记载了许多常见病、急病及其治疗方法与药方,系古代随身常备急救的手册,并在东南亚各地广为流传,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方剂和经验。葛洪为百姓解除疾病,往往药到病除,有时药资分文不收,人们都很感谢他的仁德。 有人向他请教处世、养生、长寿之道,葛洪说:“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他还说:“览诸道戒,无不云欲求长生者,必欲积善立功,慈心于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虫,乐人之吉,愍人之苦,周人之急,救人之穷,手不伤生,口不劝祸,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不自贵,不自誉,不嫉妒胜己,不佞谄阴贼,如此乃为有德,受福于天,所作必成,求仙可冀也”。他认为修德行善是为人处世之道,也是长生成仙的基础。葛洪后来在临安宝石山修行,举止宛如仙人,他在岭上一边修炼,一边采药为民治病,并向民众劝善,使百姓追求向善,逢凶化吉,生活祥和。宝石山山清水秀,奇花遍地,异草飘香,后来人们便以葛洪之姓改称宝石山为葛岭,一直流传至今。 葛洪精通儒学,又是道家思想的实践者,博学多识,著述颇丰。他对为文之道的见解:主张德行为本,立德重于立言,文以载道,为文当有助于教化。当时时局动荡不安,各种社会矛盾激化,葛洪提出文章要立足现实,有益于世,并且将此作为衡量文章高下的一个重要标准,要敢于揭露社会的弊端,反映民生疾苦,不昧着良心粉饰太平。面对社会黑暗势力、腐败现实、道德之沦丧、生灵之涂炭,葛洪提出作为一个有良知的文人是不会置之不理的,更不会同流合污,应以维护道德为己任。葛洪的这种敢于揭露现实而不计个人得失的精神是十分可贵的,其忧国忧民之心溢于言表,体现了文人的良心和节操。他认为真正的美文华章应当出自德行高尚之人,其人应博学多识,天文物理,无所不解;王道人事,无所不知;内外兼通,故能文质相应,外并日月星辰之高丽,内蕴大海玄渊之深妙,如此立言,方不负“经国之大事”;如此为人,自然修德立品,千载而弥彰。 葛洪还论述了神仙之存在和神仙之可以修成的道理,“天地之间,无外之大,其中殊奇,岂遽有限”,所以,“不见仙人,不可谓世间无仙人也”。葛洪举例说,历史上有神仙存在的大量记载,刘向在《列仙传》中就举出了七十余位仙人,刘向学识渊博,思理清澄,他的记载应该是可信的,如果没有这样的事,为什么要编造呢?所以古人关于神仙的记载是应当重视的,很多史料说明“神仙实有,仙学可得”。 葛洪认为修道就是要通天地之化,运阴阳之用,源道德之妙,达性命之真。为此,要绝贪去欲,不为物欲所驱使,修身养性,返本归真。他在《抱朴子内篇》中写道:“ 修至道,诀在于志,不在于富贵也”、“仙者,唯须笃志至信,勤而不怠,能恬能静,便可得之”,而达到“与天地同流”的境界。他在《抱朴子外篇》中,指出不仅要个人修炼、勤勉修持,还要关爱苍生,努力行善、劝善。他在《神仙传》中收录了古代八十四位神仙的故事并弘扬道家思想,许多人看了书后立下了修仙学道、长生久驻的志向。如南朝人陶弘景十五岁时看了这本书后,说:“读了《神仙传》,使人产生壮志凌云的胸怀,有修仙学道的志气。仰望青天白云和太阳,就不觉的象原来那样遥远不可及了。”陶弘景后来成为“华阳真人”。 葛洪在世道离乱的年代,不趋炎附势,以悲悯仁爱之心,扶危济困惩恶扬善,既有着儒家的君子气象又有着道家的神仙风骨,展现了修炼人的淡泊无争、济世利人的精神风貌。他一生对真理和人生真谛的追求,鼓舞着世人坚定信仰、修道向善的信心。 在当今这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我们是否能坚守着心灵的一方净土;在沧桑百转的轮回中,我们是否对生命有了更多的感悟,是否真正意识到我们久久期待的是什么。回归良知本性,按照宇宙真诚、善良、宽容的特性去做,就是为自己选择了美好的未来。(原文略有改动)

被古人夸爆的“神仙饮”!醪糟(洒糟)的隐藏用法,看完直接囤十斤!
要说中国人餐桌上的养生顶流,醪糟绝对能占一席之地!
小时候总看奶奶用陶罐酿醪糟,开盖那股香甜味,现在想起来都馋得慌。
这碗带着淡淡酒香的糯米团子,可不只是甜品那么简单,它可是被《本草纲目》夸过的“药食同源”宝贝!
老祖宗对醪糟的偏爱可不是没道理。
《齐民要术》里详细记载了它的酿造方法,《本草纲目》更说它能“行药势,通血脉,润皮肤”。
古代产妇坐月子,家里人必煮一碗醪糟鸡蛋汤,就是看中它补气血、促恢复的本事。
在没有奶茶的年代,醪糟就是古人的“快乐水”,既能解馋又能养生,妥妥的性价比之王!
:蹲下站起眼前发黑、脸色蜡黄的,醪糟配桂圆红枣煮一煮,喝完脸蛋红扑扑,比涂十层腮红都自然!
:吃多了胃胀不消化?饭前喝半碗醪糟水,里面的益生菌能帮你“打扫”肠胃,消化力直接拉满!
:睡前一杯温热的醪糟牛奶,淡淡的酒精和甜味能安抚神经,让你秒进“梦乡特快”!
:醪糟加姜丝煮成热饮,从胃里暖到脚尖,比穿三条秋裤还管用!
:醪糟含有的酶能促进新陈代谢,搭配银耳做成甜品,坚持吃皮肤透亮得像剥壳鸡蛋!
:醪糟冲蛋+小汤圆,5分钟搞定营养早餐!鸡蛋打散冲进滚烫的醪糟里,搅出云朵般的蛋花,再丢几颗糯米团子,香迷糊了!
:醪糟冰粉!夏天把醪糟和冰粉、西瓜、坚果拌在一起,冰冰凉凉还不胖,比奶茶健康100倍!
:醪糟炖鸡汤!鸡汤煮好后加两勺醪糟,酒香渗入鸡肉里,喝完浑身热乎乎,补得比人参汤还到位!
:干净的醪糟配料只有糯米、酒曲、水,加了防腐剂、甜味剂的直接pass!
:好醪糟是清甜酒香,有刺鼻酸味的说明发酵过头,别买!
:玻璃瓶比塑料盒装更能锁住风味,保质期尽量选15天内的鲜酿款。
懒人福音:在家3步酿出神仙醪糟!
:糯米泡4小时后蒸熟,放凉到30℃(摸着不烫手)
:酒曲用温水化开,倒进糯米里拌匀,中间挖个洞
:盖上保鲜膜,裹上棉被保温,36小时就能收获香甜醪糟!
醪糟这东西,真是越研究越上头!
既能当甜品解馋,又能当良药养生,关键价格还便宜。
下次逛超市,记得顺手带一盒回家,解锁更多隐藏吃法!
姜子牙是如何从凡人封神的?
客户端北京9月26日电(记者 宋宇晟)临近10月,今年国庆档影片已蓄势待发。其中,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想看”《姜子牙》的人数已超过130万,暂列国庆档第一名。
是一个坐在河边钓鱼的垂垂老者,还是神话传说中拥有法力的大仙?
其实,史籍中有关姜子牙的记载可能和你的想象有着不小的差距。另一方面,由于文学作品、民间传说的广泛流传,姜子牙真正的历史形象今天已经变得模糊不清,甚至有着多种完全不同的面孔。
现存较早直接记述姜子牙内容的文献当属《诗经》。其中的姜子牙有着“鹰击长空”般的勇武。
《毛诗注疏》还进一步对此说明:姜子牙身为大将,辅佐武王,在伐纣的战争中,其勇武为人称道。
这似乎和大多数印象中的姜子牙形象不同。
《史记》中对姜子牙的“武勇”有明确记载,在武王伐纣的战争中,正当双方大军摆开阵势决战一触即发的时候,姜子牙率领一小队勇士当先冲阵。
也就是说,在《史记》的这段记载中,姜子牙并非一个垂垂老者的形象,更像是一员身先士卒的武将。
汉代赵岐为《孟子》作注时也提到姜子牙,其评价是“有勇谋,而为将”。
虽然在汉代,姜子牙还是武将形象,但可以肯定的是,当时已经出现了与姜子牙相关的不少传说故事。即便在《史记》中,关于姜子牙也有着自相矛盾的说法。
例如,虽然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到姜子牙“勇武”的一面,但同时也记载了年老的姜子牙借钓鱼的机会见到周王的故事。只是,这里并未提及姜子牙当时的具体年龄。
而记录历史故事及传说的《说苑》则说,姜子牙是在70岁时遇到周文王的。
我们很难想象,“年老”的姜子牙是如何在战争中冲锋陷阵的。
另一方面,从汉代史籍文献来看,“姜太公钓鱼”的故事流传甚广。
与此相关的汲县(今河南卫辉)东汉时已设庙宇祭祀姜子牙。当地传说,姜子牙曾经在汲县附近钓鱼。因此,“城东门北侧有太公庙”。
事实上,由于战功卓著,在相当一段历史时期内,姜子牙都是作为“战神”被祭拜的。
例如,唐天宝年间,还曾让各地选拔出来的武举人去拜谒太公庙,也就是祭祀姜子牙的庙。
同样是唐代,姜子牙还被封为“武成王”,可见当时的太公庙基本等同于拜祭“武神”或“战神”的场所,具备国家“武庙”的功能。
到宋代,人们对于姜子牙的祭祀又有些微“升格”。
可到了文学作品中,姜子牙的形象从武将逐渐变成了类似诸葛亮的形象。
在元代出现的《武王伐纣平话》中,姜子牙已经不怎么冲锋陷阵了,不过还是掌控战局,算无遗策,似乎更偏向于一名军师。
洪武二十年,礼部奏请仿效前代,“立武学,用武举,仍祀太公,建昭烈武成王庙”。
可朱元璋却否定了这个提议。他认为,姜子牙作为周天子分封的臣子、诸侯,前代的祭祀礼仪并不合适。
于是,废除姜子牙的武成王封号及其祭祀。几乎与此同时,全国各地开始大量建设关羽庙。
从此,世人印象中的“武神”从姜子牙逐渐转化为关羽的形象。
明代《封神演义》则进一步将姜子牙神化,各种法术出现在故事中。
例如,《封神演义》第四十八回中,姜子牙运用某种法术除掉赵公明:“子牙拜了六七日后,赵公明神散而不归,不觉昏沉,只是要睡。半月后,赵公明越觉昏沉,睡而不省人事。”姜子牙还曾让李靖等人利用桃木、犬血等布阵。这些当然都与《封神演义》这部作品的整体风格有关。
但另一方面,在《封神演义》中,姜子牙形象给人的感觉开始接地气,有着普通人的烦恼。这多少有些狼狈。
小说中,姜子牙花数十年修行,且擅长捉妖、算卦。
不过,他修行后并没有立刻受到赏识,而是过上了普通人的生活:72岁高龄娶了68岁的“黄花女儿”。婚后,他卖干面、开饭馆、贩猪羊,却都不成功,还被妻子骂“饭囊衣架,惟知饮食之徒”。
一直到80岁遇到周文王,小说中的姜子牙才开始运筹帷幄。
同时,《封神演义》中的姜子牙早已不是那个身先士卒的武将形象,更偏向军师或统帅的身份。
小说里,姜子牙指挥的军事行动大多是成功的,可一旦亲自上阵就屡尝败绩。
像第四十七回中,姜子牙与赵公明交手,就被一鞭打死,后被广成子救活;而第七十二回中,姜子牙也是接连败逃。
在《封神演义》中,姜子牙既有着普通人的烦恼,同时又具备神仙的法力。
你眼中的姜子牙是什么形象?(完)
参考资料:《诗经》《史记》《历史·政治·文学——姜子牙形象的演变与文化内涵》《〈封神演义〉中姜子牙形象的文化意蕴》
相关资讯
那些藏在诗句里的神仙名字,随便一个都能当言情小说主角
他给杨玉环姐姐取名‘太真’,比现在那些玛丽苏小说高明多了!”这话不假,古诗词里藏着无数令人拍大腿的神仙名字,随便拎出一个,都能让现代网文作者直呼“这题超纲了”。最狠的是辛弃......
上篇:来世约今生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