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藏在诗句里的神仙名字,随便一个都能当言情小说主角
在杭州西湖边的茶楼里,曾听一位老先生拍案叫绝:“白居易才是隐藏的取名大师!他给杨玉环姐姐取名‘太真’,比现在那些玛丽苏小说高明多了!”这话不假,古诗词里藏着无数令人拍大腿的神仙名字,随便拎出一个,都能让现代网文作者直呼“这题超纲了”。
翻开《楚辞》,迎面撞见“羲和”(太阳神车夫)、“望舒”(月亮司机)这类神仙工牌,才知道什么叫“出厂即高光”。李商隐写《碧城》时,随手甩出“宓妃”这个洛水女神的名字,直接给曹植的《洛神赋》做了千年预告片。最绝的是《山海经》里的“精卫”,明明是本尊小名,硬是被叫成了全球首例“鸟类励志IP”。
王勃在《滕王阁序》里埋的彩蛋才叫绝——“紫电青霜”听着像玄幻小说神器,实则是古代名剑的艺名。李清照更是个中高手,《渔家傲》里那句“蓬舟吹取三山去”,愣是把蓬莱、方丈、瀛洲三大神仙小区写成了快递地址。这些名字妙就妙在——既当得了法器名,又撑得起仙侠剧男二的人设。
去年在陕历博见到的唐代银香囊,标签写着“葡萄花鸟纹银香囊”,但讲解员神秘一笑:“它在《国家宝藏》里叫‘大唐少女的袖中星河’。”瞬间理解文物命名者的纠结——按规矩得写学术名,心里想的却是“这明明该叫《长安十二时辰》同款穿越神器”。
如今父母翻烂《诗经》取出“子轩”“梓涵”,却不知古人玩得更野。苏轼给儿子取名“遁”(跑得快),陶渊明五个儿子分别叫“俨、俟、份、佚、佟”(谐音“一二三四五”)。最狠的是辛弃疾,给儿子起名“铁柱”,生怕别人不知道他家是武将世家。
最近《中国诗词大会》带火的“林深见鹿”“海蓝见鲸”,本质都是古人玩剩的文字游戏。敦煌壁画里的“飞天”变身汉服品牌,瑶池宴饮的“流霞”成了奶茶新品。就连《西游记》里被孙悟空打过的巨灵神,都因名字太霸气被电竞战队抢注。
某天在书店听见00后小姑娘惊呼:“原来‘云想衣裳花想容’是李白的隐藏取名攻略!”不禁莞尔。在这个“梓轩”“若曦”满街跑的时代,或许我们缺的不是好名字,而是发现诗意的眼睛。下次读诗时,不妨把那些惊鸿一瞥的神仙名字记下来——指不定哪天写网文用得上,毕竟老祖宗留下的文化盲盒,开出来的都是王炸。

古人的“神仙友谊”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琴声,无论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听懂他的心声。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认为世上再也没人能听懂他的琴声了,于是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终生不再弹琴。
两位“知音”的友谊感动了后人。直到现代,人们还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其实在古代,像这样的“神仙友谊”还有很多。
管仲年轻的时候家里非常贫穷,但他的朋友鲍叔知道他是个贤明而且有才干的人。他们曾经一起做过生意,赚钱之后分财利时,管仲总是多要一些。鲍叔并不认为是他贪财,而是体谅他家里穷。
后来,鲍叔辅佐公子小白,管仲则辅佐了公子纠。公子小白在争夺国君之位中取胜,庇护公子纠的鲁国担忧齐国入侵,所以处死了公子纠,管仲也被囚禁了起来。于是,鲍叔便向齐桓公推荐管仲,让他不计前嫌,不为解一时之气而浪费人才。后来,管仲来到齐国担任国相,鲍叔情愿让自己置于管仲之下,齐桓公也在二人的辅佐下成就霸业。
管仲后来曾回忆说:“当年公子纠争夺国君之位失败,大臣都为他殉难了,而我却被囚禁起来遭受屈辱。鲍叔不认为我是个没有廉耻的人,而是知道我不因小的过失而感到羞愧,却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而感到耻辱。”最后,管仲还深情地说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人的一生可能会有很多朋友,但知己却难得。无论他人如何评论管仲,鲍叔都能不为所动,一如既往地给予其包容与支持,这便是最好的知己。“管鲍之交”被传为千古佳话,管仲那句“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既饱含他对鲍叔的感激之情,也诠释了友谊的真谛。
惠施,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哲学家。惠施曾经在魏国担任相国,后来因为政见与张仪有所不同而受到排挤,并被驱逐出魏国,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过了不久,他来到宋国,与庄子成了好朋友。但二人都喜欢争论拌嘴,比如著名的“濠梁之辩”——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惠施去世后,有一年,庄子为人送葬时路过惠施的墓地,不由得驻足,回头对随从们说:“郢都(春秋时楚国都城,位于今湖北江陵)有一个人,鼻子上不小心沾上了一点白灰,这点白灰又薄又小,就好像是苍蝇的翅膀,他让一个叫石的巧匠替他削掉。只见匠石挥斧如风,向白灰削去,灰点随斧而去,而鼻子丝毫没有受到伤害。郢都人站立不动,脸色不变。”
随从们听了之后都云里雾里,庄子接着说:“宋国的国君听说了这件事,就叫人把匠石找来,对他说:'你试着用同样的方法给我削削灰怎样?’匠石却说:'臣下的确曾用斧子削去过鼻尖上的白灰,可是现在我信得过的人已经去世很长时间了。从那以后,臣下再也没有干过这种事了。’”
庄子最后叹息道:“自从先生去世后,我再也找不到对手了,再也没有辩论的对象了!”随从们方才知道庄子是在用郢都人与匠石之间的友谊,来代指自己和惠施之间相互信任、心灵相通的友谊。他们之间足够信任对方,所以才能够在争辩的时候无所顾忌。
庄子和惠施在思想和观点上是不同的,所以他们常常争论不休。但好的友谊并不是必须要完全认同对方,而是即使思想和观念上有着不同,但也能求同存异、彼此欣赏、互相包容。
据《后汉书·吴祐传》记载,东汉时期,有一个叫公沙穆的人学习非常努力刻苦,可是总觉得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还是非常有限,于是就想到京城去,进入当时的最高学府太学深造。
然而,公沙穆的家里非常贫穷,他勉强凑足了去京城的路费,可到了京城,没过几天盘缠就用光了,交不起入太学学习的费用。为了继续读书,公沙穆只好到当地一位叫吴祐的富户家里打工,当上了一名舂米工人。
吴祐不仅是富户,还在朝为官,身份显赫。有一天,公沙穆正在舂米,吴祐偶然从他身边经过,突然发现这个年轻人举止斯文有礼,根本不像个做粗工的人,于是就好奇地和他聊起天来。在聊天的过程中,吴祐发现公沙穆是一位学识渊博且好学的读书人,于是不顾彼此悬殊的贫富差距,和他在杵臼前结为朋友。
后来,公沙穆学有所成,成为东汉有名的能吏。而“杵臼之交”也被传为佳话,用来比喻交朋友不计较贫富和身份。
“今俟罪浔阳,除盥栉食寝外无余事,因览足下去通州日所留新旧文二十六轴,开卷得意,忽如会面,心所畜者,便欲快言,往往自疑,不知相去万里也。”(《与元九书》)
元和十年(815年),四十四岁的白居易正在江州司马任上,这是一个有职而无权的小官。在内心愤慨忧伤之际,他收到了时任通州司马的好友元稹寄来的《叙诗寄乐天书》,白居易感动不已,于是写下这封感情真挚的《与元九书》。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写道:“小通则以诗相戒,小穷则以诗相勉,索居则以诗相慰,同处则以诗相娱。”意思是我们在仕途顺利时可以以诗告诫对方戒骄戒躁,遇到困难时便用诗歌互相鼓励,如果一个人居住孤独时则用诗歌去安慰对方,如果两人在一起时则一起作诗娱乐。
白居易和元稹一同在朝为官,二人惺惺相惜,结为莫逆之交。由于当时没有网络和电话,他们只能用当时最流行的方式保持通讯:写诗唱和。据统计,白居易和元稹在二十多年交往中,唱和诗词多达900余首,创造了一个二人唱和的世界纪录。
唐文宗大和五年(831年),元稹去世。许多年后的一个夜晚,白居易忽然梦见了与元稹同游时的情景,醒来后提笔写道:“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阳草树八回秋。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阿卫韩郎相次去,夜台茫昧得知不。”(《梦微之》)
其实,古人的“神仙友谊”还有很多,比如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的期盼,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深情,还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寄语……在交通不便、消息闭塞的古代,人们的友谊却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样的友谊是真正无价的!
来源 / 团结报、封面中国
执行主编 / 张燕
副主编 / 跃升
古人的神仙世界
翻开中国上古神话,一个圣贤的世界扑面而来。尽管神话没有十分完整的情节,神话人物也没有系统的神系家谱,但它们却有着鲜明的东方文化特色,其中尤为显著的是它的尚德精神。人们日常所说的“中国神话”是广义的神话,基本是融合了
上古神话是人类起源神话,当然是我心目中的真正的中国神话。产生于中国远古时期(夏朝以前),后世并无一本专门的书把这神话完整的记载下来,更没有像西方神话那样形成一个很完整的谱系。
上古神话分布于《山海经》、《诗经》、《楚辞》、《庄子》、《淮南子》等书中。
《山海经》:造人的女娲、蓬发戴胜的西王母、兵主战神蚩尤、中央之神黄帝、逐日的夸父等。
《山海经》:太阳女神羲和、协助蚩尤的风伯、雨师、协助黄帝的旱神女魃、雷神。
《淮南子》:尝遍百草的神农、嫦娥等。
《庄子》:河神河伯、海神海若。
佚名《九歌图卷纸本全卷》 局部
道教是输出道家神仙的主力军。道教的源流可追溯到道家学派,再汉朝发展壮大,以多个神仙为信仰、修炼成仙为终极目标、以修炼方术与炼丹为主要日常内容。
道教三清: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
北斗七星君、四方神、二十八星宿、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文财神、武财神等等,他们基本上都有官职,且分工明确。
张僧繇《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局部
值得一提的王母娘娘(普遍认为和西王母为一人),可见,神仙世界里也有争议。
昊天上帝是中国神话中天的尊号,也是华夏官方神话的至高神天帝。
皇帝祗:执掌神州,社、稷,五岳、四渎、四镇、四海,山林、名川。
文武二圣:文圣孔子,武圣关羽等。
中国文化中的人神恋源远流长,从《诗经》乃至殷商的甲骨文一直到今天的故事传说,都存在不同形态的人神恋话题(故事)。人神恋是一定社会阶段中民俗、婚恋心理的曲折反映;从本质上看,人神恋是一种以性为纽带的人神关系的反映。
人神相恋题材的赋作并非始于曹植,但曹植的《洛神赋》既具有代表性。
《洛神赋》描写了人神之间的一次邂逅而产生的一段没有结局的恋情。两者相互爱慕,但人神殊途而不得不以礼相待,导致相爱而不能相守的遗憾与惆怅。
楚文化中人神恋爱的主题之分突出,如屈原的《山鬼》等,保留了浓厚的人鬼相恋的气息。《山鬼》中的情人相约而不见,相恋而殊途,一种不完美结局。
张敦禮《九歌书画卷》局部(山鬼)
(楚国的诗人及政治家)。屈原忠贞不阿,“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的个性,不被世人所接受。因听信上官大夫等人的谗言,楚王逐渐疏远屈原,后罢黜其职。屈原痛君王被谄媚所蔽,为示清白,怀石自投汨罗江而死。端午节往江中投粽子和赛龙舟的民俗,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
,也作“楚词”,是先秦屈原在楚地(今湖南、湖北一带)民歌的基础上创作的具有浓郁楚地特色的一种诗歌样式。其创作手法浪漫,感情奔放,想象丰富,具有不拘体格和散体化的艺术特征。
是中国绘画的高峰时期,不仅绘画题材、内容、技法达到了历史的最高水平,而且是物境、情境、意境的完美统一阶段。
两者从气质上相投,从精神上相合,读者既可通过释文解读诗歌,亦可通过配图进一步深入理解作品。
《楚辞》对于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像司马迁、扬雄、张衡、曹植、阮籍、郭璞、陶渊明、李白、李贺、李商隐、苏东坡、辛弃疾、郭沫若等各个历史时期的名家巨子,沿波讨源,循声得实,都不同程度地从屈原的辞赋中吸取精神,提供营养。也为历代画家的艺术创作提供了素材和想象的空间。
我国先秦两大著名的文学作品“诗经和楚辞”的艺术特色其实是类似的,就是“
”的意味来。比如写了一些植物(香草美人)来象征品德的纯洁。
汉王逸《离骚序》:“离骚之文, 依诗取兴, 引类譬谕, 故善鸟香草, 以配忠贞;恶禽臭物, 以比谗佞;灵修美人, 以媲于君”。
这个也是诗经用过的一种手法,楚辞来发展壮大了。
《国风·墉风·桑中》:爰采唐矣?沬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
这种方式让叙述一问一答如滔滔江水源源不绝……
承诗经,启汉赋、四六。《四六丛话》卷三云:“ 屈子之词,其殆诗之流、赋之祖、古文之极致、俪体之先声乎?”
单单离骚一首,对偶就在百句以上,并有等连绵字词的使用,加强了文学作品的形式美感。
兮字放在末尾,两句一韵,四字一章,形成错落有致的感觉。
离骚作为大篇幅的抒情诗在先秦文学里面是少见的。虽然《九歌》的篇幅不算太长,《东皇太一》、《礼魂》都只有数句,即使是《湘君》、《湘夫人》、《山鬼》也只有几十句。那么短篇为什么能独立成篇是值得研究的。但是和诗经比起来还是算多的…长篇文学的历史意义也是很大的…
想象力丰富让作品产生浪漫和玄幻的感觉,保留楚地的风土人情、神话传说。对后来的李白、长吉的诗风也有影响(没有神话的艺术,是缺少灵性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