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创作背景古诗词学习网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
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
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
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
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
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
辛弃疾在绍熙五年(1194)前曾任福建安抚使。从这首词的内容及所流露的思想感情看,可能是受到主和派馋害诬陷而落职时的作品。邓广铭《辛稼轩词编年笺注》:“绍熙四年(1193)八月,至五年七月,福建安抚使任上作。”作者途经南剑州,登览历史上有名的双溪楼,有感而作此词。张元干有《风流子》词,题云:“政和间过延平,双溪阁落成席上赋。”

辛弃疾》原文与赏析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楚天〕泛指南方的天空。江淮流域一带,春秋战国时代属楚国。〔遥岑(cn)〕远山。〔季鹰〕张翰,字季鹰,晋朝吴郡(今苏州市)人。曾在洛阳做官,看见秋风起,想念家乡的鲈鱼脍和莼菜,就辞官回家。〔刘郎〕指刘备。汉朝末年,一个名叫许汜的,有“国士”之名,刘备批评他说:“如今天下大乱,希望你能忧国忘家,替社会做些事。你却只管买房置田,说些没有价值的废话。” 〔树犹如此〕东晋时,大将军桓温率部北伐,在路上看见自己从前种的柳树已经有十围那么粗了,想到时光易逝,叹息说:“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当时作者应叶衡之聘,担任帅府属官。到这一年为止,作者到南宋已经整整十二年了。建康,对于辛弃疾是个容易勾起旧情的地方。他首次南下晋见高宗是在建康,擒到叛徒张安国献给南宋朝廷也是在建康。后来又到建康任过通判之职。这次他因叶衡的赏荐,重到建康。重游旧地,他看到江山依旧而人事日非,心情无法平静。他的才能、建议,始终没有引起南宋朝廷的重视,他的抗金救国的雄心大志没有被人理解,好友叶衡举荐他来到建康,而叶衡又被朝廷调到临安去了。辛弃疾登上赏心亭,远眺祖国河山,勾起了他满腹的苦水,写下了这首词。
这首词的上阕,从写天地河山入手。先写天,次写长江流水。“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时属秋天,天高气爽,可以极目远眺。作者站在赏心亭上,纵目远眺千里大江,水天浩茫,秋意无边。起句气势宏浑,笼照全篇,包容了山水空阔壮丽的境界。“水随”一句分写江水,笔调奔放,见出作者胸襟的阔大。接着,作者写远山。“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远远望去,大江北面的远山,就象那美人头上碧色的玉簪和螺形的发髻,是那么妩媚,那么诱人!可是,眼前那美丽的祖国山河,此刻却只能引起人们的忧愁和遗恨而已。一句“献愁供恨”,就把眼前的娱人美景添上了一层灰暗的情调,隐含“伤心人别有怀抱”之意。这里作者对国事的“愁”和对敌人、对投降派的“恨”,是全篇词的主旨所在,是作者感情波浪的总根源。上阕的最后写了人。“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夕阳正斜挂在城楼的箭垛上,一只离群的孤雁却一声声凄然地叫着飞去。“落日”,已使人有迟暮之感,“断鸿”,又使人产生孤凄的意绪。对于一个流落在异乡的远方游子来说,本来心里就有无限的伤感,再加上面对这般的环境,感情的寂寞和痛苦就更加沉重了。作者归家无路,报国无门,心情激愤,想压抑又压抑不住,于是“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看金刀,拍栏杆,杀敌激情按捺不住,但朝廷中的昏君奸臣正热衷于投降偏安,又有谁能理解爱国志士此时的心境?悲慨之意,毕现于字里行间。
这首词的上阕,主要是写景。写天,写得气象广大;写水,写得视野辽阔;写山,写得有愁有恨,群山生情。这里作者的写景,不是纯客观地写自然景物,而是融进了作者深挚之情的主观化之景。写了融情之景以后,又很自然无迹地转入写人情人事。描写的视角越来越集中,感情的渲染越来越浓烈。
词的下阕,接连用了三个典故,以抒写自己的感怀。他鄙视象西晋时的那个张季鹰,贪图家乡的鲈鱼脍和莼菜羹,而弃官不仕;他也蔑视三国时那个只知求田问舍的许汜,这种人若见到当时胸怀雄才大略的刘备,岂不要羞愧死!怀才不遇,往往会使人消沉。但作者把不遇于时看作是短暂的,表白了自己仍怀有远大的抱负。但是“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他南归已有十二年了,时光流逝了,生命消失了,恢复失地却还是遥遥无期,赏心亭畔的树木也都长大了,睹物伤情,能不感慨系之!“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感慨之极,不禁失声痛哭了,但是又有谁人请来多情的姑娘,为英雄拭干那忧国伤时的热泪呢?这里呼应着上阕末“无人会”的感叹,豪气浓情一时并集,使人领会到作者报国无门的悲愤情绪之深。
《白雨斋词话》说:“辛稼轩,词中之龙也,气魄极雄大,意境却极沉郁。”雄大和沉郁的特点,在这首词中得到了最为明显的体现。上阕写到大江景色,是那么富有气势,而远远近近的山河天地,也正表现了作者重重迭迭的忧愁怅恨。下阕抒写的那种不快意的感情,是那么的激愤深沉,而作者面对这样那样的选择,正是表现了他这样那样的苦衷,但作者没有为身为家的私心,反映出的是作者为国忘家的崇高思想境界。
高中必背诗词《水龙吟》辛弃疾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由辛弃疾在建康通判任上所作的一首词。叹惜流年如水,壮志成灰。最后流下英雄热泪。小编这里为大家整理了这首作品的全文和意思,希望大家喜欢。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赏心亭:《景定建康志》卷二十二:“赏心亭在下水门之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览之胜,丁晋公谓建。”周邦彦《西河》:“夜深月过女墙来,赏心东望淮水。”(陈元龙注《片玉集》本)
⑵王粲《游海赋》:“水与天际。”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安石《夜过新开湖忆冲之仲涂同泛》:“水远天无际。”
⑶遥岑(cén):远山。韩愈、孟郊《城南联句》:“遥岑出寸碧(愈),远目增双明(郊)。”
献愁供恨:王安石《午枕》:“隔水山供宛转愁。”
⑷玉簪(zān)螺髻(jì):玉簪、螺髻:玉做的簪子,像海螺形状的发髻,这里比喻高矮和形状各不相同的山岭。
韩愈《送桂州严大夫》:“水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篸即簪,“玉簪”即碧玉簪之省。作者另一词《行香子》:“云岫如簪”,盖指云山。“螺髻”亦喻山。如皮日休《缥缈峰》诗:“似将青螺髻,撒在月明中。”又周邦彦《西河》词咏金陵:“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
⑸断鸿:失群的孤雁。柳永《夜半乐》:“断鸿声远长天暮。”又前录《玉蝴蝶》,亦有“断鸿声里,立尽斜阳”之句。
⑹吴钩:吴钩,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刀。这里应该是以吴钩自喻,空有一身才华,但是得不到重用。
钩是一种兵器,似剑而曲,见《汉书·韩延寿传》注。吴钩的故事见《吴越春秋·阖闾内传》。鲍照《代结客少年场行》:“锦带佩吴钩。”杜甫《后出塞》:“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梦溪笔谈》卷十九:“唐人诗多有言吴钩者,吴钩,刀名也,刃弯。”是弯形的刀剑皆可称钩。
⑺李煜《玉楼春》:“醉拍阑干情未切。”这里亦有按拍的意思。
⑻“登临”本于《楚辞·九辩》。欧阳修《蝶恋花》:“无人会得凭阑意。”
⑼《世说新语·识鉴》:“张季鹰(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机。”
⑽“刘郎”指刘备。《三国志·魏书·陈登传》载刘备对许汜语:“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王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以上一段,盖谓当时朝士,贪恋爵禄,只知道“求田问舍”,固无若张翰其人者,如碰见刘备当然要看不起他们。语意广泛,不泥定自己,却引起自己的忧愁寂寞。
⑾忧愁风雨:风雨,比喻飘摇的国势。化用宋苏轼《满庭芳》:“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
苏轼《满庭芳》:“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
⑿《世说新语·言语》:“桓公(温)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涕。”庾信《枯树赋》作“树犹如此”,与本句合。
⒀倩(qìng):请托。
⒁红巾翠袖:女子装饰,代指女子。
⒂揾(wèn):擦拭。三句一气而下,作一句读。“红巾翠袖”,妆饰,以代美人。王勃《落花落》:“罗袂红巾复往还。”“揾”,揩拭。“倩何人”者,言无人也,应前文“无人会”句。
辽阔的南国秋空千里冷落凄凉,江水随天空流去,秋天更无边无际。极目遥望远处的山岭,只引起我对国土沦落的忧愁和愤恨,还有那群山像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西下的太阳斜照着这楼头,在长空远飞离群孤雁的悲鸣声里,还有我这流落江南的思乡游子。我看着这宝刀,狠狠地把楼上的栏杆都拍遍了,也没有人领会我现在登楼的心意。
别说鲈鱼切碎了能烹成佳肴美味,西风吹遍了,不知张季鹰已经回来了没?像只为自己购置田地房产的许汜,应怕惭愧去见才气双全的刘备。可惜时光如流水一般过去,我真担心着风雨飘荡中的国家,真像桓温所说树也已经长得这么大了!叫谁去请那些披红着绿的歌女,来为我擦掉英雄失意的眼泪!
辛弃疾从二十三岁南归,一直不受重视,二十六岁上《美芹十论》,提出抗金策略,又不被采纳。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辛弃疾将任东安抚司参议官。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任了一介小官,一次,他登上建康的赏心亭,极目远望祖国的山川风物,百感交集,更加痛惜自己满怀壮志而老大无成,于是写下一首《水龙吟》词。一说此词于孝宗乾道四年至六年(1168—1170年)辛弃疾在建康任通判时所作。
相关资讯
辛弃疾《水龙吟
建康,今南京。赏心亭,旧时“为金陵第一胜概”。 据南宋《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南京城西)下水门(即今西水关)之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览之胜。”历代诗人词家对赏心亭吟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