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虎斗京华》:梁羽生,没有此书,哪来的金庸古龙温瑞安
《龙虎斗京华》:梁羽生,没有此书,哪来的金庸古龙温瑞安
一九五四年,香港武术界太极派和白鹤派发生争执,先是在报纸上互相攻击,后来相约在澳门新花园擂台比武,以决雌雄。太极派掌门人吴公仪和白鹤派掌门人陈克夫,在擂台上拳脚相争。这场比武经港澳报刊的大肆渲染而轰动香港。《新晚报》触动灵机,为了满足读者兴趣,在比武第二天就在报上预告将刊登精彩的武侠小说以飨读者。第三天,《新晚报》果然推出了署名“梁羽生”的武侠小说《龙虎斗京华》。
也许是出于打擂的真实事件,所以本书最后两回都是在描写擂台较技。回到小说自身来说,作为梁羽生先生的武侠处女作,这部小说可谓优劣并存,并初步显露梁氏武侠小说的特色。首先是语言上,此时梁羽生的创作走的还是以前旧章回小说的老路子,文中大量说书人常用的承接词汇如“各位看官”、“按下不表”、“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等等。而且故事铺展松散,信马由缰,常常由此及彼,最后只好生硬的接一句“此事按下不表,且说……”。
但是与此同时,作者自身的语言特色却也在作品中有诸多体现,例如原创诗词的创作等等。其次是情节上,本书的情节是单薄的。但尽管只是处女作,梁氏对于男女感情之间那股淡淡的愁绪所作的生动描写已经初现端倪。无论是对感情举棋不定的少女柳梦蝶,还是有着忧郁气质的娄无畏,又或是年轻气盛却不失磊落的左含英,都体现出了梁氏所喜爱描绘的那种清纯且苦涩的男女之情,有些《茵梦湖》的味道。而悲剧式的感情结局在梁氏日后的武侠作品中也时有出现。
最后要说的是人物,本书篇幅较短,因而人物设置并不多。个人认为唯一有亮点的人物则是丁剑鸣了,此人虽愚钝为人利用却不违背道德,虽与满人结交却不做其走狗。到最后知道自己一直被利用,他的悔不当初和知错能改赢得了以往看低自己的人的同情与尊重。但除此之外,其他人物则和梁氏不少作品中的人物一样,有些脸谱化。好就是好,坏就是坏,黑白分明,略有一成不变之嫌。
但无论如何,本书是梁羽生的武侠处女作,也是新武侠小说之始,是开启武侠小说新纪元的一部著作。现在看这本书有点搞笑了。原应是二三十年前的功课。那日在图书馆随便翻看,发现这书,心中一动,便借了来。单以内容而论,没什么看的,很单薄,也粗糙。但毕竟是新派武侠的开山之作。无论如何,应看一看。
绝大多数作者的处女作就完全体现了他今后作品的风格。梁老正统、严肃、正邪分明、诗词典雅,都是一起手便如是。甚至连“细胸巧翻云”、“斜插柳大弯腰”也都是从这本书开始了其实,这书是两本合集,后面还有中篇“飞凤潜龙”。那篇初看象是古龙作品了。从题目到行文,也许梁老第二篇想变变吧。但是,还是回到原路上来。
可能只有千万分之一的人能做到不重复别人,其中再有千万分之一的人做到不重复自己。做到前者,便可开宗立派;做到后者,便是傲视天下。

崇明报数字报刊平台
8月16日,王朔四卷本长篇小说《起初》中的第一卷《起初·纪年》即将推出。 《起初·纪年》取材自汉武帝故事,王朔以我们熟知的历史为出发点,将自己的情感与思想安放其中,凭借丰富的想象力,讲述了从汉武帝亲政到去世为止五十多年的人生,以及生活在他的时代的众多立体饱满的人物,李广、李陵、司马迁、苏武、张骞、司马相如、陈阿娇、卫青、霍去病、卫子夫等各自跌宕起伏又彼此交织的经历,构成了本书群星闪耀的故事之网。 王朔曾说:“我不想再写那些与我无关的东西了,不想再为钱、信仰、读者、社会需求写东西了。如再写我将只为我心目中的唯一读者——我自己写作。”而对于这部新作,王朔则称:“我以往的作品多少都在写自己,可算作‘非虚构’,只有这部作品,才是我真正意义上的虚构小说。” 在《起初·纪年》的自序中,王朔写:“本书取材于《资治通鉴》《汉书》《史记》所载汉武旧事。历史就是故事。历史景观自有其深远和无垠,一旦进入有特别大的身不由己,有些视角不容遮蔽,走着走着就在故事之外上千年。当我起大妄想准备上探、觊觎一下我国文明源头,就把自个搁这儿了。” 《起初·纪年》的出版方介绍,这本720页的长篇小说采用现代西方小说的叙事结构,但承续着中国古典小说的气韵,因为涉及众多历史人物,王朔在写作时,沉潜于正史、方志、传说、文学、诸子百家、天文、地理等各种古典文献,但为了让故事不蹈空,王朔也在宏达的构架中增添了他一贯擅长的柴米油盐的日常细节,并佐以天马行空的想象。 关于故事结构,王朔称:“我找到现在这个故事,我的全部思想感情都能安放进去,这个结构特别合适,我把它投射到古代和远古以后反倒自由了。” 对于读者关注的语言风格,出版方介绍,书中北京话、上海话、陕西话、英语、土耳其语、网络梗、自创方言、仿写先秦古歌纷沓出现,亦庄亦谐,阅读时,是一场奇妙文字之旅,王朔自己介绍:“那什么”,北京方语读如“内”,亦从音改为“内什么”,诸如此类。还有一些并无标准写法的旧词儿,如隔壁写做“接壁儿”而读如“界别儿”,则两者并用。还把一些熟词如老实巴交、烂七八糟则改为“老实芭蕉”“烂漆疤糟”什么的,变文以使其陌生化,兼收减少同词组过频出现之效。 继2007年出版《我的千岁寒》之后,王朔已经十五年没有推出新作,这沉寂的十五年,以王朔的自陈来看,皆是为此系列作品做准备:“多年来,我一直盼着哪天把这本小说写出来,我就踏实了。可以放心去过自己的日子,到处转转,到异国他乡看看风景,像电影里那样一个人开车长途旅行去看望朋友,或素未谋面的亲人,吃一点没吃过的东西,每天躺着晒太阳,或开个酒吧。唉内喂,这一猛子扎出去,再抬头就是十年之后,恍范儿苍孙已然耳顺,电脑字从五号变成小三号,原计划四十万字变成小一百四十万。本书变成多卷本系列小说其中一卷。” “令传说显影,神话还原,夸耀归于朴讷……太费劲了。”王朔称。 王朔的上一部小说是出版于2007年的《我的千岁寒》,这是一本五部作品的合集,其中包括《我的千岁寒》、北京话版《金刚经》、《唯物论史纲》、《宫里的日子》以及剧本《梦想照进现实》的小说版、评论《与孙甘露对话》。其中《我的千岁寒》这篇取材于《六祖坛经》,写的是主人公慧能悟道的传奇故事,慧能从一个不识字的樵夫,成为享誉青史的一代宗师,被西方人称作“东方耶稣”,这个独特的历史现象,王朔在小说中融入了自己的哲学思考和人生观,并以独具个人风格的语言写作。 《我的千岁寒》中的语言让读者觉得晦涩和不明就里,充斥在整篇文章的是如下文这样有些思辨色彩的絮语:腊八凌晨4点,我起来喝水,忽然哔地一声,手机进来一条短信:身安则道隆。北京东山寺邓隐峰丙戊腊八。我想这是谁呀?想了半天不得要领,回了条:哪位大德?谢了。对方回:阿弥佗佛。不会吧?我回:再谢。对方:善哉。莫非是被金庸误了的那位老兄?我只认得这么一位遁入空门的人。我回:还在行神通么?半天,对方:要看因缘。果然是了。我回:弃了吧。对方:腊八乃佛陀成道日。我回:以宇宙之大,一切偶然都是必然。对方不语。我又饶舌:宇宙法则之二:你所知道的不是一切…… 不同于《我的千岁寒》这种悟道性的、向内的写作,《起初》锚定汉武帝这一不容忽视的历史人物和他的辉煌时代,铺展开极为宏阔的叙事格局。止庵评价这部小说:“我读《起初》,非常佩服作者巨大的想象力,完美的表现力,惊人的运用语言的能力,高超的结构与塑造人物的能力。过去我们常说,王朔难以被同代及后辈的作家所超越,现在王朔超越了他自己。这似乎是意料之外的惊喜,却也在情理之中——只有他肯下这么大功夫,只有他能有如此收获。” 史航评价《起初》:“王朔这本书真是又快乐又寂寞,他就像说了一场漫长的脱口秀,从头到尾却没有现场观众:但他又像立起了密密麻麻的无数面哈哈镜,每个人都可以梳头照镜子,找到和自己有关的印证,作者和读者之间有一种掰手腕的乐趣。” 王朔,1958年8月23日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祖籍辽宁省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中国当代作家、编剧。 1965—1969年,在北京翠微小学读书。1976年,从北京市第四十四中学毕业。1977年,进入解放军海军。1978年,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等待》。1983年,开始尝试经商。1984年,发表了中篇小说《空中小姐》。1986年,发表中篇小说《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1987年,发表中篇小说《顽主》。1991年,发表长篇小说《我是你爸爸》;同年,策划与编辑的喜剧《编辑部的故事》上映。1992年,发表中篇小说《过把瘾就死》。1993年,由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无人喝彩》上映。1994年,参与创办好梦影视创作公司、时事文化咨询公司。1997年,改编自《你不是一个俗人》的喜剧电影《甲方乙方》上映。2006年,改编自同名小说的电影《看上去很美》上映。2010年,合作参与电影《非诚勿扰2》。2013年,参与电影《私人订制》的编剧创作。
《龙虎斗京华》:梁羽生,没有此书,哪来的金庸古龙温瑞安
《龙虎斗京华》:梁羽生,没有此书,哪来的金庸古龙温瑞安
一九五四年,香港武术界太极派和白鹤派发生争执,先是在报纸上互相攻击,后来相约在澳门新花园擂台比武,以决雌雄。太极派掌门人吴公仪和白鹤派掌门人陈克夫,在擂台上拳脚相争。这场比武经港澳报刊的大肆渲染而轰动香港。《新晚报》触动灵机,为了满足读者兴趣,在比武第二天就在报上预告将刊登精彩的武侠小说以飨读者。第三天,《新晚报》果然推出了署名“梁羽生”的武侠小说《龙虎斗京华》。
也许是出于打擂的真实事件,所以本书最后两回都是在描写擂台较技。回到小说自身来说,作为梁羽生先生的武侠处女作,这部小说可谓优劣并存,并初步显露梁氏武侠小说的特色。首先是语言上,此时梁羽生的创作走的还是以前旧章回小说的老路子,文中大量说书人常用的承接词汇如“各位看官”、“按下不表”、“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等等。而且故事铺展松散,信马由缰,常常由此及彼,最后只好生硬的接一句“此事按下不表,且说……”。
但是与此同时,作者自身的语言特色却也在作品中有诸多体现,例如原创诗词的创作等等。其次是情节上,本书的情节是单薄的。但尽管只是处女作,梁氏对于男女感情之间那股淡淡的愁绪所作的生动描写已经初现端倪。无论是对感情举棋不定的少女柳梦蝶,还是有着忧郁气质的娄无畏,又或是年轻气盛却不失磊落的左含英,都体现出了梁氏所喜爱描绘的那种清纯且苦涩的男女之情,有些《茵梦湖》的味道。而悲剧式的感情结局在梁氏日后的武侠作品中也时有出现。
最后要说的是人物,本书篇幅较短,因而人物设置并不多。个人认为唯一有亮点的人物则是丁剑鸣了,此人虽愚钝为人利用却不违背道德,虽与满人结交却不做其走狗。到最后知道自己一直被利用,他的悔不当初和知错能改赢得了以往看低自己的人的同情与尊重。但除此之外,其他人物则和梁氏不少作品中的人物一样,有些脸谱化。好就是好,坏就是坏,黑白分明,略有一成不变之嫌。
但无论如何,本书是梁羽生的武侠处女作,也是新武侠小说之始,是开启武侠小说新纪元的一部著作。现在看这本书有点搞笑了。原应是二三十年前的功课。那日在图书馆随便翻看,发现这书,心中一动,便借了来。单以内容而论,没什么看的,很单薄,也粗糙。但毕竟是新派武侠的开山之作。无论如何,应看一看。
绝大多数作者的处女作就完全体现了他今后作品的风格。梁老正统、严肃、正邪分明、诗词典雅,都是一起手便如是。甚至连“细胸巧翻云”、“斜插柳大弯腰”也都是从这本书开始了其实,这书是两本合集,后面还有中篇“飞凤潜龙”。那篇初看象是古龙作品了。从题目到行文,也许梁老第二篇想变变吧。但是,还是回到原路上来。
可能只有千万分之一的人能做到不重复别人,其中再有千万分之一的人做到不重复自己。做到前者,便可开宗立派;做到后者,便是傲视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