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卦中心 >> 正文

倪匡说《鹿鼎记》是金庸最棒的一部武侠小说

更新时间: 2025-08-08 11:52:01

阅读人数: 865

本文主题: 金庸的最后一部武侠小说是哪一部

倪匡说,《鹿鼎记》是金庸武侠小说中写得最好的一部。读过之后,我个人也是这么觉得的,金庸后面写的武侠小说肯定比他之前写的更成熟、更精彩,金庸写完《鹿鼎记》之后,就没再写武侠小说了。

为什么叫“鹿鼎记”这个名字呢?

首先,“逐鹿”、“问鼎”都是取天下的意思。书中如此之多的派别,包括三藩(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台湾郑王爷后代(包括天地会)、神龙教、西藏、内蒙、独臂神尼(明朝崇祯皇帝的女儿,长平公主)、王屋派、罗刹国,都是在争夺天下!而整本书就是基于“争夺天下”这么一个宏观背景而写的。

第二,韦小宝后来被封为“鹿鼎公”。

第三,《四十二章经》里面的秘密就是满清入关的时候,搜刮的民脂民膏这个巨大的“宝藏”就藏在鹿鼎山。

正因为以上三个原因,所以给这本小说起名为《鹿鼎记》。

我在其它文章里面早就说过:文字和视频的展现力是不一样的,文字能描绘出来的东西,视频不一定可以展现出来,或要用视频展现出来的成本极高。所以,我们经常会发现,原本很好看的一本小说,在拍成电影或电视剧之后就那么难看了。

《鹿鼎记》也是如此,《鹿鼎记》原著小说比电视剧精彩。

小说中塑造的人物非常鲜活,比如韦小宝,性格鲜明;比如韦小宝的7个美女老婆,各有各的个性,她们非常具有代表性,代表着生活中的7种非常典型的美女(请看我的文章《韦小宝的7个老婆》)。

一如既往,和以前的武侠小说一样,金庸为《鹿鼎记》设定的历史背景波澜壮阔,架构非常宏大,情节也是大开大合。比如,九难师太就是长平公主,试问《帝女花》里面的长平公主怎么跑这来了?比如,李自成没有死,他和陈圆圆还生了一个女儿,就是阿珂。李自成没有武功,但是膂力惊人,竟然可以和武林高手搏斗而不落下风。再比如,罗刹国的苏菲亚能当上女摄政王,竟然是韦小宝出的主意,她还与他有一腿。还有,《尼布楚条约》竟然是韦小宝签订的。另外,钓鱼岛竟然是韦小宝给起的名字……

我们读《鹿鼎记》当然不能只是停留在小说情节的起承转合上,小说中韦小宝那种能把好话说得让人舒坦至极,能把谎话编得天衣无缝,能把正话反说、反话正说,能把敌人说得要和自己拜把子的功夫……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以前,胡雪岩说过,五场皆通的人才是高人!哪五场呢?

赌场,官场,商场,情场和洋场。

从韦小宝身上,我们也能看出他在这五场之中都混得如鱼得水。

赌场:韦小宝天生好赌,在骰子里面灌水银,宰羊牯。

官场:结交权贵、网罗卒吏、溜须拍马,年纪轻轻,最后做官做到极品!

商场:韦小宝和郑克爽做生意一下子敲诈了他几百万两;他平复台湾搬迁导致的民众的众怒,区区几句话,就让老百姓自愿掏腰包,一共搜刮了几百万两银子,老百姓还对他感恩戴德,恨不得为他立功德碑。

情场:他追到了7位天仙般的美女做老婆。

洋场:到罗刹国(俄罗斯),帮索菲亚公主平乱,助她夺取大权,让她垂帘听政。并和她有过一腿,嘻嘻……

其实,《鹿鼎记》是最不像武侠小说的武侠小说,主角韦小宝就是一个下三滥,也不会啥武功。但是,这却是最贴近生活、最接地气的武侠小说。

有空的时候,读读《鹿鼎记》,时而会让你神清气爽,时而会让你捧腹一笑,时而又会让你回味无穷。

倪匡说《鹿鼎记》是金庸最棒的一部武侠小说

大闹一场,悄然离去……金庸百年诞辰,江湖侠义永存

1924年3月10日,金庸出生在浙江海宁的书香世家。

31岁到48岁,17年时间,金庸创作的15部武侠小说脍炙人口,闻名海内外。

从《书剑恩仇录》(1955年)到《鹿鼎记》(1972年),金庸把自己除《越女剑》之外的作品首字连起来写成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这副对联被挂在金庸的办公室门口,他亲笔所写,笔法遒劲,自成一派。有人问:“这是什么字体呀?”他笑答:“没有体。”

挂在位于港岛北角的金庸办公室门口的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金庸笔下的武侠世界气象万千,英雄豪杰义薄云天:赤胆忠心的郭靖,有情有义的乔峰,豪迈不羁的令狐冲……

侠是什么?是仁义,是家国。金庸在一篇文章中说:“仁是对大众的疾苦冤屈充分关怀,义是竭尽全力做份所当为之事。引申出去就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曾有小朋友问金庸:“世界上真有会武功的大侠吗?”答:“现在的人不会武功但也可以有侠气。牺牲自己的利益,帮助别人,就有‘侠’了。”

学生时代的金庸因“不守规矩”两次被学校开除。浙江嘉兴的中学时期,他不满训导主任“老是没有道理骂同学”,写壁报讽刺,被退学;大学时期,他不听师命,言语冒犯,又被退学。

1972年,《鹿鼎记》在《明报》的连载行将结束,48岁的金庸写了一封信给古龙,为《明报》邀稿。古龙收到这封信时难以置信:同为武侠江湖的竞争对手,金大侠居然主动出让《明报》这块顶级阵地。

说封笔就封笔,说去读书就去读书。

2005年,81岁的金庸背起书包到英国剑桥大学读博士,甚至一度想骑车上学,被太太坚决阻拦才作罢。

大约侠气本身就蕴含着一份孩子气。侠客像孩子一样纯粹真诚,在复杂的人性纠缠中尽力地分明是非、追逐本心。

资料图:中新社记者 洪少葵 摄

金庸35岁时创办了《明报》,左手写社评,右手写小说。

他为这份报纸倾尽心血。每天一睁眼就欠着2000字,写好社评才吃晚饭,各种饭局统统不去。排字工人眼巴巴地坐等他写完稿,笔一落第一时间就印刷。

他曾说,自己“办报是真正拼了性命来办的,写小说是玩玩”。

但金大侠的“玩玩”可并不随意。《鹿鼎记》发表完后,金庸封笔转而对旧版著作进行打磨和修订,让作品经典化是他最大的心愿。

目前市面上的最新版实际上是金庸修改后的第三版,从旧版到第二版,小说删除了相似重复的情节、人物、感情;从第二版到新修版,在细节、心理描写上添砖加瓦,使得人物更有血肉。

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如此大规模改动的作家并不多见。金庸作品“三版并陈”,每版都有每版的乐趣。

关于讲故事的能力,金庸从不否认自己的天赋。但“天赋”二字,相较于背后全身心浸入的努力,太过轻飘飘了。

金庸经历过三次婚姻,在采访中自认为“不是很浪漫”,没写过情诗,给太太送花只送过纸质的假花,因为便宜不容易坏,也没有求婚仪式。“我说明天去注册结婚吧,她说好啊,那么就去注册结婚了”。

虽然心中理想的爱情是从一而终的,但他坦言“自己也做不到”。“我第一个太太离开我,离婚了。第二次我对不起太太,我跟她离婚了。”

作为父亲,金庸不太管束孩子,但谈及子女,言辞里满是骄傲,尤其满意长子“非常乖的”“功课又好”。可惜天意弄人,长子19岁时在国外自杀,成为他一生中难以消弭的痛楚,金庸自此研习佛经,寻求慰藉。

资料图:金庸葬礼在香港举行。中新社记者 李志华 摄

无论在武侠世界还是现实生活,那么多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最后都化成一句“大闹一场,悄然离去”,唯留一段传奇一股侠情在人们的思念中,荡气回肠。

武侠小说宗师金庸逝世

原标题:谢谢您!给了我们一个侠客梦

一代武侠小说泰斗查良镛(笔名金庸)昨天在香港病逝,享年94岁。消息传来,震惊、哀悼、追忆瞬间刷屏。很多人甚至不相信是真的,因为他辞世的消息早在几年前就开始不断传出,但不幸的是,这一次,却是真的。而随着金庸的离世,也意味着以人文为核心的武侠小说时代的结束。

写武侠小说纯属偶然,却部部成了神话

金庸1924年3月10日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袁花镇。曾经创作《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记》等家喻户晓的小说。除了小说家身份,他还是知名报人、社会活动家,曾被誉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

金庸开始武侠小说的创作,是一次很偶然的机会。1955年,《大公报》下一个晚报有个武侠小说写得很成功的年轻人,和金庸是同事,他名叫梁羽生。那年梁羽生的武侠小说即将完结,而他的创作又到了疲惫期,于是,在报纸总编辑力邀下,金庸接过了武侠小说这一棒。

虽然此前从未写过小说,但凭借他对武侠小说的了解与喜爱,金庸还是答应接替梁羽生的任务。他把自己名字中的镛字拆开,做了一个笔名,《书剑恩仇录》正是他的第一部武侠作品,作品一炮而红。随后,金庸又在短短的几年内创作了《碧血剑》《雪山飞狐》和《射雕英雄传》等作品,一时间风靡全港。十余年间,他写下15部作品,且部部都有全新突破,留下不可复制的神话。1972年,金庸宣布封笔,之后对其以往作品开始修订工作。

上世纪80年代初,广州一家杂志开始连载《射雕英雄传》,金庸武侠小说正式进入内地。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曾经听过金庸讲课,也见过金庸签售现场。他回忆说,不止一次见到这样温馨的场面,有读者要求签名,金庸总是很配合,问人家叫什么名字,顺手写两句勉励语或俏皮话。让陈平原印象深刻的是,金庸在那么疲劳的状态下,始终保持笑容。

在陈平原看来,金庸的武侠小说是超越雅俗的,武侠的精髓在于“侠是灵魂,武是躯壳”,金庸的作品之所以打动人心,产生持久的精神震撼,正在于他通过武侠书写人性、展现历史,这和那些人类历史上的文学经典一样,守护着那些恒久不变的价值观,这也是其成为经典的精神所系。

文学评论家白烨认为,金庸在武侠写作上,构筑了这个时代所能达到的高度,他的离去,也是他所代表的武侠小说时代的结束。白烨说,金庸留给我们的重要文化财富,是以人文为内核的武侠小说,现在很多武侠小说只能看到体力、武力、自然、神秘,没有金庸写得丰厚,没有他写得那么荡气回肠,也没有金庸留下的那些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网络文艺委员会秘书长庄庸认为,在金庸之前,“侠”都叫“游侠”“豪侠”,讲究江湖快意恩仇,而金庸之“大侠”为“侠之大道,为国为民”,“侠”因此从破坏者变为建设者,解决了“道”的问题。

对于金庸的辞世,金庸小说研究专家陈墨表示,自己一直处于震惊的状态,“他把一个古老文类能够写到令人刮目相看的程度,成为长久的公共话题,并进入学术圈进行讨论,这本身很了不起。”陈墨认为,会讲故事是文学的根底,而金庸讲故事的根底可能远远超出我们对于通俗文学的认知。“30年前,我读大学中文系时读了金庸小说,但读中文系的人一般不可能去读通俗文学,金庸显然打破了雅俗的藩篱。”在陈墨看来,人们谈到通俗文学都会认为是自我复制,但金庸小说既不复制别人,也不复制自己,他总是在自我突破、自我完善。

金庸的武侠小说更是影响了一代代网络作家。庄庸特意提及,他的名字正是因为崇拜金庸,而在大学时特意改的。“金庸的理念、创作,深深影响了几代网络文学作家,像大神级网络作家猫腻的《剑客》,就是将武侠魂渗透在其中。”庄庸认为,金庸是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里程碑式的桥梁。

“其实金庸先生对华人文化圈的贡献早就已经完成了,他的去世就是最后的句号。只不过他在世的时候,我们都觉得他还在,现在就剩下作品了。”陈墨说。无论怎样,金庸的意义或许还未到最终定论的时候,就如同陈墨所言:“读或不读,评价高或不高,喜欢或不喜欢,都很正常。”他认为,这种争议本身也可以活跃我们的文化心灵,这种特别的文化现象值得长久研究。

标签: 武侠 美女 神话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