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新闻 >> 正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俄罗斯历史与文化研究室学科发展历程

更新时间: 2025-08-25 13:56:32

阅读人数: 296

本文主题: 中亚历史小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以下简称俄东所)的俄罗斯历史与文化研究室脱胎于2000年李铁映同志倡议建立的“苏联历史学科”。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各大档案馆解密了相当数量的有关苏联政治、经济、外交以及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档案文献,为重建苏联史实提供了基础。国内的部分学术机构也通过各种途径获得了大量与苏联历史相关的解密档案,俄东所亦在列。鉴于此,李铁映同志认为有必要根据俄罗斯的解密历史档案,对苏联历史问题开展更为深刻、具体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更好地总结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俄东所“苏联史”研究室就是在此背景下而成立。

事实上,苏联解体之后,国内的苏联史学界对苏联历史的研究也进入一个新的繁荣时期。此间对苏联历史的研究主要有两个目标:一个是翻译、整理苏联解体后大量解密的苏联时期的档案,重建苏联史的史实;另一个是在重建史实后建构新的解释系统。这一时期国内设立了一系列苏联史方面的大项目。如沈志华主编的34卷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项目《苏联历史档案选编》,俄东所学部委员李静杰主持的重大项目《中俄关系档案汇编》《20世纪的俄罗斯:文件集》等。这些项目的目标都是要重建苏联历史的史实,受到学界的瞩目。本研究室人员都不同程度地参与了这些项目。如沈志华的《苏联历史档案选编》,本研究室的张盛发、吴伟、刘显忠都参与了翻译及编注。李静杰主持的《中苏关系档案汇编》,刘显忠承担了1927~1937年卷的编注及翻译工作,张文莲也参与了一些内容的翻译。

在翻译、整理新资料的同时,本研究室人员还依据新材料对苏联历史上的很多问题进行了新的研究和阐释。自2000年以来,本研究室人员在国内外各类期刊发表论文近百篇,其中在权威期刊《历史研究》上发表多篇,极大地丰富了国内苏联史研究的内容。出版个人专著5部及多部合著成果。其中张盛发的《斯大林与冷战》在大陆和台湾同时出版,获院级优秀成果二等奖。本研究室承担的2001年立项的院A类课题《苏联通史》(八卷本)已经结项,成果被鉴定为优秀,将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国内第一部按专题写的大型《苏联通史》,颇为引人关注。此外,本研究室承担所内的两个创新项目:《转型前的俄罗斯;改革与剧变(1985~1991)》和《转型与重建:当代俄罗斯历史研究》都已完成并结项。

目前本研究室在如下学科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国内外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处于领先地位:苏联外交关系(苏联与西方的关系及苏联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俄罗斯思想与文化;苏联民族关系史;中苏关系中的中东路问题(在《历史研究》上发表过两篇文章,引起了国外同行的关注);俄罗斯的历史政策与历史记忆;中俄软实力比较研究等。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俄罗斯历史与文化研究室学科发展历程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高建群以宏大、复杂而精巧的叙事结构,在长篇小说新作《中亚往事》中,为读者呈现出了一幅中亚地区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作品围绕主人公马镰刀起伏不定的命运展开叙事,讲述了他在家庭变故中艰难求生、草原遇匪时转变身份、护国为家从戎守边的悲情故事。融历史的厚重与深邃、人性的复杂与多样于一体,小说在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时代发展的多维表达中,透视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守土有责、寸土不让的爱国主义精神。

从叙事学理论来看,作家的叙事视角决定着故事的呈现方式和读者对故事的感知角度。《中亚往事》选择了从马镰刀的家族兴衰切入,逐步延伸至他在中亚地区的种种经历。“马镰刀,那时还叫马明轩,随着家族的轰然倒塌,他被命运的巨手无情地推向了丝路。那是一条充满未知与危险的道路,风沙弥漫,盗匪横行,但他只能在这茫茫大漠中,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扛起生存的重担。”重担既是生活、命运之重,也是社会大环境之重。家族无端变故,人生陡然转向,遭遇多舛命运的马镰刀并未屈服于困境,反而在压力中坚强抗争。无论是沦为丝路上的“骆驼客”,还是成为劫富济贫的“草原王”;无论是带领弟兄接受招安,还是心怀家国情怀守土戍边,作家都力图在浪漫主义、英雄主义叙事风格中,展现出中亚地区宏阔的地理风貌,塑造马镰刀与众不同的传奇人生。

马镰刀的身份虽然发生变化,却始终传承着家族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这也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努力求变的信念。从芸芸众生中的“骆驼客”成为雄踞一方的“草原王”,体现了他身上无法磨灭的信念与担当;从位居人首到边防卫士的转变,则是个体命运与国家使命的深度交融。一次次身份的转变是马镰刀受内心深处对国家忠诚与责任感的驱使。这样的抉择并非偶然,是对家族荣誉与国家使命的传承延续。只是故事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驻防期间遭遇意想不到的挑战,马镰刀终因失误导致国土被占,陷入极度的自责与困境中。

马镰刀这一形象的塑造是这部现实主义画卷中的核心与灵魂。困境中的不屈不挠,深刻的心灵蜕变,让马镰刀的命运轨迹一如波澜起伏的传奇史诗,生动鲜活地展现出无比坚韧的意志和生存能力,又在风沙肆虐、饥饿煎熬与匪患威胁的蜕变中,表现出坚毅果敢、勇于担当的性格特质。这种精神特质不仅是中亚地区人民的宝贵品质,也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精神价值。

与此同时,作家还以丰富的想象力塑造人物,实现了对历史故事的浪漫化解读。尤其是成为“草原王”后,马镰刀的人物性格呈现出复杂多面的特质。一方面,他心怀侠义劫富济贫,以自身力量在江湖中维护一方公平正义,成为百姓敬仰的英雄豪杰;另一方面,他又卷入江湖的纷争漩涡与权力的角逐,“当遭遇其他帮派的蓄意挑衅时,马镰刀本可凭借自身强大的武力轻而易举地将对方彻底消灭,然而,他却深谋远虑地考虑到这样做可能引发更为剧烈的江湖动荡,进而严重影响百姓的安宁生活。于是,他毅然选择了谈判与和解的道路,在成功维护自身威望的同时,也有力地保障了地区的和平稳定。”马镰刀不是武夫,他的每一个决策与行动中,有更多的情与义的考虑。

马镰刀的经历是整个故事发展的主线,一众兄弟不同的命运故事、中亚地区各民族丰富多彩的生活习俗、底蕴深厚的文化传统等,是小说巧妙穿插的多条支线。多线交织的叙事结构,一改单调的历史编年记事写法,极大丰富了故事的层次感与立体感。百姓与军队间的紧密互动,引领读者置身于鲜活而真实的中亚世界。

《中亚往事》俯瞰丝绸之路西段中亚地区这片广袤而神秘的大地,直面现实又超越现实。巍峨耸立的山脉,静静地见证着岁月的流转变迁;广袤无垠的草原如绿色浩瀚的海洋,逐渐朝着天际蔓延。简洁而富有意境的描写,赋予作品极为广阔的视野,在“草原似海,骏马驰骋,牧歌悠扬,山脉如磐,岁月无言”中,展示出中亚的雄浑壮美与多元文化的绚丽,但也暗示着人物在中亚地区独特的地缘政治格局中的命运变化。

宏阔的视野,是对现实主题的关注,而内在的张力,是心怀天下的气魄和深切的家国情怀。《中亚往事》诠释了领土争端下,人物命运与守土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间的密切交织,文字中传递出维护国家利益时的浓烈爱国主义情怀。马镰刀认定了家族世世代代生活的家园是祖国边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让他饱含深情。作品描绘的特定时代,正值世界格局发生深刻变革之际,作为东西方文明交流重要通道的中亚地区,自古以来不断受到外部势力和文化影响。在传统的地缘政治博弈中,中亚地区面临着新兴列强的冲击。在这种状况下,也就不难理解马镰刀在不同阶段的精神转变,既有着个人不懈的奋斗历程,也缩影了中亚地区在大历史洪流中挣扎求存、适应变革的历史镜像。

在文化研究视角的审视中,高建群通过一个个精彩纷呈的故事,巧妙反映了中亚文化中伊斯兰文化、游牧文化、商业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彼此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复杂生态。中亚地处东西方文明的十字路口。《中亚往事》看似以中亚地区为背景,但文化内涵却根系丝路文化。作为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的历史见证,小说把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们在丝路上的交往,包括贸易往来、文化传播等有机融合。

作家高建群推出长篇小说《中亚往事》,一曲献给中亚大地的赞美诗

7月20日,“献给中亚大地的赞美诗——长篇小说《中亚往事》新书发布会暨研讨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

《中亚往事》是高建群的最新长篇小说,以其在新疆边境从军经历和丝路文化考察为线索和背景,讲述主人公马镰刀的丝路商旅及其从戎守土戍边的故事,是一部彰显忠诚爱国精神、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主题作品,先后入选中宣部2023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教育部2023年度主题出版选题、陕西省2024年度重大文化精品项目。

与会领导、专家对高建群最新长篇小说《中亚往事》的出版表示热烈祝贺,对《中亚往事》的文学内涵和时代价值给予高度评价。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阎晶明表示,在《中亚往事》中看到了高建群对人生对人性的思考,对西部对国家对文学的激情。这部作品是浪漫的激情与严格纯正的现实主义相结合的艺术体现,现在与过去、现实与虚拟的交错叙事非常独到,在当下的文学格局中并不多见。

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邬书林认为,中华文明在演进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的碰撞与交融,高建群的作品深刻把握住了这一点,从《统万城》到《中亚往事》都是如此。《中亚往事》体现了历史的大格局、文明的大视野,很好呼应了时代使命,值得细细品味。

活动最后,高建群致答谢辞,他感谢生活的馈赠,赐予他如此多的朋友,感谢各位专家对他的鼓励和对《中亚往事》的点评,他说,将充分吸收,努力改进。

此次研讨会由中国作家协会创联部、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办,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承办。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