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卦中心 >> 正文

一流作家的七个秘密,成为作家必读

更新时间: 2025-08-25 13:56:39

阅读人数: 388

本文主题: 中国一流作家名单

热爱写作的人一般都会认同这个答案:良好的写作可以提升你在生活中的满足感,让你拥有更健康的心智。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良好的写作”呢?

Medium网站上有位叫查德·格里尔斯(Chad Grills)的作者,从众多名家那里总结出了“七大秘密”。

1. 一流作家总是竭力控制自我

想成为一国之君?先驾驭你自己吧。

想成为一国之君?先驾驭你自己吧。

要么做一个low货,得从别人身上扒取灵感才能开工;要么就驾驭好自己,只做你自己打算做的。如果准备写作,先驾驭你自己吧。没人能完全驾驭自己,那些能够适当驾驭自己的作家,往往是写作方面的佼佼者。对待自己要像个暴君,不过也得给自己喘息的机会。别忘了,即便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没法儿阻止自己去赌博。

普布利乌斯·西鲁斯(Publilius Syrus),古罗马拉丁文格言作家。

多读书。读书真的有帮助。去读你能接触到的任何东西。

多读书。读书真的有帮助。去读你能接触到的任何东西。

她没开玩笑。如果没有最好的原材料输入,你怎么可能会有伟大的作品输出?阅读你能找到的好书,不要害怕反复读(哪怕是儿时就开始喜欢的书)。

如果是好书,大家都会去读。儿时喜欢的东西现在还在读,我完全不觉得有什么不好意思。

如果是好书,大家都会去读。儿时喜欢的东西现在还在读,我完全不觉得有什么不好意思。

还有一点要记住:如果对一本书没有感觉,那就把它扔了,接着读下一本。如果一本书让你读起来味同嚼蜡,那就该去寻找合适的那本。

不喜欢读书,只说明你还没找到适合你的那本。

不喜欢读书,只说明你还没找到适合你的那本。

J.K.罗琳(J. K. Rowling),《哈利波特》系列作品作者。

3. 一流作家从现实世界获取直接体验

迈克尔·克赖顿的作品,不管是小说、电影、剧本还是非虚构写作,都领先时代几十年。我一直很想知道,他小说写作中的创意究竟是从哪里来的。读完他的自传后,我恍然大悟。

克赖顿一直推崇从现实世界获取“直接体验”。他坚信,数据过滤器、消息来源以及媒体,会遮挡我们用来观察现实世界的双眼,会扰乱我们本可以从自然中获取的体验。克赖顿的小说总共卖了大概有2.5亿册,其中几乎每部小说的灵感,都来自于他从现实世界中获取的“直接体验”。

我终于意识到,我能拥有的众多体验中,最有价值的莫过于直接体验。西方人总是被各种思想包围,被各种观点、概念和信息体系轰炸,结果就是:一旦没有种种体系的过滤,就很难体验任何东西。自然世界(我们用来获取直观洞察力的这一古老来源)正在飞速消逝。

我终于意识到,我能拥有的众多体验中,最有价值的莫过于直接体验。西方人总是被各种思想包围,被各种观点、概念和信息体系轰炸,结果就是:一旦没有种种体系的过滤,就很难体验任何东西。自然世界(我们用来获取直观洞察力的这一古老来源)正在飞速消逝。

去寻找新的历险和体验吧。去获取直接体验吧,不要通过智能手机、朋友或者其他任何人去进行数据过滤。迷失在自然中,你想不遇到新的灵感都难。

迈克尔·克赖顿(Michael Crichton),也有人译为“迈克尔·克莱顿”,《侏罗纪公园》系列小说作者。

无数人说过这句话,因为它确实有道理。最多产的作家,往往都会坚持天天写作,比如斯蒂芬·金。如果不是天天写作,也不可能写出几百部小说。

业余作家坐等灵感降临,而我们则是起床后直接开工。

业余作家坐等灵感降临,而我们则是起床后直接开工。

斯蒂芬·金(Stephen King),《肖申克的救赎》、《闪灵》、《绿里奇迹》等电影原著小说作者。

如果作者不流泪,那么读者也不会流泪。如果作者没有感到惊讶,那么读者也不会感到惊讶。

如果作者不流泪,那么读者也不会流泪。如果作者没有感到惊讶,那么读者也不会感到惊讶。

去写那些能够触动你情感的东西。只要坚信你能写出让自己哭的文字,你就能。只要坚信你能通过写作让自己惊讶,你就能。那种诧异的情绪,可以传达到读者那里。

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最受欢迎的美国诗人之一,曾四次获得普利策奖。

6. 一流作家会写让社会和主流文化讨厌的东西

你要写的,是那种渴望被写出来的书。如果这类书对成年人来说很难懂,那就写给孩子们看。

你要写的,是那种渴望被写出来的书。如果这类书对成年人来说很难懂,那就写给孩子们看。

如果一种情感对主流文化没什么用处,主流文化就会对这种情感嗤之以鼻。实际上,社会和主流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无异于邪教。一旦你写出让多数人感到不适的文字,那就等着瞧吧。对作家而言,要想与他人分享有争议的想法,唯一安全的方式就是把想法藏在非常简单的故事里,这些故事通常都是“儿童故事”。

马德琳·兰歌(Madeleine L’engle),又译为“马德琳·英格”、“玛德琳·恩格尔”,出版过《梅格时空大冒险》等书籍。曾获得国际安徒生奖,曾被评为“世界最受欢迎的青少年文学作家”。

7.一流作家在写作方面没受过正规教育

如果作家在写作之前比别人受的“教育”更多,他们在写书时就会朝着那些受教育最多的人看齐。教育(如果你完全听它的),在实践中首先会限制,继而会管制你的想象力。

一流作家不会管束自己的想象力。的确,他们在实际写作中会非常审慎,如果公开发表作品,他们会先进行自我审查。但这不等于说,他们不会在通俗的故事里藏着深奥的思想。

卡米尔·帕利亚(Camille Paglia),也有人译为“卡米拉·帕格利亚”。美国文化评论家、作家和教师。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写有《性面具,艺术与颓废》一书,但没有出版社敢出版,十年后经耶鲁大学出版社推出后,成为畅销书。

本公众号发布的图文只为交流分享,源自网络的图片与文字内容,其版权归原作者及网站所有,有疑问敬请联系我们删除!

一流作家的七个秘密,成为作家必读

为什么多数一流作家爱用破折号?

伊格言在阅读孔亚雷的作品时,发现他很爱用破折号,而伊格言自己也很爱用。

孔亚雷翻译保罗·奥斯特的作品,伊格言也很关注奥斯特。

在两位各自的作品中,虚构与现实之间相互渗入。

8月20号下午14:30,小说家、诗人伊格言和小说家、翻译家孔亚雷,将会相聚在杭州大屋顶书馆,一起以“为什么多数一流作家爱用破折号?”为主题,从破折号这个具有多重含义的符号聊开,聊聊共同关注的作家,以及他们各自的创作和作品。

我们总有未竟的梦想 无法付出的爱

2018年,美国西雅图塔科马机场,29岁的地勤人员Richard Russell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偷偷溜上停机坪上一架76座客机的驾驶舱。

没有飞机驾驶执照、没有接受过任何飞行训练,他发动了引擎,飞上天空。靠着在模拟航空游戏里学到的操作,他做出了一连串惊险的动作,地面上的人们在惊呼中拍下视频。当时天空的景色很美。

75分钟后,他决定坠毁在一座小岛上。后来在中国,他被写进了一部科幻小说。

这堪称是2018年最让人困惑的新闻,世界为之震撼。一个平日里看起来无比“正常”的人,为何会有这样的举动?平静的表象之下,原来有那么多的不甘和遗憾吗?

在微博上,《悦食》主编、编剧殳俏写下:“我们总有未竟的梦想,无法付出的爱。”这句广为流传的评论,触动了科幻作家伊格言。在劫机事件发生的三年后,“未竟的梦想,无法付出的爱”成为了他的新作,长篇科幻小说《零度分离》的重要主题。

一次真诚、神秘而美妙的倾心长谈

孔亚雷的《极乐生活指南》是一部有浓烈文体意识与个人风格的评论集,一座附带秘密地图的私人图书馆,一次真诚、神秘而美妙的倾心长谈。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1年12月

这是一部具有国际视野的文学评论随笔集,精选作者多年来创作的文章共二十篇,全面展现了作者作为小说家、翻译家独特的文学视野和非虚构写作上的精致文笔。

一方面,它对世界各国的知名或新锐作家、诗人进行了深入细致而又眼光独到的长篇评析和推介,这其中既有广为人知的《爱丽丝漫游奇境》、村上春树、雷蒙德·卡佛、保罗·奥斯特、莱昂纳德·科恩等,也有经由本书作者译介而在近年来广受瞩目的詹姆斯·索特(长篇小说《光年》)、杰夫·戴尔(《然而,很美:爵士乐之书》)、塞萨尔·艾拉(《音乐大脑》)等。另一方面,它也是一部有着内在隐秘关联的个人史和创作谈。从《2666》到《爱丽丝漫游奇境》,从《斯通纳》到《光年》,从莱昂纳德·科恩的诗歌到保罗·奥斯特的奇遇,从卡佛的温柔失败到杰夫·戴尔的极乐之路,从硬汉派侦探到爵士乐,从B级电影到隐居乡间,从读书、翻译到写作……

小说家,诗人,电视读书节目主讲人,大学讲师。获华语科幻星云奖长篇小说奖、《联合文学》杂志2010年度之书、吴浊流文学奖、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自由时报林荣三文学奖等,入围英仕曼亚洲文学奖(Man Asian Literary Prize)、奥康纳国际小说奖(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等,著有科幻长篇《零度分离》《噬梦人》《零地点GroundZero》科幻短篇集《瓮中人》,诗集《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访糖果阿姨》,评论散文集《幻事录:伊格言的现代小说经典十六讲》。

小说家、翻译家,著有长篇小说《不失者》,《李美真》,短篇小说集《火山旅馆》,译有保罗·奥斯特长篇小说《幻影书》,杰夫·戴尔《然而,很美:爵士乐之书》,詹姆斯·索特长篇小说《光年》等,最新作品为文学评论集《极乐生活指南》。他住在莫干山下的一个小村庄。

中信出版·大方 2021年6月

零度分离。即生即灭,量子泡沫般的短暂交会。

每一次的对视,都堪称一次难以重现的奇遇。

公元2154年,人类联邦政府最高法院颁布《种性净化基本法》,正式赋予人类唯一优先物种之权利。然而,在“类神经生物”技术发达,生化人、AI与其他“类人物种”泛滥的年代,该法律频频受到挑战。

调查记者Adelia Seyfried,分别深入探访了六桩轰动一时的伦理公案:AI反人类叛变、梦境治疗师杀人事件、能与鲸鱼对话的科学家、虚拟偶像诈骗案、邪教“地球觉知”大屠杀、影后人间蒸发之谜——于2284年集结成书出版。

而Adelia自己的身份亦是扑朔迷离,有证据显示,她似乎已经存活了超过两百年的时间……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0年10月

2012年1月,深陷写作瓶颈的小说家K在北京潘家园的旧书摊上偶然发现了一张黑白老照片。照片中斜眼女子那神秘而超然的表情对他产生了如此强烈的吸引,以至于重新激起了他的写作灵感——K决定为她写部小说——而他的一生将由此改变。

故事在名为《李美真》的虚构文本与作者K的现实生活间平行推进。一边是神秘斜眼女子那冷漠到几乎令人着迷的语调,一边是小说家K那浸染着忧郁与自嘲的日常细节。一边是有如新世界开端的1900,一边是光怪陆离的都市万象与末日传言。不知不觉间,虚构与现实开始互相侵入,它们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不清……直至整个世界存在的根基——无论从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开始摇摇欲坠。

也许这个世界就是一部小说?正如一部小说就是一个世界?

也许那就是这个世界的秘密所在:叙事之外,一无所有。

原标题:《为什么多数一流作家爱用破折号?| 孔亚雷×伊格言创作谈活动预告》

作家院士校长少将金句频出!林建华卸任北大校长后首度开讲“一流是繁华,伟大是寂寞”

作为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林建华在阔别自己求学和工作了40载的北京大学后,将第一次公开演讲带给上海。“艾森豪威尔,在盟军司令和美国总统之间,做过一段哥伦比亚大学校长,”林建华告诉大家,“艾森豪威尔为一位教授获得诺奖开庆祝会,说‘为哥大有这样的雇员而骄傲’;而教授上台则说:‘我不是雇员,您才是雇员,我们就是哥大。’”此处,全场报以掌声。

作家王蒙、院士闻玉梅、校长林建华、少将朱成虎、教授于海……什么来路,让这些“文、理、医、工”名家同上一堂课,金句频出?继北京、深圳之后,华灯初上的上海中心24日成为 “共生课堂”的超大教室,在第三期开课的10名专家接近前两期数量的总和。不仅现场2000多名报名者聆听各路老师跨界开讲,还有通过不同渠道收听收看直播课的约20万在线学习者从网上发问,“拖堂”许久,欲罢不能。

从北大到复旦,各方参与设计的一堂4小时大课,为何集成众多学科领域?林建华表达的观点,或许可以解释:“大学在这个时代再也无法‘垄断’知识,需要打开学科边界、打开学校边界、打开学习边界。”

林建华讲了一个并非自己化学专业的故事。有一对夫妇,带有软骨增生的基因缺陷,若生下孩子,这个孩子只有1/4的几率不带这一缺陷。这意味着,两人的孩子很可能因为不断增生的软骨,而不断地接受手术,伴随他或她不断长大。

一位北大科学家,正在研发单细胞微量全基因组扩增技术,他希望这项尚处于实验室中的技术,可以帮到这对想要孩子的夫妇。于是,他与北大附属三院的生殖科学院士以及妇产科医生等,一起跨学科协作,终于让夫妇怀上健康宝宝,生下试管婴儿。

在林建华展示的产房照片上,年轻妈妈和新生儿最想感谢的3个专家,都欢聚在一起微笑。林建华坦陈,其实正如哥大的诺奖教授所言,学者就是大学,而校长就是环境,或者说,校长是关键雇员。“校长应当创造能够激励人们潜能的环境,”他展示的另一张照片是一个齿轮箱,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齿轮紧密结合、彼此联动,“大学最好能让每一个齿轮都具有动能……”

在1个月前卸任北大校长之时,林建华迎来了全场长达2分钟的掌声。而他在“共生课堂”上道出的真言则是,在办世界一流大学的20年间,“一流是标准,伟大是品格;一流是繁华,伟大是寂寞。”他的言下之意,真正的一流大学,恐怕唯有耐得住寂寞,靠内涵而非资源和规模来驱动发展,才能成就伟大品格。

打开边界,也是打开地利的边界,比如上海。

在社会学家、复旦大学教授于海看来,上海城市精神有其基因。有意思的是,于海用“上海闲话”作了一番诠释。

在地理上的基因,是上海的“市口”好,从长江龙头到海岸线中点;在人口上的基因,是上海各人头上都有“一爿天”,“拎得清”“路数清”,追求卓越与独一无二;在文化上的基因,是上海“有腔调”,蛮“上路”,也有“模子”……

于海开玩笑说,曾经论起籍贯,就分两种:“上海人”和“乡下人”,仿佛上海人之外,都是“乡下人”。“其实,上海这座移民城市,最初就是各个地方不安分的‘乡下人’集聚而成的;”他分析说,“上海的神奇在于,曾几何时,所谓乡下人很快也变成了上海人。”

如今,虽然上海话连上海出生的人都不太会说了,但于海用上海话体现出的上海精神,仍活跃在当今上海人的言行中,“无论是否出生于上海,深信上海性格有其一定历史基因。”于海强调,只要上海一如既往地海纳百川,“魔都”上海的传奇必将继续。

“我们今天所在的世界,谁都无法独善其身,必须万物共生。”作为主讲人,北京大学王宽诚讲席教授、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BiMBA商学院院长陈春花评价说。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不仅她,从军事理论家、国防大学少将朱成虎主讲《格局:大国崛起之思》,到十多年探访北极圈145个人文生态区的独立摄影师王建男主讲《北极·光——来自极地的共生思考》,他们都带来了打开地理乃至版图边界的思维方式。

“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凭阴阳如反掌保定乾坤。先帝爷下南阳御驾三请,算就了汉家业鼎足三分……”

应线上线下各方听者“点唱”,病毒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闻玉梅“反串”诸葛亮,沧桑嗓音大唱《空城计》经典一段。这位女院士,不仅致力于事关人体的战争与和平的“免疫学”,也爱京剧国粹,也爱西洋音乐。

对于网友提问“什么才是科学的底线”,她不假思索地说,“诚实就是科学的底线。”在她眼中,真的科学不可以掺进半点虚假,“错了就承认,失败就接受”。她十分客观地坦言,毕生攻关治疗性乙肝疫苗,但40年来还没有彻底解决很大的问题。

在本月刚刚荣获中国免疫学会终身成就奖的闻玉梅育人实践中,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其实不需要刻意培养,而应当融于专业教育之中。“只要做老师的,用心做人、用心育人,学生自然会与你一样,甚至超过你……”

打开名人的边界,闻玉梅还在台上找到了自己的同龄人,同样已届84岁的王蒙。课堂上,人们抛给王蒙的问题十分直接,“作为作家,当过文化部部长,也当过生产大队副队长,一辈子最喜欢做什么?”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