橱窗里的手稿,讲述英国文学巨匠故事
此次展览中,英王乔治三世(King George III)旧藏的1599年第二版四开本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夏洛蒂·勃朗特在《简·爱》修订稿本标题页的上方签有她的男性化笔名柯勒·贝尔。
英国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写她的传世名作《简·爱》时,正经历着和女主人公类似的爱情——19世纪40年代初,二十几岁的她爱上了自己的法语老师,而他已婚。倾诉出这个故事,勃朗特用了12个月,而这本书唯一存世的修订稿本,收藏在大英图书馆。勃朗特将此稿交付印刷作坊时,染上了明显的指纹墨印,而标题页的上方签有她的男性化笔名柯勒·贝尔(Currer Bell),你若想知道为什么,可以去国家图书馆寻找答案。
像《简·爱》修订稿这样的英国文学巨匠珍贵手稿,大英图书馆藏有31万卷。4月21日,你可以在国家图书馆的“从莎士比亚到福尔摩斯:大英图书馆的珍宝”展上,遇见其中最为珍贵的一部分。本次展览将展出英国10位标志性作家的9部手稿、两部早期印本,涵盖诗歌、戏剧和小说三个领域,包括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早期四开本、《简·爱》修订稿本、查尔斯·狄更斯小说《尼可拉斯·尼克比》手稿、威廉·华兹华斯的诗歌《无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手稿等,均系首次在国内亮相。
大英图书馆与中国国家图书馆的这次合作,来自于2015年英国政府一笔160万英镑的资金支持。作为展览的英方策展人,大英图书馆西方遗产部主管亚力山德拉·奥特(Alexandra Ault)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拿到这笔资金后,在选择中国合作方时,首先想到的就是中国国家图书馆。在双方一开始的接洽中,大英图书馆方面提供的英国作家名单远比现在的多,奥特笑称:“是国家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建议我们做减法,选择了在中国知名度更高的英国作家和作品参展。”大英图书馆原先只计划展出狄更斯小说《尼可拉斯·尼克比》手稿,但在中方工作人员的建议下,又增加了狄更斯更被中国人熟知的《大卫·科波菲尔》带原版蓝色书皮的合订本。
为充分展现中英两国文学与文化之间源远流长且卓有成效的对话与交流,国家图书馆的馆藏也将伴随大英图书馆的珍品图书同时展出,包含这些英国文学在中国的著名译作、改编及评论书籍或稿件等。在奥特看来,此次展览除了向中国参观者展示英国作家手稿、早期印本的魅力,另一个重要目的是想让大家了解这些作品在中国是如何传播的。展览展出了狄更斯《雾都孤儿》的早期中译本《贼史》,采用中国章回小说的体式,语言为优美的文言体。有趣的是,译者林纾不通英文,靠他人口述情节,将其笔译出来。
提到英国文学,不可回避的一个人物就是莎士比亚。此次展览的展厅中央部分,都是“莎翁”的地盘。作为展览的重头戏,原为英王乔治三世(King George III)旧藏的1599年第二版四开本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在柔和的灯光下,静静躺在橱窗里。中方策展人、国家图书馆馆员雷强介绍,四开本书的大小源于将一张纸折成四开,呈八张页面,虽然《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一版四开本在1597年已经出版,其内容却与其后出版的版本迥然不同。第二版四开本的标题页注明此版本是“最新勘误增订本”,表明它是忠实于莎士比亚原剧的改编。
为了突出莎士比亚,国家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还在展厅中央搭建了一个戏剧舞台。一个别出心裁的“鸟笼”格外显眼,莎士比亚经典作品《哈姆雷特》中的三个人物模型伶人王、伶人后和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栩栩如生地伫立其中。雷强透露,这些人物的服装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提供,而之所以在“鸟笼”中设置这三个人物,灵感来自于和英国团队的头脑风暴,“《哈姆雷特》是一部剧中剧,福丁布拉斯这个复仇者的形象,非常适合用‘鸟笼’来烘托。”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这两位东西方戏剧史上巨擘的作品也在本次展览中相遇,明茅瑛刻套印本的汤显祖《牡丹亭》与莎翁的作品同列一室。对于这样的安排,雷强表示,这是出于平行研究的考虑,迥异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经历造就了莎士比亚和汤显祖各自不同的精彩,但两个人的思想却呈现出跨时空的共性,即对自由的赞颂和对人性解放的不懈追求。
据悉,展览将展出至6月21日。

朱自清:细腻温婉的文学巨匠,如何影响现代文学?
朱自清,这位卓越的文学家,以其细腻温婉的笔触和深刻的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近日,景德镇市图书馆举办了以“漫品朱自清人生与文学”为主题的线上讲座,主讲人陆远副教授为我们揭开了朱自清背后的故事。
在讲座中,陆远教授首先介绍了朱自清的家族背景和人生经历,讲述了他如何在动荡的时代中形成自己的文学观。朱自清的婚姻生活同样充满波折,他的爱情故事和家庭经历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尤其是在《背影》中,流露出浓厚的亲情与思考。
朱自清的作品以其细腻的情感和深邃的思考著称,尤其是《背影》,不仅是对父爱的深情回忆,更是对人生、家庭和社会的深刻反思。陆远教授指出,朱自清的文学风格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这也使得他的作品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影响。
讲座中,陆远教授还分享了朱自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他的作品不仅丰富了文学的表现形式,更推动了文学的社会功能。朱自清的影响力延续至今,成为了后人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对象。
陆远教授的讲座不仅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朱自清的生平与作品,也引发了对文学与人生的思考。他的研究领域包括中国社会学史和当代中国研究,曾获得多项荣誉,显示了他在学术界的深厚造诣。
通过这次讲座,参与者们不仅增进了对朱自清的认识,也激发了对文学的热爱。朱自清的作品如同一扇窗,透视着人性的光辉与生活的智慧,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细细品味。
施耐庵与《水浒传》:探寻中国文学巨匠的历史根源与社会影响
在中国文学史上,施耐庵是不可忽视的存在。作为《水浒传》的作者,他不仅仅是一个文化符号,更是那个时代社会矛盾与人性挣扎的代言人。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施耐庵的生平与创作背景,分析《水浒传》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以及施耐庵作为一个文学家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施耐庵,生于1296年,在元末明初动荡的历史背景下,施耐庵以其特有的视角,目睹了社会的种种矛盾与冲突。他的父亲施元德是一个贫穷的船夫,家庭的窘迫没有阻挡施耐庵对知识的渴望。他在众多挫折中以勤奋和才华脱颖而出,最终成为一名进士。然而,官场的无奈和对现状的不满,使得施耐庵最终辞官,选择了以教书育人为生。
在施耐庵的生活中,战争与动乱不断。张士诚的起义军为施耐庵提供了政治参与的机会,他在这其中担任了幕僚,见证了历史的变迁。这样的背景,不仅塑造了施耐庵的文学风格,也影响了他在《水浒传》中对忠义与反抗的深刻描绘。
施耐庵在辞官后开始认真创作《水浒传》,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社会底层人民抗争的愤怒表达。施耐庵在创作过程中,与他的门徒罗贯中建立了深厚的师徒关系,共同探讨作品的内容与结构。这种深厚的师生情谊也使得《水浒传》的创作带上了更多的人文关怀。
《水浒传》以108位梁山好汉的故事为核心,通过对这群人物的描绘,施耐庵展示了个体在社会压迫下反抗的勇气。这些汉子们无一不是情义深重,充满个性的人物,体现了施耐庵对忠义精神的向往,成为了民间文化的重要标杆。书中对水泊梁山的描写,不仅展示了众多传奇故事,也折射出当时社会的无情与不公。
作为中国文学的瑰宝,《水浒传》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而广泛。从文学角度看,它对明清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社会文化层面看,该书对平民意识的普及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历史的长河中,《水浒传》塑造了移动的文学观念,成为了民众反叛精神的象征。
此外,施耐庵对忠义的诠释在后来的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成为了无数文人的创作灵感来源。许多现代影视作品、话本等都取材于这一经典,反映了伟大作品的生命力。施耐庵所描绘的梁山好汉形象甚至进入了现代的文化生活,成为了影视剧、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的重要素材。
在当今社会,施耐庵的精神仍然活跃。他所倡导的草根英雄主义与正义感,依旧受到广泛喜爱。现代人在追求个人价值与社会正义时,常常能从《水浒传》中找到力量与感召。
抛开历史的尘埃,施耐庵的作品照样映射出当代人对理想与现实矛盾的思考。当我们面对不公与困境时,施耐庵与他的《水浒传》似乎依然在呼唤着人们的良知与勇气。在这种意义上,施耐庵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时代的启示者。
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重要人物和作品,施耐庵与《水浒传》的影响力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通过全面了解施耐庵的生平与《水浒传》的深刻内涵,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思考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激励着我们在现代社会中不断追求正义与真理。这无疑是施耐庵留给后世的宝贵精神财富。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古代文学依然能够给我们提供反思与启迪,值得我们不断探索与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