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军事专家张召忠,杜文龙和房兵,哪位专业水准更高呢?
今天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三个人物。他们分别是中国军事力量文化排名前三的人物,其中有我们熟悉的局座张召忠,还有两位不是很熟悉的杜文龙,房兵。
中国军事力量想要前进,想要在国际方面具有重大的影响力,除了要提升硬军事实力,比如研发核工程,训练军队等。另一重要方面就是提升中国军事文化能力,这方面包括给中国民众科普我国当前军事力量和为我国当前军事立场发声,表明中国军方对国际军事现状和一些纠纷的看法。想要提升中国军事文化能力,就得靠军事方面的前辈的贡献。其中,排名前三贡献最大的就是局座张召忠,杜文龙,房兵。
这三位中我们最熟悉的就是局座张召忠,大多数人认识他应该多是凭借电视节目《最强大脑》中他优异的表现,和语出惊人的话语。局座张召忠退休后,仍然想为中国军事事业做贡献,自创‘局座张召忠’微信公众号,并入驻B站,由于他过于受欢迎,曾导致B站一度瘫痪。张召忠放下少将军身份,主动贴近群众,把自己塑造成一个老年网红形象,让许多年轻人能主动了解中国军事文化。我们的局座张召忠可谓是睿智幽默的一代军事代表人物。局座的个人成长经历也值得我们学习,他出身普通家庭,却靠着自身努力成功实现自身梦想。
第二位是杜文龙,是我国合同战术和武器装备的专家,更是领先人物。杜文龙专家一直致力于中国军事武器的改革与创新。杜文龙本人更是善于从表面现象寻找出深层问题,探其根源,并勇于纠正。其科研主要应用于空军,辞职前,杜文龙的军衔已是大校。而令我们的局座张召忠羡慕不已的一点是,杜文龙辞职后,又被中国军事文化研究网重新聘请为主任,可以继续为祖国军事力量贡献力量。
第三位是房兵,此位专家的言辞与局座张召忠的更不一样了。张召忠的言语幽默易懂,而方兵则言辞较为激烈,勇于表达自己观点,也因此受到军事迷的追捧。而这三位敢对不同国际事件的发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证明出中国的军事力量已很大进步了,在国际军事上已有很大震慑力和影响力,毫无疑问,这是值得我们中国人民庆祝和骄傲的。
以上就是小编大家讲的三位我们中国军事文化力量排名前三的人物,他们三个观点不同,却都风格鲜明,敢于一抒己见和为中国军方发声,这三位,都是值得我们尊敬的!就是因为有了他们这样的人物,我们的国家才能在世界之林中发出自己的心声,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让世界为之畏惧而愿意同我们携手一同前进。

英媒:台“铺路爪”雷达被大陆“捂眼”
英国《简氏防务周刊》网站报道,曾被台湾媒体吹嘘为“能够发现3000公里上飞行的高尔夫球”的美国“铺路爪”雷达在台湾投入使用一年,却成了“瞎子的眼睛——摆设”。原因在于大陆在与之隔海相望的福建惠安部署了针对“铺路爪”进行干扰的一部大型相控阵雷达,两者距离仅240公里,几乎相当于“脸贴脸”。中国21世纪技术水平的相控阵雷达发射的干扰波使仅有70年代技术水平的“铺路爪”雷达“无路可逃”,丧失了窥探大陆空情的能力。台湾当局至今还不惜巨资,向美国求购各种“先进”武器,妄图“以武拒统”,然而这个新的事实又一次让他们的幻想落空。
台湾耗资13.8亿美元购买的美国“铺路爪”远程雷达实现全部功能投入运行迄今刚刚1年。然而,据来自台湾和华盛顿消息源的信息,中国已经具备了干扰其信号的能力。
简氏防务周刊网站的卫星图片(空中客车公司供图),图中局部放大部分为大陆的大型相控阵雷达天线,图中上方标注为“惠安电子战设施”
台湾官方称,虽然一再受经费超支和反复拖延的影响,但2013年1月起,监视雷达(SRP)项目终于开始运行。发展这一系统意在通过对大陆的航空和导弹活动提供极早期预警,来为台湾提供某种形式“战略纵深”。该系统的采购可以追溯到2000年,当时克林顿政府批准了雷达采购方案。
台湾SRP项目的核心内容是购买美国雷神公司AN/FPS-115“铺路爪”大型相控阵雷达。这个雷达被安装在台湾新竹市的乐山上。据报道,该雷达探测距离达到5000公里,并且能够追踪3000公里外高尔夫球大小的目标。台湾官方称它曾经追踪过朝鲜2013年的卫星发射,发射地点距离台湾1800公里。
大陆与台湾的大型雷达隔海峡相望,但技术上一个是21世纪水平,一个是70年代水平。一经“交手”,高下立现
简氏防务周刊集团获得的卫星照片显示,中国已经在福建省惠安县北部建造了一个巨大的相控阵雷达,位于台湾铺路爪雷达的西北方向约240公里外。大陆的雷达天线可能在2008年前就开始建造,其体积与“铺路爪”类似。这部天线采用固定式天线,大约瞄准方位角144度方向。估计其能够覆盖正负60度的方位角,大陆的大型相控阵雷达理论上可以监视整个台湾海峡空域,也可以向南覆盖南中国海。
和台湾的雷达一样,大陆的雷达也被安装在一座山顶。如果匹配上台湾铺路爪雷达的脉冲重复率,那么大陆的雷达就可以干扰台湾铺路爪雷达,使之无法跟踪目标。当然台湾可以通过使用更复杂的雷达脉冲信号来避免此类干扰,但是大陆部署的电子情报系统将可以跟踪铺路爪雷达的信号特征,使之无法摆脱干扰。
据美国消息源,美国海军的航母编队在该雷达覆盖范围内活动时不得不关闭“宙斯盾”雷达,以免循迹而至的干扰。
一名台湾的资深政治消息源向简氏防务周刊确认,大陆的雷达已经“干扰了”铺路爪雷达。
位于台湾新竹县乐山山顶的“铺路爪”雷达站
考虑到中国这部雷达的设计,这种干扰更值得注意。在中国东部部署的另外两部大型相控阵雷达的天线设计与这部完全不同,它们主要用于弹道导弹早期预警或者提供反卫星追踪。
但惠安的大型相控阵雷达是基于另一种设计——台湾关于干扰的报告可作为佐证——显然进行电子干扰是这部天线的重要设计目的,同时它的选址也考虑了任务需求。此外,这部大型天线宽达120公里的覆盖范围也意味着,它也能够有效地干扰台湾面向西部的所有无线电传感器。
大陆对台湾海峡地区的雷达网十分强健,他们已经建设了大量的监控空中和海上交通的设施。单单为了增加一个额外的监控基地显然不能构成建设这样一个大型雷达天线的动机。但是,如果考虑到它的监控范围大大大于该地区部署的任何雷达,那么探测空中和太空目标仍可能是这部大型相控阵雷达的一个重要任务。
如果解放军进攻台湾,那么这部大型雷达将可以用来监控远远超过台湾上空的空域。如果大陆成功摧毁了台湾的铺路爪雷达,那么从干扰任务中解脱出来的这部雷达将可提供北到日本,南及菲律宾的广阔空域内的空情监控。
台当局吹嘘“铺路爪”雷达探测距离可达5000公里,可为台湾提供“战略纵深”
最后,大陆与台湾展开大型相控阵雷达领域竞赛也有政治动机。通过这一行动,北京展示它可以赢得与台湾的军备竞赛:这也可能是一个规模更大的宣传战役的组成部分,这个行动旨在降低台湾的士气并增加统一的压力。
观察者网军事观察员指出,现代相控阵雷达可同时具备探测、电子战、通信的多种能力。而台湾的“铺路爪”雷达是美国于70年代研制的老式雷达,与大陆21世纪研制的新型雷达对抗时,处于“干挨揍,还不上手”的余地。而且其信号处理能力不够好,无法摆脱大陆雷达的追踪干扰。而且,在福建惠安部署的新型雷达距离“铺路爪”仅240公里,隔海峡相望,对于这种功率的大型雷达而言,简直就是“脸贴脸”发射干扰,加上大陆干扰装置功率更大,因此“铺路爪”完全“无路可逃”。
中国大陆近10年来在军事技术上的进步速度惊人,在电子技术方面可以做到跟随美国最新技术。台湾方面却指望一种美国70年代的雷达能够成为“神兵利器”,遭到这种羞辱式回应,实在毫无意外。
军事专家张召忠:中国没必要发展超级航母
要回答航母是否过时或应被淘汰的问题,需要用历史、现实和未来观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首先,我们必须明确认识到的是,航母不是高技术武器装备,是一种成熟技术的传统装备。有人认为,航空母舰和卫星、导弹、航天飞机一样,都是高技术武器装备,所以技术难度很大,一般国家很难掌握。实际上,航空母舰经过80多年的发展,所有技术基本上已经成熟,没有或很少有难以攻克的高技术难题,一般发达国家和能够建造大型船舶的国家都具有航空母舰的建造能力和技术水准。指出这一点的重要性,在于不要把航母的作用和价值渲染得太过分。我们应该逐步建立这样一个概念:航母其实就是一个飞机运载平台,就任务而言它和陆地上的飞机场没什么两样,只不过是在海上浮动而已,我们也没有必要把那么多高技术用在航母本身的建造上。
航空母舰和任何一种其他武器装备一样,都面临一个更新换代和推陈出新的问题,影响航母发展或使航母产生革命性变化的因素主要有两个:即国家战略的变化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国家战略决定军事战略,军事战略决定军事需求,军事需求牵引装备发展。作为装备重点中的龙头,航空母舰自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今后奉行全球战略的只有美国,所以除美国外其他国家不大可能再发展超级重型航母。奉行区域防御战略的国家主要是英国、法国和日本等,中型航母往往成为这些国家的选择。剩下的那些海军国家则基本是在距岸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内执行巡逻和作战任务,所以轻型航母应该说是能够满足其国家战略和军事需求的。
从科学技术冲击的角度来看,资讯技术和精确制导武器的发展对航空母舰的冲击巨大。海湾战争后,由资讯技术所引起的军事革命正在席卷着整个军事领域,在未来资讯战中,航空母舰这样的庞然大物究竟还有多大作用值得探讨。按照美国部分学者比较极端的意见,认为航空母舰在未来战争中将失去它应有的作用,今后海军装备的重点应该是资讯装备而不是把大把大把的钱用在航母这样的平台上。
同时精确制导武器的冲击比信息技术更为实际。记得早在五六十年代,战略轰炸机一直是美国和苏联的杀手锏,因为当时98%以上的核武器要用它来携载和投掷。70年代后期,从地面发射的洲际弹道导弹、从潜艇发射的潜射弹道导弹,以及各种类型的中程、短程巡航导弹很快研制出来,并大批量装备部队,这时,决策者就开始了新的权衡:是继续发展战略轰炸机呢?还是大量发展洲际导弹?轰炸机不仅造价高昂,而且还要用人来驾驶,危险和风险都太大,而导弹不仅不存在这些问题,还具有多平台发射、隐蔽突然和破坏性大等特点,那么,结论自然是要发展导弹而淘汰战略轰炸机。
再回头看看航空母舰,既然现在的精确制导武器已经达到超视距、超远端、高精度、全天候的水准,能从1000公里、甚至数千公里外把核或高爆弹头准确地送到目标区、而且命中概率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那么还有什么必要发展航空母舰和舰载机,特别是超级航空母舰呢?这是一个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尽管航母不再是主流装备,由于它仍是主要作战平台,所以发展一些这种装备也没有多大坏处,可是这种装备对于有重陆轻海传统的海军国家而言将是个巨大的挑战,这种挑战表现在航母全寿期费用、维修保障、作战使用、人员培训、相关配套设施发展等方面。
综上所述,航母是机械化时代的装备,不是资讯化时代的主流装备。自从斜角甲板式重型航母出现以后,二战时建造的直通甲板航母就早已过时,发达国家50年前就当作破烂儿处理了,但印度、巴西、阿根廷这些穷国照样买来当宝贝,虽然规定的使用寿命只有25年,可现在都超过了50年。相反,喜欢创新的美国人却提出了多种新方案,积极为航空母舰寻找替代品。
比如,有人提出用半潜式导弹运载和发射舰取代传统航空母舰的方案,设想建造一种长270米、宽32米的隐身型半潜式水面战斗舰艇,满载时露出水面的干舷高度极低,只有1.5米,上甲板采用隐身设计,雷达散射面积很小,不携载任何飞机和直升机,只装备500枚垂直发射的防空、反舰和反潜导弹,这就是轰动一时的武库舰。据说造价只有5亿美元,仅相当于一艘尼米兹级航母一年的维持费;从研制、建造到形成战斗力只要5年的时间,而航空母舰要完成这样一个周期则至少需要20年!
从发展的眼光来看,这类以携载精确制导导弹为主的攻击型舰艇在将来很可能将部分取代航空母舰的作战任务,无人驾驶的、具有一定人工智慧的导弹将逐步代替有人驾驶的常规型飞机去执行那些危险性更大的纵深突击任务,这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尽管航母现在仍在被广泛使用并成为许多国家追求的目标,但要看到,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航母早已是一种气息奄奄、日薄西山的装备了。(作者:张召忠——国防大学军事后勤与军事科技装备教研部副主任、海军少将)(来源:环球时报 编辑:陈凡)
相关资讯
中美专家:美朝动武可能性很低,都在“虚张声势”
外媒称,朝鲜半岛局势近期再次升温,美朝近期的频繁动作都暗示战争似乎一触即发。但受访中美专家认为,美朝主动动武的可能性依然不大,爆发核战的可能性更低。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