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卦中心 >> 正文

我喜欢种地!

更新时间: 2025-08-29 16:44:35

阅读人数: 211

本文主题: 主角起兵争天下的小说

我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还有数百位皇帝,这些皇帝中哪一个最完美?当首推光武帝。

东汉的开国之君,继承汉室之名的光武帝刘秀,就是历史上最完美的开国之君。他这一生没有一个劣迹,以至于很多人认为他是“简历造假”。

自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开始,汉朝的刘氏宗亲们越来越弱。

一块蛋糕一个人吃,他可能会吃撑,但是一块蛋糕几代人吃,那每个人分到的,可能就只有一勺了。

长沙定王刘发这一脉,传到刘秀这一代的时候,分蛋糕的人已经太多了,就连一勺都吃不上。

刘秀的父亲刘钦还算是比较幸运的人,他抢到了一小块蛋糕,当了一个县令。当个县令其实也不错,只要全家人都有口饭吃,他也就知足了。

刘秀就完美继承了刘钦的性格,他只想家里能够吃饱饭。

如果刘钦能活到老,那他们家很可能就只是乱世中的一户平民,因为每个人的成就都与他所处的环境密不可分。

如果刘钦还活着,刘秀就用着出门努力了。但是在刘秀九岁那年,他的父亲就去世了,年幼的刘秀不得不接过父亲的重担,开始给妹妹找饭吃。

刘秀在家里排行老五,他有两个哥哥两个姐姐,还有一个妹妹。那为什么是由他来照顾家里呢?因为刘秀的大哥刘演“胸怀大志”。

刘秀的两个姐姐早早就嫁人了,大哥和二哥也已经成家,而且这两个哥哥并不愿意收留他们,刘秀和妹妹差点就无家可归。

幸好刘钦还有一个弟弟,也就是刘秀他们的叔叔愿意收养他们,于是他们兄妹两个就跟叔父走了,彻底成为一个普通人。

这种普通人的日子并不好过,尤其是在乱世之中,大哥刘演一心想着做出一番大事业,他招揽了很多江湖义士,整天无所事事。

而刘秀则是一直在种地,不然家里的粮食可能就不够吃了。

汉高祖刘邦起兵的时候,他家里还有一个兄弟叫刘喜。刘喜平日里非常老实,只会埋头种地,就算是刘邦将他封了王,他依然是胆小无能。

从表面上看,刘秀现在的状态跟这个刘喜非常像,因此他大哥总是嘲笑他。

为什么说是从表面上看呢?因为在别人不知道的地方,刘秀也不一般。

刘演在招揽人手时大张旗鼓,十分嚣张,十里八乡的人都知道他的事。

不管是好人还是坏人,都喜欢找上门去,有的时候刘演的门客犯了罪,他还得给那个人背锅。

刘秀其实也在搞这些东西,但是他非常地低调,低调到家里的人都不知道他做了。

而且刘秀不跟他哥哥一样什么人都要,刘秀只收留那些亡命之徒,就连官吏都不敢进入刘秀家的大门。刘秀在二十岁那年,成功进入了太学,开始一段新的生活。

在太学上学的时候,刘秀并不是“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好学生。他在上课之余,还结交了很多朋友。这些朋友中有几人在日后立了大功。

就在刘秀培养自己的势力时,王莽终于忍不住称帝了,建立了新朝。

王莽这人的思想很先进,但是他太先进了,根本就不符合当时的国情。

一般人的新政有可能会惹怒上层贵族,也有可能会惹怒底层人民,但是王莽跟别人不一样,他一上来就把两边全得罪了。

上层贵族不帮他,下层百姓又造了反,他这龙椅还没有坐几天,就又被人拉了下来,而且还把性命丢了。

当然,这都是后话,刚刚称帝的王莽还是活得好好的呢。

刘秀得知此事之后,便离开太学回了家。他在家里无事可做,也就只能种种地,能做到自给自足。

而他的哥哥刘演那边,已经在琢磨着怎么起兵造反了。

但是刘秀可不急,他得看清了局势再动手。不过,还没有等他准备好,他哥哥那边就出事了。 刘演那边的一个门客犯了法,官府顺藤摸瓜找到了刘演,也找到了刘秀,他们只能选择暂避锋芒,逃到了外面去避难。

但是一直躲着也不是办法,刘秀兄弟只能被迫起兵。

由于没有准备,刘秀他们起兵的时候穷得很,士兵们没有趁手的兵刃,身为将军的刘秀连一匹马都没有,最早的时候,他得骑着牛上阵杀敌。

当时起兵造反的不只是他们,还有很多人,其中最强的一支就是由刘玄带领的更始军。

为了有更好的发展,刘秀带着众人加入了刘玄的队伍,并且拥护刘玄称帝,是为更始帝。王莽得知这个消息后大惊,连忙发兵百万进攻更始军。

刘秀带兵在昆阳迎战,但是他手下满打满算也只有两万人,对面则是百万大军,一开始没有人觉得这场战斗会获胜。

但是刘秀真的就带着这两万人,创造了一个奇迹。王莽手下的百万精锐,都被刘秀消灭于此,所有人都震惊了。

不光是王莽没有料到,就连更始帝也没有料到,他现在觉得自己有必要限制一下这个刘秀。于是在刘秀在外打仗时,更始帝无缘无故就把大哥刘演给杀

刘演的去世令刘秀悲痛欲绝,但是他不能表现出来,他必须装作大义灭亲的样子,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始帝相信自己。

而更始帝也成功被刘秀精湛的演技骗到了,他并没有防备刘秀,甚至还给了刘秀兵马,让他去河北地区驻扎。

当时的河北地区局势很复杂,更始帝认为只有刘秀才能解决他们,殊不知他已经放虎归山。

经过昆阳一战,刘秀的名字被很多人熟知,河北地区的叛军也有不少敬仰他的人,还有的人愿意放下武器,主动来投降。

刘秀就靠着这些投降的人,攒起来了一支自己的人马。

刘秀在河北越来越厉害,更始帝察觉了一丝不对,便下令让刘秀交出兵权,返回朝廷。刘秀自然是不愿意,他一边以平定叛乱为由搪塞更始帝,一边加紧扩大自己的势力。

不久之后,北方最强农民起义军“铜马”加入刘秀的队伍,足足几十万人。刘秀也因此被称为“铜马帝”。

有了这些士兵之后,刘秀可就不怕更始帝了,就算更始帝不想与他开战,刘秀也不可能放过他,毕竟刘演就死在了他的手上。

有了实力之后,刘秀也不再低调,在众人的支持下,刘秀公开与更始帝作对,并且在 鄗城称帝,再次建立了“汉朝”,此时他也才三十岁。

在之后的九年时间里,刘秀先是平定了关中,又转头拿下了关东。随后他又出兵收复陇西,再从陇西南下占据川蜀,完成大一统。

从一个在家种地的农民到当上皇帝,刘秀花了三年时间。从当上皇帝到统一天下,他又花了九年的时间。他总共花了十二年时间平定天下,为大汉续命两百年。

我喜欢种地!

朱棣只是一个藩王,为什么却能起兵成功,得到天下?

关于藩王造反,咱们首先看看藩王究竟是什么物种。

自秦统一中国以后二千多年的帝国时代里,藩王分为皇室近支宗亲或异姓功臣勋戚,基本上算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有爵位,有封地,甚至还有收税铸币权和兵权,为天下瞩目。所以历代以来对于藩王的诟病和忌讳也是充斥史册。

秦朝。秦始皇灭六国本就是为了消灭分封,秦始皇又来去匆匆,所以秦朝根本就没有藩王。

两汉。汉高帝刘邦认为秦之亡恰恰就在于没有很好的动员嬴氏宗室子弟,以至于咸阳城破竟无一宗族勤王支援。于是西汉初年,刘邦一口气封了八个异姓王和九个刘姓王,有封地,有人马,希望可以避免秦朝的问题,而能起到关键时候拱卫朝廷中枢的奇效。时事弄人,只能说想法是好的,但结果却出乎刘邦的意料。汉武帝一纸《推恩令》,便宣告了藩王制度的破产。

东汉时代其实更为强势的不是藩王,而是地方豪强。光武帝立国靠的就是豪强的支持,所以终东汉一朝,可以说是成也豪强,败也豪强。至于藩王,因为《推恩令》制度化的威力,基本上都逐渐被平民化了。

魏晋南北朝。一个自由散漫的时代,可以说是乱自藩王始,乱亦由藩王收,你方唱罢我登场。无论异姓还是同姓藩王,无不窥伺皇权之上,玩弄权柄示下,前仆后继纷扰人间。这一历史时期的藩王制度最是生猛血腥变态。

隋唐五代。隨唐初藩王也分封且兼任各州刺史,有兵有钱也是问题多多。为防止玄武门之变重演,太宗以后,藩王都取消了封国,不就藩,实任各州刺史总管也改为遥领,另择官员实任。这样藩王逐渐都圈养起来了,如十王宅,十六王院等,且不得结交外臣。天宝之后反而各地异姓藩镇直接拥有地盘和掌控财政,从而掌握了帝国最强大的军队,事实上成了最具威胁的“藩王”。

两宋。由于宋室大哥二哥得国过于离奇,他们对唐五代以来的教训格外敏感。所以宋朝的藩王定位只是一个身份荣誉,没有什么特权。除太宗一系作为皇族居留京城,其他包括太祖、秦王廷美的后裔都只能以宗室子弟的名义迁居外地,如太祖四子赵德芳的后裔就被“赐第”浙江湖州。

宋代重文轻武的环境对于藩王掌兵权是严重的禁忌。另外一方面要提到王安石变法的条款中有一条是专门“裁汰宗室冗员”减轻财政压力的(具体看官们可以查阅《裁宗室授官法》),这样藩王就没有了财政权。为了生存,得想办法养活自己,也不至于让藩王无尽繁衍了。

还有一方面,得“感谢”大金国。靖康之变,北宋宗室被一网打尽,一键归零。这个更狠,从而根本上解决了宋室藩王明朝化的转变。而南宋一代的藩王也就剩下太祖一系,基本上都已经是平民了,做官的做官,经商的经商,有吃有喝有工作,造的哪门子反呢。所以朱元璋建国后才会感慨:宋室之弱,面临元军来犯,竟无一宗室藩王勤王来援?!

元朝。享国虽然短暂,但藩王制度比较复杂。

草原时代分封的藩王。比如四大汗国,辽阳、岭北等处的藩王都是有地盘、有军队、有财政权,活脱脱的独立王国,天高皇帝远,管不着。这批人最后都独立化了。

出镇各地的元宗室藩王。有守卫军事边塞的,多为军事目的临时性质;也有世代镇守某地的,如梁王世镇云南。其他如地方行政、财政都由当地的行中书省机构专职管理并直达元廷,藩王是不能插手的。

因此元代藩王造反大多是来自草原方向,或者是权臣发动勾引宗王参与,如策划“南坡之变”的铁失勾引晋王等宗王参与密谋。

清朝。大约是明朝的惨样看多了,在藩王制度上大清表现最好。藩王居京师,给予丰厚待遇和美好的称号,赐予深宅大院,无旨不得离京,非诏不得进宫,不得干预政事,不得结交官员。只有长子袭爵,爵位降等,其余自谋生计。各种漏洞都堵上了。

好了 ,回到大明朝的燕王朱棣。

军队。朱棣夺取了宁王的兀良哈三卫蒙古铁骑后 ,军力方面基本上没有问题了,因为朱棣本身就是一个穿军装的藩王,战斗值不俗,且有勇有谋。

财政权。坐拥北平、大宁等地,同时迅速的占据了周边地区,明初财政状况良好,得以支撑朱棣的军事行动。

1、朱棣就藩北平几十年,与北方蒙古各部关系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保证了他的靖难行动没有后顾之忧。

2、经过了朱元璋时代的清洗和自然淘汰,建文时期明军良将所剩无几,在军事打击上 有些力不从心,给了燕军相当的喘息时间。

3、建文集团对于朱元璋时代分封的藩王实行激进的无差别打击政策导致了大部分与朱棣同辈份的藩王倒向燕军一方,他们只要按兵不动就是帮助了朱棣。

4、建文帝军事打击燕王的不坚决、用人的不正确、策略的不得当,这是建文削藩失败的根本原因,也是朱棣成功的根本原因。

除了以上三个先决条件外,还有一个独一无二的条件:朱棣虽然是藩王,但却是当时仅存的朱元璋嫡子。这也是他造反后能为官僚集团迅速接受的主要原因,此后的历次藩王造反都无法复制燕王的经历。

晋阳起兵主导者之争,正史记载是李世民,一书一战役有不同答案!

杨坚费尽千辛万苦建立的隋朝,没有想到因为杨广的好大喜功而葬送,成为第二个"二世而亡"的短命王朝。天下纷争四起之时,无论是瓦岗寨的李密,河北的窦建德,东都的王世充,都有一争天下的机会,可谁能想到,笑到最后的会是唐公李渊?

李渊能成功夺得天下,仅仅是短短两年的时间,617年,李渊晋阳起兵,到618年占据长安建立李唐王朝,随后剪除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李密等主要势力,最终一统天下,开创二百八十九年的基业。

都说万事开头难,李渊的成功,还是得从那场场蓄谋已久的晋阳起兵的起手式开始说起。晋阳起兵到底是谁能居首功?真的是史书中所记载的,首功非秦王李世民莫属?

在正史中,无论是官方的史书都认为是唐太宗李世民。《旧唐书》、《新唐书》中如此,后来的《资治通鉴》延续了前者的说法。这三本史书中是都是如何记载的?

"太宗与晋阳令刘文静首谋,劝举义兵。"(《旧唐书》)

李渊之所以最终被迫举起义旗,旧唐书中的说法是:如果没有唐太宗的主导,没有刘文静首先提出的计谋,然后再劝谏李渊,就不会起兵的。首功是李世民和刘文静,这里稍微说的要委婉点,好歹还加上了一个谋臣刘文静。

在《新唐书》中就显得更直白和明显了,倾向性更足。

"高祖起太原,非其本意,而事出太宗。"(《新唐书》)

说直白点就是:李渊能最终选择起兵,根本就不是他自己的意思,而是因为李世民从中谋划、斡旋的结果。好歹这里只是将首义之功给了李世民,在《资治通鉴》中,就更具倾向性。

"起兵晋阳也,皆秦王李世民之谋。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资治通鉴》)

李渊起兵成功都是李世民的谋略,唐高祖能得天下,也都是儿子唐太宗的功劳。有硬性的将晋阳起兵和李唐得天下强拉因果的嫌疑。

那晋阳起兵谁是首功之人,是不是只有这一种说法和记录呢?这个功劳非李世民不可了吗?

唐高祖:"NO,我才是真正的主导者"

之所以会有晋阳首功是李渊的,这要从李渊当时的处境开始说起。作为隋朝的唐公,因为一首《桃李章》的童谣中有"桃李子,得天下"的说法,再加上李渊在隋炀帝东征高丽后,广泛结交天下的豪杰,因此而受到姨表弟杨广的猜忌,为了保命的李渊,只得主动腐化起来,平时喝酒无节制,大肆揽财,故意败坏自己的名声。

615年,在山西收服龙门母端儿的义兵,从而实力大增。616年后,由于突厥人的进犯,而在此高升。直到成为晋阳留守,实力也一步步强大,为了约束于他,杨广特意派了邑郡守王仁恭名为协助、实则监视。

随着天下纷争四起,手握雄兵的李渊,也有一争天下的雄心,可他始终有所顾忌。他的顾忌在一本叫《大唐创业起居注》中是这样记载的:

"隋历将尽,吾家继膺符命,不早起兵者,顾尔兄弟未集耳。"

也就是说李渊对于天下局势有着清晰的认识,他明白杨广大势已去,败亡是迟早的事情,可估计李建成、李元吉还在河东之地,才不敢贸然起兵的,搞不好两个儿子的性命堪忧,更重要的是,李渊虽然驻镇一方,可作为军事长官,他是没有招兵和发兵的权利,为此,他一直在等一个机会。

《起居注》记载:马邑之战是导火索

终于,617年二月,马邑军官刘武周发动了兵变,杀死了王仁恭,并且自立为帝,马邑距离汾阳行宫很近,出于这方面的考虑,必须采取较大的行动,这就为李渊获取征兵和发兵的权利创造了机会。局势如此,监军高雅军华为王威急了,催促李渊发兵。

后来刘武周占取了汾阳行宫,接着三月份楼烦郡(今山西静乐县)也被刘武周所占据,获取无数钱财、美女的他实力增强后,打起了太原的主意。

到了这个地步,李渊仍然不为所动,只是加强了巡逻后,就没有其他的举动。这可急坏了两位监军,获取二人的同意后,李渊开始名正言顺的征兵了,但却没有积极采取行动。接着两位监军成了他刀下的亡魂。

失去监军约束的李渊,手中的实力更强了,也能名正言顺的起兵了。

这是记载于《大唐创业起居注》中的重要史料,《起居注》的作者是太原人温大雅,这位被《剑桥中国隋唐史》称作"唐朝建立的目击者",作为晋阳起兵的一分子,他记载的很可能就是自己的亲身经历,他的可信度,从某种意义上看要高于正史中的记载,有事实表明,李世民在即位后,对这一段史实是有过"干预"行为的。

在这本书中,甚至还将还记载了有关李渊为了应对天下局势,还派李建成和李元吉在河东和晋阳分别招揽各路人士,暗中积攒实力。

"于河东潜结英俊"、"于晋阳密招豪友"

这是《大唐创业起居注》中的记载,说明李渊并不是一个碌碌无为之辈,起码他有预见的能力,同时也有雄心去夺取天下。

《起居注》PK正史,前者更具说服力

对于同一件事,正史和《起居注》中的明显出入,那么谁更有说服力呢?

随着国内外史学专家对史料的研究,在《剑桥中国隋唐史》中,外国学者倾向于认为:唐朝时期的有些重要情况,可能被唐太宗给掩盖了,对于李渊的偏见和误解需要纠正。

而国内学者则认为,管修的史书,有不真实,想要掩盖晋阳起兵的嫌疑,或者是通过丑化唐高祖李渊,来衬托李世民,甚至李渊的无能都有被放大的嫌疑。

李世民作为一位通过玄武门之变夺得太子名位,626年,又通过逼迫李渊禅让的方式登上帝位。李世民有一种急切的心理,不仅需要政绩来洗白自己,同时更需要史书中的记载更倾向于宣传他的英明之处。为了抹去他身上背负的"弑杀太子"的污点,他有强烈的修改史书的动机。

在史书中有记载,房玄龄拒绝太宗"适当修改"重要史料的意愿,这种矛盾有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嫌疑,反而露出了马脚。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大唐起居注》

标签: 朱元璋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