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新闻 >> 正文

李小超委员:“乡村永远是我创作的沃土”

更新时间: 2025-08-30 11:23:15

阅读人数: 318

本文主题: 乡村小说写作技巧有哪些

他是行走于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传播者;他是内心牵挂父老乡亲的人民艺术家。他以关中农民为创作对象,以家乡往事为叙事脉络,通过一幅幅浓缩炽热乡土情怀的作品,推动陕西文化走向世界。 “我从咸阳礼泉的昭陵脚下走来,带着这些作品走向世界各地。站在世界舞台展现陕西文化魅力,是我最引以为傲的事。”1月9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望从艺生涯,省政协委员李小超感慨地说,是对故土的一往情深促成了自己的艺术交流之旅。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他希望在作品创作中留存更多乡情乡谊,为助推乡村振兴贡献一己之力。 1995年,陈忠实的《白鹿原》火遍全国。这本书让生在农村的李小超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有感于小说里浓郁的关中风土人情、生活场景,李小超制作出《白鹿原》主题陶塑,包含88个场景、3000个人物,全景式展现了那个年代关中父老乡亲的生存状态。这批作品先后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以及德国、法国等国家展出,之后被中央美术馆收藏。 创作《白鹿原》主题陶塑后,李小超确立了自己想要表达的主题——农村、农民以及民风、民俗。 “创作过程中,仿佛看到父老乡亲就站在雕塑泥里冲我招手,让我过去把他们一个个拉出来。”饱含着对乡村乡愁和父老乡亲的牵挂,李小超在作品中精准捕捉关中农民劳作时的神情姿态,重现上世纪关中大地的原生态生活,接连创作出《一个村庄的记忆》《远去的村庄》《烟霞》等代表作。 近年来,李小超的雕塑作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法国各市政府收藏。这些描述陕西乡村的作品一次次展现国际舞台,成为陕西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张亮丽名片。 作为中法文化交流使者,李小超以雕塑与绘画艺术形式,以东方审美情趣、民族表现手法展现陕西文化魅力,自觉承担起文化交流传播的重任。 2014年是中法建交50周年,李小超“从长安到尼斯蔚蓝海岸的乡村”绘画雕塑国际展在法国举行。他将象征故土陕西关中大地的黄土与代表蔚蓝海岸法国尼斯的海洋这两个意象并置在一起,生动地在同一命题下展现了两地乡村风貌,于对比中寻求互补或统一。而后,《从长安到巴比松》《回家》等作品陆续在法国展出,又一次将陕西乡村风貌、关中农民生活状态呈现在国际舞台,惊艳四海宾朋。 2018年11月11日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一百周年纪念日,回顾历史,由李小超创作的大型户外青铜作品“一战华工”落成仪式在巴黎里昂火车站广场举行,这是首尊在巴黎市区竖立的华工雕像,以此纪念中法两国源远流长的友谊。 “这尊雕像呈现了一战时期一个中国普通农民远渡重洋抵达法国后,展现出的好奇、新鲜和对日后生活充满期待的形象,表达和传递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的平等、博爱、互助的精神和价值观。”李小超介绍道。 “要让更多人感受陕西文化的厚重与博大。”秉持这样的信念,自李小超乡村记忆主题雕塑馆开馆以来,他先后接待了法国蒙达尔纪市青年代表团、新西兰国家博物馆文化代表团、法国吉昂市代表团等多个国外社会团体,馆内关中风情雕塑、水墨画作品令外国友人赞叹不已。每次接待,李小超都会从作品创作理念、陕西民风民俗等方面细致讲解,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互鉴尽心竭力。 尽管脚步遍布欧洲大地,但故土永远是李小超魂牵梦绕的地方。 2023年5月,在省政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示范基地”揭牌仪式上,李小超向家乡咸阳捐献了523件“乡村记忆”系列雕塑与绘画作品。他说:“我从小生活在咸阳农村,与父老乡亲相处的一个个温暖瞬间,不断赋予我创作激情,这些作品本就属于这片深厚土地。” 为乡村振兴出一份力,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这是李小超朴素的愿望。“记忆中的村庄总是欢声笑语、其乐融融,而如今开车走到乡道上,两旁寂静无比。”在城镇化快速推进中,大量乡村日趋寂落,李小超心有不舍。为此,他在咸阳多个村庄走访调研,实地考察农村老屋保护利用情况,将乡亲们的心声逐条仔细记录下来。 2023年省两会,李小超提交了《关于农村无人居住房屋再利用 助力乡村振兴》的提案。他期盼通过改造农村闲置老屋,让乡村再次充满熟悉的烟火气,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乡村振兴是李小超这些年创作的重点关注题材。去年,李小超深入陕西15个乡村,走访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考察搬迁社区、工厂车间……随后,他创作了“乡村这十年”雕塑与绘画系列作品。他在作品中通过乡村医生、乡村教师、“田秀才”“土专家”等人物,真实反映农村新变化新面貌。为了让当地百姓真切感受到身边十年巨变,他将首展放在咸阳市淳化县十里塬镇。 多年往返于东西方之间,李小超更加明白艺术无国界的含义,更深刻感悟到艺术为人民服务的真谛。“无论去过多少地方,乡村永远是我创作的沃土。我将继续脚踏大地、心向人民,创作出更多有筋骨、有温度的文艺作品,进一步弘扬陕西文化、讲述中国故事。”李小超说。

李小超委员:“乡村永远是我创作的沃土”

乡村少年成为著名作家的背后:写作是一种补偿行为

中新网北京1月29日电(记者 上官云)“无论是形式还是意蕴,我都希望做一些尝试,为读者提供点新的叙事特质。”著名作家徐则臣如此评价小说《虞公山》。就在前段时间,他凭借这部作品获得了获得第七届郁达夫小说奖。

小时候,他生活在苏北农村,放牛是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大学时开始梦想成为一名作家。开始写作后,相继拿下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将等多个重要奖项。

对他而言,文学这条路,一度走得艰难而又漫长。

从童年到现在,热气腾腾的生活体验给徐则臣带来了极大的写作灵感,也促使他塑造出很多与现实联系紧密的小说人物。对他来说,写作是一种补偿行为,也是一种本能。

徐则臣出生于苏北农村,小时候是个地地道道的“放牛娃”。

每逢暑假,放牛几乎是他雷打不动的工作。乡村的夏天很宁静,但中午时气温很高,徐则臣会先找个树荫眯一会儿,等到下午两三点就出去放牛。

他往往会随手拿上两个蛇皮袋,趁着牛吃草的功夫顺便割草。牛吃饱,草割好,便骑在牛背上晃晃悠悠往家走。那两袋子青草,就是牛第二天上午的口粮。

听起来似乎有些枯燥,但对他而言,却是一段难得的放松时光。

初中一年级,徐则臣开始了寄宿读书的生活。学业、离家……种种压力交织,高中他有段时间失眠得厉害,又无处倾诉,便把强烈的孤独感写进日记,慢慢攒下厚厚的一大摞。

这成为他写作的萌芽,大学时代,“当作家”成为他的梦想。大学毕业后,徐则臣成为一名老师,渐渐觉得有些内容教得很吃力,“本科生去教本科,哪怕读了再多的书,我始终感觉自己缺乏积累”。

他决定继续深造。2002年,徐则臣成功考研“上岸”,迈入了北京大学的校园,人生轨迹也就此改变。

在徐则臣的写作生涯中,“读研”是很关键的一环。

研究生毕业后,徐则臣应聘到一家杂志社,成为一名编辑。彼时,户口和编制都尚未解决,他拿很低的临时工资,扣掉租房费用后所剩无几,日子过得相当拮据。

安排好生活必须的花销后,他将剩下的钱大部分拿来买书,有时候实在喜欢一本书又没钱买,他就两个书店来回跑,同一本书,每个书店多跑几次就能看完。

几乎与此同时,他的写作渐入佳境。在读研期间,他就曾获得“春天文学奖”,工作后,稿费也是补贴生活的一个重要来源。

2014年,徐则臣凭借长篇小说《耶路撒冷》获老舍文学奖长篇小说奖,接着,《如果大雪封门》获得了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

2019年,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名单揭晓,他凭借长篇小说《北上》,榜上有名。前段时间,第七届郁达夫小说奖揭晓,徐则臣的《虞公山》获短篇小说首奖。

他曾写过很多的文学主题,小火车、飞机、河流……徐则臣说,这些几乎都源于自己这个乡村孩子对远方的向往,“我始终对这个世界的辽阔充满了想象”。

在徐则臣的作品中,《北漂往事》则是近年来比较重要的一本集子。

刚到北京读书时,大城市特有的忙碌与繁华令徐则臣多少有些不适应,因为囊中羞涩,也很少外出游玩,活动范围大多在北京西郊,周边的小市场、书店是他最熟悉的场域。

聊天成为他快速了解周围环境的渠道。慢慢地,徐则臣认识了一批“漂”在北京的朋友,卖盗版碟的小贩、追寻梦想的文艺青年……逐渐成为他生活圈里的一部分。

“那些年走在大街上,看着车水马龙,会有一种很强烈的陌生感。”徐则臣说,反而是透过这些朋友的生活,他看到了一种精神上的踏实和笃定。

在这里待久了,他和身边满怀善意的朋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种感情慢慢会弥合一些‘异乡人’心中的裂缝,给冰冷坚硬的东西赋予一种温情,赋予你可以接受的色彩”。

热气腾腾的生活给徐则臣带来了极大的写作灵感。2022年,《北漂往事》结集出版。他将之视为当年北漂生活的一种回顾,“对曾有过的纠结,都已经释然。”

生活和工作的格局基本落定之后,徐则臣偶尔还是会想起童年、苏北乡村,以及追求文学梦想的历程。

“我小时候很喜欢吃芹菜炒肉丝,但很少能吃到,家里一年到头就吃菜园子里长的那些蔬菜。”这种记忆深深根植于内心,徐则臣一度特别喜欢看“吃播”,仿佛是对童年经历的一种补偿。

写作也同样是一种补偿行为。他小时候向往远方,所以后来所写的小说中,很多内容都与此相关,比如那些在运河上跑船的人,经常从外面带回一些故事、好吃的好玩的。

“我现在看书读报必拿一支笔,准备随时挑错字;走在路上看到行人、景致,也会很自然地从作家的视角出发,去思考。”于徐则臣而言,读书写作已经变成了一种本能。

眼下他手头正在写的小说,可以分成两个系列。其中一个系列风格神似侦探小说,比如《虞公山》,背景是大运河;另一个系列则由故事背景在国外的短篇小说组成。

“无论是形式还是意蕴,我都希望做一些尝试,为读者提供点新的叙事特质。”在《虞公山》中,徐则臣引入“三言二拍”和聊斋的写作风格来表达当下的主题,尝试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他希望,未来自己的作品能更贴近生活、更自然流畅,“就是以自然本色的语言,去呈现给读者鲜活、可感且真实的生活”。(完)

乡村语文老师如何点燃学生的小说梦想?

在当今教育界,创新教学方法逐渐成为了引领孩子们成长的重要手段。而在浙江省的一个乡村学校里,一位名叫叶关祥的语文老师则用一种独特的方式,激励学生们迈向写作的殿堂。他不仅教会了孩子们基础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他鼓励他们去创作,去表达,去追梦。让我们来看看,叶老师的这番努力如何在孩子们的心中种下了创作的种子,并最终开花结果。

叶关祥老师作为一名从教近40年的资深教育工作者,这段时间里他不仅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还培养了无数优秀的学生。他所服务的主要是乡村学校,对当地教育的奉献精神让人敬佩。叶老师的教学生涯,一直以来都在坚持两个核心理念:第一是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第二是强调写作能力的重要性。他深信,只有激发孩子们对文字的热爱,才能让他们在人生的旅途中走得更远。

在叶老师的课堂上,写日记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日常练习。每个学生都被鼓励每天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这不仅帮助他们提高了文字表达能力,还有助于他们培养观察力和思维能力。每天清晨,叶老师都会用20分钟的时间,从学生的日记中抽取几个进行朗读,并给予反馈。这一过程,让每个孩子都能够在别人的认可中找到自信,也逐步提升了他们对写作的兴趣和热情。

随着语文课程的深入,叶老师认为,是时候让孩子们挑战更高的目标了。他提议在学习完科幻单元后,每个学生尝试写一篇以科幻为主题的小说。起初,孩子们面露惊讶,似乎难以相信自己能完成这样的一项伟大任务。不过,叶老师却一点也不在意。他相信,所有优秀的作家,都曾是从这样的尝试起步的。他预测,孩子们的写作热情在最初的几个星期将会达到巅峰。

为了帮助孩子们顺利完成这一创作任务,叶老师不仅制定了详细的写作计划,还建立了一个以小说创作为主题的微信群,随时随地为学生提供支持。当孩子们在创作中遇到瓶颈,想法枯竭之时,他们可以在微信群中发起讨论,互相激励,或者直接与叶老师进行沟通。这种交流,让孩子们能够及时排解疑虑,从而继续释放他们的潜力。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23本孩子们亲手创作的小说终于出版了。在书籍的内页中,除了孩子们的文字创作,还有他们亲自绘制的科幻插图。这些画作展示了学生们对未来世界的奇幻想象和对艺术的独到理解。出版这23本小说集,不仅是孩子们知识能力的体现,更是他们创造力的真实展现。

叶关祥老师在见到孩子们手中拿着自己的作品时,内心的喜悦无法言表。他说,拿到书的瞬间,孩子们眼中的光芒和欢笑,是他多年来教书育人的最大幸福。在叶老师看来,学生的认可与赞赏才是他不断前行的动力。同时,叶老师也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将自己曾经受到的教育恩惠传递下去,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来自教育的美好。

叶关祥老师的教育理念与实践,给我们带来了关于如何关注学生创造力的重要启示。他的成功不仅证明了创新教育的力量,更让人们意识到,尊重孩子们的想象力,鼓励他们表达自我,能够为他们打开一扇通向未来的大门。在未来的教育征途上,我们应该有更多像叶老师一样的教育者,致力于启发和支持学生们的创意与表达,让更多的孩子敢于追梦,勇于创造。

标签: 著名作家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