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卦中心 >> 正文

《东风吹来》塑造新时代军人形象,作者周宏宝把无数战友的青春浓缩其中

更新时间: 2025-09-03 18:50:41

阅读人数: 663

本文主题: 军旅作家是军人吗

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主办的青年作家周宝宏的长篇小说《东风吹来》出版座谈会日前在京举办。这部作品入选全军重点扶持作品、北京宣传文化引导基金项目,是中国北京出版创意产业园区精品文学创作出版平台暨“文学创业板计划”首批成果之一。

原中国军事文化研究会会长程宝山表示,《东风吹来》着重描述了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年轻一代官兵的从军生活。他们作为中国导弹部队的新鲜血液、新一代的火箭军人,与他们前辈的“东风”情怀是血脉相连、薪火相传的。

茅盾文学奖得主周大新认为,《东风吹来》一书全景铺开军旅生活群像,下笔细腻、娓娓道来,塑造了生动、立体的人物形象。另外,作家在叙事方式上也有不少亮点,从一个场景到另一个场景转化的时候十分干脆,且没有规避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矛盾,彰显了作家创作的勇气与担当。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徐剑谈到,在某种意义上,《东风吹来》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在小说主人公李寒雨身上有很多作家生活中的言行。这部小说创作有两个文学的原乡,一个是宽城,这是作者从小长大的地方,另一个是军旅生活的他乡,也是他的文学原乡。

原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副主任廖建斌指出,《东风吹来》塑造了以李寒雨为代表的新时代军人形象,丰富了军旅文学画廊的经典人物。这部小说节奏明快、主题向上,是一部青春励志的军旅题材小说,也是一部浪漫而温情的青春之歌。

河北文学院副书记卫玮指出,河北有悠久的红色文化传统,从李大钊“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的豪迈誓言,到狼牙山五壮士纵身一跃的壮烈决绝,河北当代文学史上涌现了一批成为“红色经典”的长篇小说,留下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英雄人物形象。周宝宏汲取着河北这些红色经典的营养,他笔下的人物有坚实的生活、思想土壤。

“这本书的血和肉来自家乡,其骨和魂来自部队。”周宝宏分享了创作感悟,从华北最大水库潘家口水库,到燕山主峰都山,家乡给了他观察世界的瞳孔和素材。作为他的第二故乡,部队锻造了他书写世界的脊梁。“《东风吹来》里有无数个战友的青春。”周宝宏说。

《东风吹来》塑造新时代军人形象,作者周宏宝把无数战友的青春浓缩其中

品读军旅诗歌的闪亮关键词中国国防报

——简评刘笑伟军旅诗集《强军,强军》

当代诗歌创作确实越来越困难了,一方面是读者的审美品位越来越高,另一方面诗人自身也面临着内心和外界的巨大挑战。刘笑伟始终如一的坚守、与时俱进的创新和刻苦勤勉的努力,都凝结在军旅诗集《强军,强军》中。这部诗集是他在军旅诗歌创作道路上的证明和收获。他用其特有的温暖和煦的诗情、简洁明快的诗风和高尚慷慨的诗意,为读者勾勒了新时代军旅诗歌的壮丽图景。

在奋斗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强军”是新时代中国军队最嘹亮的号角,也是新时代中国军人矢志国防和军队建设最闪亮的关键词。作为新时代的军人,刘笑伟把“强军”作为自己军旅诗歌创作的核心价值和审美主体,是一种极具挑战性的创作,因此非常值得赞赏。在这部诗集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军旅诗歌紧跟新时代的强军步伐,贴近现实,观照生活,写兵心抒兵情励兵志。在《朱日和:钢铁集结》中,他诗情的迸发如同炮群出膛的炮弹迅猛而激越:“这是战斗的集群在集结/在辽阔的、深褐的大漠戈壁疾驰/翻腾起隆隆的雷声/犹如夏日的篝火,用暴雨般的锤击/为祖国送去力量和赞美……我们是中国军人/是绿色的海洋,是枪炮所构成的/金属的鸽子,是夏日乐章中/最热烈的一节;是峭壁上的花朵和黄金……我们热爱的云朵,垂下雨滴/守卫祖国大地上每一粒细微的种子”。

在《强军,强军》中,我们可以看到,刘笑伟的军旅诗歌根植于中华民族深厚的诗歌传统,汲取了历代军旅诗词尤其是边塞诗歌的滋养,张扬着深沉的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情怀。他用他的笔讴歌时代、唱响正气,表达和抒发了军人对祖国的忠诚、对人民的大爱,歌颂了中国军人英勇善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英雄气,以及对人类和平的渴望与捍卫。比如,他在《枪族》中这样写道:“枪的语言是世界上最简洁的语言/只有一句话,不容你回答/或者站起来或者死亡/不允许你有别的选择//当有一天,所有的枪/在沉寂中长满青苔,或者生根、发芽/它所吐露的花朵/是人间最美的春天”。只有4行的短诗《花重千钧》,以其意犹未尽的意境更令人遐想和深思:“春天很轻/轻不过你的眼神/而此刻花重千钧/压弯了地平线”。因为这是一个士兵的眼神,而在遥远的地平线,那里则是他守卫的和平与安宁,是他守卫的春天。

诗歌是诗人奔放的心灵与时代的潮流激越撞击后怒放的花朵。对于诗歌创作来说,贴近现实贴近基层,并不是简单的复制和模拟生活。在《拆弹手》中,刘笑伟给我们捕捉了一个士兵的壮美瞬间:“或许是一个动词/也可能是一个名词/我必须小心打磨/保持它们微妙的平衡/让它们发出形容词般的微光/我怀抱着这个炮弹/尽量让里面的火药温柔下来/变成黑色的土/孕育一畦繁花”。的确,像诗人所说的那样,“军旅诗就是这样诞生的/你必须把这金属的炮弹/拆分组合打磨抛光/让它变得浑圆/不再有棱角/让它在你的手中沉甸甸的/有了上膛的渴望”。在这首诗歌中,诗人用他朴素的想象力,为我们构造了一个拆弹手的朴素形象,但这拆弹的瞬间,不管是“动词”“名词”还是“形容词”,其中隐藏的一个关键词就是军人面对的是危险和牺牲。这也是新时代军旅作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责任和担当。

刘笑伟的军旅诗歌崇尚传统,诗风朴素自然,通俗易懂,不媚不俗,传承了中国诗歌的正统之美。比如在《军装》《军被》《军姿》这样一组以军人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物为表现对象的诗歌中,刘笑伟以其娴熟的诗歌技艺给我们带来了不同的审美享受。他的《军装》“从没用针线/缝过军装/挑灯夜看/却总见密密麻麻/布满针脚//那是目光之针/是感情之线/穿针引线间/从英姿少年/到双鬓如雪//渐渐地/军装与我的皮肤/粘在一起/融为一体/每晚脱衣时/都有撕裂的痛楚//卧在床上/看月光下/红色的血/浸染金黄的骨头/渐渐地/周身又长出一层/绿色的皮肤/这是谁都撕扯不掉的/包括岁月”,这是一定有着军旅岁月磨砺的诗人才能写出的诗歌,是一定有着对军旅人生拥有深沉热爱的诗人才能写出的诗歌。在他的笔下,老兵的《军被》“方方正正/棱角分明/没有火气/安安静静/放在哪儿/都是兵的风景/只有长满茧花的老兵的手/才能让军被有型”。再来看看他的《军姿》:“不能在水泥地上/扎出肉色的根须/在军营里没人瞧得起/不能让汗水/穿透胶底鞋/就不算真军人//盛满阳光的操场上/练军姿成为必修课/向上 向上/阳光越是锤击/我们越要接近太阳//听 骨节在噼啪作响/汗珠在皮肤上/擂响密集惊天的战鼓/拔 向上拔/即使狂风吹来/也要纹丝不动/眼睛上的睫毛/都不能发出一丝声响//拔出军姿来/你就是真军人了/练军姿/就是把纪律/压进青春的枪膛/对着自己的胸口/无情地扣动扳机”。看到这里,我们可以发现,诗人对军旅日常生活之美的审视与捕捉,是何等的敏锐、智慧和深刻。

诗歌是时代最嘹亮的声音。刘笑伟的军旅诗歌题材多以国家、民族、革命等历史感的内容为主体,描绘了一个优秀的军旅诗人内心深处的精神关注与铁血情怀。在《强军,强军》这部诗集中,我们还可以在《夕阳,醉卧沙场》《春天的军营》《移防之夜》《朱日和的“狼”》《一个大校的下午茶》中,聆听到诗人对“强军”这个关键词的反复吟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部诗集收入的4首长诗《铸魂》《中国声音》《上膛》和《风雷激》中,刘笑伟更加发挥了他诗歌创作中所独有的开阔的政治视野、历史的纵深感和雄浑的气势,突出了新时代军营和军人的情感,深层次地表现了新时代革命军人为实现强军梦而奋斗的信仰、追求、愿望、理想和风貌,史诗性地凸显了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这两个根本的主题,给我们带来了别具一格的审美气象。

跟随军旅作家汪瑞《界碑无言》走近高原边防军人

伴着清新的油墨香,我将军旅女作家汪瑞新出版的散文集《界碑无言》(河南文艺出版社)一口气读完,敬佩之情油然而生。《界碑无言》主要收录了作者不同时期创作的12篇散文精品。这些散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所有的文字都是作者在守望西藏阿里的岁月里、在灵魂深处留下的印记,都是从她生命深处自然生长出来的文字。这些文字情感真挚,在“纪实”中白描出默默奉献在阿里边防军人们的可贵精神。

作品反映了边防军人将阿里视为自己的故乡,扎根边关、奉献边关的高尚情怀。《此生无悔走高原》是作者内心的独白。20年前,因为常常聆听高原边防军人的先进事迹,作者对边防军人充满敬仰,渴望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为给急需心理疏导的战友服务,作者主动放弃军区医院的优越工作环境,毅然决然来到人称“生命禁区”的喀喇昆仑山腹地工作。作者经历了差一点被失控的卡车撞下万丈深渊、差一点被坍塌的山石砸中、差一点被泥石流卷走等险情,可作者没有退缩,而是将阿里悄然融进自己的骨血,“成了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有约相遇》里描写了驻守“神仙湾”哨卡的官兵,由于强烈紫外线辐射、风霜吹打等原因,大家都“面目全非”了,可他们没有一个叫苦后退的,因为他们都知道,“在这里,之所以有人,不是因为人是一种超脱于其他生物的生命,而是因为没有人坚守在这里,就意味着国土的丢失”。

作者用真挚情感歌颂了驻守阿里的边防军人的牺牲奉献精神。《新兵的遗书》描写了19岁的战士小石在饿得头晕眼花时第一次感到了死亡的威胁,在烟盒纸上写下了人生的第一封遗书。后来,小石被救活了过来,还考上了军校。在10多年的军旅生涯里,小石记不清楚自己经历了多少险情,不过他早就成熟了,成了战友们的主心骨。在八一建军节,中央电视台“军事纪实”栏目播放了他带车队上山的情境。在《最寒冷的冬天》中,汽车营教导员南万林带领满载物资的车队给驻守边防的连队送给养的过程惊心动魄。他们途中突然遇到了雪崩,整整11天的时间,南万林教导员和战士们硬是用双手将路上的积雪捧走,扒开了一条通道。可车队刚脱离了雪崩又遇上了暴雨洪水,苦等29天才得以前行,300公里的路,他们整整走了67天。

有苦不叫苦,有苦能吃苦,有苦战胜苦,作品展示了边防军人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常年与边防战士一起行走高原边防,汪瑞与他们结下了生死之缘,对他们甘于奉献的精神感同身受,在作品中也逼真展现了这种精神。《雪域黑鹰》写某边防团战士申亚飞和战友在执行任务中经历了“阎王鼻尖上的行走”“夺命三十六小时”后,都成了雪域黑鹰。因为经历了生死考验,“他们对生存的理解比所有人都深刻,对想方设法克服困难有着更多的从容。”《石山的泪水》描写了一群边防战士“黑而粗的肌肤,满身满脸的尘土”,却仍然坚守战位不动摇。他们的形象虽然“丑”,但“每一张面孔都熟悉得像自己的影像,彼此看习惯了,谁也不会笑话谁”“这里的生命只有绿色军装包裹着的躯体,每一个生命都是雄性的”。

能在西藏阿里当兵,本身就值得敬佩。汪瑞不但在那里当兵,而且还通过个人努力,先后获得过全军学习成才先进个人、全军优秀心理服务工作者、“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候选人、全军科技进步奖、全军学习成才先进个人。她在出色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用手中的笔饱蘸真挚纯洁的感情,倾情书写守卫在阿里的士兵兄弟,先后推出了散文集《当兵走阿里》、报告文学集《守防日记》等近300万字的文学作品,还获得过“冰心散文奖”、第十二届全军文艺优秀作品奖等奖项。

我们相信,早已将阿里这个第二故乡当故乡的汪瑞还会继续她的精神之旅,把自己融入生活在最艰苦环境里的战士中,不断地写出感动自己,更能感动读者的精品佳作。

标签: sina.cn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