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卦中心 >> 正文

陶纯:将平凡与英雄勾连起来

更新时间: 2025-09-03 18:50:38

阅读人数: 986

本文主题: 军旅作家是什么

陶纯,山东人,著有长篇小说《浪漫沧桑》等6部,中篇小说30余篇,短篇小说70余篇,曾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大奖、全军文艺新作品奖一等奖、中国图书奖等。

的目光便忍不住为之停留。作为一名多年深耕军旅的作家,他的写作虽然涉足过几乎所有的军兵种,笔下塑造过无数闪烁着人性光辉的战士形象,却从未想过写一写

“如果说解放军是一部厚重的历史大书,那么,三军仪仗队就是这部大书的精美扉页,在这张扉页上镌刻着共和国的风采和中华民族的尊严。”陶纯决定,要用文字揭开这支队伍的神秘面纱。

积淀最丰富扎实的素材,酝酿最真挚热烈的感情

陶纯在2016年的春天来到三军仪仗队,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细致而深入的体验与采访。

“一开始,我是把自己当作看客对待的。”当时的陶纯已有30多年军龄,他曾以为无论怎样的场面都不会再让他十分震撼,直到真正接触到这个特殊队伍的生活,才意识到“这支队伍光鲜亮丽的身影背后,藏着那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陶纯快速调整自己心灵的焦距,进入了观察者的角色。正课时间,士兵们在操场上挥汗如雨,他就在操场边上转来转去,近距离感受他们的一举一动;每天的傍晚和早晨,他都要围着操场散步,耳边久久回荡着歌声、口令声、脚步声、军号声;一日三餐,他都和士兵一起吃大食堂;与杰出仪仗官兵的深入交谈中,他总会被那些动人故事中所传达出的生命力量与顽强意志所深深感染。

在日复一日的接触中,他感受到了他们“火热的、浓郁的、飞扬的、青春的气息”,一茬茬的仪仗兵在陶纯的心里“活”了起来,他们的形象不再单调和机械,不再是千篇一律,而是异常地生动和丰沛,层次感分明。他们一抬手,一投足,甚至一个眼神,都代表国家的形象。威武之师铸就血色军魂,他们是中国军队里最美的士兵,他们身上,彰显着永不服输的精神。

里面,最了解仪仗兵的那一个!”陶纯说,而正是这一段深刻的记忆,积淀了最丰富扎实的素材,酝酿了他最真挚热烈的感情。

陶纯的初衷是创作一部36集的电视剧本,但由于地方影视公司和军方的合作遇到难题,仪仗兵题材的剧本创作迫不得已就此停摆。结束采访后,他萌生了创作一部长篇小说的想法,但却迟迟没有动笔。因为题材重大,不好驾驭,难以下手,那些经过整理后的采访素材、当时随手记下的心得体会和感受,只得久久沉睡在电脑里。直到2022年,一晃6年,在那个即将过去的春天里,他抑制住疫情期间烦躁不安的心情,开始静下心来构思和写作《仪仗兵》。

在动笔之前,陶纯说起写作这样的一篇作品,许多人都摇头,认为这无疑是带着巨大的镣铐去跳舞。这样的题材,如何能写出花样来?

歌德有一句话对陶纯的启发很大——作家要善于在限制中发挥自己的才能。而对于创作一篇关于“仪仗兵”题材的长篇小说来说,的确限制重重,生活的单调、人物的相似、主题的严格规约等等,都对创作增添了不少难度。“写一个作品的限制有很多,各国都有,难免会让人束手束脚,这是客观现实。”陶纯说。

但他坚信找准发力点就可以自由发挥。在陶纯看来,《仪仗兵》首先是一部正能量的作品,这与题材肩负的使命有关,不要妄想批判什么,它有揭秘的内容,但这些内容可以告诉读者,没有保密的必要。最大的问题不是怎样把握写作尺度,而是怎样把那些真实的素材小说化。

这样一个全国人民甚至世界都瞩目的队伍,这样一个代表国家形象、代表军人风貌的形象,如何形成长篇小说?他用一根成长的线串联起了仪仗队漫长的历史,将社会元素、时代元素、生活元素融为一体,撷取了一段段最具光彩的画面:

从1997年香港回归仪式上中国仪仗兵的精彩亮相,在主人公李振杰的心中播下了当一名仪仗兵的种子,这是他一生最重要的起点。然后浓墨重彩地书写1999年的世纪大阅兵,再到2009年大阅兵,以及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参加莫斯科红场阅兵等海外活动,最后写到2015年的“九三”大阅兵。几茬仪仗兵的成长与奋进,构成了小说的主体框架。

找到感觉之后,陶纯花费了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六七万字的大中篇,投给了湖南的《芙蓉》杂志,很快在第四期以头题发表。但他发现,前期投入创作的那一个多月中,他既感觉写得荡气回肠,又感觉力气没用尽,漏掉了不少好细节和想法。在韩敬群先生和张引墨女士等人的鼓励和建议下,他再次鼓起勇气,把它当作一部长篇重新进行构思和布局,务必要把仪仗兵最独特的那一面展现出来。在那年的秋天,他再次投入了创作。

作品很容易走向一个极端:重视钢铁般的意志而忽略人性的柔软。在陶纯的笔下,不仅有仪仗兵们永不服输的意志、排山倒海的气势,也有着最浓烈的战友情、兄弟情。

在书中,卢天祥为一个士兵的奶奶脱帽致哀。马磊的奶奶去世,家里怕影响训练不通知他,后来当他得知这个消息很伤心,一个人悄悄到操场上,朝着那个方向磕了3个头,这个事情被李振杰看到,问清情况后让卢天祥把大家召集起来为马磊的奶奶致哀。评论家韩敬群看到这里的时候评价道,“陶纯的内心始终亮着一盏人性的灯”。

人都是具体的,是有情感的。像这样朴素但充满着人性温暖的细节还有很多,相互补充把中国军人的血性与柔情写得更加丰满而全面。在陶纯的眼中,仪仗兵所特有的战友情怀是非常真诚和真挚的情怀,他们之间确实有竞争关系,但是竞争中又相互激励,相互扶持,构成了仪仗兵最独特的气质、故事、细节和人物。

在创作过程中,他曾数次潸然泪下。为一部作品的走访很少像这次这样沉得这么深,这么久。他认为,只有深入生活的底层,多接触地气,多呼吸新鲜空气,作品也许才会有鲜活的魅力,才会像清晨草木上的露珠,闪耀着异样的光彩,你从它身边路过,不经意间目光便会被它吸引。这些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生动的细节赋予了这部作品与众不同的魅力,将平凡与英雄勾连起来,既歌颂他们的奋斗与光辉,也关注他们的悲伤与失落。

他希望,笔下展现的仪仗兵并不止是脸面,更是这支“独生子”部队独特的精魂和战斗作风,写出人生哲理,写出军人的血性,写出真正的兄弟情、战友情、写出意志与信仰的传承……

“历史的尘埃难免蒙住一些有价值的东西,作家的责任就是拨开云雾,扫去尘埃,发掘出有艺术价值的人物,并且严肃地塑造它。”陶纯说。

陶纯:将平凡与英雄勾连起来

军旅生活的不灭记忆

4月26日上午,本报编辑、知名作家谭国伦应北京市海淀区作协和北京大学图书馆邀请,参加由北下关文联和北大纵横集团承办的“作家面对面”活动中,在北大纵横四楼分享其获梁斌小说奖的长篇小说《少女河心》。资深编辑、知名作家、评论家30人和京冀两地高校70名大学生现场参与,线上读者观众23000多人观看直播。

分享会上,谭国伦以新兵上岗和儿子出生时发生的两个故事开头,诙谐幽默地讲述了自己如何从一名武警部队战士报道员成为一名作家的历程,分享创作这部长篇小说的想法和出发点,并对书中主人公命运、婚姻情感追求和向往进行了解读。

谭国伦在分享中说起自己的几个没想到:一是没想到作品出版后获得梁斌小说奖;二是作品得到广大读者认可的同时,也得到评论家们的关注,有几十位评论家为该书撰写了相关评论;三是没想到书很畅销,上万册小说在各大书店和网上书店几乎断货。 在谈起自己的创作体会时,他谈道:作品只有感动自己才会感染别人,作家一定要写自己最熟悉的东西,提炼其价值。自己这部书就是对12年军旅生活的再提炼再升华。作家适合写什么体裁就写什么,创作要做多面手。创作出作品后要反复打磨修改。多读书,读好书,读书还要多运用“四读法”:初读、细读、精读和闲读,特别是多读评论书,文学评论最是能提升自己文学素养。

中国文联出版社资深编辑,长篇小说《少女河心》责任编辑阴亦璇在发言中谈到,自己在审读这部长篇小说时,几乎是一口气读完。有时在下班乘坐地铁时细读到有关章节,哭得稀里哗啦,深深被感人的故事和作者细腻的创作笔法所感染,作品里面充满了作者对军旅人生的历练,作者的信仰、感情和力量,深切感到这部书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还是一幅时代画卷。 作者用一个又一个紧凑的情节把故事推向高潮,少女河畔那永不凋零的记忆将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成长。

著名作家、评论家曾祥书在发言中强调:长篇小说《少女河心》的美学特征在于悲剧性的结尾——让美丽死去。当作者借助文学让美丽死去时,读者可以更多地感受人性的光辉与黑暗。特别是有着强烈代入感的读者,会为之伤心痛苦,为之撕心裂肺。这一因文学中的死亡描写而产生的阅读效果,就是“死亡”作为审美客体在人们身上出现的审美反应,也是死亡作为审美对象而产生的艺术魅力。

著名军旅作家孔立文在发言中谈道:这部长篇小说《少女河心》,以两名年轻军人的成长履历和军旅生活为切入点,通过摹绘与再现20世纪八九十年代军营生活的人物群像和现实画卷,关注普通军人的人物命运和内心波澜,探寻特定背景下的英雄话语及精神内核,彰显了一脉相承的家国情怀。 艺术真实的生命来自于生活真实,艺术真实必须符合生活真实。二者完美统一,文学作品才有动人心魄的力量。正因为谭国伦融入了自身的生命体验,所塑造的典型人物才有血有肉,立体多面,没有一丝脸谱化的痕迹,如同这些人物就真实存在于我们身边。小说语言质朴清新,细腻灵动,有一种天然的诗性之美。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这部作品以独特的观察视角,开掘新的叙事和表意空间,着力拓展军旅题材的创作边界,通过回望变革与转型期的部队生活真实样态,带给人们对于军人的使命价值以及新时代强军兴军的深邃思考。

《小小说月刊》下半月执行主编、著名评论家邓迪思,作家赵国培、丁岚、郝凤仙等也从不同角度对这部作品进行了评论和剖析。

据悉,本次读书分享会已经是北大纵横举行的第636场活动。梁晓声、梁衡、李一鸣、彭学明、乔叶、周敏、红孩、王丹誉、冯小军等上百位著名作家都先后到场,为首都高校学生们进行分享,指导读书活动。

新书|曾剑《向阳生长》:青年作家在军旅题材的开拓

当代作家怎样写作军旅题材作品?又可以在哪些方面做出创新?

最近十月文艺出版的《向阳生长》是军旅作家曾剑写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故事讲述了湖北红安大别山南麓的这片被革命鲜血染红的土地上,杨氏家族四代人从军卫国的故事。

最近,“万物有爱,向阳生长——曾剑《向阳生长》新书分享会”在京举行,评论家邱华栋,作家付秀莹,作家、出版人林苑中,以及《向阳生长》作者曾剑,围绕《向阳生长》,就小说里的真实与虚构、人物塑造与语言等方面进行讨论。

曾剑为湖北红安人,1990年3月入伍。现为鲁迅文学院与北京师范大学联办的现当代文学创作方向在读硕士研究生。出版长篇小说《枪炮与玫瑰》《向阳生长》《黑石铺》,小说集《冰排上的哨所》《穿军装的牧马人》《玉龙湖》。

关于这部书的写作曾剑在自述部分谈道:“我是红安山里面的放牛娃,走到今天每一步都特别艰难,之前这本书的名字叫《男人传》,因为我写到一家弟兄六个,加上‘我’父亲、养父,一共是八个男人,所有的女人的故事都是围绕着他们,都不是主角。邱华栋老师说有一位女作家的一个作品叫《男人传》,后来我想了一下,生活虽然很艰难,但是无论雾霾多么多,总会有阳光照到大地,于是改叫《向阳生长》。”

曾剑谈到《向阳生长》的创作持续六年,在写了第一部长篇小说《枪炮与玫瑰》后,曾剑更想写一个自己的故事,挖掘自己乡村生活的经验,后来在鲁院高研班的学习和创作中,由于同窗和老师的鼓励而收获了写作的自信,从而推动本书写作。

曾剑是邱华栋很多年前就发现的一位军旅作家,邱华栋说:“曾剑是军人出身的作家,曾当过是特种兵。我在《人民文学》杂志当副主编的时候,偶尔看到他的一个小说,叫《岸》,写的是一个逃兵的故事,但是这个故事设计得非常巧妙。”邱华栋也评价曾剑的写作新颖而不刻意做作,是“贴着地面走”。

关于《向阳生长》,邱华栋认为,这部小说的主人公叫杨向阳,我们可以把他看作另外一个内心里生长着的曾剑的化身,而杨向阳又绝不仅仅是作家本人,也不仅仅是杨向阳自己,他是乡村众多成长少年的代表。

“成长文学是人类永远的母题之一,我们通过《向阳生长》可以了解杨向阳的成长历程,同时也可以从中读到作品与中国现当代以来的历史线索的关系;最后,特定的地域文化背景下烘托出来的这样一个家族,它跟这个时代的关系也有诸多可思考的地方。”邱华栋说。

主持人付秀莹和曾剑是同学,她认为这部作品充满了阳刚之气,同时又不乏细腻的温情和柔软,对于曾剑来说长篇是他的一次突破,给读者很大的阅读上的震撼,刷新了固有认识,洋洋洒洒30多万字,书中人物个个有性格,有清晰的面容,好像掩上书卷再细想如在眼前,每个人都是鲜活生动的。“作者写了很多家族史、民族史,包括将近一个世纪的时代风云变幻,这样一个史诗的品格、这样一种叙事的基调,以及他小说里语言的魅力,具有很大的阅读抓力,特别让我着迷。”她评价道。

林苑中认为,对他们这代作家来说,都面临着“怎么写”和“写什么”这两个重要的命题,而曾剑的作品不仅是讲了男人的成长的角度,同时也讲了隐秘的时代的历史,讲了民族史:“他是从一个小的角度切入,然后讲出这个时代,其中包含了他对生命的理解和对军事题材的全新书写方式,形成了差异化的特色。”

“我本身也在做出版,曾剑是我们的作者,我非常看重他的语言的感觉以及画面的呈现,他有一个短篇叫《穿军装的牧马人》,讲一个小伙子会舞蹈,他在一个草原之地守望,其实他是稍微有些阴柔气质的男生,他要到部队去锻炼,在远离都市喧嚣的僻静的草原之地修为自己,这个过程也是一种成长。在成长过程中他期待有一个女孩子来,从某种角度也是一种等待戈多,因为在等待过程中,他从没有实际的经验,都是心理上的呈现。”林苑中谈及。

邱华栋从更宏观的层面看到,中国当代70后作家正在走上文学的中心舞台,这样一批作家拿出他们人生中的力作,为中国当代文学注入活力。其次,《向阳生长》这种题材也是站在新的历史纬度上、新的时空节点上呈现出来的,展现出了和《白鹿原》《平凡的世界》等作品不同的风貌;此外,要推广全民阅读,文学阅读就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自我的教育,能在我们的生命中打开一扇窗,带来阳光,因此万物才能向阳生长。

林苑中补充说,这一代作家除了形成长篇巨著之外,还要能够面向历史长河,要做一个写作的长期主义者,坚持自我的警觉和要求,把真正有价值的写作品留下来。曾剑是一个军旅作家,现在也是一个自由状态,这能给他提供非常好的角度和视野去审视他的题材和生命体验,找到生命的爆发点、写作的爆发点。

曾剑也袒露了自己的写作过程:“在创作这个作品时,我有一个深刻的感受,往往一个作家无法控制自己小说里的人物。我其实对我的父亲特别敬佩,我想把我的父亲当主角,结果写着写着,小说里的聋二就呈现出来了,写聋二是带着一种悲悯的、同情的心理来写的,同时也有一种爱戴的心理。这样一个伟大的人,他在病痛之中时刻惦记着杨向阳,如果没有他,杨向阳不可能成为一个军官,成为一个军旅作家。而现实中确实有这样一个人,我也因此得到过那样的目光和爱,那样的关切和保护,对于他我很感恩,于是希望用文字回馈他。”

标签: 仪仗兵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