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河之战:宋辽战争中唯一的骑兵会战,静塞军一战封神
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赵匡义发动的轰轰烈烈的雍熙北伐运动因岐沟关之战的大败,导致三路宋军全面溃败,北宋也由此失去了宋辽战争的主动权。而后,辽军携岐沟关之战大胜之余威大军攻打北宋,当年十二月,辽军又在君子馆(今河北河间西北)大破北宋禁军,一时间,北宋在对辽国的防守形势中处于严重的不利局面。
君子馆之战后,辽军加紧了对北宋的攻击,在河北、山西北部的北宋沿边城池频频受到辽军的袭扰,可谓无日不战。端拱元年(988年)九月,辽圣宗亲临南京(幽州),准备又一轮大举进攻北宋的战事。十月,辽军攻破宋军在北方的重要据点满城,而后又迅速攻陷祁州、新乐、小狼山砦等宋军据点,并运动到唐河(唐河发源于山西省浑源县南部的翠屏山,流经山西省灵丘县,出太行山入今河北省保定市的涞源县、唐县、顺平县)以北。
因为宋军严重缺乏骑兵,在平坦的华北平原上,地形利于骑兵作战,宋军只得依靠河流和城池阻击辽军,而唐河是宋军少有的可以依托的天然屏障,一旦辽军突破唐河南下,宋军的形势将更加危急。由于宋军连续的失利,再加上骑兵力量的匮乏,宋军只得执行宋太宗坚壁清野的政策,不与辽军野战,这样一来就导致辽军在河北地区运动自如,常常可以集中优势兵力打击宋军的某一据点。再加上宋军坚守不出,也滋生了辽军骄横的心态。
所谓哀兵必胜,骄兵必败。受够了辽军“鸟气”的宋军将士,早就在心底里想着如何“找回场子”。当时镇守唐河南岸的定州监军、判四方馆事袁继忠就说:“契丹在近,今城中屯重兵而不能歼灭,令他们长驱直入,侵掠四方州县,是臣子的耻辱。”袁继忠的话刺激了保顺军节度使、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李继隆敏感的神经,这位宋军开国名将,曾在满城大败辽军,又在君子馆被辽军大败的将军愤愤地说到:“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往年我在河间(君子馆)不死,就是要留得有用之身,报效国家!”
袁继忠与李继隆二人一拍即合,决定拒绝执行被动防守政策,准备主动进攻唐河北岸的辽军,二人拒绝了赵匡义派来前线的监军中黄门林延寿禁止出击的命令。当时李继隆麾下正好有一支3000人规模的重甲骑兵——静塞军,这是北宋王朝最精锐的骑兵部队,正好跟随李继隆驻防在唐河地区。于是,李继隆将这3000人组织起来,作为宋军先锋抢先渡过唐河,袁继忠率宋军步兵万人继后。
因为辽军没想到宋军敢出城野战,更想不到宋军还有成建制的骑兵,所以对宋军的防守非常薄弱。而李继隆正好瞅准这个有利时机,率领3000静塞军骑兵突入辽军军阵,与辽国骑兵进行会战。静塞军将士乃至战马皆装备重装铠甲以及先进的武器,他们杀入辽军阵中,所向披靡,并将辽军阵型冲垮,当场斩首辽军一万五千级,缴获战马万余匹。后面的袁继忠见状,也趁机向辽军侧翼发起进攻,辽军大败,仓皇北撤,宋军一路追杀辽军至曹河而止,是为唐河之战,也称唐河大捷。
唐河之战是宋辽战争中唯一一场大规模骑兵会战的案例,此战静赛军一战封神,以至于辽人发出“静塞不满万,满万不可敌”的感慨,这一战也遏制住了辽国此前凶猛的攻势,此后数年,辽人不敢南下犯边,宋辽边境进入了难得而又短暂的和平时光。

北宋统一战争持续多长时间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北宋的建立被人们所称赞,尤其是北宋建立之后的统一战争,更是为全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那么,北宋统一战争有多久时间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北宋统一战争持续多长时间,希望大家喜欢!
北宋的统一战争,从建隆三年的秋季开始,以武平作为突破口开始的,方针就是先易后难。后来,又分别在公元965年平定后蜀,公元968年平定北汉,公元970年平定南汉,公元975年平定南唐,公元979年彻底结束了这场长达18年的统一战争。在战争期间,宋太祖赵匡胤去世,宋太宗赵光义继位,之间统一战争并没有中断,而是在不断的进行着,十七年的时间两代皇帝创造了后代的太平与统一。
北宋统一战争从开始到结束的时间,是有十八年之久,这期间,北宋平定了五个政权,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是非常艰难的。尤其是南方的地势复杂,在平定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困难,但是最终的目的却是达到了。但是这并不是真的全部结束,在基本结束之后,依然发生了一些小的战争,这也应该属于统一战争的范围。
在史书上记载的北宋统一战争有多久时间呢?有确切记载的时间从公元前962年到公元前979年,这十八年的时间被认为是统一战争的时间。
北宋统一战争是在北宋建立初期对南方进行的平定战争,后代 学家在整理北宋统一战争评价这个问题时,主要侧重其积极方面,北宋统一战争确实奠定了后来北宋王朝强盛的基础,这场战争共历时18年,结束了自唐朝安史之乱以来,中国的分裂割据局面.
在安史之乱和五代十国时期中国呈现出的分裂状态,藩镇林立,而且都不听中央政府的管辖,北宋统一战争顺利消灭了南方总共5个割据政权,使得南北方重新融为一体,促进南北方地区的经济交流,虽然仍有几个小数国家没有被消灭但是南北方主要地区开始呈现和平态势.
家普遍对北宋统一战争评价很高,认为赵匡胤进行的这场战争非常有远见,他不仅顺利转移了国内视线,把国民的注意力都放到这场战争上来,而且提高了赵匡胤的个人威信,巩固了政权,也安抚了一些大臣,对外就可以促进南北方经济
但是对于北宋统一战争评价也应该有其消极方面,这场战争虽然是南北方重新得到统一,但是南方割据政权的百姓遭到战火的侵扰,而且赵匡胤本人在进行战争中所使用的手段也是非常残忍的,屠城事件屡见不鲜,造成了大量的伤亡,不管是南北方在这场战争中经济都有很大破坏。
北宋统一战争的意义,不仅仅体现在当时对于整个国家或者是地区文化经济方面的影响,也体现在对现代的 战争方面的影响,更体现在对整个历史文化的影响。这三个方面,是北宋长达十八年的统一战争的真正意义,也是现在人们依然铭记这场持久战的主要原因。
首先,体现在对当时社会的影响。统一战争之前的中原,是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不少的政权并立,而且这些政权之间常年战争不断,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降低,而且这些国家之间,经济几乎是零交流,不利于当时社会的发展。在统一战争之后,林立在中原地区的小国家被北宋剿灭,建立了统一的政权,这些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变得频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时社会的发展。
然后,体现在对军事方面的影响。在统一战争中,北宋所使用的战略战术被后来的军队所利用。先南后北,这是在分析了当时的敌我力量之后做出的 ,是一种比较实用的战争策略;各个击破的战争方式,对现在的军事战争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在抗战期间,许多的战略都是和这场战争留下来的方法分不开的。所以,这场战争在军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其产生了深远影响。
最后,北宋统一战争的意义体现在对整个历史文化的影响方面。统一战争之后,文化与经济的发展使得中国的历史有了很大的进步。
原创唐河之战:宋辽战争中唯一的骑兵会战,静塞军一战封神
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赵匡义发动的轰轰烈烈的雍熙北伐运动因岐沟关之战的大败,导致三路宋军全面溃败,北宋也由此失去了宋辽战争的主动权。而后,辽军携岐沟关之战大胜之余威大军攻打北宋,当年十二月,辽军又在君子馆(今河北河间西北)大破北宋禁军,一时间,北宋在对辽国的防守形势中处于严重的不利局面。
君子馆之战后,辽军加紧了对北宋的攻击,在河北、山西北部的北宋沿边城池频频受到辽军的袭扰,可谓无日不战。端拱元年(988年)九月,辽圣宗亲临南京(幽州),准备又一轮大举进攻北宋的战事。十月,辽军攻破宋军在北方的重要据点满城,而后又迅速攻陷祁州、新乐、小狼山砦等宋军据点,并运动到唐河(唐河发源于山西省浑源县南部的翠屏山,流经山西省灵丘县,出太行山入今河北省保定市的涞源县、唐县、顺平县)以北。
因为宋军严重缺乏骑兵,在平坦的华北平原上,地形利于骑兵作战,宋军只得依靠河流和城池阻击辽军,而唐河是宋军少有的可以依托的天然屏障,一旦辽军突破唐河南下,宋军的形势将更加危急。由于宋军连续的失利,再加上骑兵力量的匮乏,宋军只得执行宋太宗坚壁清野的政策,不与辽军野战,这样一来就导致辽军在河北地区运动自如,常常可以集中优势兵力打击宋军的某一据点。再加上宋军坚守不出,也滋生了辽军骄横的心态。
所谓哀兵必胜,骄兵必败。受够了辽军“鸟气”的宋军将士,早就在心底里想着如何“找回场子”。当时镇守唐河南岸的定州监军、判四方馆事袁继忠就说:“契丹在近,今城中屯重兵而不能歼灭,令他们长驱直入,侵掠四方州县,是臣子的耻辱。”袁继忠的话刺激了保顺军节度使、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李继隆敏感的神经,这位宋军开国名将,曾在满城大败辽军,又在君子馆被辽军大败的将军愤愤地说到:“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往年我在河间(君子馆)不死,就是要留得有用之身,报效国家!”
袁继忠与李继隆二人一拍即合,决定拒绝执行被动防守政策,准备主动进攻唐河北岸的辽军,二人拒绝了赵匡义派来前线的监军中黄门林延寿禁止出击的命令。当时李继隆麾下正好有一支3000人规模的重甲骑兵——静塞军,这是北宋王朝最精锐的骑兵部队,正好跟随李继隆驻防在唐河地区。于是,李继隆将这3000人组织起来,作为宋军先锋抢先渡过唐河,袁继忠率宋军步兵万人继后。
因为辽军没想到宋军敢出城野战,更想不到宋军还有成建制的骑兵,所以对宋军的防守非常薄弱。而李继隆正好瞅准这个有利时机,率领3000静塞军骑兵突入辽军军阵,与辽国骑兵进行会战。静塞军将士乃至战马皆装备重装铠甲以及先进的武器,他们杀入辽军阵中,所向披靡,并将辽军阵型冲垮,当场斩首辽军一万五千级,缴获战马万余匹。后面的袁继忠见状,也趁机向辽军侧翼发起进攻,辽军大败,仓皇北撤,宋军一路追杀辽军至曹河而止,是为唐河之战,也称唐河大捷。
唐河之战是宋辽战争中唯一一场大规模骑兵会战的案例,此战静赛军一战封神,以至于辽人发出“静塞不满万,满万不可敌”的感慨,这一战也遏制住了辽国此前凶猛的攻势,此后数年,辽人不敢南下犯边,宋辽边境进入了难得而又短暂的和平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