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辅会战:胜利前的失败
饱受争议的会战------基辅会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苏德战场上,估计还没有哪一场战役象基辅会战能有如此大的争议。这场在苏联南方发生的战役,最终由德军取胜了,相关的资料文献能反映这次战役所取得的战果的辉煌:“德军俘虏四十五万人;苏军第5、第21、第37和第26集团军的大部及第40和第38集团军的一部分被歼”,这样,战前在南部国境线负责防卫对乌克兰侵入的最重要的苏联军事力量被摧毁了。
在乌曼会战之后,“整个第聂伯河地段都已被德军占领”,在随后的向基辅进攻中,由于进攻毫无进展,于是,战线沉寂下来。当时陆军总部给南方集团军群的目标是 “攻占克里木和顿涅茨河畔的工业和煤矿区,切断俄国来自高加索的石油供给”,为保障集团军群作战时北翼的安全,必须消灭基辅附近的苏军,当然,以当时南方 集团军群的兵力,这一任务根本无法完成。而此时由于中央集团军群的突飞猛进,从整体态势看,西南方面军处在中央集团军群南翼的深远后方。这时,“希特勒发 现了这一罕见的有利态势,并且从这时起像着了魔似的将其注意力放到了东线的南段”。希特勒当然不愿意放过个有利态势,在“是向基辅还是向莫斯科进军”的争 论后,于8月21日发出第35号指令,下令执行旨在消灭基辅地区苏军的会战命令。于是,中央集团军群里的第2集团军和第2装甲集群奉命南调,参加基辅会战。最后,这场会战以德军的完胜而告终。尔后,第2集团军和第2装甲集群被调回,稍事修整后就投入到莫斯科会战中了。
这场德军取得胜利的会战,在被很多人认为是一场战术胜利,而并没有取得所谓的战略胜利,这当然是针对接下来发生的被很多人认为重要的“莫斯科会战”而言的, 这些人认为,如果不是基辅会战延迟了莫斯科会战的开战时间,德国人已经取得了事实上的胜利。然而,军事上没有如果,把取胜的条件建立在如果,那只能是事后诸葛,而战场上的实际发生的往往与之并不相符。
在此,我根据基辅会战的过程,提出两个问题,并试着分析一下,看看我们的将军们因为基辅会战而引发的争论是多么可笑。
1,南方集团军群的军事目标及整个德军进攻的战略目标问题。
我们都知道德军进行巴巴罗莎的计划中是包含有多重目标的作战计划,包含了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的目标,这份作战计划从一出来就被认为是模糊不清,与陆军 总部的目标是不一致的。陆军总部希望通过对莫斯科的进军来消灭苏联的军事力量,从而取得战争的胜利。在进行基辅会战之前,希特勒和他们的将军们又因为战略 目标的问题发生了争吵,将军们认为,现在应该集中力量冲向莫斯科,在前进的道路上将会出现大量的苏联军事力量。当然,希特勒以“我们的将军们不懂战争中的 经济问题”为由拒绝了向莫斯科的进军,而转向基辅。我不知道这些将军们的脑子是不是有问题,当时在基辅地区集结了大量的苏军,如果单纯从摧毁对方的军事力 量来说,基辅会战完全做到了这一点,会战结束后,西南方面军和南方方面军被全歼,布良斯克方面军被重创。基辅会战不仅大量摧毁了苏联军事力量,而且占领了 整个乌克兰,取得了重要的原料基地。这简直就是一举两得的事,不知道事后还有那么多人批评这个会战的意义。我想是那些将军们把莫斯科这个目标看得过重了, 他们认为“莫斯科是军火生产的重要来源,而且更重要的,它是俄国交通运输的枢纽。拿下莫斯科,苏联不仅要失去一个主要的军火来源,而且后方的兵员、供应也 不能运往遥远的各个前线,各个前线就要因此面临削弱和崩溃”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苏联人失去莫斯科,各个前线的供应会被削弱,但不会崩溃。用艾伯特·西顿 的原话送给那些将军们-------“占领莫斯科也无足轻重”,“只有乌拉尔失守,苏联才会趋于崩溃”。
2,中央集团军群在进行基辅会战前的南翼问题
在基辅会战进行之前,将要进行莫斯科会战的中央集团军群的南翼是处在西南方面军的左翼后方的,“这样,中央集团军群可能出现一个暴露的、大纵深、长距离的南翼,它的安全只有大批新锐师才能保障,而德国当时并没有这么多新锐师”,也就是在中央集团军群进行莫斯科会战之前,它 存在着一个不安全的南翼问题。如果以新组建的“布良斯克方面军”或其它新组建的战斗集群来突击中央集团军群的南翼,是可以迟滞中央集团军群向莫斯科的进攻 的。而此时的南方集团军群认为“必须先肃清中央集团军群南翼和南方集团军群北翼的敌人,然后再继续向莫斯科发起攻势”。随后进行的基辅会战则实际了这一战 术目标。而且,在对比基辅会战中出现的苏军战斗单位发现,会战期间在北第聂伯河一线,调来了第26、第37和第38集团军等三个新编的集团军。当然,这些单位在后来的会战中完全损失掉了,如果没有基辅会战,这三个新编的集团军就有可能用在莫斯科方向。消灭了基辅地区的苏军,实际上是为后来的莫斯科会战扫清了后顾之忧。
最后,莫斯科战役也没有打赢,于是在这之前的基辅会战就完全成了一些人口中的“替罪羔羊”了。不过,我估计这些人怎么也不会明白,即使不打基辅会战,中央集 团军群也无法打赢莫斯科会战,他们口中的“如果不打基辅会战,那么莫斯科会战就会打赢”只不过是他们战争失败后对未取得目标的一种憧憬而已。这种憧憬或多 或少地在他们的回忆录中得到了体现。

从配角到主力,苦战斯大林格勒,二战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兵力如何?
点赞关注,让你心想事成,财源广进!想梦想成真,从关注我开始吧!
帝国黄昏的挽歌:从战略陪跑到最终覆灭解密纳粹德国南方集团军群的兴衰
1943年夏,库尔斯克的滚滚浓烟中, ,曾经不可一世的南方集团军群,如同困兽般在钢铁洪流中苦苦挣扎, ,见证了第三帝国最后的疯狂,也谱写了二战史上最悲壮的史诗篇章,让我们跟随历史的脚步,揭开南方集团军群的神秘面纱,探寻其兴衰背后的故事,以及它对二战进程的深远影响
初露锋芒:从战略陪跑到进攻主力
不可一世的希特勒将贪婪的目光投向了东方 ,为了征服这片广袤的土地,希特勒制定了代号为“巴巴罗萨”的作战计划,集结了德军及其仆从国的庞大兵力,准备给苏联以致命一击
分别从北、中、南三个方向对苏联发动闪电战 ,北方集团军群的目标是攻占苏联的波罗的海沿岸地区,中央集团军群的任务是直插莫斯科,而南方集团军群则负责攻占乌克兰和高加索地区
在希特勒的战略构想中,中央集团军群才是进攻的矛头, 而南方集团军群则扮演着辅助的角色 南方集团军群的任务是牵制苏军南部力量 ,配合中央集团军群的行动,同时夺取乌克兰的粮食和工业资源
战争的发展往往出人意料,1941年冬天, 中央集团军群在莫斯科城下遭遇了惨败 ,将目光转向了南方,那里蕴藏着苏联重要的石油资源
厚积薄发:蓝色行动前的秣兵历马
,希特勒决定将战略重心转向南方, 集中兵力夺取高加索油田和斯大林格勒 ,为了确保胜利,希特勒将德军最精锐的部队调往南方集团军群,其中包括赫赫有名的第六集团军和第四装甲集团军
第六集团军是德军的一支王牌部队,在东线战场上屡立战功,该集团军拥有近30万兵力,相当于普通德军集团军的15倍, ,战斗力十分强悍,第四装甲集团军则是德军装甲部队的精锐,拥有700多辆各型坦克和装甲车辆,以其强大的机动能力和突击力量著称
南方集团军群成为了东线战场上最强大的突击力量 南方集团军群发动了代号为“蓝色行动”的夏季攻势 ,目标直指高加索油田和斯大林格勒
浴血奋战:从斯大林格勒到库尔斯克的生死搏杀
南方集团军群在东乌克兰草原上势如破竹 ,一路高歌猛进,直逼斯大林格勒, 这座以苏联最高领导人名字命名的城市
尽管希特勒一再下令不惜一切代价坚守斯大林格勒,但弹尽粮绝的第六集团军最终还是在1943年2月被迫投降,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失败,标志着德军在东线战场上的战略主动权彻底丧失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为了赢得这场关键战役的胜利,希特勒为南方集团军群补充了大量新式武器装备,包括虎式重型坦克、黑豹中型坦克和费迪南坦克歼击车等,苏军在库尔斯克地区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并集中了优势兵力和火力 图片来源于网络 库尔斯克战役的结果再次证明,德军已经无力对抗日益强大的苏军,尽管南方集团军群在曼施坦因的指挥下,在局部战斗中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最终还是无法改变战局,库尔斯克战役后,德军在东线战场上转入了战略防御 日薄西山:从更名改制到最终覆灭 图片来源于网络 库尔斯克战役后,南方集团军群精锐尽失,士气低落,由于与希特勒在战略上产生分歧,南方集团军群司令曼施坦因被解职,这支曾经战功赫赫的部队也开始走向衰落 1943年秋,为了掩盖失败,希特勒将南方集团军群更名为北乌克兰集团军群,但换汤不换药,这支部队已经失去了往日的荣光,随着战争的持续,德国的资源日益枯竭,北乌克兰集团军群的兵员和物资补给都严重不足 以史为鉴:南方集团军群兴衰的启示 南方集团军群的兴衰,是二战德军命运的缩影,也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战略决策的重要性,南方集团军群的失败,既有战略上的失误,也有战术上的不足,更有后勤补给和指挥失当等多方面原因 南方集团军群的覆灭告诉我们,战争是残酷无情的,任何国家和军队都无法逃脱战争的惩罚,只有铭记历史,珍惜和平,才能避免悲剧重演 本文仅分享积极内容,无侵权行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解决。 1945年春,随着苏军攻入德国本土,北乌克兰集团军群的残余部队在柏林战役中被全歼,这支曾经不可一世的军队,最终消逝在历史的尘埃中,只留下一段段悲壮的传奇 1944年夏,苏军发动了代号为“巴格拉季昂”的夏季攻势,目标是解放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在苏军的猛烈进攻下节节败退,最终被彻底击溃 1943年夏,为了挽回败局,希特勒发动了库尔斯克战役,试图消灭苏军在库尔斯克地区的突出部,南方集团军群再次被委以重任,负责从南面进攻库尔斯克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历史上最惨烈的战役之一 ,双方投入了数百万兵力,在断壁残垣中展开了殊死搏斗, 南方集团军群的第六集团军在保卢斯的指挥下 但苏军凭借着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防御
二战苏德战争,为何南方集团军群战争打响后进展缓慢?地形复杂
二战苏德战争,中央集团军群能两次围歼苏军,南方集团军群为何做不到反而拖了后腿,龙德施泰德有何责任?回答这个问题,要根据当时苏德双方的兵力部署,以及战场环境来综合考虑,并非用一两场战役来区分高低,而从1942年斯大林格勒战役以后,苏德战场基本都以南线资源争夺战为主,南方集团军群也成了东线作战的最重要支撑。
一方面,巴巴罗萨计划展开时,南线德军受制约因素太多。
从战斗打响后的结果来看,中线德军的进攻速度确实很快,不仅一周占领明斯克,一月拿下斯摩棱斯克,装甲部队的前锋都看到了莫斯科的钟楼。
虽然巴巴罗萨计划初始设计,是以先占领列宁格勒再莫斯科,然后基辅的顺序。但是,在兵力部署上,德军统帅部却将重点放在了中路进攻莫斯科方向上,不仅部署了两支装甲劲旅,还派出了作风凌厉大胆的博克元帅来指挥,应该说,中央集团军群是兵强马壮势在必得。
1941年6月22日凌晨3点半,德军同时以北中南三路大军对苏联展开突然袭击和闪击战,按兵力部署,北线有29个师,中线有31个师,南线有63个师。但北线和南线都有仆从国军队参战,在北线,芬兰派出了两个集团军共15个师3个旅,从拉多加湖以东和列宁格勒正北发动进攻,而另外一支挪威集团军则从芬兰北部向列宁格勒发动进攻。
在南线,龙德施泰特元帅看似指挥了63个师,但还有罗马尼亚、匈牙利和意大利等仆从国的军队拖后腿,进攻也是分几个批次逐步展开的,从地形和兵力部署来看,出现了许多牵制因素。
所以,从这个层面看,南线德军虽然在巴巴罗萨行动展开时,动作稍慢一些,也未造成像中线苏军那样的溃退,但龙德施泰特元帅还是指挥有方,打出了乌曼包围战和基辅包围战这样的战绩,可以说,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以前,南线德军的作战并未出现任何失误。
另一方面,南线德军为什么没在7到8月份交出满意答卷?
提出这个问题也是一些二战爱好者经常思考的问题,因为如果南线德军在战斗打响后,像中路德军那样,打一两场有影响的歼灭战,就能配合中路德军不需暂停对莫斯科的进攻,那样,巴巴罗萨计划的目标就能完成。
但是,这里面有几个关键的条件对德军不利。一个是时间差的问题。对龙德施泰特来说,因南线地理环境和各个部队指挥和协调问题,无法做到完全统一,装甲快速机动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所以,直到7月底8月初,才勉强把苏军撵到了基辅突出部,这已经是非常不简单的结果了。
另一个就是苏军在南线部署了重兵。1940年苏军首长机关演习时,朱可夫曾指出德军如果进攻苏联,白俄罗斯方向肯定是重点,但斯大林却认为乌克兰和高加索方向的战略资源才是德军进攻的重点,因此,在兵力部署上,西南方面军部署了大量兵力,这也是南线德军进展比较慢的重要原因。从一定程度讲,斯大林这么部署也算是塞翁失马有先见之明吧。
当然,从战后分析来看,基辅包围战的合成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苏军西方面军的溃退与南线结合部的衔接出了问题,导致德军趁虚而入。虽然斯大林临时组建布良斯克方面军阻止古德里安第2装甲集群南下,但叶廖缅科没有完成这个重大任务,直接导致德军合拢了包围圈,从而带来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因此,德军闪击苏联的战斗打响后,北线是因为曼施坦因的装甲部队陷于原始森林和沼泽地出不来,延误了进度,还因为老勒布元帅在指挥上比较保守,才导致北方集团军群在整个东线作战就打了列宁格勒一场进攻作战,还没有成功,如果说德军在战争之初有什么失误的话,这个勉强算得上吧。
至于中央集团军群进展迅速,完全得益于第2、第3两支装甲集群,是他们的钳形攻势发挥了重大作用。而对南方集团军群来说,他们真的打得不错,抛开每场战役的胜负不谈,4战哈尔科夫、两战斯大林格勒,围绕伏尔加河和第聂伯河的战斗无数,不仅苏军近一半的损失是在南线,在东线作战能支撑到苏军大反攻的也就南方集团军群做到了。
更多资讯请关注岛主说事,喜欢本文的读者请点赞、收藏和分享一下吧!
二战堡垒行动,为何进攻意志不坚定是失败重要原因?没有形成合力
二战爆发,为何占领英伦三岛缺乏足够条件?英吉利海峡成天然屏障
二战维亚济马战役,为何科涅夫不吸取基辅包围战教训?放不开手脚
二战基辅战役,为何苏军阻击古德里安失利带来连锁反应?用错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