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新闻 >> 正文

冲着极限练,练出绝招来

更新时间: 2025-09-06 21:37:48

阅读人数: 947

本文主题: 博尔特魔鬼式训练

练兵不封顶,强能无止境。新军事训练大纲增加了训练时间,提高了训练难度强度,加大了训练消耗,强调把技能练到极致、武器用到极致,增加武器装备极限性能、边界条件、干扰条件、复杂环境下操作和实战运用训练。这是实战化训练的必然要求,也是练兵备战的迫切需要。

绝杀就要练绝招。要想打赢战争,没有绝招不行。而绝招决不会轻易得来,它往往是极限训练的馈赠,是练到极致的成果。正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没有精益求精,怎能百步穿杨?没有千锤百炼,哪有肌肉记忆?没有游刃有余,谈何臻于至境?

今天,很多部队为了练就超越强敌的硬功,开展了极限训练。武警部队“魔鬼周”训练,30公里急行军、泥潭搏击格斗、污浊水塘潜水等科目连贯实施;空军“金飞镖”竞赛,全程设置作战背景、昼夜间持续组织、打击目标临时给定;海军辽宁舰航母编队“背靠背”演练,先后开展突破潜艇威胁区、远海制海制空作战、复杂海况下舰载战斗机起降、陌生海空域战术对抗等高强度训练。

追求极限,才能成就卓越,这在任何领域都具有普遍意义。100米和200米世界双纪录保持者博尔特,为加强爆发力每周都要进行艰苦卓绝的力量和举重训练,不断挑战身体、心理、意识的极限。从9秒69突破到9秒58的百米成绩背后,包含着他无数次挑战自我、挑战极限的努力。对于军人而言,追求极限就是要将个人潜能、装备性能充分挖掘出来,练出人无我有、人有我强的绝招硬招。

什么时候刻苦训练、极限训练,什么时候就能练出精武标兵、打仗能手。上世纪60年代“郭兴福教学法”被发现和推广后,全军迅速掀起了群众性大练兵大比武活动。正是这一追求极致、挑战极限的训练,练出了一大批神枪手、神炮手、神瞄手、神算手。

进入信息化时代,战场上发现即摧毁、开战即决战,任何微小的差距都有可能影响战争胜负。快敌一秒就能领先一步,精敌一米就能胜敌一筹。要想打赢未来战争,就必须争速度、精度,在人装结合、战场适应、一体化联合等方面下硬功夫。每一点进步,都是量变到质变的结果。如果没有极限训练引发的质变,就领跑不了训练场,也无法制胜未来战场。

现实生活中,却有少数官兵存在精神懈怠、思想麻痹,安于现状、不求进取的现象。有的把安全底线抬得过高,不愿涉足险难课目;有的怕苦怕累,只想过得去不求练得精;还有的训练科目过于简单,好像“过家家”,很难把自己逼到绝境、难到极致……诸如此类,必然与新大纲极限训练的要求相去甚远,更与国家安全形势和我军训练任务不相适应。

“战争只会舍弃胆怯的人而不是勇敢的人。”战争是勇敢者的游戏,训练也是血性的锤炼。练到极限就要敢于承受“换羽重生”之痛、“拔节生长”之苦。倘若意志薄弱、知难而退,瞻前顾后、畏首畏尾,不充分挖掘并突破心理、生理、意志等方面的极限,就难以实现作战效能的最大释放、作战能力的最大提升。

止步不前擦不亮刀尖子,打破舒适区、适应区才能不断开辟训练新区、提升训练新境。“三栖精兵”何祥美,在承受巨大身心压力下持续下潜,创造了全队潜水极限纪录;“飞鲨”第一人戴明盟,在完成超负荷、大密度、高难度科研试飞400多架次,绕舰飞行数千架次之后,终于探索出航母飞行的一条新路……他们正是敢于打破禁锢,勇于突破禁区、突破自我,才刷新了训练纪录,提升了训练空间。

器大者声必闳,志高者意必远。强军兴军的伟大事业等不得、慢不得,练兵备战的职责使命麻痹不得、懈怠不得。提高新时代打赢能力,既要改头换面,又要脱胎换骨;既要全面过硬,又要高招绝招。唯有练到极致,激发官兵最大潜能,挖掘装备最强性能,跨越临界点、突破极限值,才能在对敌较量中敢于亮剑,胜敌一筹,赢得胜利。

(杨金龙 作者单位:32144部队)

冲着极限练,练出绝招来

万米之王告别时已成传奇,博尔特曾不解他自虐式的魔鬼训练

在他身前,赢得冠军的埃塞俄比亚选手埃德里斯兴奋地摆出莫·法拉赫标示性的“Mobot”,以致敬传奇。

自2011年第一次站上世锦赛舞台,6年多时间里,莫·法拉赫一直统治着5000米和10000米赛道,就像博尔特统治着100米和200米一样。

“我的跑步路程已经足够惊艳,我所取得的成就让我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四届田径世锦赛、两届奥运会中狂揽10枚金牌和2枚银牌,莫·法拉赫绝对有资格这样挥别的传奇生涯。

如果以结果来判断莫·法拉赫的谢幕演出,一枚银牌确实令人遗憾。

在冲过终点后,莫·法拉赫躺在地上,双手抱头,将脸埋在胸前,就像是无法接受“被击败”的现实。

但从过程来衡量这场告别秀,那么,他绝对像王者一样战斗到了最后。

从比赛伊始,埃塞俄比亚的战术就是以集团作战的优势钳制莫·法拉赫。“从开始后不久,我就被一群选手包围着,没办法完全放开自己的节奏。”莫·法拉赫在赛后这样回忆比赛的情况。

埃塞俄比亚甚至派出一位选手在前半段“领跑”,试图打乱莫·法拉赫的节奏,减少他的体力。

而最后的400米,埃塞俄比亚剩下的两名选手依旧在莫·法拉赫身边形成夹击之势,直到比赛结束。

“他们从这么早就开始包围我,真的是从未有过。所以我从一开始就没能突出重围。”

这6年来,埃塞俄比亚想尽了各种战术和办法在比赛中“对付”莫·法拉赫,有时甚至会出现身体上的接触,造成莫·法拉赫在奔跑中踉跄甚至是摔倒。这些都却都没能阻止莫·法拉赫问鼎冠军。

这一次,在莫·法拉赫的最后一战中,对手的战术才终于奏效。

“我真的累了,迈不开腿去破坏他们的战术。”在“伦敦碗”为英国拿下本届世锦赛第一枚金牌后,莫·法拉赫还患上感冒,导致他并未恢复到最佳状态。

“不知道为什么,泪水在眼里打转。或许是因为我在伦敦为自己的世锦赛谢幕,这是我开始的地方,所以不管最后得到什么奖牌,都一样美好。”

回看莫·法拉赫在世锦赛和奥运会上的表现,他称得上是伟大的传奇。

连续两届奥运会男子5000米10000米双料冠军;在2011年大邱田径世锦赛赢得5000米金牌和10000米银牌之后,他在此后连续两届世锦赛上都没有让这两个项目的金牌旁落。

至今,莫·法拉赫已在国际大赛上获得了10枚金牌和2枚银牌。他自己却这样说,“当比赛结束,离开赛场,我就是一个普通人”。

这么多年,他像魔鬼一样训练自己

和以往赛后的庆祝不同,这一次在伦敦,作为东道主的莫·法拉赫可以抱着自己的孩子,拉着妻子,绕场一周和粉丝告别。

“当我退役后,我就要考虑好好休息一段时间,然后陪陪我的家人。”这或许是他的妻子和孩子们最希望听到的一句话。

这么多年来,为了统治这个赛场,莫·法拉赫不停地训练,像恶魔一般苛刻地“蹂躏”自己。

这名长跑之王的“魔鬼训练”出了名的恐怖。除了受伤休息的日子,他每周训练的跑量可达200公里(约合125英里),“赛场没有奇迹,每一天的训练都很辛苦。对我来说,训练比比赛更难,比赛只需要简单的跑25圈,训练时每周要跑100多英里,周而复始。”

2011年1月,当他在爱丁堡越野赛中击败当年欧洲锦标赛的前四名选手后,他就决定前往美国俄勒冈州的波特兰与著名的教练阿尔贝托·萨拉扎尔一起训练。虽然是和家人一起搬到波特兰,但莫·法拉赫每年都有超过6个月的时间远离妻子和4个孩子。

他自己都承认,在那些年的训练里,最害怕和孩子们视频聊天时被问道,“爸爸,你在哪?你为什么要跑步?你不能停下来回家吗?”

除了要承受与家人长时间分别的精神考验,莫·法拉赫还会将自己置身于恶劣的环境里,在身体上锤炼自己的比赛能力。

过去6年里,他每年冬天都会出现在非洲的埃塞俄比亚,进行高海拔训练。那里的气温持续保持在30度以上,而且时常刮起大风,莫·法拉赫每天要在海拔10000英尺的地方跑30多公里。

“他一直在训练,跑那么远,哪怕是给腿热身,也要跑上好几公里。”很多人都不理解莫·法拉赫为何常年坚持高强度训练,博尔特就是其中之一,“我总是问他,为什么要这样虐待自己?之后在比赛中还怎么跑出同样的距离?”

而莫·法拉赫的回答很简单,“这些是我认为最困难的训练,还有比这些更难的吗?没有。所以我才更要做。”

勤勉、努力和坚持,是莫·法拉赫传奇中最重要的注脚。

在5000米和10000米的跑道上,莫·法拉赫总是可以在最后甩开对手,但在赛场下,他却甩不掉外界的质疑。

2016年下半年,俄罗斯黑客入侵反兴奋剂组织(WADA)的数据库,并且公布了WADA正在调查的运动员“涉药”医疗数据。在这份被披露的文件中,莫·法拉赫的名字赫然在列,数据显示,他在2015年前就有涉药嫌疑。

当时莫·法拉赫在波特兰训练期间的教练萨拉扎尔正在接受美国反兴奋剂组织的调查,他被指控涉嫌绕过WADA的规则,培养运动员。

英国《卫报》的专栏记者安迪·布尔在一篇文中提到了莫·法拉赫的嫌疑,“他的发展轨迹与普通长跑运动员不同,一般长跑运动员的巅峰是在24岁左右,但甚至在27岁前,莫·法拉赫都没有取得非常瞩目的成绩。正是在赴美国俄勒冈训练后的2011年,他才夺得自己大赛首金。”

这样的猜测和指责如影随形,甚至在今年的几项比赛中,依然有记者会提及相关问题。

“有很多人支持我,在我的身后是英国整个国家。”莫·法拉赫厌烦了周而复始的质问,他希望用努力来自证清白,“我只能控制我的腿,做我该做的事,同时努力保持微笑。”

“伦敦碗”的5000米决赛,是莫·法拉赫职业生涯的最后一场田径世锦赛,但这并不是他今年最后一场比赛。在伦敦世锦赛后,他还要参加伯明翰和苏黎世的最后两站钻石联赛。

在那里,莫·法拉赫渴望用胜利为自己的职业生涯画上句号。

“我还会再跑一两场,至于未来我要做什么,我现在还不知道。”莫·法拉赫很感激自己的世锦赛告别战在家乡伦敦完成,“不管怎样,我能肯定的是,我人生中的这个章节就要结束了,关于跑道和世锦赛的故事,也就这样完结了。”

博尔特的励志人生

其实,对博尔特的印象还是停留在2008年,一晃好几年过去了,这个人又来到了我的身边。2008年北京奥运会男子100米决赛,当博尔特最后减速,拍着胸脯冲过终点线,所有人都知道,他来了。从此,田径赛场重新在全世界燃烧,一个名叫博尔特的人,让全人类都陷入了疯狂。在《快过闪电:博尔特自传》中,博尔特要讲述的不仅是一场9秒58的比赛,而是一段20年的光辉岁月。每一个体育明星,总会有很多的追逐者,相比于很多成功人士的励志故事来说,一个全部靠自己的身体,加上非常人能及的体育训练,再加上自己的天分而获得成功的人,他的故事则是更加充满真实。 翻开这本书,在书的第二页就印刷这这样的一段文字“疼痛是一种无比邪恶、强大的东西,它能轻而易举地让一个运动员陷入放弃、休息和继续前进的挣扎之中。”直到读完这本书,才能明白其中的艰辛, 即便是这样,我们也很难体会这样一个魔鬼的训练的痛苦,但是,随之而来的荣誉、全世界的认可,则让人忘却痛苦的挣扎,只是让生命中多了一些咬牙坚持。所有成功,都源于一个小小的梦想。他那标志性的胜利的姿势,让人欢心鼓舞,也为他的每一次获奖而高兴。从2008北京疯狂之夜到2012伦敦王者之战,博尔特拿下6枚奥运金牌,而20年前,他第一次参加小学运动会为的仅仅是一份有豌豆的午餐。所有天才,都让人又爱又恨。他拿过8个世界冠军,放着一大把刷新世界纪录的机会在眼前,却一次又一次地减速,彻底摧毁身后的追赶者。我喜欢这本书的装订,黄色的封面上,博尔特站着,坚毅的眼神中流露着些许伤感。 他是那样的真实,书的中间有几页的彩图,很多事比赛的瞬间,也有很多的生活细节。没有人能够真正理解真实的博尔特,但是,从小到大,从为跑而生,到引领时代,再到一个自己的时代,博尔特始终在坚持。冠军之心,磐石之志。“他们都叫我‘闪电博尔特’”.这句话,是博尔特引以为豪的,但是对于他来说,每一次汗水、欢笑、迷茫之后,都充满着磨砺。每一个愿意追求生命精彩的人,都在期待着下一次的精彩。我们也在期待着。

标签: 快过闪电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